從聖母教堂到拜占庭帝國皇宮:佈雷契耐宮&紫衣貴族宮

佈雷契耐(希臘語:Βλαέρναι)是拜占庭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城西北角的一個郊區。它本是君堡一個水源地,因為該地的泉水臨近著名的聖瑪麗大教堂,被稱為“聖泉”,為了將聖泉獻給聖母瑪麗,拜占庭帝國在這裡建立了一座大教堂,她也成為了後來佈雷契耐宮殿的“引路者”。

佈雷契耐的教堂

聖瑪麗大教堂(亦稱做帕納吉亞佈雷契耐教堂)約450年由普爾基莉婭女皇建造,利奧一世皇帝不久進行了擴建,在6世紀由查士丁尼一世皇帝再次翻修。

從聖母教堂到拜占庭帝國皇宮:佈雷契耐宮&紫衣貴族宮

帕納吉亞·佈雷契耐教堂,背景是佈雷契耐宮殿的露臺牆

聖瑪麗教堂之外,佈雷契耐還有一個重要的皇室建築——佈雷契耐宮。

佈雷契耐宮是整個君堡西北角知名的建築,在帕納吉亞佈雷契耐教堂(Panagia Blachernai,即聖瑪麗大教堂)南面。它位於君堡陡峭的第六山北坡上,從宮殿裡可以俯瞰金角灣。佈雷契耐宮分多個階段建造,雖然可以追溯到古典晚期,但後來多次被擴建,並在科穆寧和巴列奧略時代作為帝國主要的皇宮。

如今除了底層建築和露臺牆的遺蹟外,這座宮殿幾乎沒有什麼倖存下來的。巴列奧略王朝的紫衣貴族宮(土耳其的特克弗薩拉伊宮)位於佈雷契耐宮宮殿建築群的南面,是大布雷契耐宮的一部分。事實上佈雷契耐宮因臨近聖瑪麗大教堂而被興建和重視,逐步成為了拜占庭帝國皇室的寢宮。

從聖母教堂到拜占庭帝國皇宮:佈雷契耐宮&紫衣貴族宮

佈雷契耐宮的露臺遺蹟

5世紀時佈雷契耐就很可能已經有了一座宮殿。根據狄奧多西二世統治時期記載,君士坦丁堡在第十四區(佈雷契耐附近)有一座宮殿帕納吉亞·佈雷契耐教堂興建之後,皇室的宮殿才隨之建立。

教堂與宮殿

帕納吉亞·佈雷契耐教堂(聖瑪麗大教堂)很可能始建於5世紀,決策者可能是帝國奧古斯塔(女皇)普爾基莉婭或威瑞娜。到了500年,在一箇中央庭院周圍建造了幾座羅馬式臥躺餐廳(Triclinium),這在某種程度上是根據《禮節》中所描述的禮儀而聞名的。

羅馬式臥躺餐廳在貴族家中是十分鐘常見的,它的特點在於食客們圍繞著一張低矮的桌子,並靠在墊子上。地板的三面以10°傾斜,另外一面水平以供僕人服務。

從聖母教堂到拜占庭帝國皇宮:佈雷契耐宮&紫衣貴族宮

羅馬式臥躺餐廳想象圖(18世紀)

索羅斯(Triclinium Soros)大廳有可能要追溯到利奧一世統治時期(457-474年),而阿納斯塔修斯一世統治期間(491-518年),宮殿建築群阿納斯塔西亞科斯大廳(Triclinium Anastasiakos)的加入而擴大。在此期間,還修建了其他建築,包括多瑙河大廳(Triclinium Danoubios)和海洋大廳(Triklinos Okeanos)。

多瑙河大廳通過約瑟菲託斯的門廊與臥室和阿納斯塔西亞科斯大廳相連,並通過螺旋樓梯與下方的佈雷契耐教堂建築群相連。不過,海洋大廳與宮殿其他部分的聯繫尚不清楚。根據猜測,皇帝和其他政要,似乎開始利用附近的港口和Kynegon大門進入佈雷契耐的宮殿或教堂。

在公元626年阿瓦爾和波斯人圍攻君士坦丁堡之後的希拉剋略一世統治期間(610-641年),以及公元813年保加利亞人圍攻君士坦丁堡之後的利奧五世統治期間(813-820年),帝國在佈雷契耐地區增加了新的城牆防禦。

從聖母教堂到拜占庭帝國皇宮:佈雷契耐宮&紫衣貴族宮

佈雷契耐附近地圖,宮殿位於靠近城牆的位置(圖中偏左)

這些看似重複的工程實際上是為了向外推進城牆範圍,以保護佈雷契耐的聖瑪麗大教堂,該教堂位於佈雷契耐宮殿建築群的下方。在米海爾二世(820-829年)和狄奧斐盧斯(829-842年)統治時期,這些城牆的修建工作仍在繼續。狄奧斐盧斯的女兒提科拉在宮殿建築群中增加了一個房間和一個專門為聖提科拉修建的小禮拜廳。

不過在1070年,聖瑪麗大教堂被大火摧毀,在羅曼努斯四世(1068-1071年)和米海爾七世(1071-1078年)統治時期重建了這座著名教堂。雖然沒有直接證據,不過根據位置判斷,這場大火同時也毀壞了佈雷契耐宮。

成為拜占庭主皇宮

拜占庭帝國的大部分時期,大皇宮都是東羅馬皇帝的正式寢宮。在大皇宮建築群繼續使用的同時,科穆寧王朝統治下,佈雷契耐宮成為皇帝的主要皇宮。它導致了帝國舉辦凱旋典禮的位置變化,傳統的金門-梅斯路線走向沒落,取而代之的是從衛城到聖索菲亞大教堂、競技場和舊宮殿的新路線。

對皇宮的遷徙讓科穆寧王朝相比之前洗心革面。對阿萊克修斯一世來說,將皇宮遷移可以看作是他建立新王朝的象徵。此外,將主要的皇宮設在靠近重要的聖瑪麗大教堂的地方,可能會被視為強調科穆寧皇帝是上帝的代表。

從聖母教堂到拜占庭帝國皇宮:佈雷契耐宮&紫衣貴族宮

“阿內馬斯監獄”與高塔附近

科穆寧王朝的阿萊克修斯一世(1081-1118年)在位時,擴建了佈雷契耐的宮殿建築群,新建了阿萊克修斯大廳作為接待大廳,大廳中帶有一個宏偉的寶座。另外,這時還建立了一座秘密監獄——“阿內馬斯監獄”是一個地下結構,由14個房間組成,位於城牆後面,它也可能是宮殿的地下結構而非監獄。

1094年在這裡舉行了一次大型會議,討論阿萊克修斯一世把從教堂沒收的貴重物品加入國庫。該地也可能是1096-1097年冬天皇帝接待第一次十字軍東征領袖的地點。阿萊克修斯可能在這裡邀請了領導十字軍東征的王公,包括博希蒙德、戈德弗雷、圖盧茲的雷蒙德、佛蘭德斯的羅伯特和布盧瓦的斯蒂芬,以娛樂他們並贏得他們的善意——最終的目的是讓他們宣誓效忠。

在這段時間裡,來自北歐的瓦良格人會守衛帝國的宮殿。雖然宮殿本身有堅固的防禦工事,但阿萊克修斯的孫子曼努埃爾一世(1143-1180年)時期,再度修建了額外的城牆,以更好地保護宮殿建築群。曼努埃爾一世也在繼續修建佈雷契耐宮,利用大宮殿的元素裝飾佈雷契耐宮殿建築群,並建造了一座以他自己和另一座以他妻子蘇爾茲巴赫的伊琳娜·貝莎(Irene Bertha)命名的羅馬式臥躺大廳宮殿。

從聖母教堂到拜占庭帝國皇宮:佈雷契耐宮&紫衣貴族宮

19世紀希臘文學作品中描繪的佈雷契耐宮

安格洛斯王朝的皇帝伊薩克二世(1185-1195年和1203-1204在位)在“阿內馬斯之塔”(Anemas)旁邊建造了一座大型住宅塔(B14號塔),為建築群增添了新的元素。

帝國晚期的“主舞臺”

佈雷契耐是第四次十字軍東征,以及最終洗劫君士坦丁堡的幾個重要事件的發生地。1203年,一支十字軍第一次在佈雷契耐的帝國皇宮的城牆上紮營,並試圖在那裡發起進攻。這座宮殿是十字軍使節和復辟後的伊薩克二世,及其兒子阿萊克修斯四世進行談判的場所。

當拜占庭皇帝沒能滿足自己的要求後,十字軍在1204年再次試圖攻擊宮殿的城牆,但再次失敗。一旦十字軍進城,許多拜占庭貴族就到皇宮避難。最後當十字軍終於進入君堡,佈雷契耐宮被弗蘭德斯的亨利伯爵佔領並掠奪了。

從聖母教堂到拜占庭帝國皇宮:佈雷契耐宮&紫衣貴族宮

佈雷契耐高處俯瞰金角灣,現代有許多清真寺代替了拜占庭時代的教堂

第一位拉丁帝國皇帝鮑德溫一世,將位於市中心競技場南面的布科利奧宮(Boukoleon Palace)作為自己的寢宮,而拉丁帝國的末代皇帝鮑德溫二世,後來又將寢宮遷移到了佈雷契耐。在拉丁人佔領君堡期間,附近的佈雷契耐教堂成為了天主教教堂。

尼西亞帝國光復君士坦丁堡後,巴列奧略王室複製了科穆寧王室居住在佈雷契耐的歷史。米海爾八世(1259-1282在位)很快開始對宮殿進行翻修,並將其作為自己的住所。後來他用壁畫裝飾宮殿,以慶祝1281年在培拉特(今位於阿爾巴尼亞中部)的勝利。

安德洛尼卡二世統治時(1282-1328年)整修了佈雷契耐宮,他曾經在那裡舉行了一次大規模的會議,否定了里昂議會——拒絕了1274年米海爾八世關於建立教堂聯盟的協議。14世紀曾經有記載對佈雷契耐宮的皇室儀式進行了描述,提到一個臥躺餐廳和一個相鄰的臥室,由一個長長的高架走廊連接到教堂。在皇宮入口附近還有一座四柱建築,可能是一座高大的塔式的建築。

從聖母教堂到拜占庭帝國皇宮:佈雷契耐宮&紫衣貴族宮

如今位於清真寺下的拜占庭佈雷契耐宮殿遺蹟

在拜占庭帝國的最後幾十年,佈雷契耐宮也開始逐漸衰落,而佈雷契耐的聖瑪麗大教堂在1434年再度被燒燬。彼時著名學者佩羅·塔福爾在1437-1438年的記載中指出,和君堡的普遍衰敗一樣,這座宮殿看上去也垂垂老矣。

當1453年君堡奧斯曼帝國被征服時,當地人似乎只提到了了紫衣貴族宮和阿內馬斯建築群。而原本更主要也更大的佈雷契耐宮有可能在16世紀就消失了,當時來到這座城市旅遊的外地人已經無法識別宮殿。

1581年,著名的奧斯曼帝國建築米瑪·希南在靠近阿內馬斯建築群的宮殿露臺北邊修建了伊瓦茲·埃芬迪清真寺。

紫衣貴族宮

從聖母教堂到拜占庭帝國皇宮:佈雷契耐宮&紫衣貴族宮

紫衣貴族宮旁俯瞰西北方向

紫衣貴族宮位於佈雷契耐宮南側的君士坦丁堡的城牆上。它的希臘語“τὸ Παλάτιον τοῦ Πορφυρογεννήτου”,意思是“純種皇宮”,拜占庭帝國一直有在紫色宮殿誕生皇子的傳統,以代表正統性。它的土耳其名字Tekfur Sarayı,可能源於波斯語。這座宮殿是一座三層結構的建築,直到最近才恢復原狀。這是君士坦丁堡唯一保存完好的拜占庭式宮廷建築。

宮殿及其庭院位於內外城牆之間。這座宮殿由景泰藍磚砌而成,與狄奧多西城牆北端的97號塔相連。這座三層樓高的拜占庭宮殿的底層有四根柱子,上層兩層是有花紋的磚牆。內部大約10×15米,可能曾經被細分過。上層可能是一個巨大的王座房間。北部和南部的外牆精心裝飾著五顏六色的磚牆,而東側則有一個柱子支撐的陽臺。南面的一個突出物由機械裝置支撐。

從聖母教堂到拜占庭帝國皇宮:佈雷契耐宮&紫衣貴族宮

紫衣貴族宮舊照

這座宮殿依附在城牆上,有一個高高的可防禦的平臺區域,上層有一排全景的南窗。作為一座塔樓式宮殿,它與位於尼基蒂亞頓(Eskihisar)的城堡塔樓式宮殿具有相同的特點,塔樓的外牆沒有窗戶,而其內牆則包括兩層樓上的拱形窗戶。其對防禦品質的強調,可能來源於安納托利亞鄉村的貴族設防住宅,例如馬格尼西亞(Manisa)附近的鄉村Nymphaeum宮殿。

人們普遍認為,紫衣貴族宮的最早在拜占庭時代中期才建造,後來在帝國晚期的巴列奧略王朝時代再次擴建。不管怎樣,它的磚牆可以追溯到巴列奧略王朝。目前的建築則有可能是修繕或完全翻修的,在尼西亞帝國奪回君士坦丁堡之後,跟隨佈雷契耐宮一起被擴建。

這座宮殿見證了帝國末期的不斷內亂,1354年約翰六世和約翰五世之間在這裡爆發的衝突。紫衣貴族宮有肯能是巴列奧略王朝末期的皇帝寢宮。

從聖母教堂到拜占庭帝國皇宮:佈雷契耐宮&紫衣貴族宮

艾哈邁德三世噴泉

在奧斯曼帝國時期,宮殿建築有著廣泛的用途:在奧斯曼帝國征服君堡後,塞薩洛尼基的猶太人家庭在宮殿地區定居下來。16世紀,宮殿建築群的蓄水池被用來建成蘇丹的動物園。1719年,它被用於生產一種名為特克弗薩拉伊(Tekfur Sarayı)的瓷磚。這些瓷磚被用來裝飾奧斯曼皇宮——託普卡普宮殿的皇門前艾哈邁德三世的噴泉。

雖然這裡的瓷磚生產並沒有持續很長時間,不過整個19世紀直到1955年,紫衣貴族宮一直被用於生產玻璃。1864年,一場大火燒燬了這裡的猶太人房屋,毀壞了宮殿的內部。最近,紫衣貴族宮內部被重新修復,未來這裡將建一座奧斯曼瓷磚博物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