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又稱“華夏”由來是什麼,夏朝真的存在嗎?

根據司馬遷《史記·夏本紀》的記載,大禹因治水有功成為首領,大禹的兒子啟,開啟了夏朝的歷史,稱為“夏啟”。禹病死後繼位,成為中國歷史上由“禪讓制”變為“世襲制”的第一人。因為夏朝是中國第一個朝代,所以,後人常以“華夏”自稱,使之成為中國的代名詞。

中國又稱“華夏”由來是什麼,夏朝真的存在嗎?

夏啟是什麼樣的人呢?

《孟子·萬章上》說:“丹朱(堯之子)之不肖,舜之子亦不肖。舜之相堯,禹之相舜,歷年多,施澤於民久。啟賢,能敬承繼禹之道。”

《呂氏春秋·先己篇》中也說,夏後啟與有扈氏戰於甘澤而不勝,六卿請復之,夏後伯啟曰:“不可,吾地不淺,吾民不寡,戰而不勝,是吾德薄而教不善也。”

於是,啟賢的說法,經過司馬遷《史記·夏本紀》固定下來,在大多數人看來,啟稟承天命,贊繼大禹之道,順利地實現從禪讓走向世襲,實在是眾望所歸。中國又稱“華夏”由來是什麼,夏朝真的存在嗎?

但我們同樣注意到歷史文獻與傳說中對啟的評價卻有截然相反的一面。《戰國策·燕策一》說:“禹授益而以啟為吏。及老,而以為啟為不足任天下,傳之益也。啟與支黨攻益而奪之天下。”《墨子·非樂上》說:“啟乃淫溢康樂,野於飲食,將將銘,莧磬以力。湛濁於酒,渝食於野,萬舞翼翼,章聞於大,天用弗式。”《淮南子·齊俗篇》中說:“昔有扈氏為義而亡。”

總之,夏啟似乎又成了一個不足以任天下的德薄之人,他破壞了原有的禪讓制度,將天下變成私有,繼位後又淫逸無度,黨同伐異,實在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無恥之徒。

為什麼歷史上的啟為什麼會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評價呢?因為,歷史上極有可能沒有夏啟這個人,所有對他的評價都是主觀臆測。中國又稱“華夏”由來是什麼,夏朝真的存在嗎?

1990年,美國洛杉磯舉辦“夏文化國際研討會”,這是首次在國外進行大規模夏文化研討。大會中心議題竟是夏朝是否客觀存在。會上學者大致分為三派意見,據鄒衡的總結,第一派對夏朝持否定態度,不承認其客觀存在,認為是神話傳說的時代,“持這種意見者幾乎都是歐美學者”;第二派肯定夏朝的客觀存在,“持這種意見者基本上都是中國(包括臺灣和香港)人或是有中國血統的美籍華人等”;還有第三派,他們既不肯定,也不否定,或不表態,持這種意見的“主要是日本學者”。

觀點和身份之間竟有如此之強的聯繫,即使最遲鈍的人也會意識到,考古學這門學問難以“純粹”,尤其是在一個有著豐富歷史遺產或負擔的民族。我們一直致力於尋找夏朝的研究,夏時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數量的青銅和玉製的禮器, 年代約在新石器時代晚期、青銅時代初期。中國傳統文獻中關於夏朝的記載較多。

在河南省西部發現的二里頭文化具備了屬於夏文化的年代和地理位置的基本條件,但一直未能出土類似安陽殷墟甲骨卜辭的文字記載。

二里頭(文化)極有可能是夏朝可以,但不能說它肯定就是夏朝,因為裡面撲朔迷離,沒有像甲骨文那樣的鐵證。文字才是最真實的記載。沒有鐵證的歷史,是不會被國際承認的。由於沒有明確的第一手資料,中國古代史上的“夏商周”斷代,也一直是懸而未決的難題。

中國又稱“華夏”由來是什麼,夏朝真的存在嗎?

浩哥以為,歷史必須嚴謹。在像甲骨文這樣的自證性證據出來之前,不可能徹底解決狹義史學的問題,任何觀點都是推論和假說,而不可能成為定論。公眾把主流觀點認為是定論,這種看法存在問題。比如,我們中小學教育追求標準答案,實際上很多題是不可能有標準答案。上古史和考古學領域的許多問題都是無解的、不可驗證的。

夏朝都不一定是存在的,何況夏啟?那麼如果歷史上沒有夏朝,夏朝是怎麼憑空產生出來的呢?

有人認為,是西周編出來的夏朝。西周推翻了商朝,覺得於理不合,於是編了一個商朝推翻了夏朝。中國又稱“華夏”由來是什麼,夏朝真的存在嗎?

西周的第一任君主——周武王,打敗了商紂王,代替商朝建立了周朝。作為臣子的周武王竟然興兵犯上,並最終顛覆了商王朝。這樣的行為,多少會讓人覺得不符合禮制。因此,在周武王建立周朝之後,西周統治者便編造了一套商湯伐桀的故事,以此來證明,以有道伐無道的合法性。後來孟子說:“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這便將商湯伐桀與武王伐紂作為同樣性質的事。如果這些都是真的,那顯然西周統治者的“故事”編成功了。

但西周初年,到底有沒有刻意去編造商湯伐桀的故事呢?不知道。

浩哥認為,讀歷史最大的樂趣就在於很多事情誰也不知道答案,任人評說。浩哥就喜歡有理有據的猜測,你覺得歷史是什麼樣的呢?對夏朝,大家有什麼想說的嗎?歡迎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