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亡国恨的商女错了吗?

长岛男爵


没有错,都是为了生活

1、所谓“商女”就是歌女,卖艺。

2、歌女在唱什么呢?她们正在唱《后庭花》。就这一首《后庭花》,一下子让诗人打开了情感的闸门,无限感慨随之而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3、《后庭花》是什么呀?《后庭花》的全名是《玉树后庭花》,是陈朝的末代皇帝陈叔宝所制的曲子,也是陈叔宝填的词。其中两句是“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

4、但是要知道,当年隋朝的大军已经就要打过长江,陈后主还跟张贵妃等一干美女,还有江总等等一干大臣整天唱着《玉树后庭花》,这不就是醉生梦死吗?结果呢,隋朝大军从天而降,陈叔宝成了亡国之君,《玉树后庭花》也因此成了亡国之音。这是多么惨痛的历史教训。

5、可是呢,歌女哪里知道这歌声里蕴藏着亡国之痛,她们还在岸上的酒家里,高高兴兴地唱着这首歌,给客人劝酒助兴,这让船上的诗人隔江听来是何等感慨、何等悲凉。

6、都是为了生活,不然也不会卖艺,间接的说,就是国破家亡,怎么能不伤心,流离颠簸,谁不想有一个安稳的家。

7、那诗人是不是在谴责歌女呀?当然不是。歌女唱什么歌,还不是随着客人的喜好来呀。那秦淮河上的客人又是什么人呢?还不是那些披朱佩紫的达官显贵。歌女们唱《玉树后庭花》,背后是达官显贵在听《玉树后庭花》,就算歌女无知,他们这些人岂能不知这是亡国之音?他们什么都知道,但是,他们还是选择装不知道,选择掩耳盗铃,选择醉生梦死,这不就和陈后主时代一样了嘛。所以这两句诗妙在哪啊?妙在不知,妙在犹唱,不知的背后是知道啊,犹唱的背后是不理会呀,知道而不理会就意味着不接受教训,意味着历史悲剧即将重演。


辞月影江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的这首《泊秦淮》,堪称是唐诗中最经典的之一。

然而,对于“商女不知亡国恨”,我认为,却不能把它理解为“已经亡国的商女不知道亡国之恨”,而应该解释成“商女不知道《玉树后庭花》的背景”。

有关《泊秦淮》的具体写作时间,我们已经无法考证。根据杜牧生活的时间,是公元803年到约853年。这五十年里,唐朝发生了什么呢?

公元806-820年,宪宗李纯在位,励精图治,实现了“元和中兴”;

公元820-846年,穆宗、文宗和武宗在位,元和中兴的局面结束,唐朝再度四分五裂。中央层面,牛李党争不断,而宦官的气焰高到了无可比拟的地步;地方层面,武宗在位期间发动了灭佛,将佛教打入万劫不复。

846-852年:宣宗李忱在位,唐朝迎来回光返照,史称“大中之治”。

而在杜牧去世那年,距离唐朝灭亡还有65年,而且正是大中之治时期。

也就是说,此时的唐朝,虽然问题很多,但还远没有到能看出亡国之兆的程度。因此,说商女已经遭受亡国之痛,那是不确切的。

那么,商女为什么不知道《玉树后庭花》的历史背景呢?这个就更好解释了。秦淮河上的歌姬,文化水平高不到哪里去,不会知道这首三百年前陈叔宝谱写的曲子是最终给陈朝招致灭国之祸的“罪魁祸首”。对于她们来说,这首流传在金陵几百年的曲子,是她们必修的曲目,拿出来唱一唱,有何不可?

最应该反思、检讨甚至批判的,应该是那些专门点了这首《玉树后庭花》来听的听众们。这些有钱有闲的家伙不知道这首歌背后的政治意义,却在这里纵情声色。也许“敌在前三排”的戏语,绝非巧合。



青言论史


商女也知恨亡国,醉生梦死可奈何?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是晚唐大诗人杜牧所写的一句名诗。不知亡国恨的商女错了吗?很显然,她们是错的,尽管她们地位低下,身不由己,但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衰落和灭亡跟任何人都脱离不了干系。然而,我们再反过来想一想,连身居高位,满腹经纶的当权者和统治者,面对江河日下的江山都无能为力而醉生梦死,那些身不由己,江湖飘零的歌姬舞女,她们又能奈何?


这首诗虽然写于唐代,但是所道出的真理,这可以适用于各个时代。明朝灭亡时,流落风尘的一代名妓柳如是尚且知道保持民族气节不像清王朝投降,并暗中资助郑成功等反清时收复台湾。可是那些平日里饱读诗书,深谙孔孟之道的读书人口里喊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而实际做的却是“大丈夫能屈能伸的苟且之事”!

八国联军攻破北京时,对外国宣战时情绪高昂的慈禧太后早就跑得没有影了,平日里喊着与京城共存亡的大官显贵,瞬间一哄而散。即使有些民族气节,没有逃跑,没有投降的,也只能用自杀的方式来保全自己的名节,而无法顾及全城百姓的安危死活。而这时早已由状元夫人沦落为风尘女子的赛金花挺身而出,用自己微博的力量挽救了不少人的性命。



回过来头来,我们在品味杜牧的这首诗,这句诗难道真的是跳舞的商女不知亡国恨吗?不是!而是在观看欣赏他们舞蹈歌曲的那些达官显贵们不知道亡国之恨,整日无所事事只知得过且过,苟且偷生,醉生梦死!


商女空恨亡国,身不由己无奈何。

显贵空学忠孝,纸醉金迷唱高歌。


旧事旧人历史说


顾炎武老先生说的一句话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不知亡国恨得商女有错,但绝非大错。这主要是因为她们缺乏必要的知识修养。她们没有那么高的觉悟,她们只有生存的追求。她们没有反抗的权力,她们手中没有改变国家政策和扭转乾坤的实力。她们有的仅仅是吟唱歌曲的能力。来满足肉食者的假繁荣需求。

如果强加怪她们,那就等于耍流氓了。底层人员追求的永远只是生存,国家的兴亡发展靠的是当政者。当政者掌握国家权力,他们没作为,别人再努力也没有任何用处。

因此,商女有错,但仅仅是小错,大错在于当权者,在于国家高级干部。




戏说明史


商女不知亡国恨是杜牧《泊秦淮》中的一句,原诗为: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当时的国家氛围是混乱的,对杜牧来说,与杜甫有着遥远的血脉关系的杜牧再一次为杜甫的“诗是吾家事”做了注脚。老杜家又出了一个杰出的诗人,杜牧被后世称为“小杜”,自然也是跟杜甫这个“大杜”“老杜”区别的。杜牧是宰相杜佑的孙子,26岁就中了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曾经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历任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等京官,也做过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地方官,相对来说,杜牧的仕途要比杜甫等人通达得多,一辈子当了好多有实权没实权的官。杜牧去地方任职却是杜牧自己一而再,再而三上书请求出来的机会,原因其实也很直接,在京城当官,俸禄不足以养活家人。比如,杜甫被乱军活捉过,几经危难,几乎身死,刘禹锡、柳宗元们参与革新,在政治风暴中心,杜牧在世期间,最大的政治风波是“甘露之变”,那会儿,杜牧正好不在朝中,于是安然无恙。


诗中秦淮指的是秦淮河,是长江下游右岸一条支流,古称叫龙藏浦,相传为秦始皇南巡会稽时开凿的,用来疏通淮水,所以,秦汉称淮水,唐以后改称秦淮河。秦淮河有南北两源,大部分在南京境内,是南京最大的地区性河流,被称为南京的“母亲河”,历史上极富盛名,被称为“中国第一历史文化名河”。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商女,一般指以卖唱为生的歌女,很多注本说是商人的女人,似乎不通,秦淮河地区,歌女更合当时的情景。而《后庭花》这个曲子名,显然是杜牧有意安排出来的, 《后庭花》原名《玉树后庭花》,是南朝陈的皇帝陈叔宝(即陈后主)所制,他沉溺于声色,不思治国富民,创作此曲终日与后宫美女寻欢作乐,这样做的最终结果当然就是亡国,后世就把这首曲子作为“亡国之音”的代表。“隔江”也有典故,当时隋兵陈兵江北,一江之隔的陈后主不以为意,依然享乐,亡国是必然的了。那么诗意就明显了,歌女们不知道亡国之恨,不知道这曲子是亡国之音,隔着江面仍然在唱亡国之音。

重点是“商女”不知道这是亡国之音,自认为是生存之音,听这首曲子的贵族、官僚、豪绅们或懂或不懂的,不在意这是否是亡国之音,只求听得津津有味,完全没有意识到当下的唐王朝也正处于岌岌可危的境地,而杜牧显然用意正在于此,他于轻描淡写之中,于婉转轻巧中透出辛辣的讽刺意味。看似只是对当下实情的描写,却透着对家国的关怀,但他这种对家国的关怀显然是隔了一层的,因为在他描写这诗中情景时,他也是悠悠然游于秦淮河的听曲者之一,也可能是触景生情,沦陷在酒醉金迷之中。


旧时In楼宇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前两句有烟有水,有酒有月,只不闻一点声响,而后两句就听到了声音,这声音又是有典故的,不是随便的声响。商女,一般指以卖唱为生的歌女,很多注本说是商人的女人,似乎不通,秦淮河地区,歌女更合当时的情景。而《后庭花》这个曲子名,显然是杜牧有意安排出来的,除了韵脚之外, 《后庭花》这个曲子也有来源,它原名《玉树后庭花》,是南朝陈的皇帝陈叔宝(即陈后主)所制,他沉溺于声色,不思治国富民,创作此曲终日与后宫美女寻欢作乐,这样做的最终结果当然就是亡国,后世就把这首曲子作为“亡国之音”的代表。“隔江”也有典故,当时隋兵陈兵江北,一江之隔的陈后主不以为意,依然享乐,亡国是必然的了。那么诗意就明显了,歌女们不知道亡国之恨,不知道这曲子是亡国之音,隔着江面仍然在唱亡国之音。

重点不在字面,“商女”不知道这是亡国之音,那么听这首曲子的贵族、官僚、豪绅们显然也不在意这是亡国之音,仍然听得津津有味,这些人或者知道《后庭花》是亡国之音,但不知道当下的唐王朝也正处于岌岌可危的境地,而杜牧显然用意正在于此,他于轻描淡写之中,于婉转轻巧中透出辛辣的讽刺意味。

文字里看似只是对当下实情的描写,却透着对家国的关怀,这当然是首绝妙的好诗,但到底他的这种对家国的关怀,显然是隔了一层的,因为在他描写这诗中情景时,他也是悠悠然游于秦淮河的听曲者之一,写这首诗,他也是在享乐中待着的一个,只是从某种意义上说,他只是醉生梦死的一群人里稍稍清醒的那一个罢了。

大家可想而知,包括作者杜牧在内的一帮达官贵人,都尚且安然游醉在秦淮河畔,又怎能要求为了一日三餐奔忙的普通老百姓去关注国家大事呢?常言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显然匹夫是不能包括这些歌女为代表的底层人民的。





青崖之上


首先要明确两个概念,国是谁的国?因何而恨?

封建王朝乃一家一姓之天下。国之大事、在祀在戎!

国家依靠的其实就是一支笔、一把刀!

笔,就是儒家的文官集团;刀,就是军队武力系统。依附于两个集团之下的,是缙绅地主、商人。国家依靠文官、武力的支持,从缙绅地主、商人身上获得粮食和金钱。以保障和维持王朝的基本运转。

知识、武力、食品、钱,这就像一张桌子的四条腿,构成了整体系统的稳定。

以今天的标准说,王朝是私人控股企业。皇帝是创始人、封王封侯的顶级勋贵是小股东,文武大臣是公司高管、地主和商人是采购供应商、读书人是管培生、军人是保安、农民是生产线工人。而商女,充其量不过是企业门口卖早点的小贩。

如果企业被第三方公司恶意收购,直接影响是创始人破产,小股东赔钱、高管失业二次求职。

但是,公司股权变更、管理层更替与卖早点的小贩何干?谁来接管公司都有人来消费。


雕虫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的这首诗广泛流传于后世。也是秦淮河畔歌妓一生的痛。

但是我个人认为,这无关对错。对于歌妓也不乏有像柳如是,李香君等秦淮八艳这样的贞洁女子。秦淮河畔的歌妓有几人是心甘情愿的成为歌妓的,大都是为生活所迫。古代的女子,有哪个不想过着相夫教子的生活,可生活往往不如意,让她们不得不沦为歌妓。属实也是无奈。

我认为杜牧写这首诗的本意也不是批判歌妓的,而是批判那些整日沉迷于酒色和靡靡之音的纨绔子弟。也是借此想要批判但是的掌权者昏庸荒淫,不思进取。



Sunlight成才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商女”唱靡靡之音,那是她们的职业,亡国不亡国不是她们能够决定的,也不是她们所能关心的,君子尚且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况歌女乎?她们只需唱好歌就行了,当然不知亡国恨了。“商女不知亡国恨”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因为我们不能把天下兴亡的责任寄希望于妇孺,不正常的现象是那些应知亡国恨却不知亡国恨的醉生梦死的统治者。国危音颓,其咎在听歌者,不在唱歌者。故“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是作者借贬歌女而讽刺醉生梦死的统治者罢了。




会奔跑的金丝鱼


士大夫心中是家国天下,老百姓心中是酱醋盐茶;

朝代更迭与百姓而言均是痛苦,今日的江山姓陈,明日的江山姓杨,为了滴血的政权征战不休,一将功成万骨枯,王侯将相都可得以保全,来来去去消逝的都是百姓的亡魂。

对百姓来说,生活之苦更甚于亡国之痛,无衣无食,颠沛流离,谁做天子与我何干,田依旧要耕,笑依旧要卖,万户千门成野草,隔江犹唱后庭花。

心怀天下的士大夫又有几人,或击节而歌,感叹家国动荡,身世飘零,而后重新择良木而栖息;或牢骚满腹,抱怨怀才不遇,盘算着如何保全原有的荣华富贵;时过境迁,不也全都聚于秦淮河畔,聆听商女之声。

士大夫犹如此,何况百姓,何错之有!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微斯人,吾谁与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