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炮會從戰鬥機上消失嗎?

警衛飛虎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美國電視上以前有個性教育宣傳片,要求年輕男女隨身攜帶安全套,以防止艾滋病。

這個宣傳片的口號叫做:寧可帶著用不上,也不要用的時候發現沒有帶。

現代化戰機的航炮,就是這個意思。

在新一代F22和F35參加的紅旗軍演和各種模擬空戰中,基本不可能用到航炮。

隱形戰機的優勢是隱身,會最大程度避免近距離狗鬥。

所以,F22和F35均是執行超視距空戰,並且全力避免和敵機進入比較近的距離。

即便進入較近距離,還有近距離格鬥導彈,用到航炮基本是不可能的。

原則上,F22和F35不用裝備航炮。

有意思的是,除了F35B因超重原因,放棄了航炮的配置(預留了外掛機炮吊艙的設置),其餘都是裝備航炮的。

唯一的原因就是,即便100次空戰也不會遇到一次近距離狗鬥,但這種可能性還是存在的。

那麼,有沒有航炮,就會決定狗鬥是單方面的屠殺。

當年美軍自大,給部分F4鬼怪式沒有安裝航炮,結果被越南的米格19和米格21打的滿地找牙。為啥?你沒有航炮,就是單方面捱打。

所以,F22和F35還是需要安裝航炮的,哪怕基本上用不上,我軍的殲20也是如此。

然而,隨著導彈技術的進步,尤其是近距離空空導彈實現全角度發射,命中率增加到很高,那麼航炮遲早還是會被淘汰的。

事實上,這20年來的空戰中,只有非洲之角的蘇27對米格29時,曾經因蘇27的導彈用光了,採用航炮擊落了米格29。

其餘根本沒有使用航炮的戰例。


薩沙


現代空軍已經進入第五代戰鬥機時代,那麼五代機時代的空戰到底應該如何打呢?也許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見解,但很多人會想到一個問題:第五代戰鬥機還有必要安裝航炮嗎?在未來,航炮會從戰鬥機上消失嗎?
這歷來是一個容易引起爭議的話題,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包括新型隱身戰鬥機在內的戰鬥機裝備航炮仍然是一個主流設計。 幾乎所有三代、三代半戰鬥機都裝備有航炮,而目前的幾款第五代隱身戰鬥機大部分都仍帶有航炮,這已經能夠在很大程度上說明航炮對一款戰鬥機的必要性了。不過,取消航炮確實是一種大趨勢,獲得了很多專家的認同。
作為全球最早服役第四代隱身戰鬥機,F-22A隱身戰機就從來沒有考慮過取消航炮的這個問題,F-22在右側機體裝備有一門M61A2“火神”20毫米機炮,整門機炮完全隱藏在機體內,只有在開火時才會打開小艙門,以免破壞F-22A追求的極致隱身性能。 俄羅斯的蘇-57隱身戰機雖然歷來飽受爭議,特別是它的很多“隱身戰機”特殊設計遭到外界的冷嘲熱諷,但是在裝備航炮這個問題,俄羅斯卻非常規矩,在蘇-57機首右側裝備一門30毫米口徑GSh-30-1航炮,炮口平時會被可轉動的整流錐掩護起來,避免破壞隱身能力。
在隱身戰鬥機裝不裝航炮這個問題上,倒是一直追求踏踏實實的中國變得大膽起來,中國的殲-20隱身戰機比較特殊,從目前已經大量曝光的各種機身、機背高清圖片來看,殲-20沒有任何裝備有航炮的痕跡。這說明殲-20很可能是“第一個吃螃蟹”的飛機——全球首款沒有裝備航炮的隱身戰機。
看到殲-20很可能沒有裝備航炮後,很多軍迷紛紛表示出自己的反對理由,最大理由便是在近距離格鬥中,如果殲-20打完了格鬥彈,那就沒有和對方繼續狗斗的武力了。以至於有人疑問,未來殲-20空戰時,飛行員會不會有這樣的呼叫:“報告,導彈全部射完了,敵機還剩4架,現在準備機炮拼刺刀,啊,我沒有機炮!”
其實,軍迷們對此完全沒有必要擔心,對於殲-20這種隱身戰機來說,和對方戰機狗鬥不是能不能的問題,而是想不想的問題。打完兩枚PL-10E格鬥彈後,殲-20完全可以憑藉著隱身性能,高速飛行能力,遠走他鄉,根本不用和對方糾纏。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航炮在現代戰鬥機狗鬥中並不能發揮多大的加成作用,以至於一些隱身戰鬥機裝備航炮根本不是為了狗鬥。這個例子便是美國的F-35隱身戰機,F-35三個型號中只有F-35A是配備了固定機炮,剩下的F-35B、F-35C因為空間、超重等原因,沒辦法裝備固定航炮。不過,它們仍然非常頑強倔強的配備有隱身航炮吊艙。但是,它們努力裝備航炮卻並非是為了空戰,F-35配備的是固定/外掛的GAU-12/A 四管25毫米加特林航炮,而並非是美國多款戰鬥機包括F-22A都在使用的M-61“火神”6管20毫米加特林機炮。
為什麼呢?這主要是F-35隱身戰機的設計定位就是一款對地攻擊的隱身戰機,裝備航炮只是為了增強它對地攻擊作戰時的靈活性。而如果是用於對地攻擊的話,20毫米航炮的威力不足。從F-35這個選擇就可以看出,航炮對戰鬥機可能是必要的,但是對狗鬥空戰卻並非是標配絕配。殲-20不裝航炮,自然有它的考量把握,完全沒必要擔心。

科羅廖夫


我軍蘇–30戰鬥機上的GSH–301型30毫米航炮,威力非常大!F–16一類的戰鬥機只需有3~5炮彈命中就會被擊落。

蘇/俄航炮歷來要比西方的航炮好一些,也崇尚大口徑,這一點在“米格走廊”已經被驗證過了,當時美軍F–86安裝了6挺12.7毫米勃朗寧航空機槍,但是威力不足多發子彈擊中米格–15仍然沒有擊落,比如:志願軍空軍戰鬥英雄.李永泰(空軍副司令員)在一次空戰中被四架F–84圍攻,米格–15戰機中彈56發...但李永泰仍然擺脫敵機後安全返航,被譽為“空中坦克”!


李永泰中將當年駕駛過的米格–15,上面有四顆星,代表著擊落四架美軍戰鬥機
。在與美軍飛機的格鬥中,米格–15的一門37毫米航炮和2門23毫米航炮,威力巨大就是B–29也經不住這樣的轟擊!可見航炮在戰後第一代噴氣機上的重要性!
到了第二代噴氣機時代,由於空–空導彈的出現空軍大國已經開始淘汰航炮了,第一個淘汰航炮的國家就是美國,1960年代大型的F–4戰鬥機研製成功,同時“麻雀”中距離攔截導彈和“響尾蛇”近程格鬥導彈已經大批量裝備到了美國空軍,通過靶場各種複雜氣候環境和對抗演習中的表現,美軍想當然認為空–空導彈已經可以完全替代航炮了...所以在新研製F–4B/C型戰鬥機上沒有安裝航炮。

誰知越南戰爭的空戰給了美國人當頭一棒!在與越南空軍數量極少的米格–19和米格–21的空戰當中,靈巧的蘇式戰鬥機經常擺脫了早期“麻雀”和“響尾蛇”的跟蹤,並且使用航炮反殺F–4!這樣的結果美國人大跌眼鏡,趕緊在後續製造的F–4戰鬥機上再次安裝上航炮...。

美國人的事例表明,當時導彈的技術水平遠沒有達到理想的狀態,雖然靶場表現的很優秀,但在現實空戰中沒有起到遠距離擊落敵機避免“狗鬥”的效果,航炮仍然是飛行員最後的可靠武器,這就相當於步兵手裡的刺刀一樣,子彈打沒了,最後肉搏的時候仍然要靠刺刀解決...有了航炮對於飛行員心理安慰作用極大!


所以,在二代級、三代機(可變翼戰鬥機算是三代機)到現在的四代機,不論空–空導彈多麼先進,戰鬥機仍然安裝著航炮。


F–35A進行地面航炮測試,使用的型號不是美軍戰鬥機普遍安裝的M–61A2型20毫米六管“加特林”航炮,而是GAU–22/A型25毫米四管“加特林”,備彈200發。
F–35戰鬥機有ABC三個子型號,目前就是空軍的A型安裝了航炮,其他兩型都沒有,但是它們具備在腹部外掛載航炮的能力,F–35不安裝航炮已經表明:中距離攔截彈和近距離格鬥已經發展到了令人滿意的水平。


F–22由於設計年代比較早,仍然使用M–61A2型6管加特林,說明它設計的那個年代導彈還沒有讓人滿意,美國人心理沒底兒。但是“第五代戰鬥機”的研製目的就是要進行超視距作戰,利用低可探測的隱身能力,悄悄的接近敵機出其不意的發射導彈將其擊落!而航炮的射程最多3000米,這樣距離已經是目視距離了再怎樣隱身也沒用,而且近距離“狗鬥”變數太大!飛機的先進性體現不出來,米格–21都可能將F–22擊落。
A–10攻擊機就在近距離模擬空戰當中使用航炮擊落過F–22

!實現了“癩蛤蟆吃到天鵝肉”願望!所以,第五代戰鬥機必須要具備完備而先進的超視距作戰能力,不與落後機型在近距離糾纏。
殲–20沒有航炮,
表明我國的中距離攔截導彈和近程格鬥導彈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將來的空戰最近的距離也是30公里之外了,通常情況都是五代機在100公里外擊落落後的三代、四代機,所謂代差就是這樣的!如果用五代機進行“狗鬥”說明它已經設計失敗了!

隨著時代在進步科技水平也在高速發展,航炮確實有可能會在15年後,最多20年的時間不在安裝在最新型的戰鬥機上了,因為20年後“第六代戰鬥機”已經出現,空戰距離已經是完全的超視距的,“狗鬥”(近距離格鬥)不在出現,航炮確實沒有了用武之地,最終淘汰是必然的。


皇家橡樹1972


航炮不會從戰鬥機上消失。

目前美軍五代機F22和F35A都保持裝載航炮。

未來可能用激光武器取代航炮,或者以其它功能相似的武器裝備代替。

航炮這武器系統,從最初戰機的主戰武器變為格鬥武器 ,如今幾乎無用武之地的地位,扮演的角色一直在變,未來的“航炮”,定位只會更接近地面裝備的的ASP系統而不是作為一種進攻型武器存在下去,那已經不是航炮的任務了。

更強,更遠,更快永遠是人類武器發展的目標,但任務永遠是不變的,“航炮”永遠不會消失,就像步兵的匕首一樣,功能從最初的貼身殺人武器變成了其他性質,依然改變不了步兵還是要裝備它,即使它越來越小。

至於航炮未來的作用,從目前的的情況來看,除了掃地時有點用以外,已經沒什麼作用了(感覺近距離支援的話,用直升機和無人機可能更有用)。因為現在戰機的速度要做到機炮咬尾射擊的話,難度很大,也很危險。況且導彈打完了你難道就不會回去裝上再來打嗎?你怎麼敢保證對方就沒有導彈?(非隱身的外掛還可以看見,隱身可都是內置彈艙)而且一般情況下戰機都不會單獨出動的,都是群對出擊的。

美國空軍的F22和F35A都裝備了航炮武器系統,估計也是心理陰影太大才裝上的,不過都是打幾秒就用完的;海軍和海軍陸戰隊的F35C和F35B就沒有(海軍陸戰隊對近距離支援的要求很高,也沒打算用機炮)。中國殲10戰機也有航炮,但殲20就取消了,猜測軍方覺得機炮作用不大,維護起來麻煩,而且國產航空發動機推重比不如歐美,還不如取消了減重。

未來激光武器發展起來可以上戰鬥機的話,可能會替代航炮,因為有更好的了。





楚良翁


在現代空戰中,航炮的實戰意義已經不大,空空導彈的出現,一舉顛覆了傳統空戰模式,航炮不再是戰鬥機的核心武器,而成為輔助性裝備。空空導彈也讓戰鬥機的攻擊距離越來越遠,技術含量越來越高,超視距作戰成為現代空戰的主流形式。超音速戰鬥機的大量服役,也讓航炮很難發揮作用。既難瞄準,又難打中。

很多軍迷拿沒有航炮的殲20和有航炮的F22做比較,認為先打完導彈的殲20容易處於被動(殲-20彈艙可掛載6枚空空導彈,包括4枚遠程空空導彈和2枚近程空空導彈。而美國F-22A則能夠掛載8枚空空導彈,比殲-20多兩枚。從對等發射來看,殲-20確實會率先陷入彈藥用盡的尷尬境地。)但是作為第五代戰鬥機,其核心就在於隱身。通過強大的隱身能力和先進的航電系統,先發制人,在敵軍雷達探測範圍之外,就消滅敵軍。然而,在內置彈艙打開發射導彈的瞬間,雷達反射面積迅速增大,此時最容易被敵軍發現。當然,待導彈發射完畢,它又可以通過超音速機動,脫離戰場,再次消失於無形。

而美國研製的超高射速“平衡者”航炮,雖然射速最高達到220發/秒,但是因為射速太快以及戰機能攜帶的彈藥有限,幾秒鐘就給打完了。這就導致。美國F-22和F-35所裝備的航炮,也僅僅只能點射3-4次,實戰意義並不大。殲-20沒配備航炮,是出於綜合考量,與其花時間研製航炮,還不如將精力用來研製更加先進的空空導彈。





軍模小聖


目前,大部分戰機,甚至四代、五代機上,普遍還是裝著航炮的,只不過實戰的機會並不多。

(F-22戰機所使用的M61A2加特林機炮)

航炮是航空機炮的簡稱,屬於二戰時代空戰的主角,是安裝在飛機上的一種自動射擊武器,口徑一般在20毫米以上。1916年的一戰中,航炮首先被法國安裝在了飛機上,經過兩次大戰的洗禮,航炮得到了迅速發展,目前,主要包括單管轉膛炮、雙管轉膛炮和多管旋轉炮等。

二戰後,飛機進入到了噴氣、超音速時代,導彈開始普遍裝備戰機。飛機的作戰半徑越來越大,很多戰鬥中,遠遠地射上幾發導彈就OK了,這種利用航炮的“近身格鬥”的機會顯得越來越小。

加之,戰機在設計時,每個部件都是要精確到克的,因此,如果去掉航炮的話,可以大幅度減少冗餘結構,降低機身重量,戰機更加輕快靈活,機動性會明顯增強。

於是,到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世界上的先進戰機都在一定時期內,開始嘗試摒棄航炮。以當時的眼光看,空戰已經升級,導彈的威力和精準性才更適應此時的戰爭模式,航炮這類的舊裝備,實在太過於“老土”了。

然而,現實是打臉的。

越戰中,當年美軍非常先進的二代機F-4(下圖),因為流行的航炮無用論,就取消了航炮,打算用導彈解決一切問題。

然而,實戰中,北越飛行員逐漸摸索出了一個規律,在被美軍戰鬥機緊緊咬住時,他們不會著急俯衝逃出射程,而是繼續轉彎、減速,創造機會,直到兩機之間的距離小於美方導彈的最小射程。

這樣就人為製造了己方利用航空機炮射擊美軍機的條件。

在越戰的空戰中,嫻熟掌握這個技能的北越飛行員駕駛著米格戰機,利用美軍導彈射程的弱點,故意接近美軍戰機進行“飽和式”機炮攻擊,讓美軍機雖然手握利器,但卻無從發揮,只能被動挨打。

因為沒裝機炮而被吊打的經歷,讓之後的美軍產生了巨大陰影,又都老老實實的裝回了機炮,而蘇聯和咱們中國這邊也也大多遵循著航炮和導彈並舉的戰機模式,沒有完全拋棄過航炮。

而且,隨著戰機超視距技術的進步,戰鬥機空戰距離勢必越來越遠,空戰中“視距內格鬥”的比例越來越小。從二代機開始,導彈的使用率自然遠遠大於航空機炮。

所以,曾經一度,航炮雖說早非空戰的主力兵器,但仍然作為重要補充,仍然普遍存在於大多數的戰機之中。

戰鬥機的航炮射擊距離一般為400-600米,格鬥距離太近不容易命中,太遠航炮的距離夠不著,精準度也不夠理想。此外,實際操作上,由於飛行員還需要手動轉換攻擊模式從導彈到航炮,這也需要時間,那麼真正開炮的距離可能只有400—500米左右。而且,單發命中精度較低,空戰射擊難度比較大。所以,一旦用到航炮,那情形可以說是相當的絕望了,基本可以看成是導彈耗盡之後的最終近身自衛武器,如同士兵貼身攜帶的手槍和匕首一般。

然而,風水輪流轉,到了當今時代,四、五代的隱身機又開始重視航炮。除了特別注重機動性能的F-35B、F-35C,諸如F-22、蘇-57、F-35A等等,都很認真的安裝了內置航炮。

(比如,下圖,F-22的航炮在進氣道上方。為了提高隱形性能,被嵌入了機身內部,平時是用蓋板折起來,打開蓋板,就可以應戰了)客觀看,現代戰機的隱身技術又讓探測距離明顯變小,加之超音速巡航帶來反應時間縮短問題,這都使得“視距內空中格鬥”再次被提上議程;而在“視距內空中格鬥”中,航炮的靈活性、持久性和反應速度也可以彌補近距離空空彈的不足,與導彈配合,補充使用。

總之,武器裝備其實並沒有絕對的先進或者落後,應該依據具體作戰任務、戰場環境和戰術行動而定,適合的,就是重要的。


大學軍事理論教師


在空中格鬥導彈沒有發明之前,航炮和機槍是戰鬥機空中格鬥的主要武器。相比於空中格鬥導彈,航炮的射程較近,缺乏追蹤能力,在現代空戰中屬於一種過時的裝備。雖然航炮在現代空戰中能夠發揮的作用非常有限,但是現在大部分戰鬥機都沒有取消航炮的設計。航炮可以說是戰鬥機裝備中的雞肋,如果不加裝航炮,那麼戰鬥機在導彈射完之後就必須要緊急撤離,如果加裝航炮的話,戰鬥機真正能夠用到航炮的地方也不多。


航炮適合攻擊一些飛行速度較慢的飛機,而現在戰鬥機的飛行速度能夠達到亞音速和超音速的狀態,在這種飛行速度下,想要用航炮打中一架戰鬥機是非常困難的事情。而且航炮的持續射擊能力也不強,現代戰鬥機航炮的射速都比較快,戰鬥機攜帶的炮彈,充其量只能讓航炮持續射擊10秒左右。在這麼短的時間內,航炮擊落敵方戰機的可能性非常小。

而且航炮想要發揮作用,必須要雙方的近距離格鬥導彈都使用完畢,假如一方在近距離導彈使用完畢後,打開航炮射擊對方,而對方的近距離格鬥導彈還沒有使用完畢,那麼使用航炮的一方肯定會處於下風。畢竟現代戰鬥機所裝備的近距離格鬥導彈的命中率非常高,很少會出現兩架戰鬥機將所有的導彈都射光後,使用航炮追逐格鬥一決勝負的情況。



在現代空戰中,不僅航炮的作用逐漸的下降,就連近距離格鬥導彈的作用也越老越第。在四代戰鬥機不斷髮展的同時,空戰的距離也越來越大。現代四代戰鬥機都具備超視距作戰的能力,兩架戰鬥機在肉眼看不到對方的情況下,就已經能夠通過遠程格鬥導彈一決勝負。


在遠程格鬥導彈打完之後,兩架戰鬥機還能通過近程格鬥導彈進行交手,在這種情況下使用航炮的幾率幾乎等於0。這樣看來取消航炮是大勢所趨,我國當前使用的殲20戰鬥機就已經取消了航炮的設計,未來取消航炮的戰鬥機肯定還會越來越多。


軍武小咖


F-4鬼怪戰機,是麥·道公司研發的雙發全天候遠程超音速防空截擊機,是全球空軍第二代戰鬥機的典型代表,各方面的性能都較均衡,不僅空戰能力強,對地攻擊也非常搶眼,是六、七十年代美空軍的主力戰機,曾經參與了越南戰爭。

但非常不幸,經常有掛載4枚“麻雀”空對空導彈的F-4鬼怪戰機,被落後的米格-17/19戰機揍下來,原因就是F-4鬼怪戰機沒有裝備航空機炮,被對手的米格-17/19戰機在狗鬥狀態死死咬住了,令沒有航炮又無法發射空空導彈的F-4鬼怪戰機只有捱打的份。

由於F-4鬼怪戰機轉彎半徑過大,以及大迎角機動性能欠佳;因此,在進入近距離狗鬥狀態下,被對手機動靈活的輕型戰機咬住擺脫不了,用機上裝備的30毫米航空機關炮近距離擊毀墜落。

因過分看重空空導彈的作用,忽視機炮的作用,不重視飛行員在空戰中的作用,導致美空軍性能優於對手的F-4鬼怪戰機被落後的米格-17/19戰機用航炮打下來,等於是扇了航炮無用論者一記響亮的耳光。

此後,美洛·馬公司在研發F-22隱形戰機時,隨訪的空軍飛行員全都要求配備航炮,看來越戰時F-4鬼怪戰機被對手落後戰機擊落的陰影一直籠罩著美空軍飛行員,因此,在F-22戰機上裝備了1門6管20毫米航炮,備彈480發;此後,F-35隱形戰機上則配備了1門4管25毫米機關炮,備彈181發。

其實,網絡上關於殲-20是否安裝有航炮,國內軍迷歷來爭議較大,稱殲-20裝備航炮的作者,往往會被噴得體無完膚,無航炮論者眼中,高大上的殲-20裝備航炮,就是落後的象徵,認為隱形戰機不會進入狗鬥狀態。

隨著殲-20高端的座艙彩色大顯示屏在互聯網上流露出來,非常明顯那個150的數字指標,就是航炮炮彈存量數據,據相關資料證實,殲-20裝備了1門俄製GSh-301型單管30毫米轉膛航空機炮,備彈量恰好是150發,其作戰性能在當今航炮界可謂出類拔萃。

即便不與隱形戰機對決,當殲-20打光內置彈倉的空空導彈時,沒有航炮等於最後連保命的機會都沒有了,會被對手的非隱形戰機追著打,重複當年F-4鬼怪戰機狼狽的一幕。

殲-20在研發時就是對標國外隱形戰機,併力爭在性能上超越對手,在與對手隱形戰機過招時,如何保證一定能用機上攜帶的空空導彈敲掉敵機,萬一空空導彈打光依然未擊落對手呢,對手有航炮你卻無航炮,這空戰該怎麼繼續玩下去。

因此,死認殲-20沒有裝備航炮的,還是趁早醒醒吧,一要一根筋搭到底,如同認為高空高速截擊機沒有發展空間一樣的道理,珠不知俄羅斯將高空高速的米格-31截擊機與反艦彈道導彈有機結合在一起構成了強大的“匕首”導彈系統。

在米格-31戰機高空高速狀態下發射,以10倍音速的速度衝向海上的航母、巡洋艦、驅逐艦等大中型水面艦艇時,現有的防空導彈都難以攔截,賦予了米格-31這架高空高速截擊機以新的生命和旺盛的戰鬥力,居然成了妥妥的航母殺手。


國平軍史


你好,我是冬雨AK,我來說下我的看法,戰機航炮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作為戰機近距離纏鬥的主武器還會繼續存在,至於上個回答所說的戰機激光武器,在沒有解決小型化 可靠性 電力供給方面的問題之前,是不可能出現在戰機上的(艦載激光炮尚且沒有裝備)

航炮在二戰中是作為戰機的主戰武器,用於近距離格鬥,隨著戰機火控雷達技術 導彈技術越來越完善越先進,戰機可利用高性能火控雷達在遠距離搜索並鎖定目標,引導中遠距攔射導彈進行視距外攻擊,對於近距離的敵方戰機則可利用近距格鬥導彈給予擊落,所以很長時間內出現了航炮落後無用論。

美國的F-4鬼怪就是這一思想的產物,可惜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在越南戰爭中,北約的米格21 甚至米格17,利用地面雷達的引導 隱蔽接敵,貼住F4進行狗鬥,再加上當時雷達 導彈技術還不完善,因此F4在近距離上被米格蹂虐,越戰後,美軍在包括F4在內的所有戰機上都加裝了航炮。即使是五代機,也堅持安裝了航炮。

如果在未來激光技術能夠實現小型化,解決電力問題,或許可以取代現代的航炮,但那也應該叫“激光炮”,應該還是屬於航炮的範疇,不過這些技術難題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還無法解決,所以,航炮還會繼續存在。

至於有人說殲20沒有安裝航炮,這是我一直耿耿於懷的地方,或許是因為不想影響殲20的隱身性,又或許是因為殲20是起到踹門作用,憑藉其良好的隱身性,很難被敵方發現,很難給對方近身纏鬥的機會。

以上是個人看法,歡迎指正


冬雨AK


沒有什麼是一成不變的,按需求來。已經多少年沒發生過真正意義上的對等空戰了,F22和蘇57雖然現在是主力裝備,但是設計思想還是幾十年前的,基於傳統和使用經驗保留機炮很正常,F35本來就有對地攻擊任務。

殲20保留不保留,肯定是根據空軍的需求來的。假如殲20設計的時候,完全放棄用機炮舔地的想法,作戰的主要職能就是打擊對面核心節點/高價值/高風險目標,比如預警機/雷達/加油機/轟炸機的話,那麼優先考慮的必然是高速/大航程/正面隱身/超級雷達/遠程空空蛋,而面對可能出現的戰鬥機空戰,也需要補上超機動能力。當距離足夠近,格鬥蛋打完的時候,不如直接跑(畢竟你的動力不如人家,機動性可能略差),依靠後方空中/底面支援。從這個角度考慮,殲20就是完全沒必要裝備機炮。就算面對機動性低於殲20的三代機,也沒有必要去狗鬥,一個武士不應該和乞丐打架。

為什麼說假如呢,因為我們只是愛好者,不是決策者。不過事實上,殲20的正向隱身,超長機體帶來的內油量,能讓我們大概猜測出空軍對他的期望。這不是一款巡邏機,伴飛/驅離/挑逗/護航這種活,不是他的任務,也沒有用機炮警告的需求。

將美軍的活動範圍儘量往外逼才是殲20最大的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