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級物理下冊第七章《力》知識點歸納精講


人教版八年級物理下冊第七章《力》知識點歸納精講


人教版八年級物理下冊第七章《力》知識點歸納精講


知識點1 力


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力就是作用)

表示力的符號是F,力的單位是牛頓,簡稱牛,單位符號是“N”。注意:不要把表示力的符號與單位符號混淆。

施力物體與受力物體: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施加推、拉、舉、壓、排斥、吸引等作用時,施加這種作用的物體叫做施力物體,另一個物體叫做受力物體。

例:運動員舉槓鈴;大象壓蹺蹺板;漁翁拉漁網;推土機推泥土。

1、產生力的條件:至少有兩個物體;物體間有相互作用。 通常與兩個物體有關,其中一個為施力物體,另一個為受力物體,單獨的一個物體不存在力的作用,離開物體也不存在力的作用。

2、施力物體與受力物體總是同時存在的。

3、力的產生與是否接觸的關係:相互接觸的物體不一定發生力的作用(兩物體間沒有相互作用),沒有接觸的物體間也不一定沒有力的作用。(如磁鐵吸引鐵釘)。


人教版八年級物理下冊第七章《力》知識點歸納精講

知識點2:力的作用效果


1、兩種作用效果: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使物體發生形變);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速度大小;運動方向)。

速度大小改變:由靜止--→運動;由運動--→靜止;由快--→慢;由慢--→快。運動方向改變:轉彎;人造衛星繞地球運動。速度大小和運動方向同時改變。

物體受到力的作用,並非一定發生形變或運動狀態發生改變(輕輕的推物體,但沒動);如若物體發生了形變或運動狀態發生了改變,則一定受到了力的作用。

2、運動狀態不變的情況:勻速直線運動;保持靜止。

3、改變物體的形狀:彎鋼片、拉彈簧、拉弓。


知識點3:力的三要素,力的示意圖


1、力的三要素(影響力的作用效果):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點。

三要素中只要有一個發生變化,力的作用效果就會發生變化。

只有當力的三要素都相同時,才能說這兩個力完全相同。

表述一個力時,要同時指明力的三要素。

2、力的示意圖:用一根帶箭頭的線段表示力。

在受力物體上沿著力的方向畫一條線段,在線段的末端畫一個箭頭表示力的方向,線段的起點或終點表示力的作用點。

在同一個力的示意圖中,力越大,線段一般越長,有時還在力的示意圖旁用數值和單位標出力的大小。

若已知力與水平方向或豎直方向夾角的度數,這個夾角的度數也必須標出。

3、作力的示意圖的步驟:

①確定受力物體、力的作用點和方向;②從力的作用點沿力的方向畫力的作用線;③在線段的末端標上箭頭;④在箭頭的旁邊標上表示力的符號(有時還可以標上數值和單位表示力的大小)。


人教版八年級物理下冊第七章《力》知識點歸納精講

知識點4: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一個物體對其他物體施力時,也同時受到其他物體對它的作用力。

2、一個物體是施力物體,同時也是受力物體。如馬拉車。同學推牆。

3、物體間力的相互作用是同時產生,同時消失的。如運動員扔鉛球。

4、物體間的相互作用力又稱為作用力與反作用力。作用力與反作用力:①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線上;但作用在兩個物體上,儘管大小相等,但作用效果不同;②總是同時產生,同時消失,同時增大,同時減小;③性質相同。如小孩對牆的作用力是推力,牆對小孩的作用力也是推力。


人教版八年級物理下冊第七章《力》知識點歸納精講


知識點5:彈力


1、彈性:物體受力時發生形變,不受力時又恢復原狀的特性。

彈性限度:對彈性物體來說,形變後能自動恢復原狀的最大限度。

彈性形變:物體在彈性範圍內發生的形變。

塑性:物體受力時發生形變,不受力時不能自動恢復原狀的特性。

塑性形變:橡皮泥用手捏後鬆手,不能恢復原狀,這種形變叫塑性形變。

2、彈力:物體由於發生彈性形變而產生的力。

產生條件:物體具有彈性;相互接觸且已經發生了彈性形變。

相互接觸的物體間不一定產生彈力。

不接觸的物體間不會發生彈力作用。

任何物體只要發生了彈性形變就一定會產生彈力。

3、彈力三要素:

大小:與使物體發生彈性形變的外力大小相等,與形變程度和物體本身的材料有關。

方向:與物體的形變方向相反,指向恢復原狀的方向。如彈簧。

作用點:作用在使物體發生彈性形變的施力物體上。

4、常見的彈力:拉彎的弓,拉長的彈簧,壓彎的跳板,壓力、支持力(書放在桌上,書和桌均發生了彈性形變),拉力、推力、張力。


人教版八年級物理下冊第七章《力》知識點歸納精講


知識點6:彈簧測力計


1、構造:外殼、彈簧、掛鉤、指針、刻度板、提環。

2、原理:在彈性限度內,彈簧收到的拉力越大,彈簧伸長的長度越大(彈簧的伸長與收到的拉力成正比)

3、使用方法:

使用前:①觀察彈簧測力計的量程與分度值;②觀察彈簧測力計的指針是否對準零刻度線;③來回拉動掛鉤幾次,防止彈簧卡殼。

使用時:①不能超量程使用:所測力的大小不能超過測力計的量程,以免損壞測力計。②同方向:彈簧測力計內彈簧軸線方向跟所測力的方向在一條直線上,


知識點7:重力的概念


1、重力(G):由於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地球表面的一切物體都受到地球的引力,所以都受到地球的重力作用。

施力物體:地球;受力物體:物體。

重力特指地球對物體的吸引力,是地球對物體吸引力的一部分。


人教版八年級物理下冊第七章《力》知識點歸納精講


知識點8:重力的大小


1、物體所受的重力與其質量成正比。

注意:不要說成“物體的質量與其所受的重力成正比”。

2、關係式(物理公式):G=mg。

(變形:m=G/g)G:物體受到的重力(N);m:物體的質量(kg);g:物體的重力與質量的比值,單位 牛頓/千克,N/kg。

g=9.8N/Kg的物理意義:質量為1kg的物體受到的重力是9.8N。

在地球上同一個地方,g是一個定值;地球上緯度不同的地方,g值不同;不同星球的g值也不同,月球上的g值是地球上的1/6.

3、重力的大小:與物體的質量有關,與物體在地球上的位置有關,與物體相對於地面的高度有關。


知識點9:重力的方向


1、方向:豎直向下。非垂直向下。(“下”是近似指向地球的中心)。

與物體在地球上的位置無關,與物體所處的運動狀態無關。

2、應用:製作鉛垂線或重錘線,檢查牆壁是否豎直或物體表面是否水平。


知識點10:重心


1、概念:重力在物體上的作用點。

2、位置:重心的位置與物體的形狀及質量分佈有關。

①質地均勻、外形規則物體的重心:在其幾何中心上;重心可能在物體上,也可能不在物體上,如鐵環的重心。

②形狀不規則物體的重心:支撐法(湯勺放在手指上,使其在手指上平衡,重心就在支點上方);懸掛法(在物體邊緣任取一點,用細繩將物體懸掛起來,靜止時沿懸繩方向在物體上畫一條直線,另取一點畫另一條直線,兩條直線的交點即為重心)

③對於形狀、體積改變的物體,質量分佈發生改變,所以重心的位置發生改變,如人下蹲時重心降低;側身彎腰時,重心可以不在身上。

—END—

人教版八年級物理下冊第七章《力》知識點歸納精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