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析丨宗祠對聯欣賞53:余姓,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51位

余姓,中國百家大姓氏之一,主要起源於姬姓,東周春秋時期秦國上卿由余之後,在宋版百家姓中列第51位(民國版中列第90位)。


品析丨宗祠對聯欣賞53:余姓,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51位


起源


源流一: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秦國宰相餘之後,即周攜王。


源流二:源於姒姓,出自上古禹帝的小兒子姒罕。


源流三:源於徐姓、涂姓、佘姓、仝姓、于姓。


源流四:源於党項羌人,屬於漢化改姓,最早生活在松藩草原上。


源流五:源於地名,出自漢朝時期古蜀國褒餘之道,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源流六: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源流七:源於赤狄,傈僳族,羌族,鮮卑族,古氐族,畲族,唐朝時期白馬氐族等等,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始祖


品析丨宗祠對聯欣賞53:余姓,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51位


由余:春秋時秦國的上卿。他原先為晉人,逃亡入西戎(古代西北少數民族的泛稱)。初在西戎任職,後奉命出使秦國,見秦穆公賢德大度,便留秦國為相,很得穆公信任。時秦作為眾多諸侯國之一,其地位並不顯要。由余為上卿後,果然不出穆公所望,他助秦穆公謀劃攻伐西戎之策,滅國十二,拓地千里,而稱霸西戎,最後使秦穆公成為春秋五霸之一。由余因曾為秦國富強、統一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後人引以為榮,遂以其字為氏,尊其為余姓的得姓始祖。


品析丨宗祠對聯欣賞53:余姓,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51位


郡望堂號


郡望


新安郡:秦置新安縣,故址在今促池境內,屬宏農郡,漢朝因之。西晉朝太康元年庚子(公元280年)改新都郡置郡,治所在始新(今浙江淳安),其時轄地在今浙江淳安以西、安徽新安江流域,祁門等一帶地區。東晉末分置東垣縣。北周保定間置中州,建德間廢,改置新安郡。隋開皇年間改新安郡為谷州,後谷州與新安郡交相代替,隋大業初年省東垣入新安。隋朝時期的新安郡是由歙州改置,後移治休寧(今安徽休寧),再後移治到歙縣(今安徽歙縣)。唐貞觀年間移治於今新安,後不復變。


下邳郡:秦朝時期在今江蘇睢寧西北一帶設下邳縣。東漢朝永平十五年壬申(公元72年)將臨淮郡改為下邳國,南北朝宋國時期改為下邳郡,治所在下邳(今江蘇睢寧),其時轄地在今北至江蘇省新沂縣、邳縣,南至安徽省嘉山縣,東至江蘇省漣水縣、淮安市和清江市一帶。東晉時期轄地在今江蘇省睢寧市、邳州市一帶地區。大金國移睢寧到西北古邳鎮。明朝時期廢黜。


吳興郡:周朝始置縣,三國時期吳國寶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置郡,治所在烏程(今浙江吳興),取吳國興盛之意,其時轄地在今浙江省臨安至江蘇省宜興一帶。東晉朝義熙初年(公元405年)移至吳興(今浙江吳興),當時轄地在今浙江省臨安市、湖州市、餘姚市、杭州市、德清縣一線西北、兼有江蘇宜興一帶縣地。隋朝仁壽二年壬戌(公元602年)因地瀕太湖而改名湖州。唐朝時期亦曾改湖州為吳興郡。


高陽郡:治所在高陽(今河北盞縣)。漢桓帝置高陽郡,治高陽,即今河北高陽縣舊城村。西漢初酈食其自稱“高陽酒徒”,是高陽鄉,在今河南,與高陽郡無關。晉治博陸(今河北蠡縣南)。北魏還治高陽。隋開皇三年(583)廢。


武溪郡:治所在今湖南乾城一帶。


武威郡:河西武威(今甘肅武威)。元末死節淮西宣慰副使、都元帥府僉事諡忠宣餘闕公世居地。


堂號


下邳堂:以望立堂。


新安堂:以望立堂。


忠宣堂:合肥餘氏望祖元餘闕諡“忠宣”。


清嚴堂:宋朝的餘元一,是朱熹最喜歡的門人,最講仁義理智信五倫,號“清嚴”。


忠惠堂:宋朝時期余天錫是宰相史彌遠的家庭教師。沂王無後,命天錫在王族裡找一個比較有賢德的幼兒作兒子。天錫給他找來了貴莊,就是後來的宋理宗。宋理宗即位後,封天錫為奉化郡公,他逝世後諡號“忠惠”。


八賢堂:北宋仁宗時餘靖,曲江人(今廣東曲江),官至工部尚書。他以敢直言著稱。仁宗天聖年間,可見得他在人們心目中的分量了,怪不得後世廣東的餘氏人士,都對這位傑出先人的事蹟津津樂道。


四諫堂:餘靖與歐陽修、王素、蔡襄世稱四諫。皇祐間起知桂州,英宗即位,知廣州10年,勤政廉潔,歸時不帶南海一草一木,廣州建八賢堂,靖為八賢之一受祀,晚年官至工部尚書。餘氏四諫堂、八賢堂即由此而來。


其餘有紹賢堂,培元堂,端本堂,敬義堂,敦睦堂,親睦堂,敦本堂,白華堂,風采堂,永言堂,豐樂堂...等。(詳見百度文庫余姓來源)


品析丨宗祠對聯欣賞53:余姓,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51位


通用聯


名高四諫;道就單車。

——佚名撰余姓宗祠通用聯


靈鼉負閣;釣魚列屯。

——佚名撰余姓宗祠通用聯


慶曆名賢;粵東文獻。

摘自廣東饒平黃岡名賢餘氏家廟,上聯指的是餘靖公是慶曆新政的參與者,並被譽為名賢。下聯指的是他的著作《武溪集》等等,是廣東的歷史文化資料。


夏朝王子派;宋代國公家。

上聯指的是餘氏的上祖來源於夏朝的後代。下聯指的是餘靖公卒被朝廷贈“柱國始興郡開國公”。


風采家聲遠;名賢世澤長。

摘自饒平黃岡名賢餘氏家廟,風采一詞是來源於蔡襄贊美靖公的詞語,餘靖公的後人作為堂號紀念。


節度家風遠;封川世澤長。

摘自饒平黃岡鎮餘氏大宗祠,該聯指的是饒平元朝餘英官至廣東封川節度判。


三使契丹寒赤膽;七平西夏建奇勳。

摘自餘氏家廟,相傳是宋仁宗所撰贈賞給餘靖公.上聯寫的是餘靖公三次出使遼國,後面寒赤膽的意思很費解。下聯可能是指他多次反對給西夏納歲幣,立下了大功勞。


諫疏崢嶸光此闕;宦情淡泊信南方。

全聯指的是餘靖公是北宋的名諫,餘靖公“相逢不問市朝事,綠水青山任勝遊”就是官場很淡泊的真實寫照。


下邳衍派家聲遠;雁塔流芳世澤長。

摘自福建南安院下餘氏宗祠,上聯指的是餘氏的發詳地下邳郡,下聯指的是福州三山烏山之畔雁塔村,堂號稱“雁塔”。


喬木千支由一體;長江萬派總同源。


邳郡雲仍慶澤綿綿承姒夏;曲江家世淵源滾滾肇熙河。

相傳是端明殿學士蔡襄的贈聯,上聯指的是下邳郡餘氏的歷史來源於夏朝,姒夏指的就是大禹出自姒姓。下聯指的是曲江的餘氏來源於由余今甘肅臨眺,可以看出春秋由余和夏朝姒姓餘已經混合在一起。


舍粟施僧,遺像千秋祀聖殿;捐貲活眾,芳名萬古留國書。

摘自饒平餘氏大宗祠。

清乾隆文華殿大學士蔡新撰,蔡新為福建漳州漳浦人,上聯指的是饒平餘英把一千多畝田地捐獻給開元寺的僧人,僧人在寺後立祠紀念他.下聯指的是他替數千戶農民繳了賦稅,免去了元朝政府對農民的剿殺,清代的《潮州府志》《饒平縣誌》把他載入人物傳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