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老師說花木蘭不是真的愛國,這種說法正確嗎?

轉身吶喊妳


感覺花木蘭更多的是盡孝:1.古代本就沒有愛國的思想更多的是忠君所以忠君也就是盡孝 2.替父從軍是中心思想,不是愛國思想


彼岸零心


這位語文教師獨闢蹊徑,從另一個側面說木蘭不愛國是有一定道理的。五胡十六國時期,北朝鮮卑族逐漸統一了北方,各諸侯國連年奮戰,勞動人民苦不堪言,民不聊生,老百姓處於水深火熱之中。文中說“可汗大點兵”一句,正說明了這一殘酷社會現實。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了木蘭不是主動去請願當兵,而是她考慮到“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而統治者的徵兵是非去不可,強制性的,木蘭考慮到父親的年邁而不得不才“從此替爺徵”的。這實際上無情的反映了南北朝時期統治者經常抓壯丁,補充軍隊,人民苦不堪言,戰爭給勞動人民帶來的民不聊生的社會現實。更突出表現了木蘭為了父親及親人的安危毅然決然從軍的果斷、勇敢的品質。從“旦辭爺孃去,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這些話語中,也寫出木蘭在去戰場的途中始終牽掛的是她的父母,始終牽掛的是父母的安危,表現了她只要父母身體健康長壽,自己遭受多大的苦難也無所謂的心理。以致與戰爭結束“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戰爭取得勝利結束了,對於戰功赫赫的木蘭,天子想要重獎賞倖存的戰士,於是天子問木蘭想要什麼,高官厚祿、榮華富貴她不要,只要的是能早日見到自己的爹孃和親人,只希望能早日見到自己熟悉的故土及鄉鄰,所以她毫不猶豫委婉拒絕了皇帝的美意,這個最低的願望天子當然是一定會滿足她的,這充分表達了木蘭愛父母勝過愛一切的思想感情。所以全文貫穿的一條主線就是木蘭愛父母、愛家的思想,間接地表現了木蘭熱愛祖國,保衛祖國的思想感情,愛父母、愛家就是愛國!這一思想與課文的中心不衝突不矛盾,愛國愛家就是愛國主義的表現。所以我非常贊同作者的觀點,木蘭並不是真的愛國。









知名看淡


你好,善於質疑,那怕是老師的觀點,也要有自己的思考。這種精神值得肯定,贊一個。

老師說的有道理。

從作品的重心來看,作者主要想表現的是木蘭孝的一面。

木蘭從軍的主要思想動機是“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徵”。她主要是覺得父親年齡大了,想孝敬父母的。

木蘭從軍途中也是想著父母。她雖說“不聞爺孃喚女聲”,但是,這從側面也說明他內心還是想著“爺孃”——父母。

征戰歸來後,她也是希望“送兒還故鄉”,與父母團聚。

所以說,整個作品重點是表現木蘭孝的一面。


但是,要說木蘭不愛國,也太片面。

愛國是有多種表現的。

愛家、孝敬父母難道就不是愛國的一種表現嗎?

只能說《木蘭詩》重點想表現木蘭孝順的一面,面不是愛國的一面。

但這不能說她不愛國。


九哥朱建文


語文老師說花木蘭不是真的愛國的說法應該這樣理解:花木蘭本是閨中女子,何曾想過廝殺沙場、報效國家?可是天有不測風雲,可汗點兵冊裡有木蘭父親的名字,木蘭父親年老體弱,木蘭又沒有哥哥,出於對父親的憐愛,木蘭逼不得已而痛下從戎決定。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唯聞女嘆息…這首耳熟能詳的南北朝民歌,詩歌為我們塑造一個具有勇於擔當重任,不慕高官厚祿,報效祖國,英勇善戰,孝敬父母,機智聰明,勇敢堅強的木蘭形象。木蘭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幗國英雄又是平凡少女,既是矯健的勇士又是嬌美的女兒,她勤勞善良又堅毅勇敢,淳厚質樸又機敏活潑,熱愛親人又報效祖國,不慕高官厚祿而熱愛和平生活。正是這些優秀品質,讓人們記住了木蘭,喜愛木蘭這個形象。現在我們大家來欣賞《木蘭詩》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唯聞女嘆息。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貼,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巿鞍馬,從此替爺徵。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孃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勳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

爺孃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出門看夥伴,夥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一葉孤帆行萬舟


花木蘭,既愛家又愛國!

評價一個人要全面考量。評價一個歷史人物,要把他放在當時他生活的那個年代,結合時代背景和他的行為舉止,全面衡量。

一、花木蘭愛家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彰顯出一位居家女子的勞作身影。由此可見,木蘭是位勤勞的人,作為女兒,她紡花織布,辛勤耕耘。

征戰十二年,歸來回家,一展女子嬌媚風姿“推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簡短四句勾畫出木蘭回到家,走近自己閨閣的歡快景象。可見木蘭是一位愛生活,愛美麗的女子。

“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徵。”由於可汗點兵,迫使木蘭父親出征打仗。而父親年邁,弟弟年齡小,木蘭暗暗思量,決定替父從軍。這體現了木蘭對父母的孝。

(拍攝於河南省虞城縣木蘭文化廣場)

二、花木蘭愛國

一旦決定替父從軍,機智的木蘭喬裝打扮,以颯爽英姿的男兒,準備好一切去遠征,達到燕山,與胡人作戰。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由此可見,戰鬥的慘烈。戰爭結束,木蘭凱旋而歸。“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這句話交代木蘭出征一共十二年,其間大大小小戰役有多少場,死傷多少人,取得勝利何其艱難。由此可見,花木蘭的愛國情懷。

而且,花木蘭為國征戰,不求回報。“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這種國家需要時出征殺敵,戰爭勝利後不求高官厚祿的高風亮節、寬大胸懷,有幾人能做到?

雖然,花木蘭是新徵兵被迫替父從軍,但她在戰場上的表現,以及勝利歸來不圖名利的灑脫做法,足以證明她不僅愛國,而且愛得很純粹。

綜上所述,花木蘭是一位富有“忠孝節義”之人,是一位既愛自己的小家,又愛國家!

(虞城縣木蘭鎮的木蘭祠)

附:人們認識花木蘭源於“木蘭辭”。文字記載花木蘭替父從軍,奮勇殺敵的英雄事蹟,被稱為古代四大巾幗英雄之一,中國古代唐代皇帝追封為“孝烈將軍”。河南省虞城縣木蘭鎮有“木蘭祠”,建於唐代,後來多次修復。木蘭祠中有兩通祠碑,記載著花木蘭身份,受封“孝烈將軍”的確認,和《木蘭辭》文。一九九九年,木蘭祠被河南省宣傳部定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二零零一年,被批准為商丘市文物保護單位;二零零八年,被列為第五批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每逢農曆四月初八逢廟會,前後三天時間,蘇魯豫皖方圓百餘里群眾都來拜祭花木蘭,祭拜英烈,進行商品交易。每當此時,木蘭祠車水馬龍,很是熱鬧。

若有興趣可以來河南省虞城縣木蘭鎮遊覽木蘭祠,感悟木蘭文化,傳承木蘭精神。

(圖片拍自虞城縣木蘭文化廣場)


靜聽花解語


想回答這個問題,我們有必要先對愛國這個概念做出界定,我的理解是,愛國=愛國情感+愛國行為,兩個要素缺一不可。在此理解之下,我們來分析一下花木蘭的動機和行為是否符合愛國的標準。

傳統意義上,認為花木蘭是愛國的,這主要是從她的愛國行為來看的。“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從這個角度來看,木蘭的行為毫無疑問是愛國的。

那麼,問題就集中在花木蘭的動機和情感上了,花木蘭的愛國行為是否是由愛國情感促發的?

《木蘭辭》開篇“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唯聞女嘆息。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徵。”

細細體會就能發現,當戰爭爆發時,木蘭對戰爭本身是“無所思”的,唯一令她牽掛的是他的父親,父親被徵召,讓木蘭心神不寧,讓她坐在織機前嘆息不止。經歷了內心的掙扎之後,她選擇“從此替爺徵”。短短几句,透露出一些信息:第一,她對於為國效力沒有強烈的主觀願望;第二,她出征的唯一動機是不讓她的父親陷入困境,如果小家不受威脅,她是不會為國家出力的。

再看後文,“旦辭爺孃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木蘭出征時,內心是一往無前的嗎?不是的。詩中說“不聞爺孃喚女聲”,卻反覆提及,說明小家始終魂牽夢縈,而眼前的黃河怒濤和燕山胡騎令人煩擾,似有“趕鴨子上架”之感。

戰勝歸來,花木蘭最牽掛的還是小家。“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勳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這一部分,我們可以說花木蘭淡泊名利,更可以理解成她不願日後東窗事發,選擇的一條退路,而放棄了繼續為國家做貢獻的機會。可見,在當時的社會觀念,以及木蘭自己的觀念還是有侷限性的。

最後,當木蘭回到家裡,“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過去的十年崢嶸歲月,對木蘭來說不過是一場夢,比起負重前行,以身許國,木蘭更享受小女兒家的現世安穩,歲月靜好。

所以,在我看來,花木蘭有足夠的愛國行為,有卓越的軍事才能,卻沒有足夠深厚的愛國情感,只是在小家的安危受到威脅時才被迫上陣殺敵,她的內心是以小家為中心的。所以說花木蘭愛國,是不合適的。


小書叔


花木蘭替父從軍的初衷的確不是愛國,但從她出征那刻起到奮勇殺敵把十數年青春拋灑在戰場上,直至凱旋迴國,她的所有行為都是在愛國。


由花木蘭的故事我想到疫情期間火爆網絡的大連哥。

本是不小心滯留武漢的個人失誤,他沒有坐以待斃,先為解決個人生存而努力,這個階段是一個普通人的生存本能。接著,他想到去做志願者,從網上搜各種消息,關注“包吃包住”的志願工作。終於,他找到在武漢市第一醫院負責清理生活垃圾的工作。他樂觀面對困難、盡職盡責地做好清掃工作,還熱心地幫助別人,受到醫護人員和病人的好評,也漸漸為我們所知。

疫情期間大連哥勇敢上戰場,無懼無畏,樂觀從容。就因為他的初衷只是求生存,我們就說他不是英雄嗎?看到他接受採訪時很實在地說自己就為了找包吃包住的工作時,電視前的我欽佩之心絲毫不減。


愛國、成為英雄,偉大的行為、偉大的身份有多少是踩著高度、喊著口號去實現的?他們都和我們一樣曾是普通人,我們每個人一生中都會遇到幾次契機,只是我們很多人站在原地,少數人退後一步,而另一些人勇敢地走出了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最終和我們普通人不再站在同等的層次。

我初中時學到花木蘭替父從軍的課文,文言文朗朗上口,簡潔乾脆,讀不出情緒,只能靠自己體會。但我那時的理解力沒有讀出其中的艱辛不易,只想到那該是戰場版的祝英臺,女扮男裝多麼好玩。待我長大,真正讀過戰場的危險和殘忍,大漠黃沙不是壯美是淒涼,枕戈待旦是驚心動魄不是觀星聽風,我才懂了花木蘭的偉大。

她為父盡孝,束起青絲也束起小女兒的嬌柔,跨馬執劍,遠離家鄉,去祖國的河山盡忠愛國,這些遠非不易二字就感慨得完的。


張晴柔


花木蘭(412年-502年),北魏宋州虞城(今河南商丘市虞城縣)人,巾幗英雄,花木蘭的事蹟流傳至今,中國古代民族英雄,忠孝節義,以替父從軍擊敗入侵民族而聞名天下,唐代皇帝追封為“孝烈將軍”。

花木蘭的事蹟流傳至今,中國古代巾幗英雄,忠孝節義,代父從軍擊敗入侵民族而流傳千古,唐代皇帝追封為“孝烈將軍”。花木蘭故事的流傳,應歸功於《木蘭辭》這一方民歌,但花木蘭的姓氏、籍貫等,史書並無確載。花木蘭事蹟被多種文藝作品所表現,電影、電視劇、歌舞豫劇等。

歷史背景:北魏時期,北方遊牧民族柔然族不斷南下騷擾,北魏政權規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線。但是木蘭的父親年事已高又體弱多病,無法上戰場,家中弟弟年齡尚幼,所以,木蘭決定替父從軍,從此開始了她長達十幾年的軍旅生活。

去邊關打仗,對於很多男子來說都是艱苦的事情,而木蘭既要隱瞞身份,又要與夥伴們一起殺敵,這就比一般從軍的人更加艱難!可喜的是花木蘭最終還是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數十年後凱旋迴家。

擴展資料

千百年來,花木蘭一直是受中國人尊敬的一位女性,因為她又勇敢又純樸。1998年,美國迪斯尼公司將花木蘭的故事改編成了動畫片,受到了全世界的歡迎。《木蘭詩》被列入中學課本,被千千萬萬的人世代誦頌。木蘭的事蹟和形象被搬上舞臺,長演不衰。她的精神激勵著成千上萬的中華兒女保衛國家,可歌可泣。

花木蘭是中國古代傳說的四大巾幗英雄之一,是中國南北朝時期一個傳說色彩極濃的巾幗英雄,她的故事也是一支悲壯的英雄史詩。

花木蘭最早出現於南北朝一首敘事詩《木蘭辭》中,該詩約作於南北朝的北魏,最初收錄於南朝陳的《古今樂錄》。僧人智匠在《古今樂錄》稱:“木蘭不知名。”長300餘字,後經隋唐文人潤色。



一棵紮了根的楊樹


說花木蘭不愛國,是你語文老師的一家之言。同時也是你語文老師對《木蘭詩》理解沒有達到一定的水平。判斷一個人愛不愛國要從他(她)的思想、初衷、行動、貢獻各方面考慮。還要考慮所做的事情是否有利於國家。不能從單方面定論。

花木蘭從軍是否愛國 ,從《木蘭詩》中就能體現出來。

”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從這裡可以看出國難當頭, 軍情緊急,十二道軍書,接連下達,赴國難,御外辱刻不容緩!

“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徵。”國難當頭,父親年邁,不能為國效力,又無長兄,我願替父出征,抵禦外辱。這一段表達了花木蘭替父從軍,勇赴國難的決心。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孃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這一段描寫花木蘭準備行裝,踏上征途,以及征途的兇險。表現花木蘭不畏艱險的英雄氣概。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這一部分是寫花木蘭的軍事才華,抓著戰機,萬里飛渡 ,翻越高山如飛的軍事技能 。以及“朔氣傳金鐸,寒光照鐵衣。”激戰場面。

“”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這是寫花木蘭出生入死,戰勝敵人,保家衛國勝利。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勳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這一部分寫花木蘭不貪圖榮華富貴,不求高官厚祿的高尚品格。

“”爺孃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這一部分寫花木蘭回到家鄉後 ,家鄉親人迎接英雄的情形,以及家鄉親人看到英雄回來時喜悅的心情。

“”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這一部分寫花木蘭還原女兒妝,從一個身經百戰,出生入死的戰士,便成了一個美麗女子 ,過起了平淡的百姓生活!

《木蘭詩》寫了,花木蘭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幗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矯健的勇士又是嬌美的女兒。她勤勞善良又堅毅勇敢,淳厚質樸又機敏活潑,熱愛親人又報效國家,不慕高官厚祿而熱愛和平生活。一千多年來,木蘭代父從軍的在我國家喻戶曉,木蘭的形象一直深受人們喜愛。這就是說花木蘭是一個愛國的巾幗英雄。


王志毅


感謝您的提問!

大家好以下是我的分享與觀點,希望可以在以後的道路上幫助到大家:

1:花木蘭作為一個女子,你想在男人的軍隊之中生存談何容易?

只要是人都會吃喝拉撒睡。你想她睡覺不是睡的大通炕,永遠只是睡的個人單間嗎?

他去個人方便的時候,難道永遠也只是單人洗手間嗎?

所以他要一直隱瞞自己的真實性別和身份。是屬多麼的不容易。換作現在的任何一個女子,你覺得輕易能做到這一點嗎?

2: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孃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

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這一段描寫花木蘭準備行裝,踏上征途,以及征途的兇險。表現花木蘭不畏艱險的英雄氣概。

3:這種說法有一定的道理,就像岳飛,霍去病不是民族英雄一樣,他們打仗的對象都是在國內,屬於中華民族內部部族間的戰爭。

在古代國家概念還不是特別成熟,大家心裡有的就是家族概念,另外當時的戰爭也是各個部落或地方政權的戰爭,不能算的上外敵。

花木蘭替父從軍主要歌頌的是她的孝順,英勇,愛國話也是現在概念中的小國,部族的概念。

4:征戰十二年,歸來回家,一展女子嬌媚風姿“推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簡短四句勾畫出木蘭回到家,走近自己閨閣的歡快景象。

可見木蘭是一位愛生活,愛美麗的女子。“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徵。”由於可汗點兵,迫使木蘭父親出征打仗。

而父親年邁,弟弟年齡小,木蘭暗暗思量,決定替父從軍。這體現了木蘭對父母的孝。

5:我們來看木蘭替父從軍前的心裡狀態“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為什麼決定了替父從軍,心情卻平靜如水呢?

我們接著看“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原來木蘭並非是心無雜念,而是充滿了對父親的擔憂,心裡放不進其他的事情。

為了保全年邁的父親,木蘭毅然決定替父從軍,從此隨軍征戰四方。

以上是我的個人分享與觀點,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