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怕冷,行走易疲勞、脹痛

下肢怕冷,行走易疲勞、脹痛………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

下肢動脈硬化性閉塞症是全身動脈硬化病變的重要組成部分,表現為動脈內膜增厚、鈣化、繼發血栓形成等導致動脈狹窄甚至閉塞的一組慢性缺血性疾病。本病多見於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若下肢動脈硬化患者合併有糖尿病,則患者的動脈硬化病變與症狀會更嚴重。

下肢怕冷,行走易疲勞、脹痛

圖左A為正常的動脈,就像一條永遠是四道的高速公路,血流就像汽車在四道的高速公路上通暢的行駛;而圖右B為硬化狹窄的動脈,就像一條四道的高速公路,由於塌方等原因,由原來的四條道壓縮為現在的一條道,血流就像汽車一樣在狹窄處出現擁堵,流量明顯減少。

2.下肢動脈硬化性閉塞症有哪些症狀?

病程分四個臨床時期

①Fontaine I期,輕微症狀期:如患側下肢怕冷、行走易疲勞等;

②Fontaine II期,間歇性跛行期:患者在步行一段距離時出現一側或雙側下肢疼痛(疼痛程度不一,可表現為沉重、乏力、脹痛、鈍痛、痙攣痛或銳痛),疼痛持續存在,迫使病人止步,直到休息片刻後疼痛緩解,表現為典型的“行走---疼痛---休息---緩解”的重複規律,每次疼痛出現前行走的距離亦大致相當;

下肢怕冷,行走易疲勞、脹痛

③Fontaine III期,靜息痛期:當病變動脈不能滿足下肢休息狀態下血供時,患者休息時也有缺血性疼痛,即靜息痛;疼痛部位多在患肢前半足或者趾端,夜間和平臥時容易發生。疼痛時患者常整夜抱膝而坐,部分病人因長期屈膝,導致膝關節僵硬;靜息痛是患肢趨於壞死的前兆;

④Fontaine IV期,潰瘍和壞死期:當患肢皮膚血液灌注連最基本的新陳代謝都無法滿足時,連輕微的損傷也無法修復而出現肢端壞疽。壞疽不斷增大,導致肢體壞疽;合併感染將加速組織壞死。

3.懷疑患有下肢動脈硬化性閉塞症,需做哪些檢查確診?

下肢血管超聲檢查可初步篩查;CTA或MRA檢查已成為下肢動脈硬化性閉塞症首選的檢查方法,可顯示動脈狹窄閉塞、側枝動脈等情況,為治療方案制訂提供依據;DSA檢查對下肢動脈硬化性閉塞症有重要診斷價值及引導治療的進行。

下肢怕冷,行走易疲勞、脹痛


下肢怕冷,行走易疲勞、脹痛

4.下肢動脈硬化性閉塞症有哪些治療方法?

A,藥物治療: 適用於Fontaine I期,輕微症狀者,主要目的是降低血脂和血壓,控制糖尿病,改善血液高凝狀態,促進側枝循環形成,一般治療包括嚴格戒菸,進行適當的步行鍛鍊,注意足部護理、避免損傷;目前尚無一種藥物能治療動脈硬化本身,若影像學檢查發現動脈嚴重狹窄,即使症狀輕微,也建議行介入微創血管腔內治療。

B、介入微創血管腔內治療(經皮腔內血管成形術、支架置入術):是目前治療下肢動脈硬化性閉塞症的首選治療方法,適合老年人,具有創傷小,術後恢復快,住院時間短,立竿見影的效果。適用於Fontaine II、III、IV期及動脈有嚴重狹窄閉塞的患者。

下肢怕冷,行走易疲勞、脹痛


下肢怕冷,行走易疲勞、脹痛

C、開刀手術治療 :採用人工血管或自體靜脈,於閉塞動脈段近端、遠端做旁路轉流(創傷最大,恢復慢住院時間最長)。

5.介入微創血管腔內治療(經皮腔內血管成形術、支架置入術)下肢動脈硬化性閉塞症的原理?

介入微創血管腔內治療(經皮腔內血管成形術、支架置入術)下肢動脈硬化性閉塞症的基本原理是藉助動脈自然連續的腔道,以表淺的動脈作為入路,修復遠處病變的動脈。一般過程是通過穿刺股動脈建立血管通道,操控導絲順著血管自然的腔道,通過病變部位,到達目標部位,從而在體外和治療目標部位之間架起一條“軌道”,然後根據治療的需要,將導管、球囊和支架等治療器械順著這條“軌道”輸送到病變部位,擴張撐開狹窄、閉塞的動脈。

下肢怕冷,行走易疲勞、脹痛


下肢怕冷,行走易疲勞、脹痛


下肢怕冷,行走易疲勞、脹痛


6.下方為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介入科用介入微創血管腔內治療右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手術視頻


介入微創血管腔內治療(經皮腔內血管成形術、支架置入術):是目前治療下肢動脈硬化性閉塞症的首選治療方法,適合老年人,具有創傷小,術後恢復快,住院時間短,立竿見影的效果。適用於Fontaine II、III、IV期及動脈有嚴重狹窄閉塞的患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