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大如果没有走错路,直接杀进当时的中国,当时的中国能抵挡住马其顿方阵吗?

余八百


亚历山大东征到达的最东边也不过是到了印度河的上流,如果亚力山大可以继续东征,向当时中国进发的话,他将大约在公元前325年到达中国。

如果亚力山大能活着到达中国的话,那么他要面对的,就是战国时期的秦国,当时的秦国国君是秦惠文王,就是秦孝公的儿子,车裂商鞅的那位秦王。



亚力山大灭亡波斯帝国继续东进时,只带了3万军队,就算亚力山大沿途没有任何损耗,也没有瘟疫疾病的困扰,也没有后勤被给的担忧,也不会被中国周边的蛮族打击,能够顺利到达秦国西部边境的话,那么等待亚历山大的会是已经经历过30多年变法的秦国和秦惠文王。

当时中原的情况是秦惠文王已经继位秦王13年,刚刚打败魏国,将秦国的领土拓展魏国的河西地区,并且在河东建立了前进的桥头堡。北方的赵国,年仅16岁的赵武灵王刚刚即位为赵王,战国七雄正频繁的展开外交及军事活动,进行合纵连横。



3万马其顿士兵在亚力山在的领导下,来到了秦国西部边境,与秦军对峙,3万人对于秦国来说,不过是其全国军队的五分之一到三分之一而已,人数虽少,但是亚力山大是一位雄心壮志的统帅,而且其手下的马其顿方阵几乎在当时是战无不胜的,如果与秦军对战会如何呢?

先了解一下马其顿方阵究竟是什么?



马其顿方阵是一种联合阵法,主要由重装步兵、轻装步兵、骑兵和辅助兵组成,由4096人组成一个初级方阵,每个初级方阵配备不同的兵种,四个初级方阵组成一个方阵联盟,如果亚力山大带来的3万人的话,刚好可以组成一个方阵联盟。

重装步兵的主要武器就是近4米长的长矛,一手执盾,一手执矛,还配备匕首等短兵器,轻装步兵主要辅助重步军作战,配的长矛短些,骑兵是轻骑兵,如果方阵的重装步军挡住了敌军,轻骑兵往往是隐藏的秘密武器,由轻骑兵突入敌阵攻击,轻骑兵还有保护方阵侧翼和后方的作用,辅助兵有弓箭手,长矛兵,等其它一些兵种,由于数量少,不是太重要。



马其顿方阵的优势是正面攻击能力强大,近4米长的长矛,无论是步兵还是骑兵都是很难突破方阵的,而且方阵一旦发动,绝无退后,马其顿人的纪律性相当强,在正面强攻时,马其顿方阵几乎战无不胜,至少在欧洲和中亚没有遇到对手。

但是马其顿方阵也有劣势,一是机动性差,重装步兵由于武器很长,非常不灵活,如果敌军从侧翼或后方攻击打步兵,那些重装步兵几乎没有还手能力,主要是骑兵在护卫。



二是马其顿方阵受地形的影响很大,马其顿人必须结成阵型,才能发挥强大的攻击力,也就是说在平原及宽敞的地方,方阵能发挥作用,如果遇到山地或无法结阵的地形,马其顿方阵就无法发挥阵法优势,只能单打独斗了。

秦军的优势也有很多:

1、主场作战;

马其顿人远道而来,而且只有3万人,杀一个少一个,秦军不同了,秦军是主场作战,背面就是强大的秦国及各种补给,就是耗也能耗死马其顿人。



2、兵种优势;

秦军在当时的兵种已经强于马其顿人,秦军有战车兵,由2~4匹马接着战车,每个战车配3个士兵,一人驾车,一人射箭,一人手持长矛,战车兵可是骑兵的克星,马其顿人还是轻骑兵,简直要被屠杀。

秦军还是弩兵,射程远超弓箭,马其顿人没有射这么远的武器,两军对战的话,秦军的弩射死了马其顿人,他们也只能看着,毫无办法。



都知道马其顿的长矛长,其实秦军有更长的长矛,长度有7米长,比马其顿的长了3米;都知道马其顿有方阵,其实秦军也有方阵,秦军方阵就是手持7米长的秦军重步兵组成方阵,一寸长一寸优势,就算是正面对抗,秦军的长矛插死了马其顿人,马其顿人连秦军的影子都够不到,想像一下,这不是战争,是屠杀。

3、谋略优势;



华夏几千年文明,中国古代军队打仗,单纯拼蛮力的情况极少,大多数战争都是配合形势和谋略,这马其顿人到中国来,要是不被耍得团团转,我都不相信了。

随便来几个谋略,亚历山大能识破吗?古代欧洲打仗大多数都是拼蛮力,比勇猛,只要稍微用一点谋略,那就是捧上天的人物,比如汉尼拔、亚力山大等人,到中国来,估计三流谋士也排不上。



如果真打起来,秦军无论是从正面战场拼杀,还是利用地形攻击,或者是利用谋略击破马其顿,都是毫无悬念的,基本上一边倒的屠杀。

正面战场打的话,秦军也组成方阵,以7米长的长矛阵配合强弩阵及战车兵,直接硬碰硬正面冲锋,到了弩阵射程时,先是强弩万发,先让马其顿人脱一层皮,死去一部分,冲到阵前,再用7米长的长矛戳死马其顿人,最后利用战车兵全力冲击马其顿方阵,然后就是秦军抢人头,屠杀马其顿人,亚力山大以下无一幸存,全部被杀。



如果秦军利用地形让马其顿方阵布不成阵,再发动攻击,先是箭雨,再是步兵冲锋,马其顿人展不开阵型,长矛就无用,就得用短兵器来秦军拼杀,匕首怎么能和秦军士兵对抗,又是屠杀的份,马其顿人全军覆没。

如果秦军采用谋略的话,采用侧翼攻击,声东击西,调虎离山,假装从正面进攻的样子,布置佯动,先用战车兵从两侧或背后冲击对方的轻骑兵,接着接着弓箭手和弩兵出动,万箭齐发,最后是步兵冲锋,绕到两侧,开始屠杀,马其顿人全军覆没。



完全就不是对待的战争,亚力山大领导的马其顿方阵,到了中国的话,只有被屠杀的份,就连亚力山大一世英明,也要丢在中国了,要不被俘虏,要不被屠杀,没有逃走的可能性。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吹嘘马其顿方阵太过了,这种方阵到了中国必然是寸步难行的。纸上谈兵没用,战国时代打的是攻城战,而不是两军对垒。

1、无法攻城。

战国时期,平原对阵是非常少见的。战国时都讲谋略,而春秋及以前才是双方对阵拉开架势干一仗。

成语“宋襄之仁”,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翻译:宋国军队已经摆好阵势了,楚军还没有渡河,宋国司马子鱼对宋襄公说:“敌众我寡,等到楚军渡河渡到一半的时候,我们攻击他,必然取胜。”宋襄公说:“不可”。楚军渡过河了,还没有摆开阵列,司马子鱼又请示宋襄公,宋襄公依然不答应。等到楚军摆好阵列了,双方交战,宋军战败了。

这是春秋及以前的打法,双方各自拉开架势,谁也不占谁便宜,可以说是君子打法。但是到了战国时代,礼崩乐坏,尔虞我诈,谁也不讲什么君子了,谁也不尊周礼了。

所以,假如马其顿到了中原来,那么可能根本没人跟他拉开架势打,你有本事就来攻城啊?面对中国的护城河和高城墙,马其顿方阵也只有干瞪眼的份,根本无法攻城。

2、水土不服、粮草不济

中原地理环境独天独厚,周边都是高原沙漠,马其顿军队就算开辟了丝绸之路(我国汉代才开辟),士兵们也得累个半死,再加上水土不服,粮草运输困难,所以马其顿军队必须速战速决,但是这时候他偏偏遇上的是中国军队,我们避而不战,那马其顿军队只能干瞪眼。

到时候,攻城攻不下来,粮草不济,又加上士兵们水土不服,那么必然撤军。

3、反击的可能性

选择攻城战,这是我们谋略上的优势,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作战形式。

但是,当敌人退兵的时候,我们的军队也许会追击,那么双方必然还有对阵的时候。

亚历山大打印度是公元前327年,这一年是秦惠文王十一年,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秦惠文王即位,虽然杀了商鞅,但是并没有废除新法,秦国这时候正是国力强盛的时候。

秦国此时应该可以动员四五十万的军队。亚历山大打印度的时候,作战人员有12万人。秦军与东征军兵力上有4倍的差距。

然后再看作战的形式。马其顿方阵的厉害之处在于他前面的长矛。首先,我觉得他这个图片有些夸张了。那么长的矛,你当是纸糊的吗?拿着不累吗?其次,方阵机动性太差,整体就像个乌龟壳。

再看我国军队的战车,战车对这乌龟壳确实没法打。但是如果我们拼着损失一批战马和战车,主动冲锋,从四面八方进攻,战马和战车虽然死在了他们的方阵前,但是他们也被堵住出不来了啊!此时我军建造壁垒围困马其顿军队,他们就成了瓮中之鳖!

所以,不管怎么说,马其顿如果到中国来,那必然是有去无回,最少也是损兵折将。

最担心的恐怕就是秦军对付马其顿军队,其他六国从背后偷袭。




GRIDMAN


这么说吧!欧洲所谓的大帝到中土来充其量不过是个参将的兵力!不说装备,光人数就不值一提!欧洲打仗基本是百十人的战斗,千人以上都叫大战了。亚历山大为什么叫大帝?因为他有三万步骑。中土一个小小的赵国快灭国时都能组织起40万兵力,欧洲人过来根本不够看的。假设现在还是冷兵器时代,抛开补给的问题,种花家可以统一蓝星,而且没有之一!比之现在的鹰酱强的不是一个数量级!





紫微天帝


告诉你们什么是历史。

中国从魏国李悝变法起到秦国孝公变法达到高潮,使得中国率先进入先进的封建时代。而欧洲直到西罗马帝国灭亡才开始进入封建时代。战国之所以是战国就是因为封建生产关系之下有着对土地资源的渴望,使得七国既有打的需求,更有厮杀的实力。而奴隶制的欧洲不可能是先进封建制的中国的对手!这才是原因。难道僧格林沁的大清最精锐的铁骑打不过英国远征军,只是因为火器不行么?还马其顿方阵[捂脸],希望大家可以多看看书,别以为看了几本杂书就认为自己了解历史。要知道历史的背后还有历史唯物主义!还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我是小明白


这个提问忘了一个问题:如果亚历山大攻击秦国,其他六国会帮秦国吗?说不定会从背后抄秦国的后路,秦国面临两面夹击,你觉得秦国还能赢马其顿方阵吗?

像亚历山大能从希腊打到了印度,说明他不怕后方补给的问题,他们都是就地取材,没准亚历山大吃的惯肉夹馍、羊肉泡馍,水盆羊肉……。[呲牙][呲牙]


红红的烦恼


对应一下当时的中国还在战国时代,并未统一,时间上亚历山大占了优势,不过他的兵种大部分是步兵,骑兵只有几千,这么点人力光是走到中国估计都要打个折扣,而且他进来的方向是面对秦国,虎狼之师不是说说而已,而且秦国兵种齐全,又是在自家地盘,可以肯定亚历山大的军队回去的可能性都没有


来世笑笑生


详细的资料估计其他人应该都会回答到的。这里就简单说了,这个问题网络上很多人都有讨论过。结论很明显,亚历山大的部队在当时虽然战力不算弱。但是比当时的七雄还是差的的。中国的土地上因为连年征战。军事的发展在那个时代的世界上已经属于很成熟的部队,特别是秦国。有了较完整的部队建制后勤,武器生产。作战技术。当时的中国还在内斗。基本也没有怎么关注外面的世界。认为天下就是中国这块土地。世界的中心。亚历山大的部队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比中国的差。士兵没有中国的装备精良,而且才数万人。中国的战争即使是内战。也常常是几十万人,上百万人参与的。数万人的兵力进入到中国可能被吞没了也冒不出个泡来。亚历山大一路杀来其实没有遇到过真正战力雄厚的对手。如果不是当时中国不知道外界的情况。一致对外的话,当时的中国在军事上是可以踏平欧洲的。


自在的爱255


卧槽我大中华果然人才辈出,意淫的本事更是当仁不让,蒙古骑兵征服天下也不过十万,亚力山大更是打败了60万波斯大军,你说我们打败他我相信,可是说的那么不当一会事,还要不要脸了,忘了百年国耻了吗?自大多一点念个臭!


任泓祎


怎么破解马其顿长矛方阵?

如果单纯的说马其顿方阵,它本身的弱点还是很明显的,比如狗头山战役,纯引用:

……战斗战役前夕曾下过一场大雨,当日早上在两方军营间的地区和山丘上因而弥漫一场大雾[3]。尽管如此腓力五世仍旧下令进军,但因大雾关系使得视线不良,腓力派遣一小队轻装步兵登上山丘侦查。同时弗拉米宁也派遣一小队罗马标枪兵(Velites)和骑兵登上山丘侦查,于是双方侦查部队在山头上发生遭遇战,罗马方渐渐不敌,知道状况的弗拉米宁立即派遣2,000名步兵和500名骑兵前往增援,迫使马其顿士兵逐渐撤离山头。腓力五世也派遣更多增援部队,并把他的马其顿骑兵和色萨利骑兵送去增援,成功击退罗马士兵并且迫使罗马士兵撤离山头,腓力五世的骑兵一路追击罗马军直到罗马军的埃托利亚骑兵来支援才停止。而腓力五世尽管不太想把方阵送往崎岖、不平的山区,但为了扩大战果,下令大军登上山头,并令右翼8,000名方阵先朝罗马军方向进军。

两军会战战败的罗马军分队回到主力部队后,弗拉米宁重整阵列。同时马其顿右翼越过山顶,与先前的山顶上的轻装步兵和骑兵会合,腓力五世把那些部队配置在最右侧。此时大雾已经逐渐散去,弗拉米宁观察到马其顿左翼进军方向的地势过于崎岖,可能会使马其顿方阵在进军时产生空隙,于是先命右翼部队待命,来作为预备队,并在右翼前沿配置战象,而弗拉米宁亲自率领左翼部队进军与马其顿军右翼交战。腓力五世了解目前左翼崎岖的地势对他不利,于是下令他的右翼部队朝山坡下的罗马军冲锋。因为马其顿军从高处往低处攻击而较有地利优势,迫使罗马军左翼逐渐往后撤离。弗拉米宁知道自己的行动必须尽快,下令罗马左翼尽可能稳住阵脚,自己连忙率领右翼部队准备突袭。这时马其顿左翼刚越过山顶,尚保持行军队形且较为混乱,同时也未组成方阵的战斗型态。弗拉米宁趁这个机会命令右翼大象在前,命右翼全军朝马其顿左翼发动突袭,在这突然的打击下马其顿左翼全面崩坏,士兵仓皇逃亡。这时罗马军的左翼在马其顿右翼打击下战况危急,罗马军右翼的一位军事保民官见到自军左翼的不利情况,自发下率领罗马右翼20个中队(Manipulus)朝马其顿右翼后方攻击,而因为马其顿式方阵无法立即转变正面方向来应付突来的威胁,使得方阵阵型破裂,在两面攻击下马其顿右翼遭到击破,马其顿全军全线崩退。弗拉米宁一路追击败兵,但仍让腓力五世逃走,

简单地说,马其顿方阵的作战形态导致其士兵主要集中精神于正面进攻,侧翼的弱点很大,转向也不容易。在战役中马其顿人通常是通过多个方阵互相掩护侧翼,并且用轻步兵和骑兵对侧翼进行掩护。一旦对侧翼的保护疏忽了,或者类似上面那种情况,崎岖不平的地形撕裂了队形,很容易招来对方较灵活部队的侧翼袭击。按照剑桥插图战争史上的说法,罗马人分散开来插入方阵的缝隙用短剑跟长矛兵贴身作战,长矛兵只有防身用的匕首,因此轻易地被罗马人屠杀。


凶猛的小脑斧


我只知道秦军的编制很接近近代军衔制,虽然兵器普遍是青铜(铁器不是没有,少,主要用于农具的制作),但各种成熟的机关弩箭已有各种配备,可以单手作战,兵工厂也是流水作业,战车是三人制,轴承制造也很成熟,军队的分类从突击队到重步兵到骑兵等可以适应各种军事战术的调派,兵法上运用也十分成熟,关键是:人还多,还骁勇彪悍,那时军队不发军饷,只供应干粮,但秦人一听有仗打都是摩拳擦掌,急不可待,毕竟商鞅变法的法律中,敌军的人头数是改变社会地位最直接也来得最快的手段,所以,亚历山大应该很庆幸没来华夏送人头,其实,根本没这个可能性,因为碰到游牧民族匈奴就应该止步了[黑线],供给很难供应的正规军队一向对游牧民族的游击打法是很难招架的,当年霍去病可是比匈奴表现出更流氓的游击骑兵打法才让匈奴“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那时匈奴的部队人数也是以万为单位计数的吧╮(╯_╰)╭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