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人,它們叫“都正街、高正街、縣正街”。


長沙人,它們叫“都正街、高正街、縣正街”。


不管是本地“老口子”,還是在長沙打拼的“長漂們”


說到長沙老街,最先憶起的,定是日日熙攘的太平街,和經歷過拆遷風波的北正街。


它們或過於商業化,或經歷城變,承載著長沙人對這座老城以及老街坊們依依不捨的溫情記憶。


長沙人,它們叫“都正街、高正街、縣正街”。


而位於老城西南角,天心閣西側的這片歷史街區,即便是本地老口子,都少有問津。可能平日途徑過三個街口,也只是知道有這地名,而無更多瞭解。


以街道中心東池為界,一橫一豎在這裡分成三條街,它們便是長沙歷史老街之一的“都正街、高正街、縣正街”。


長沙人,它們叫“都正街、高正街、縣正街”。


這裡是老城的邊緣。

這裡藏匿著長沙的過往歲月。

這裡仍保留著長沙百年最原汁原味的都市風情。


都 正 街


長沙人,它們叫“都正街、高正街、縣正街”。


都正街全長314米,因清初都司衙署所在而得名,是這片歷史街區中的主街。


曾聚集被稱為“定湘王廟”的善化縣城隍廟,紀念湘菜祖師爺的詹王宮,以及傳承湖湘文化和梨園風采的桃花井等,是眾多文物的展現地。


主街修繕開放後,古宅、古景、古井重返老街,這裡重現當時的“人煙繁密、商業繁華”。


長沙人,它們叫“都正街、高正街、縣正街”。


都正街兩旁,縱向延伸著“清流巷、馬楚巷、香鋪巷”等小巷,每一條的名字,都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


初次遊歷於此,可以從小巷開始,按照巷名去尋找那豐富的文學韻味。


而迂迴主街,這裡還原了老長沙的商業。


長沙人,它們叫“都正街、高正街、縣正街”。

長沙人,它們叫“都正街、高正街、縣正街”。


都正街的改造,不但保留了老長沙的原風原貌,更融合了新長沙人的審美風格。


長沙人,它們叫“都正街、高正街、縣正街”。


在傳統建築文物的保護基礎上,這裡融入更多的現代元素,新式餐飲店與文創店的加入讓這裡有了現代的活力。


傳統與新穎同存,讓濃郁的歷史韻味更能讓年輕一輩所接受。


在味覺上,這條商業街上別有一番滋味,老長沙的古韻環境,很能製造氛圍,這讓食物體驗更有代入感,這裡不愧是吃貨們的美食天地。


長沙人,它們叫“都正街、高正街、縣正街”。

長沙人,它們叫“都正街、高正街、縣正街”。

長沙人,它們叫“都正街、高正街、縣正街”。

長沙人,它們叫“都正街、高正街、縣正街”。


而在視覺上,來自對老長沙市井中的人物雕塑,形象生動,透過它們,過往映入腦海,恍若回到以前。


長沙人,它們叫“都正街、高正街、縣正街”。


選擇陽光正好的午後前來閒適,暖黃的陽光透過建築與樹枝,照射在石板路上,微風吹過,樹枝帶著光一同晃盪,輕易間就能撩起對老城的懷舊。


長沙人,它們叫“都正街、高正街、縣正街”。


都正街不僅名美,而且意美、情美、景美。


高 正 街


長沙人,它們叫“都正街、高正街、縣正街”。


以東池為界,往南的這段便是高正街。


這裡是慢生活的體驗,是情景消費街區,和長沙城市懷舊旅遊的人文遊憩中心。


高正街給人的,多是生活的濃郁氣息。相比都正街,這裡街道稍窄些,而窄讓街坊們更親近,就如合歡門的含義,街坊鄰居合而歡樂。


長沙人,它們叫“都正街、高正街、縣正街”。


沒有各式熱鬧的店鋪,這裡只有居民房、客棧、刺青店。餐館也是湘菜文化展示為主般,這裡是鬧市中的一處寧靜。


在這裡,沒有紛擾,儘管享受古韻的古建築之美和老長沙的市井,清淨自在。


長沙人,它們叫“都正街、高正街、縣正街”。


夕陽的暖光透過屋頂的雕樑撒進老巷,還有些許餘光落在懸掛的紅燈籠上,望著這溫暖卻古韻的畫面,一看便是許久,等待餘光沒了。


長沙人,它們叫“都正街、高正街、縣正街”。


這裡是熱血長沙的另一面,靜謐而祥和在這街巷流露著。


縣 正 街


長沙人,它們叫“都正街、高正街、縣正街”。


善化知縣盛時將其治移駐此地,街位於縣署前故名縣正街。


它與都正街的“多元展示”和高正街的“生活氣息”區分開,它是三街中最短且最能直觀感受的縣正街。


不到百米的縣正街,因特有地理位置,充分承載“老長沙”風味的城市歷史、生活記憶。


長沙人,它們叫“都正街、高正街、縣正街”。


現在,多少人慕名而來就是因為這一碗米粉,這個味。


一碗“週記粉店”的米粉,詮釋著老長沙的歷史風味。粉於長沙人,如同這街道於長沙城,是過往與未來的承載。


長沙人,它們叫“都正街、高正街、縣正街”。

長沙人,它們叫“都正街、高正街、縣正街”。


如今,這些街道被保護與修繕,並在合理的開發後,為世人展現一個長沙的歷史風貌作為載體。


變換的是街上的人來人往,不變的是這街上的人情與文化韻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