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气包”与“出气筒”

我小时候因为家庭成分高,所以生长在“只准老老实实,不许乱说乱动”环境中。长大了要好一些,但也没有如今这般花样繁多的载体,即使有也因为成长环境的束缚影响而有所顾忌(哪句话说的不好代价太大!),因而不会随便表达。但我的内心一直是有自己的想法的。

随着时代发展,生活环境比我小时候宽松的“不着不着”的。微博,微信,公众号;QQ,抖音,热头条。想说什么尽管说,但前提是不能随便乱说,不能无中生有,不能造谣生非!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性格都具有多重性,只是受环境所限,有时候不能随性发挥罢了。“一个人终其一生性格保持不变的事情,只有在小说里才能看到。只有环境的单一性,才能造成明显的性格单一性。一切精神结构都包含着各种性格的可能性,环境的突变就会使这种可能性表现出来。这解释了法国国民公会中最野蛮的成员为何原来都是些谦和的公民。在正常环境下,他们会是一些平和的公证人或善良的官员。风暴过后,他们又恢复了平常的性格,成为安静而守法的公民。拿破仑在他们中间为自己找到了最恭顺的臣民。”(摘自《乌合之众》)。

有些人平时文质彬彬含蓄内敛,性格内向不善交际。他们平时没有交流沟通渠道,更谈不上发泄了,看上去总给人一个“受气包”的印象。一旦遇上突破了他底线的事的反应比普通人更加激烈,往往会突破人们的想象范围。这也许就是俗称的“蔫土匪”!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但谋的兴致还是存在的。即使头头是道的谋略没有抒发的渠道,更别提什么被人采纳。但私下里三五好友聊聊还是可以的,最不济的孤家寡人也可以写写公号发泄发泄。不然的话,总是憋在心里,时间久了会出大事的。很可能“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

俗话说:听蝲蝲蛄叫还不种庄稼了?只是庄家尽管种,蝲蝲蛄尽管除,但千万千万别把所有不中听的叫声全当做蝲蝲蛄叫才好。

尽可能大度些,当个“出气筒”没什么不好。不然的话,针尖对麦芒的最终结果往往是两败俱伤。任何事的本来面目只有一个!他不会因为包装掩盖而长久不大白于天下,更不会因揭露而损毁原有的尊容。

相信绝大多数人能够辨清真假分别是非的。有的人可以欺骗所有人一时,有的人可以欺骗某些人一世,谁也做不到一直欺骗所有人!

当然,恶意诋毁是另一回事,必须予以回击。除此之外,给人一个发泄通道,这样有益于身心健康。


2020-03-17 中午 12:30 于望京东园七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