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練也應懂吃

上網課,交作業系列(三) 會練也應懂吃

指導老師:史仍飛

“ 學好運動營養,才對得起在健身房中的揮汗如雨”

——題記


會練也應懂吃


飲食的重要性知多少?

常言道“一半靠吃,一半靠練”。在進行力量訓練時,人體內代謝過程加強,對能源物質及其它營養素需要量增加。所以為了達到更好的訓練效果,科學的攝取營養物質是必不可少。那麼在力量訓練期間我們怎麼吃才更科學呢?

現在大家瞭解了該吃什麼,那什麼時候吃,又該怎麼吃呢?對於運動人群,在訓練前中後的補充都非常重要,接下來為大家逐一介紹。

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是人體三大能量來源。在力量訓練中,碳水化合物提供燃料,有助於肌糖原的再合成;蛋白質則提供肌肉蛋白質合成的原料,同時也可以修復損傷的組織;脂肪有助於維持激素水平,包括睪酮等固醇類激素。如果是以增肌為目的力量訓練可以每日再提供額外700-1000千卡能量,這有助於每週建造1KG肌肉。


會練也應懂吃


力量訓練前

運動前補充營養的目的是提高運動表現、延緩疲勞。而有大量研究顯示含有肌酸、β-丙氨酸、牛磺酸、L-精氨酸、咖啡因等物質的運動營養品能發揮這一作用,有效提高運動表現,增強肌肉耐力或爆發力,還可以增加肌糖原的存儲;幫助清除血乳酸、血氨等代謝物,減少代謝廢物的堆積等。如不同品牌的功能飲料、氮泵、能量沖劑等都含有以上物質。

國際奧委會在最近關於膳食補充劑的共識聲明中指出,運動前攝入3~6 mg/kg 體重的咖啡因,可以提高運動成績。也有研究指出,運動前即刻補充乳清蛋白或支鏈氨基酸能促進肌肉蛋白的合成,還能減緩蛋白質分解過程。

因此在力量訓練前1小時,可以選擇補充15-20克高質量蛋白質,如乳清蛋白、牛奶、豆類或其他動物蛋白,補充25-50克碳水化合物,補充350-500毫升含有肌酸、牛磺酸、咖啡因等物質的運動飲料。

力量訓練中

在運動中可以選擇補充350-500ml運動飲料,以防止體內水電解質紊亂。在運動中不建議大家補充糖類物質,這是因為力量訓練的時間不宜太長,糖原不會過多耗竭,運動中補糖的話會導致胰島素升高血糖紊亂,不利於訓練的進行。


會練也應懂吃


力量訓練後

運動後營養補充的目的是快速恢復,促進合成。因此及時補充、容易消化吸收的營養物質,提高合成代謝類營養補充劑尤為重要。因此乳清蛋白以及快速吸收的糖類作為運動後首選補劑。

運動後及時補充適量的運動飲料,加快機體水合狀態。再逐漸增加蛋白質類食物,如休息半個小時後選擇15-20克高質量蛋白質,如乳清蛋白、牛奶等,補充25-50克碳水化合物。同時根據丟失體重,補充充足液體。


會練也應懂吃


這裡為大家推薦一份訓練後的營養補充計劃:

1 訓練後即刻:每公斤體重0.5-1克的糖(可以是葡萄糖粉、麥芽糊精、甚至白糖都可以)+含20克蛋白質的高質量蛋白粉(動物蛋白)+5克谷氨醯胺(可選)+100國際單位維生素E(可選)+500毫克維生素C(可選)+適量鈣、鋅、鎂。然後儘快吃飯。

2 訓練後1-2h:吃一頓正餐,要做到營養均衡,碳水化合物來源以穀物為主,蛋白質來源儘可能多樣化(從魚肉蛋奶等多種途徑同時攝入),適宜的優質脂肪(魚油、堅果等)。這樣才可更好的補充訓練後機體的營養素虧空,也更好的幫助身體恢復。

3 訓練後6-48h:足量中低血糖指數的碳水化合物和足量蛋白質(1.5-2g/kg/d)。

上述只是一些建議,不需刻板的模仿,因為個體差異比較大,且訓練負荷差異也大。首先應該保證訓練後即刻的補充,這個時間段最重要。之後的6小時內,如果有條件,採用多餐制。


會練也應懂吃


日常補充

在日常的飲食方面,以平衡膳食,合理營養為基礎。營養補充方面,選擇一些可增強免疫、抗氧化以及預防損傷的運動營養補劑也是有必要的,如維生素D、谷氨醯胺、番茄紅素、葡萄籽提取物以及一些中藥製劑等。

參考文獻

1.Berti Z. P., Donner A. F., Guerini De S. C.Effects of beta-alanine supplementation on performance and muscle fatigue in athletes and non-athletes of different sports: a systematic review[J]. The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and physical fitness, 2017, 57(9):1132.

2.丹. 貝納多特 著,安江紅等譯 高級運動營養學 人民體育出版社,2011

3.William D.McArdle, Frank l.Katch. <sports>, Lippincott Williams&Wilkins, 2007/<sports>

4.Nancy Clark. <sports>.Human Kinetics.2007/<sports>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