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军名将刘长佑曾提出一项灭亡日本计划,为何不被采纳?

黄洁仪


在多数人心中,晚清朝廷就是慈禧的“量中华之物力”那样的不思进取,昏庸,而其实,晚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之后就在寻求着翻身的机会,洋务运动就是一个例子,如果没有这一场运动,日后的中国面对列强侵略才真的是会毫无反抗之力。

而那时候的清朝有一个绝好的机会翻身,甚至可以一举的将日本纳入中央政府管辖,如果那时候实行了刘长佑的这个计划,那么第一岛链就像是一个笑话!

刘长佑大概是当时的清朝最先对世界局势分析透彻的一批人了,在1881年,刘长佑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日后的日本对于我国有巨大的威胁,于是将威胁与解决办法上奏给了清廷,而解决办法也很简单粗暴,直接过去将其收服!

刘长佑的战略分四步,首先,向世界列强宣告,日本对于琉球的控制并不合法,大清王朝决定武装保护自己的属国!这叫做先声夺人,在道义上取得优势,师出有名。

在前期的宣传攻势奏效之后,清军将以雷霆万钧之势分兵多路进攻日本! 最后则是杀招,用中国海军直驱长崎打一场登陆战! 当我军开辟了登陆场之后,我军大批陆军以及物资都能够顺利上岸,这样就能够在战役初期形成局部上的兵力优势,能够大踏步的向日本纵深推进。同时另外两路大军登陆日本,分散日军的兵力,为主力部队提供支援,直到打到江户,灭亡日本

不过这个想法虽然好,但有一个最重要的东西是当时的清政府缺少的,那就是钱从哪里来?

当时的清政府刚刚平定太平天国,国库空的可以跑马,兵马在那里,可是粮草方面却始终没有办法。

除了这个之外,作为一个马上得天下的王朝,清朝对于海军力量一直都不太重视,即使是当时的清朝皇帝排除万难,那么也会面临一个无船可用的情况,毕竟远距离投送兵力这个问题在现代来说都是一个大难题。

而且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清朝的统治者并不信任汉人,在清朝,汉人力量的崛起还要感谢太平天国,为了剿灭太平天国清政府赌博性质的启用了汉人,允许编连团练保护地方,那也是在洪秀全要抢他的江山这样的情况才启用的汉人!

可是远攻日本这种事情对于清朝统治者来说就没有什么必要性了,毕竟清朝善于“割肉”喂狼,最后狼喂不饱了,清朝统治者大不了脚底抹油一走了之。

这也导致了虽然刘长佑提早的就有了这样的眼光知道日本将来是中国的大患,可是清朝的统治者出于自己的钱袋子与屁股考虑,最终还是选择了在日本全国节衣缩食的情况下继续的穷尽奢华,将自己的脑袋埋到了沙子里。


疯狂青史


刘长佑是陆军将领出身,有一定战略眼光和敏锐性,能预感到日本对大清的潜在威胁,提出先发制人,待其羽翼未丰之时,先攻灭之。总体来看,灭日计划不可行,刘长佑的计划是清廷经略东北三省,以朝鲜为前出战略基地,集中兵力登陆日本,尔后陆上作战灭亡日本,以当时的清朝国力根本难以实现。

清朝要想灭亡日本至少要投入30万军队,这个数量也并不占优势,而且要跨海攻坚,运兵运粮十分困难,很难速战速决,很可能打成况日持久的战争,要比平定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艰难得多。会拖跨清朝政府,甚至造成日本没攻下,朝廷被推翻的可能。

今天来看(当一次事后诸葛),如果修改一下刘长佑的计划,改灭日为弱日,改陆攻为海攻,以歼灭日本海军为作战目标,先发制人,达成目的后,以海困岛,锁住日本对外发展的空间,渐渐削弱日本实力,是值得冒险,而且较为可行的。

1882年北洋水师刚刚完成五年整军计划,有9000吨级巡洋舰两艘,7000吨巡洋舰一艘,3000吨级巡洋舰两艘,2000吨级巡防舰两艘,1000吨鱼雷舰和巡防舰八艘,实力足以战胜日本海军(当只有2000吨级以下战舰,数质量都不高)。

如果清朝确有胆略,可将作战时间定在1886年或1887年左右,再用四、五年进行作战准备,努力再增添六艘大型巡洋舰,配套部分保障舰船,先发制人,直扑日本,围堵消灭日本海军,并实施有限局部登陆作战,以夺占日军海港炮台为目标,配合海军攻击行动,只要达成消灭日本海军的目的,即可实现制海困日的局面,挫败日本海外扩张的能力和本钱。至少五十年内日本难以对中国构成实质威胁。这要比灭亡日本的计划更加有效。


静水深行


刘长佑那个灭亡日本的计划纯属脑洞大开的产物,任何一个智商正常的人都不会采纳,被否决了很正常。

刘长佑是湘军名将,参加过镇压太平军、张锡珠、宋景诗等义军的战事,后来曾经历任广西巡抚、两广总督、直隶总督、广东巡抚、云贵总督等职。1881年,刘长佑在西南任职期间,恰逢法国加快了侵略越南的步伐。为了震慑法国,刘长佑突发奇想,认为趁着日本吞并琉球的机会,主动对日宣战,以炫耀武力,让其他国家不敢挑衅中国。

然而刘长佑的这个计划可谓漏洞百出,按照他的计划,清军将兵分三路:一路从东北出发,出松花江攻占库页岛,一路过鸭绿江攻击日本西部,另外一路由宁波、舟山出发,以水师攻打日本长崎。

简大臣宿将有威望者起东三省之兵,出松花江以临库页岛;别命一军出朝鲜,以扼其西;而后选明习韬略、熟习水师之将,由宁波、定海率舟师趋长崎,以攻其南。

这个计划一看就知道,刘长佑完全就把日本当成了太平军之类的流寇,大笔一挥就起草了这个方案,根本没用心研究当时的国际形式和日本的实力。

早在1875年,日本和俄国就签署了《库页岛千岛群岛交换条约》,约定库页岛归沙俄所有。按照刘长佑的计划从东北出兵库页岛,等于是向沙俄宣战,而不是攻击日本。

而在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已经建立的近代化的陆军和海军。陆军方面,日本参照西方模式,建立了参谋部,组建了7个装备西式武器的常备师团,还建立了动员机制,战时可以动员几十万军队。而海军日本已经有了3艘铁甲舰和其他西式军舰,实力远远超过了清朝。

日本的扶桑号铁甲舰

以西南战事为例,日本出动了8个旅共计6万多的军队,海军也派出了各类军舰19艘。在决定性的田原坂战役中,11000人的政府军伤亡达到了4165人,但是依然有能力发起进攻,这个战斗力和战斗意志根本不是清军所能比拟的。

相比之下,此时的清军虽然装备了一些西式武器,但是其编制还是传统的勇营体系,缺乏统一指挥,装备也混杂不堪,不仅冷热兵器混用,装备的步枪不同部队之间也不一样,后勤供应复杂。至于战斗力就更差了,连对付国内的农民起义军都常有败绩,刘长佑在直隶总督任上就因为被农民义军击败而被免职过。

而海军此时超勇、扬威两舰尚未回国,还没有形成战斗力,真正能用的不过几艘蚊子船,实力和日本相差甚远。而且此时清朝的海上运输力量薄弱,根本无力运送大规模的军队前往日本。

在这种实力对比下,刘长佑的计划完全是一个不切实际的计划,不被采纳也是很正常的结果。


不沉的经远


刘长佑在1881年时,曾经提出过一项计划,希望能够避免日本的侵略战争,此计划若能够实现,相信也不可能会有后来的日本侵华,不管是一战又或者是二战,根本就不会有日本人的事,但是为什么当时的清朝政府没有选择接纳这个主张呢,背后又是有着什么样的原因呢?

为什么提出这个计策

为什么刘长佑为什么当时会提出这一个主张,主要就在于日本确实比较不懂事,毫无理由的选择强占琉球群岛,这本身来讲琉球群岛的归属问题自然是没有任何争议,一直都属于中国。1372年开始就一直向中国进贡,但是日本在1872年时就直接宣布琉球属于日本,认为这是他们的国土,很显然这是极不可理喻的行为,1875年时直接就废除清朝年号,更是选择通过武力威胁,强制性的大清年号改为日本年号。

由于琉球的国力远不及日本,所以只能够依赖清朝,也派出很多人去出使清朝,希望能够为他们讨回公道,抵抗日本的侵略。但是清朝在面对日军的如此紧逼,只是口头选择抗议,根本就没有任何的实际性做法,导致当时的局面无法有效改变,所以最后刘长佑才提出一个计划,希望能够强硬的回击,从而彻底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

刘长佑的计划是怎么样的

在这一次的计划上,他打算由北及南准备三支不一样的军队,北方的军队就会从松花江出发开始朝着日本进攻,中部的军队会选择攻击日本的西部,南部的军队就会从宁波方向出发,直接就攻打日本的长崎。如果这三个军队真的能够同时夹击,会形成非常强大的战斗力,根据当时两国军事力量的分析,很有可能就会战胜日本。

其实在这一次的计划中,也分析灭亡日本的可行性,认为日本当时根本还没有雄厚的资源,所以很有可能会被击败,尽管他多次选择上奏,可是清政府却不知如何,一直都没有胆量和日本一战,最终这一计划并没有通过,无奈之下还是选择谈判的方式。

当时的情况如何

清政府在1897年时,曾经也建议可以分成三个不同的部分,靠近日本方面的大岛可以直接归属于日本,本岛还有周边的小岛屿,就应该属于中国,南边的群岛就属于清朝的国土,可是日本人怎么会这样想呢,日本可是想要占领更多的领土,所以当时非常明确的一个态度根本就不同意清政府的方案,而清政府也不愿意选择在对方的方案上签字,这件事情直接就选择搁置下来,也就是说最终琉球群岛直接就归属日本人。

后来在甲午战争中清朝失败,日本获胜,因此就算想要再实行这一个计划,早就已经没有能耐,其实不管刘长佑的计划到底能不能够成功,但是主动攻击的结果应该会好于被动挨打。


旧时楼台月


清末太平天国起义之时,满洲的八旗兵和绿营军早已经腐败不堪,根本无法对付声势浩大的太平军,清廷只能将希望寄予地方队伍,便下令让曾国藩(时任礼部右侍郎)与张亮基(时任湖南巡抚)进行团练。曾国藩见团练不足以抵抗太平军,便决定组织一支湖南本地的队伍,这便是清末著名的一支军事势力——湘军。

我们要说的刘长佑,便是湘军中的一位重要将领。刘长佑是湖南新宁人,他与湘军名将江忠源交情颇深,两人还是老乡。公元1851年(咸丰元年),刘长佑和江忠源为了镇压天平军便一起去了广西,初次出师便获得大捷。随后几年,刘长佑一直跟随的江忠源四处镇压起义军。然而在泸州作战时,江忠源不幸战亡。江忠源死后,刘长佑便接手了原属于江忠源的手下。他带着这些部下,多次作战中给予太平军重击,最后联合其他将领合力歼灭了太平军,他也因屡建战功而连连升迁。1864年平定太平天国起义之后,刘长佑历任广东、广西巡抚、云贵总督等封疆大吏。

当时,东方的日本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声势浩大的明治维新运动,对外扩张的趋势愈加明显。刘长佑敏锐地发现,一旦日本完成了“维新”事业,早晚必会对中国开战,其侵略性将不会弱于西方列强。

1879年日本吞并中国的属国琉球王国,将琉球改为冲绳县,囚禁了琉球国王,但作为宗主国的清廷对此事保持了沉默。时任云贵总督的刘长佑听闻此事之后,于1881年向朝廷递上了一份名为《熟审边情敬陈管见疏》的奏折,主张对日本开战。

刘长佑在奏折中提出:日本狼子野心、贪得无厌,如今置国际法于不顾,公然侵占我琉球群岛,若不加以遏制,恐怕将来还会失去朝鲜。所以为今之计,不如乘日本“维新”未成、羽翼未丰的良机,采取先发制人的策略,倾中国之全力一举将其击灭。况且,自实行洋务以来,中国的军事实力大增,正是其用武之地。

与此同时,刘长佑还在奏折中提出大致的作战计划,包括:首先向国际社会揭露日本违反国际法、非法吞并琉球的罪状,呼吁西方列强断绝与日本的经贸往来;派名将从东三省出兵,顺松花江出海,兵临库页岛,从北面袭击日本;驻军朝鲜南部,从西面遏制、威胁日本;派水师由宁波、定海出发,从南面进攻日本的长崎等地,以此来形成三面夹击之势。

从当时的形势看,清朝的洋务运动已经卓见成效,在平定太平军事业中锻炼成才的名将大部分还在,经验丰富、善打硬仗的精锐之师也不在少数,若能趁此良机跟日本开战,日本基本上没有胜算。如果这一计划真得实施了的话,那么不仅中国,甚至整个东亚的历史将会被改写。

然而清廷或许是不想生事,或许是觉得刘长佑夸大了日本的威胁,始终未有采纳这项计划,从而白白的错失良机。

次年,壮志难酬的刘长佑因病开缺回籍,但在家中依旧牵挂边疆的防务,1885年听闻中法之战中,清廷在取得谅山大捷之后仍然签订了卖国条约,他痛心疾首,气得咯血数升。1887年,刘长佑在老家病逝,终年69岁。他死后仅仅七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朝惨败于日本,应验了刘长佑生前的预言。等到清廷反应过来,为时已晚。​





狼居高阁


1879年,日本侵占琉球。1881年,刘长佑上书朝廷,预测日本要发起侵略战争。刘长佑分析,日本会先吞并朝鲜,然后以朝鲜为跳板入侵中国。建议主动讨伐日本,他认为胜算很大,原因如下:


一、琉球属大清藩属国,日本侵略在前,大清兴兵讨伐,出师有名,世界各国也无话可说。

二、倭寇侵略成性,与其被动挨打,不如主动出击,灭之后快。


他还客观分析了大清军事力量:朝廷兴洋务,建水师,修炮台,购铁船,造枪炮,已颇有成效,大清军力在日本之上,灭掉尚未完全崛起的日本是有把握的。

为此,他还拟定了具体讨伐方案。兵分三路:北路集东三省之兵力,经松花江至日本北部的库页岛,封住日本北部门户; 西路经朝鲜过朝鲜海峡向日本发起进攻;南路则由宁波、定海在日本南部登陆,进攻长崎。三路合围,则日本必亡。


然后清廷没有采纳刘长佑的建议,一是未觉察到日本的狼子野心,再则认为日本就一弹丸小国,不足为虑。直到日本入侵,清政府才如梦方醒,再度翻出刘长佑的奏折,后悔不迭。

清政府没有采纳刘长佑远见卓识的建议,失去了一次中兴自保的机会。在各列强的欺辱下,不断割地赔款,逐渐走向末路。

我是小熙,欢迎批评指正!请下方留言。


小熙为人人


刘长佑虽然是湖南新宁人,但他率领的乡勇多是楚军。刘长佑帮助曾国藩训练湘军,他的亲军吃湖南的军饷,但在派系上仍然属于楚军,并不服从曾国藩的调遣。刘长佑曾建议清朝主动进攻日本,但他的建议并不成熟。

1,曾国藩评价刘长佑

曾国藩的湘军是在刘长佑的楚军训练和帮助下成长起来的。

《湘军记》:

“刘长佑攻泰和,罗泽南攻安福,悉破平之。于是,湘勇渐习战阵,与楚勇埒矣。”

曾国藩评价刘长佑:

此老胸中甲兵,吾不能窥测。

2,刘长佑针对日本的奏折

1881年光绪七年九月十七日,刘长佑正担任云贵总督,老干部非常关切法国和日本对中国藩属国的侵略,于是上呈了一份奏折《熟审边情敬陈管见疏》。

刘长佑痛斥日本比法国还可恶,“同治之末,弄兵台湾”,“光绪二年,遂灭琉球,夷其宗社”。“国家既不问灭琉球之罪,则必不问灭越南之罪”,法国人有日本这个坏榜样就更嚣张了。

刘长佑建议趁法国大军还没有出动时(中法战争爆发于1883年12月),先讨伐日本,恢复琉球。

刘长佑认为当时的日本贸易主要依靠中国,不如先中断中日贸易,在经济上打击日本。

刘长佑还提出具体的三路进攻日本的设想:

1),“起东三省之兵出松花江以临库页岛”。这是北路军。

2),“别命一军出朝鲜以扼其西”。这时西路军。

3),水师“由宁波、定海率舟师趋长崎以攻其南”。这是南路军。

刘长佑认为,日本人“必当自溃”。

3,刘长佑的方案其实有很多漏洞

看上去方案很美好。

日本虽然开始了明治维新,但还没走上正规,政局复杂而混乱。

日本虽然废除了世袭武士,在农民中征兵,但还没来得及实现军队的近代化。

日本近代化第一师团又名东京师团,是1888年5月14日由东京镇台编组而成。

刘长佑上呈日本奏折时,日本军队还是半近代化的,与清军的湘军、淮军、楚军相比,战斗力并不占优势。日本的倒幕运动的战斗力度和持续时间都无法和清军与太平天国、阿古柏军战斗相比。

清军的湘军、淮军、楚军虽然也没有近代化,但购置了大量的西方先进武器,经历了太平天国、捻军、阿古柏军的锻炼,战斗力还有一些。

清朝从同治以来,实施洋务运动,购置和仿造枪炮,买了铁甲舰,经济实力远超日本,军事装备比日本要强。

刘长佑对陆军的认识基本正确,当时的清军在陆地上可以打败日军。

但刘长佑对海军认识不足,当时的清朝海军虽然买了几艘铁甲舰,但没有力量把大量陆军运到日本。

截止1881年,北洋海军购买了10艘军舰,大都是300多吨的蚊船级。当时清朝最先进的扬威号,排水量1350吨,由邓世昌接舰回国,于1881年11月22日到达天津大沽。

另外东北也无法取道松花江、黑龙江,运输陆军到库页岛,因为1860年,黑龙江下游乌苏里江以东和库页岛已割让给沙俄了。

刘长佑的这些信息非常闭塞,连一些基本国情的改变都不知道,或疏忽了。作为一个封疆大吏,这一点真是让人不可思议。

由于越南问题,清朝和法国在1883年爆发了战争。

清朝根本没有力量同时对日本和法国开战,按刘长佑的计划,必须对日本速决速决,至少要在1882年底击败日本。

因为清朝的海军力量不足,只能骚扰日本的海岸,无法运输陆军登陆日本。而日本可以在港口修建炮台固守,势必成为持久战。

对日本和法国两面开战,是极其危险的。

清朝的军机处也知道不可两面作战,海军还是幼稚园水平,贸然出击日本,很有可能变成忽必烈第二,所以没有采纳刘长佑的建议。

但清朝的军机处并没有意识到军队全面现代化的问题,还沉浸在中体西用的美梦中,认为只要采购洋枪洋炮就行了。

这一点,日本人却认识到了,十几年后就彻底击败了清朝。

本人是沂蓝书院赵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现代史,继承章太炎学派唯识史观学说。


沂蓝书院赵月光


1881年九月,直隶总督刘长佑对慈禧提出了一个先发制人、灭亡日本的计划。这无疑是一份非常有战略眼光的建议,那它是否有可行性,又为何被慈禧拒绝呢?

19世纪60年代中期,中、日两国都发生了巨大变革。日本发起了明治维新,而大清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

就改革初期的成果而言,大清更为显著,因为日本蕞尔小国,人力、财力、资源都很有限。日本人明白自己的短处,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扩张。

1872年,日本入侵中国附属国琉球,琉球向大清求救,但由于慈禧的短视,拒绝救援。琉球使者悲愤欲绝,在北平自杀以示抗议。

1874年,日本以琉球为跳板入侵台湾岛,这是中国领土,所以慈禧派兵了,并大败日本。但结果是:在美、英的干涉下,战胜国大清赔了日本50万两白银。

从这里可以看出满清的软弱,同时也反映了欧美国家是偏向日本侵略的。

1876年,日本又侵略中国的另一个藩属国朝鲜,并逐步开始消除大清的影响力。

而刘长佑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了对日本先发制人的主张。刘长佑之所以提出这样的建议,是有一定依据的。

首先,他在担任直隶总督前,担任了八年的云贵总督,长期和法国侵略者打交道,他深知列强的实力和狼子野心。

刘长佑知道日本吞并朝鲜后,下一个目标就是大清。而日本人之所以这么大胆子,完全是列强在后面撑腰。

但如果大清不趁日本羽翼未丰而主动出力,势必会助长列强的侵略野心。一旦日本势大,那将会给大清带来更大的灾难。


刘长佑不仅描述的有理有据,而且还设计了具体的作战方案和进攻线路。

刘长佑建议先用北洋水师的海上优势封锁日本,然后从东三省发兵库页岛,再另派一路从朝鲜出兵。接着从浙江派一路水师进攻长崎。

刘长佑的计划有没有可行性呢?我认为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是完全可行的。首先北洋水师从建立到1890年,对日本都保持了绝对优势,后面衰落是由于清廷的原因。

其次,那个时候大清陆军对日本并不处于劣势。1884年袁世凯在朝鲜就打败了日军。

至于财力和后勤方面,至少大清当时比日本要强,而且日本后面的侵略也不是一撮而就的,都是逐渐寻找跳板,寻找后勤基地实现的。


但这份计划又有不可行的地方。首先,远东的老毛子一直对我国虎视眈眈,如果抽调了东北兵力,老毛子会不会趁虚而入这很难说。

其次,欧洲列强一直偏向日本,大清对日本主动进攻,他们会不会参战也是个未知数。

抛开这两点因素,慈禧最担心的可能是湘军、淮军、北洋水师等汉人武装的继续坐大,即使灭了日本,他们会不会趁机灭了大清呢?

综合以上几个因素,慈禧是不可能采纳刘长佑的建议,因为对她来说,国家利益远不如大清多苟延残喘几年重要。

如果是汉人统治,民族凝聚力会强一些,再有个强有力的皇帝,或许能下决心干掉日本,那中国的历史将会改写,而东方也少了一个大祸害。



花木童说史


刘长佑湖南新乡人,湘军主要将领。与湘军名将江忠源交情深厚,两个人还是老乡(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两人奉命去镇压太平天国,初次出征就取得大捷。在随后的几年间刘长佑一直跟随江忠源四处剿灭起义军。然而在攻打泸州城的时候,江忠源不幸阵亡了。江忠源死后,刘长佑接手了他有的部下,他屡屡重创太平军,最后联和湘军其他将领剿灭了太平天国。他也因屡建战功而连连升迁。

太平天国灭亡后,他要镇压了不少农民起义。刘长佑这个人可以说是靠镇压农民起义发迹的。但他并不是不懂民间疾苦,当他任封疆大史时,在自己的辖区内,整顿史治,加强生产,在他的努力下,百姓的生活有了一定的好转。他的功绩不仅当地百姓称好,朝堂上也对他赞赏有加。由此可以看出刘长佑不仅军事上有过人的本领,政治上也是不错的。在那个相对封闭的年代,他却有着不同常人的眼光,(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刘长佑向光绪皇帝提出一个在当时来说非常大胆的建议。先发制人攻打日本。


他对光绪皇帝说道:日本已将琉球王国用武力吞并,已经开始对我朝的藩属国动手了,他日必犯我中华。趁他现在羽翼未满先发兵消灭他,当时清朝的北洋水师在亚洲范围内实力还是相当强的。如果举全国之力攻打日本,必定能消灭日本。也不会有后来的甲午战败,可惜刘长佑的这个建议没有被光绪皇帝采纳。由此可见刘长佑是一个非常有远见的人,他已经料定日本以后是我中华之大敌。


飞飞读史


晚清名将刘长佑为清廷策划的用来消灭日本的策略大致有4点,分别是:

第一、以日本霸占琉球国(今日本冲绳)为借口兴师问罪,北路清军出东北攻日本列岛北端

第二、中路清军遏制朝鲜半岛,截断日本西端

第三、南路清军由青岛、宁波率水师奔赴长崎,攻日本的南端

第四、同时,加强自身东南海防,以防止日军残兵攻袭本国沿海

这四条建议总结起来就是:兵分三路东讨日本,加固自身海防建设


刘长佑是何许人也

刘长佑生于嘉庆年间,活跃于咸丰、同治、光绪三朝,亲眼目睹了满清王朝由盛转衰而遭受列强欺凌的惨状。此外,他还是李鸿章的湘军中比较重要的将领,参加过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员资历深厚的老将。

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后,刘又先后担任过广东、广西巡抚、云贵总督等职务。在广西为官时,他还支持过广西人民抗击法国人入侵。从功绩上来看,他毫无疑问是一个比较成功的封疆大吏。

当时,刘长佑虽然已经远离军伍,但仍然看到了日本当局的野心,所以主张要在日本崛起之前就扼杀其苗头。可以说,他的看法是非常有前瞻性的。


那么刘长佑为要提出这样的计划呢

上世纪70年代左右,日本向清朝的藩国琉球发动进攻,同时入侵到台南。一些有远见的清朝将领已经看到日本的狼子野心,所以纷纷上疏要求惩治日本。但软弱的清政府在列强的压力下,居然默认了日本吞并琉球的事实,并签订了《中日北京条约》。清廷虽然暂时保住了台湾,但也让琉球永远成了日本的殖民地。

刘长佑一眼就看出了日本人的野心绝对不只染指琉球和台湾,而是想要吞并整个清朝。所以刘长佑于是主张趁日本尚未完成明治维新时,主动出兵三路消灭日本,扼杀隐患于未然。

清政府为什么没有采纳他的建议呢

虽然刘的建议非常直观,但清政府当局并没有采纳。原因主要有三点,第一,清政府自顾不暇。因为几乎就在同一时间,新疆遭到外敌入侵。清廷举全国之力支持左宗棠西征,才收复了新疆,暂时还无力对付日本。

第二,清政府自身并无强大的海军。要实施刘的“三路伐日”计划,必须有一支强大的海军,而福建水师在中法战争中一败涂地,北洋水师又还没有成军,所以这条计划非常难以实施。



第三,清政府当局认为小小的日本一时半会儿还不会构成太大的威胁,所以对刘的建议持保留意见。1887年,刘长佑因病去世。在他死后1年,清廷的北洋水师宣布正式成军,病怏怏的清王朝也趁此机会威风了好一阵,但绝口不再提伐日的事宜。直到刘去世后的第7年,积蓄已久的日本突然对清廷宣战,甲午战争由此爆发,小小的日本终于成了清廷的心腹大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