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少年班”:是贏在起跑線的天才,還揠苗助長的“神童”?

只要提起“神童”,大多會跟“天賦異稟”、“聰明”聯繫在一起,誰家孩子若是個神童,可是件了不起的事,做父母的做夢都要笑開花。那麼,如果一堆“神童”聚在一起,由國家專門培養,又會產生怎樣的化學反應呢?

中科大“少年班”:是贏在起跑線的天才,還揠苗助長的“神童”?


天選之子:寧鉑

1977年10月,一封特殊的推薦信直達北京,送到了副總理方毅的手中。寄信人是一位叫倪霖的普通教師,在這封足足10頁的信中,他毫不吝嗇讚美之詞,告訴副總理:“江西出了個人才,如果不加重視,是國家的一大筆損失啊!”

據倪霖所說,這個叫寧鉑的孩子沒上過學,天賦卻異常驚人:2歲能背30餘首詩詞,4歲能識400多字;平日裡沒事幹,就翻看大人的書,讀讀中醫典籍,他就懂得開藥方;背背唐詩宋詞,他就會吟詩作對;看看圍棋棋譜,他就可以跟大人對弈……(下圖:寧鉑)

中科大“少年班”:是贏在起跑線的天才,還揠苗助長的“神童”?


寧鉑的父親知道兒子聰明,卻也沒往“天才”這處想,直到孩子到了9歲,他才感覺有點聰明過了頭。恰好,倪霖跟著孩子父親關係不錯,便替他寫了封推薦信。

同年11月3日,這封信被轉送至中國科技大學,方毅副總理在上面作了批示:“如屬實,應破格收入大學學習”。一位普通教師的推薦信,為何會受到副總理這般重視?原因很簡單,因為倪霖的想法與領導人想到一塊去了。

中科大“少年班”:是贏在起跑線的天才,還揠苗助長的“神童”?


科大“少年班”

1974年5月,李政道回國訪問。他看到高考被全面廢除,教育事業一片凋零,人才培養幾近停滯,心中萌出了一個想法:“挑選一批有天賦的少年,直接送進大學學習,為國家儘快培養出少而精的尖子人才。”他這個想法得到了主席的肯定,卻因為當時的種種原因,被一直擱置了下來。

中科大“少年班”:是贏在起跑線的天才,還揠苗助長的“神童”?


“WG”結束後,如何快速恢復滿目瘡痍的教育事業,儘可能短的時間為國家培養人才,成為領導人最關心的問題之一。恰在此時,倪霖的推薦信送了過來,李政道當初的設想才開始轉化為現實。

為了慎重起見,方毅副總理決定與寧鉑對弈兩局,探一下這個“神童”的底。要知道,方毅不僅是副總理,還是中國科學院的院長,對圍棋頗有心得。可誰也沒想到,寧鉑竟然連勝2局,方毅輸得心服口服。

一時間,寧鉑成為名震全國的少年,甚至被冠以“第一神童”的稱號。“天才少年”的篩選機制,也藉著寧鉑這股東風開始啟動。

中科大“少年班”:是贏在起跑線的天才,還揠苗助長的“神童”?


1978年3月8日,這一天並不是開學日,但是在中科大的禮堂裡,卻舉辦了一場特殊的入學儀式。21個來自全國各地稚氣未脫的孩子,他們有著共同的稱號:“神童”,寧鉑也是其中之一。他們在這一天,正式踏進了大學的校門。

在那個百廢待興的年代,上大學是所有人的夢想,可這個夢過於奢侈,大部分人都無法實現。而這些天才少年,無疑成為其他人眼中的“天之驕子”。他們這個天才養成班,後來有了一個更為響亮的名字:中科大少年班。

中科大“少年班”:是贏在起跑線的天才,還揠苗助長的“神童”?


科學的春天?

一夜之間,“少年班”成為全國民眾茶餘飯後最關注的話題,寧鉑更是輿論的焦點,尤其是他與總理對弈的照片,成為無數家長訓斥孩子的教材:“看看人家寧鉑,再看看你個不爭氣的熊樣”。當然,也有不少孩子備受激勵,考進了中科大少年班。

比如,13歲的張亞勤(微軟副總裁),在報紙上看到寧鉑得到事蹟,激動得好幾天沒睡好覺,經過6個月的努力,他如願考進少年班。(下圖:正在討論問題的學生)

中科大“少年班”:是贏在起跑線的天才,還揠苗助長的“神童”?


​同年3月18日,少年班開學的10天后,全國科學大會在京召開,這是一場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盛會。鄧副總理在開幕式上指出:“四個現代化,關鍵在於科學技術的現代化。”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中科大少年班作為“知識荒原上的少年突擊隊”,不可避免地成為全國民眾眼中的標杆。

“我們民族歷史上最燦爛的科學的春天到來了……這是革命的春天,這是人民的春天,這是科學的春天!”在大會閉幕式上,郭沫若如是說。誠然,春天能夠給人帶來希望,可若是來得太早,也會讓人出現不適,甚至感冒。

中科大“少年班”:是贏在起跑線的天才,還揠苗助長的“神童”?


1984年,鄧小平接見諾獎得主丁肇中,話題之間,就聊到了科大“少年班”。鄧小平做了簡單的介紹:“前三屆少年班的學生,70%讀了研究生,還有16歲就獲得博士學位的”。這樣一份成績單,讓丁肇中由衷地讚歎。但是,在“整體可喜”的局面下,還存在著許多問題。

一般而言,教育要經過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這樣一個過程,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也會了處理人際關係,學了會了怎樣面對挫折。但是,“少年班”似乎違背了這個一般規律,在輸送知識的同時,卻忽視了對孩子們的心理健康教育。他們承受著沉重的壓力和過高的期望,難以坦然地面對失敗,可一旦過了年齡,這一課就永遠補不上了。(下圖:“天才”謝彥波)

中科大“少年班”:是贏在起跑線的天才,還揠苗助長的“神童”?


以最出名的寧鉑為例,他連續報考了3次研究生考試,每次都是臨陣退縮。按他自己的說法,是想證明“不考研也能成功”,可是他的老師卻認為:“寧鉑只是過分地懼怕失敗。”成家立業之後,寧鉑的感情生活也是相當不和諧,甚至為此離家出走。2003年,昔日的“中國第一神童”,在南昌出家當了和尚,儘管如今已經還俗,但研究的卻是佛學,跟他在中科大的物理系背道而馳。

中科大“少年班”:是贏在起跑線的天才,還揠苗助長的“神童”?


當然,寧鉑並不是個例。比如,謝彥波與導師反目,博士學位沒拿到就被召回國,干政甚至連工作都沒找到,精神也出了問題,就連張亞勤這般佼佼者,也存在人際交往方面的問題。

“中國式家長”總是迫切的希望子女成龍成鳳,每個中國孩子的心頭,都縈繞著“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的魔咒。很少有父母真正認真思考過,對孩子而言,什麼才是最重要的。縱使寧鉑這樣的天才,也會被“神童”的冠冕壓得喘不過氣,贏得一時的羨慕與讚譽,卻失去了一生的幸福與溫暖,這難道是父母所期望看到的嗎?“傷仲永”的例子,已經太多了。

中科大“少年班”:是贏在起跑線的天才,還揠苗助長的“神童”?


另外,根據2014年的一份統計數據,中科大少年班35年來一共培養了202位教授,其中106人在美國任職,佔總人數的52.4%。培養人才當然重要,但是如何能留住人才,更是一件值得思考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