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中国出现了最为汹涌澎拜的流民浪潮

两晋之际的流民大迁徙,是中国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流民浪潮,遍布当时21个州中的20个州,范围之广,规模之大,影响之深,是历史上仅有的。这一时期的天灾人祸尤其严重,有多种天灾、有晋皇室斗争、民族仇杀等交相作用。

流民属于被迫移民的一种,由于自然、政治、经济的或者其他重大的社会变动原因,被迫离乡背井,向自认为能够避难求生的地区流动迁移;对于他们的迁移,在大多数情况下,朝廷官员是不愿意接受的,并要进行干预。

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中国出现了最为汹涌澎拜的流民浪潮

两晋之际流民的特点

1、地域范围大。西晋灭吴后,全国共21个州,除广州地处偏远,史籍失载,其余20个州遍布流民的足迹。

根据当时的人口流向,这20个州又可分为人口输出区、流入区和回环流动区。

关中、黄河中下游的10个州是这一时期主要的人口输出区,流出的人口有三个走向:东北、西北和南方。南方是流民的集中接纳地,其中荆州、扬州、江州收纳的人口最多,梁州、益州次之。

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中国出现了最为汹涌澎拜的流民浪潮

流民迁徙的情况错综复杂,远非此地输出彼地接纳的简单吞吐过程,不少地区既是人口流入区又是输出区,还有的流民恋故土而不愿远迁,仍然在本州回环流动。

2、集体迁徙

两晋之际,各地区流民人口动辄以以万户甚至几十万户计,常常是“城邑皆空,野无烟火”(《资治通鉴》卷八十五)。

3、涉及阶层广

两晋之际流民包括的社会阶层十分广泛,上自百官公卿、大家豪族,下至普通民户。

4、延续时间长

开始于晋惠帝永熙元年(290年),以后流民此起彼伏,连绵不断,而且不因西晋灭亡、东晋建立结束,到南朝时,流民已经“从海道入广州”(《晋书.庾翼传》,流民已经波及到了版图的最后一个角落,直到北魏统一北方,流民浪潮才开始落潮。

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中国出现了最为汹涌澎拜的流民浪潮

流民形成的原因:无论古今,流民产生的原因,一般都是“天灾人祸”,就两晋之际的流民形成的原因,整体而言仍然是由于自然灾害与暴政兵乱、民族仇杀交相作用的结果。

人祸方面的原因特别突出。人们不甘沦为晋朝廷内乱的无辜牺牲品;为了反对暴政,往往形成流民武装群体;逃避民族间的仇杀;人口迁徙引发的连锁反应,出现几种流民情况,人口接纳地有利的生存条件对流民的招诱。

两晋之际流民的群体迁徙方式多种多样

1、流民家庭

这种数量很少,因为当时的生存环境过于恶劣,分散的流民家庭不但衣食难给,就连人生安全也不能保障。偶有幸存者,必然历经千幸万苦,为了生存,大多数家庭选择加入流民群,成为流民组织的一员。

2、流民群

流民群成员之间有共同的背景条件和目标,群体内部存在一定的聚合结构和相应的持久性。大股的流民群往往是按地域关系聚拢的,但是组织结构比较松散,只要可以落脚谋生,外部压力解除,流民群就会迅速流散。

3、流民组织

这是一种较高的有序组织,有组织有领导体系,有必要的物质条件(如武器、粮食)。两晋之际的流民组织错综复杂,按组织目标、政治态度划分主要:反晋的流民组织,抗胡流民组织(反抗少数民族统治),名义上归附晋又具独立性的流民组织。

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中国出现了最为汹涌澎拜的流民浪潮

两晋之际的流民经过长时间的动荡整合,部分上层分子回归统治阵营,少数继续漂泊,广大下层流民的归宿是重新纳入封建国家的户籍。

汹涌澎拜的两晋之际的流民浪潮,虽然对朝廷是一种不安定的因素,对流民采取了限制、遣返,甚至镇压措施,客观上流民对历史发展也产生了积极作用。

通过这一时期的流民迁徙,西北少数民族陆续内迁,汉族人口大量外流为少数民族的南下和东进提供了空间,使山东、关中地区的民族构成产生了较大变化,促进了民族融合。

大量人口南迁,先进的生产技术传到南方,促进经济重心向南转移。

流民大量南下,特别是统治上层司马氏集团以及许多豪族、知识分子南迁,对汉族先进的文化的保存和传播具有历史功绩,使千百年所凝聚的精神文明成果得以保存并扩大了传播范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