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蹉跎岁月辜负春光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表面的意思是韩信的成功和失败都是由于萧何的缘故。这个典故现在已经成为了一个成语,意思是成功和失败都是由于一个人造成的。

要探究“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本意,就需要看一下韩信的成功和被杀都跟萧何有怎样的关联。

一、萧何是韩信的伯乐,韩信在萧何的举荐下当上了刘邦的大将军,从此走上了人生开挂之路。

韩信能够威震天下,功成名就,跟萧何慧眼识才并且大力举荐有着莫大关系。

韩信没有遇到萧何之前可以说是郁郁不得志。

韩信在家乡时贫困潦倒,连填饱肚子都做不到,还总被人歧视。

韩信淮阴还是普通老百姓的时候,不仅贫困,并且没有德行,想当个官府的小吏,都没有人推荐他。他又不懂经商维持生计,就经常到别人家蹭饭,人们大都很讨厌他。

(韩信)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史记·淮阴侯列传》

他在一个亭长家接连蹭了好几个月的饭,终于把人家惹烦了,人家两口子一大早就在炕上把饭吃了,韩信去了,人家也不理他,韩信一怒之下就走了。

后来韩信竟然还厚着脸皮跟着一个在河边洗衣服的老太太吃了几十天的饭。老太太靠帮人洗衣服为生,肯定很贫穷,饭也好不了,韩信能连吃几十天,肯定是饿得实在没办法了。

最为难堪的是,身材高大,又喜欢佩戴宝剑的韩信还受到小混混地羞辱,从人家胯下钻了过去。

有个屠夫家的小子看不起韩信,当众侮辱他说:你虽然个子高,又喜欢佩戴宝剑,其实你是个胆小鬼。你要不怕死,就刺死我,不怕死,就从我胯下钻过去。胸怀大志的韩信当然不会跟一个二百五较真,大概跑不了,就真的从那小子胯下钻过去了。结果整个集市上的人都笑话韩信,认为他胆小。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同匍匐)。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史记·淮阴侯列传》

(韩信胯下之辱剧照)

秦末天下大乱时,韩信先后跟随项梁、项羽,又投奔刘邦,都没受到重用。

项梁和项羽起义到淮阴后,韩信就投奔了项梁,但并没有出人头地;

项梁死后,韩信跟着项羽,项羽只让他做了郎中。韩信想要打动项羽,就屡次向项羽献计,只喜欢重用龙且这样的勇猛的人的项羽都不采纳。

韩信看着在项羽这里没有机会,就趁刘邦被封到蜀地做汉王的时候,投奔了刘邦,仍然出不了名,只担任一个叫连敖的不重要的官

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麾下,未得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史记·淮阴侯列传》

后来韩信因为犯法,还差点被杀掉,要不是滕公夏侯婴搭救,韩信就死了。夏侯婴也很赏识韩信,就把他推荐给刘邦,刘邦还是没有重用韩信,只让他担任“治粟都尉”,掌管后勤粮草

我们可以看出,韩信没有遇到萧何之前,可以说是屡屡受挫,一直不被重用。但遇到萧何之后,韩信的才被刘邦重视,担任了大将军。

韩信先是主动接近萧何,萧何看出韩信不同凡响,就准备推荐韩信。但萧何还没实施的时候,韩信有点等不及了,认为刘邦还是不欣赏自己,就趁机逃亡了。

后面,大家都很熟悉了,萧何听说韩信逃亡了,就连夜追赶韩信。回来后,萧何极力地向刘邦举荐韩信 。

(萧何月下追韩信)

萧何对刘邦说:大王你如果只想在汉中(蜀地)称王,就用不着韩信;你如果想要称霸天下,必须重用韩信。如果你只让他担任一般的将军,韩信还是会走,必须让他担任大将军才行。

何曰:……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史记·淮阴侯列传》

韩信担任了刘邦的大将军后才开始了开挂的人生:先是献计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打败了章邯等三个在秦地的诸侯王,紧接着又声东击西打败了魏王豹,灭了代国,后来又背水一战,消灭赵国,逼迫燕国投降。虽然消灭齐国时,沾了郦食其的便宜,但仍然实际占领了齐地70多座城池。

这时的韩信有了跟刘邦掰手腕的实力,胁迫刘邦封他为齐王。然后又出兵,帮助刘邦,没有韩信帮助之前,刘邦面对项羽几乎屡战屡败,韩信一出兵,项羽就被逼得乌江自刎。

韩信就此达到了人生的巅峰。

所以,我们说,韩信虽然有才能,但如果没有萧何这个伯乐的话,韩信有可能一辈子都怀才不遇,郁郁不得志。因此,才有了成语的前半句“成也萧何”。

二、汉朝建立,吕后在萧何帮助下杀掉了韩信,所以才会“败也萧何”

韩信的军事才能举世无双,刘邦一直对韩信心怀忌惮。

建立汉朝后,刘邦先是通过偷袭,把韩信的军队划归自己统治,又把韩信改封为楚王,把韩信调离齐地。

随后,刘邦又通过一个莫须有的谋反罪名,把韩信降为淮阴侯,还把韩信带到长安,形同软禁。

陈豨造反时,刘邦御驾亲征。韩信柞病没有跟从,答应作陈豨内应,杀掉吕后跟刘邦的儿女。结果韩信的一个奴仆向吕后告密,

吕后准备先下手为强,杀掉韩信。

这件事,历史上一直有争议,很多人认为,这只是刘邦和吕后陷害韩信的一个阴谋罢了。

吕后想要把韩信召入宫中杀掉,又担心韩信不去。就让跟韩信关系很好的萧何去欺骗韩信。

萧何假装有使者报告陈豨谋反失败的消息,让韩信入宫祝贺。韩信本来不想去,萧何劝韩信:你虽然生病,看我的面子,勉强起来去一下吧。

韩信认为萧何对自己有大恩,不会欺骗自己,就入了宫,结果被吕后埋伏的武士杀掉。

(吕后杀韩信)

吕后欲召,恐其党不就,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从上所来,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贺。相国绐信曰:“虽疾,彊入贺。”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钟室。《史记·淮阴侯列传》

即使韩信要谋反的事情是真的,如果没有萧何的欺骗,韩信一定不会入宫,也就很可能不会被杀。所以我们才说韩信的死是:败也萧何。

可惜韩信纵横沙场,帮助刘邦打下大半个江山,最终落得‘狡兔死,良狗亨;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下场,真是可悲呀。虽说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可遇到了刘邦这样的领导才是韩信最大的悲哀呀!

朋友们,我是“北冥说史”,爱历史,爱文学,书写有深度的历史,做一个优雅的探索者。感谢您的“关注、点赞、评论、转发”。


北冥说史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是一个成语典故。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秦朝末年,淮阴人韩信,生活贫穷孤苦,被人看不起。后来,韩信投靠了项羽参加反秦。他曾给项羽出谋献策,项羽只让他做了个门卫,韩信感觉自己没有发挥自己的空间,就跑到汉中投靠刘邦。

刘邦开始也没有重用韩信,只让他做了个小官。有一次因犯军规,差点被处死。刘邦还依然让他做管理粮草的小官员。一次,韩信遇到了萧何。萧何是刘邦的亲信,专门负责给刘邦总督粮食后勤的。


萧何与韩信做了长久的交谈,感觉韩信有军事的天分,对他很是赞扬。正当萧何打算推荐韩信给刘邦时,韩信感觉自己不能被重用,而且汉中这点地域狭窄,贫瘠,也没有好的发展,韩信就跑了。萧何听说韩信跑了,来不及汇报给刘邦,骑上马连夜去追赶韩信,并将韩信劝回。

刘邦开始以为萧何跑了,很是气愤。了解情况后,得知是追一个管粮的小官,感觉萧何有点大题小做。萧何告诉刘邦,韩信是一个军事天才,如果你不想一直在汉中,欲夺取天下,就得依靠韩信。

在萧何的极力推荐下,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并举行了隆重仪式。


韩信被刘邦拜为大将军后,充分发挥自己的军事才能,为刘邦建立汉朝,记下了不朽的战功,并封韩信为“楚王”。可是刘邦登基后,对这些功臣们产生了疑心,这时韩信收留了项羽的部下钟离味。刘邦以巡游的名义召见韩信,将韩信捉走到长安,降为“淮阴侯”,使居长安。

韩信在长安留住,身心郁闷,终日不上朝。陈稀叛乱,刘邦亲征,韩信不随兵出征,还派人私自联系陈稀,欲与策应起兵。不料被门客的弟弟告到吕后那里。

吕后想除掉韩信,又怕韩信不进宫。于是与萧何密谋,有萧何亲自去请韩信,告知韩信,陈稀已经被杀,大家都在朝贺,你即使有病,也要进宫表示一下庆贺啊!

韩信听信萧何的话,结果一进宫就被吕后杀了。由于韩信被刘邦重用,立下不朽战功,成为军事家,后来又被吕后所杀。这期间,萧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所以,后人就有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说法了!


路遥lgy


人们常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萧何到底何许人也?汉王朝的开国第一文臣、相国——酂侯萧何是也!那么,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又是个什么来路呢?这还要从汉王朝的开国第一武臣韩信说起。

成也萧何

韩信受胯下之辱和向漂母乞食的故事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平心而论,韩信的前半生活得并不光彩,甚至有些憋屈!好在他赶上了秦末的乱世,在项羽举起反秦大旗之后,韩信很快便投入了项羽麾下。或许是因为项羽对韩信那段历史的鄙夷、又或许是项羽麾下人才济济,韩信在项羽麾下并没有受到重用,只捞了一个执戟郎的营生。

历史再一次给了韩信机会,项羽灭秦之后,将刘邦封为了汉中王,远远地支到了边疆“蛮荒之地”。见在项羽麾下出头无望的韩信选择了铤而走险,背弃了旧主项羽,独自一人前往蜀地,投效刘邦。因为缺乏名气又无人引见,韩信初到刘邦麾下时同样没有受到重视,只得了一个管理仓库的小吏之职,连当初的执戟郎都不如……后来还因为犯事被判了死刑。就在临刑的一刹那,为了保命的韩信喊出了“汉王不欲就天下乎?奈何斩壮士!”

巧的是,现场监斩的是刘邦的微时好友兼专职司机滕公夏侯婴,换了其他人恐怕没有几个人敢在法场上刀下留人,韩信的小命也就玩完了……可夏侯婴不同,当初尚未发迹之时与刘邦因为斗殴被抓,夏侯婴宁可自己蹲号子、硬是咬死了没有指认刘邦,让刘邦免于连坐。此后,刘邦对夏侯婴非常信任,将其视为了嫡系中的嫡系。夏侯婴见韩信器宇不凡,简单问询了几句便当场下令刀下留人,而且还将韩信举荐给了刘邦。

或许是因为韩信籍籍无名、又或许是刘邦觉得夏侯婴一个司机能举荐什么大才,并没有重视。但是,为了给夏侯婴一个面子,刘邦还是给韩信封了一个治粟都尉,这个官虽不大,但也不小了。因为萧何是分管领导的缘故,韩信也因此结识了萧何,后来因为在仓储方面实行“推陈出新”,韩信颇受萧何赏识。可是,觉得出头无望的韩信不干了,他再一次选择了出走,打算另巡明主、再次改换门庭。

在得知韩信出走之后,萧何策马紧追,终于截住了韩信。后来,在萧何再一次将韩信举荐给了刘邦。这一次的举荐人是萧何,分量和夏侯大司机完全不一样了,刘邦也掂量出了韩信的分量,于是与韩信进行了面谈,韩信的想法深合刘邦之意。不久之后,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正式开启了韩信的戎马生涯。之后的事情想必大家也都知道了,韩信为刘邦一统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同时也因为逼封齐王之事与刘邦结下了深深的梁子。正是因为有了萧何的举荐,才有了后来纵横天下的“战神”韩信,这就是成也萧何的出处。

败也萧何

刘邦晚年疑心病日甚,加之异姓诸侯王尾大不掉,一场针对异姓诸侯王的阳谋拉开了铁幕,时为楚王的韩信因为与项羽麾下的大将钟离眜关系暧昧首当其冲。为了取信刘邦,韩信后来虽然杀掉了钟离眜,但是已经无法获得刘邦的谅解,加之早年逼封齐王的旧怨,刘邦首先把矛头指向了韩信。不久之后,刘邦借出游云梦之机诱捕了韩信,将其贬为了淮阴侯,押往长安居住。

原本韩信如果就此安安分分,或许也就得以善终了。可韩信不愿意了,凭什么我辛辛苦苦帮你打下江山,却落得这般下场?于是,私下里与陈豨勾勾搭搭、不清不楚。不久之后,陈豨在代地举起了反旗,刘邦亲自率大军弹压!就在这个时候,韩信与陈豨私下勾连的事情被自己的家臣告发,远在战场的刘邦最终对韩信动了杀机。但是,刘邦远在代地,而且他也不想担负一个诛杀功臣的恶名。于是,吕后被推向了前台。

可是,刘邦曾经当众给过韩信“三不杀”的承诺,吕后大张旗鼓去捉拿韩信显然是不行的。这时候,吕后想到了萧何,让萧何出面将韩信诱骗至长乐宫。因为萧何是自己的伯乐,恃才傲物的韩信对萧何一直比较恭敬,也相对比较信任。最终,萧何成功骗来了韩信,韩信被吕后派人用布袋套住、用竹矛活活捅死在了不见天日的长乐宫钟室之内,成功回避了那句“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一代“战神”就这样憋屈地死了……正是因为萧何的出卖,韩信才丢掉了性命,这就是败也萧何的出处。

萧何为什么要出卖韩信

萧何当初举荐了韩信,而且从他成功诱捕韩信来看,二人的关系应当说还是相当不错的。那么,萧何为什么要出卖韩信呢?平心而论,作为开国第一武臣的韩信日子不好过,作为开国第一文臣的萧何日子也好过不到哪里去。刘邦忌惮异姓诸侯王,同样忌惮文臣领袖萧何,为此甚至不惜罗织罪名将萧何下狱。出狱之后的萧何为了自保,索性干起了贪污受贿、与民争利的勾当,以自污名节向刘邦表白自己没有野心、只求富贵,这才侥幸保住了性命。

彼时的吕后还不是后来的吕太后,没有刘邦的点头,她恐怕还不敢私自处决一位汉王朝的开国元勋、列侯、曾经的异姓诸侯王!换言之,吕后只是刘邦的一把枪,最后扣动扳机的是刘邦!既然是刘邦要杀韩信,如果萧何不出面,等于是将自己置于了刘邦的对立面。一个文臣领袖如果不听皇帝招呼了,恐怕离死期也就不远了。萧何别无选择,牺牲韩信总比牺牲自己全族好,不是吗?

除此之外,彼时吕后弄权的苗头已经凸显,作为皇太子的亲妈、未来的皇太后,在刘邦去世之后,吕后掌权几乎是可以预见的。既然是吕后找到了萧何,无论是为了自己的未来、还是萧氏家族的未来,萧何都必须抱住吕后的粗腿!说白了,诱捕韩信就是萧何给吕后递上的一纸改换门庭的“投名状”。刘邦去世之后,萧何依旧能够位极人臣、显赫终老,与这一纸投名状是有着很大关系的。

综上所述,所为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表面上看是说韩信的一生成起于萧何的举荐、败起于萧何的出卖。实际上也反应了彼时汉王朝众多开国元勋的心态——自保为上,甚至不惜牺牲“故友”。为了自保,萧何可以自污名节;为了自保,萧何同样可以出卖韩信!这也就无怪乎刘邦一死,活着的元老几乎全部“叛变”倒向了吕后。这帮人心中根本没有什么理想、抱负,他们更看重的还是现实利益。萧何如此、曹参如此、陈平如此,周勃也是如此……


农民工歪说历史


为什么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张良、萧何、韩信,是汉初三杰。比较而言韩信出身最卑微,但后来在楚汉战争中,却成了举足轻重的人物,在汉王朝刚建立不久,被吕后斩于长乐宫,夷灭三族,落得一个悲惨下场。韩信的成败,与萧何都有着直接密切的关系,所以后来“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就成为了一句成句。
韩信,是淮阴(江苏淮阴市东南)人。当初还是平民时,贫穷而又行为放纵,还喜欢带刀佩剑,因不加检点,所以也不能被推选为官吏。

当项梁率军渡过淮河的时侯,韩信便带着武器去参加了义军。但在项梁手下并没有做出什么成绩来。项梁兵败身亡后,他又归属了项羽,并任命其担任郎中的小职。韩信曾几次向项羽出谋献策,都没有被采纳。等到汉王刘邦离开咸阳而入四川的时侯,韩信背叛项羽而归附了刘邦。由于他是一个不出名的人物,所以汉王也只是让他当了个管理粮仓的小官。后因夏候婴向汉王推荐,于是便又任命韩信为治粟都尉,这虽是管理粮饷的高级官员,但韩信还是觉得没有被重用,自己的真正才干并无用武之地。

韩信曾多次和萧何接触过,萧何也很赏识他。韩信想萧何等人也已经几次向刘邦推荐过自己,然而并未受到重用,思想觉得在这里也不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就逃走了。萧何听人说韩信也逃走了(因为在去南郑的途中,有数十名将领曾逃走过),来不及报告汉王,就亲自去连夜追赶。所以才有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后来经萧何苦口婆心地向汉王再次竭力推荐下,刘邦终于答应了他的请求,拜韩信为大将军。


韩信担任大将军之后,立即展示出了他的军事才能。公元前206年8月,汉王采纳了韩信的计划,引兵东出陈仓,定三秦。第二年,出函谷关,收服了魏王魏豹和河南王申阳,迫使韩王郑昌和殷王司马卬投降。刘邦在彭城战败,韩信收集部队,与汉王会师荥阳,在京、索之间打败楚军,阻止了楚军的西进。魏王豹叛汉联楚,汉王派郦食其劝降不成,派韩信出征,设疑兵渡黄诃,偷袭了魏都安邑(山西安邑东北),活捉了魏豹、平定了魏地。然后又引兵向北,攻打代国,活捉了代国丞相夏说。井陉背水一战,歼灭赵军二十万,斩陈余,活捉赵王歇,并迫使燕国投降。潍水战役,斩楚大将龙且,全歼楚军二十万,完全控制了齐地,使项羽为之惊惧,成为了天下胜负取决于己的重要人物。最后,韩信指挥垓下十面埋伏围歼项羽的最伟大决定性战役,从而结来了长达四年之久的楚汉相争,刘邦封韩信为齐王。他的成就与成名,完全是由于萧何的极力推荐。因此说:“成也萧何"。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公元前201年,有人举报韩信准备图谋造反,汉高祖刘邦得知后,用陈平之计,夺去了他的兵权,被贬为淮阴候。
公元前197年,陈豨反叛,汉高祖亲自带兵前往征讨,韩信因病没有跟随。但他却暗地里派人与陈豨联系,并转告说:“你只管起兵,我从这里协助你。”韩信和家臣们谋划,打算在晚上假传诏书,赦免在官府服役的罪犯和奴隶们,发动他们去袭击吕后和太子。有个门客得罪了韩信,韩信把他关押起来准备杀掉,于是这个门客的弟弟把韩信勾结陈豨准备反叛的消息报告了吕后,吕后想把韩信立即召进宫来除掉,又怕他党羽众多,不肯就范,于是便和相国萧何商议。萧何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派了一个人假装从汉王那里回来,说陈豨已被活捉处死,然后通知文武百官进宫庆贺。萧何亲自去劝韩信,诓骗他说:“你虽然有病,还是要勉强祝贺一下为好。″韩信进宫,吕后立刻命令武士把他绑起来,在长乐宫钟室斩首。接着又灭除韩信三族。韩信被擒身死,也是因为萧何向吕后献的计,所以又说"败也萧何”。










飞龙在天231272723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成语源于秦末楚汉相争历史。



秦朝灭亡,项羽分封天下诸侯,各自就国,项羽自封西楚霸王,驻彭城(今徐州),虽无皇帝名,实为行使皇帝职权。

刘邦封为汉王,心有不甘,起兵造反,欲与项羽爭夺天下统治权,但实力不济,初期处于下风。

此时,因不得项羽重用、誉为“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转投刘邦仍不得重用,愤而出走,同为“汉初三杰”之一、刘邦的亲信重臣萧何,月夜追韩信,向刘邦力荐,韩信始得施展军事才能,助刘邦击败项羽,建立大汉帝国,刘邦成为开国高祖皇帝。

韩信以功得封齐王、楚王,而萧何身为丞相,只得封侯爵;韩信后因“莫须有”谋反徙为淮阴侯。

汉高祖皇帝刘邦率军出征期间,吕后风闻韩信谋反,问计于萧何,萧何献计,擒获诛杀韩信。

世人总结韩信生平,逢萧何力荐,登台拜将,功成封王,“成也萧何”;人头落地,也是萧何计谋所致,“败也萧何”,因而得出“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成语!


z山海


说起“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个成语,大家是非常熟悉的,但好奇的是成功和失败都集中在一个人身上,可就不多见了。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意思成功的事是由于萧何,那幺失败的事也是由于萧何。这个成语用来比喻一个事情的成功和失败都是一个人造成的。

再具体一点来说,“成也萧何”这句说的是韩信能成为刘邦的大将军那是由丞相萧何推荐的;而“败也萧何”表示韩信的被杀也是由萧何出的点子。

成语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和宋朝洪迈的《容斋续笔·萧何绐韩信》:“信之为大将军,实萧何所荐,今其死也,又出其谋。

故事发生在秦末汉初,一个叫韩信的人,开始被人瞧不起。只好投奔项羽反秦。由于他的作战建议,常常被项羽采纳。他感到才华无用武之地,就投奔了刘邦。

刘邦开始,也没看重他,他只当了名小官,有一次犯军法,差点儿被处死。后来当了一个管理粮草的小官。很偶然的一次,韩信碰到了丞相萧何。

要知道刘邦对萧何可是很信认的。二人这次见面后,萧何认为韩信是一个军事专家。正当萧何准备向刘邦举荐韩信的时,韩信逃跑了。原因是韩信感到在刘邦也沒什么发展,就跑了。

当萧何获知韩信跑了的消息,很焦虑,跳上战马,连夜把韩信追了回来。这就是著名的“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来由。

刘邦一听以为萧何也跟着逃跑了,生气极了。但又得知他竟亲自追回的是一个小官,更是生气。于是萧何把韩信的才能说给了刘邦。他说主公要想夺取天下,韩信这人你是非用不可的人。

由于萧何的举荐,刘邦同意拜韩信为大将军,并举行了隆重的拜将仪式。

韩信为大将军后,发挥了自己的才能,帮助刘邦统一天下,建立汉朝,那是战功赫赫。刘邦做了皇帝后,对韩信有点不放心。先急解了韩信的兵权,把封号由“齐王”改为“楚王”。最后又把韩信逮捕,后来赦免,才封了个淮阴侯。

韩信自此郁闷不得了,后来又被人陷害谋反,告到吕后那里,吕后也想把韩信除掉,就同萧何商议。最后,由萧何把韩信骗到宫中,以谋反的罪名把韩信杀害了。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就很好对功臣韩信的一生进行了概括。


D东哥


韩信小时侯,父母就去世了,家里很穷,靠钓鱼换钱维持生活。一个以漂洗为生的老妇人常常接济他饭食,让他度过难关。韩信发誓要出人头地,报答老人家一饭之恩。

有一天,一群恶少当众羞辱韩信,屠夫说:“别看你长得高大,其实胆子小得很,你敢用你的剑剌我吗?不然就从我的胯下爬过去!”。韩信料这帮人有意找碴,不想与他们纠缠,竟然真的从屠夫的胯下钻了过去。


为了实现他的理想,韩信投
到项羽军中,希望凭自己的军事才能得到重用,无奈项羽不把他放在眼里,只给一个执戟郎的职务。韩信只好转投刘邦军中,谁知刘邦也不重用韩信,只给了一个芝麻小的官他当。韩信一看,此处也非久留之地,于是乘夜偷跑离营。萧何知道韩信有军事天才,曾经屡次向刘邦举荐韩信,刘邦对这个有胯下之辱的人根本不屑一顾。听说韩信跑了,萧何顾不上跟部下打招呼,跨上马月夜追寻韩信。
有人向刘邦举报,说萧何跑了,刘邦听了非常气愤。因为近期不断有将士逃跑,想不到连最倚重的人也跑了。后来看到萧何又回来了,又免又高兴起来。见萧何是为韩信而追,十分不解。萧何诚恳地说:“你要是只想当个汉王,有没有韩信无所谓。你要想争夺天下,没有韩信不行。”。刘邦说:“那就封个将军吧”,萧何说:“封个一般将军,他还是要走。”,刘邦说:“那就封个大将军吧。”,萧何说:“你平常唤他象唤猫狗一样,这样是不行的,必须设坛拜将!”,刘邦说:“那就设坛拜将”。

到了设坛拜将的日子,好多将军正襟危坐、内心窃喜,以为大将军非已莫属。当看到登台亮相的是韩信时,一个个大失所望,打心眼里瞧不起这个胯下将军。
韩信掌兵后,南征北战,所向无敌,一招十面埋伏,令项羽乌江自刎,为大汉江山立下赫赫战功。

韩信搏得富贵衣锦还乡,乡邻都对他刮目相看,纷纷致以祝贺。只有那个屠夫吓得尿了裤子,拜倒在他的脚下,乞求饶命。韩信不仅没有杀他,还封了个官他当,他感激涕零。韩信此次回乡,主要是寻找接济他饭食的老妇人。当找到恩人后,他以千金相赠,重谢了当年的漂母。



西汉立国后,刘邦开始猜忌功臣良将,生怕这些人危及他的江山,特别是对用兵如神的韩信更加不放心。刘邦外出后,吕后同萧何商议,如何将韩信骗进宫中
。萧何亲自出马,假说刘邦已大败陈稀,邀韩信进宫庆贺。韩信对恩人深信不疑。韩信一进宫就被软禁起来,后来以谋反罪诛灭三族。

这就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典故。韩信成功得益于他,韩信身死族灭,也拜他所赐,至少他难辞其责。现在常借这个典故,表示做好事是某人,做坏事也是某人。



春秋风云


因为韩信因萧何举荐而拜将封王,又因萧何设计而被吕后杀死,所以韩信的成功是因为萧何,败亡也是因为萧何,言简意赅的说就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详情如下:


一:成也萧何

秦朝灭亡后,西楚霸王项羽分封天下,刘邦被封为汉王。韩信先后在项梁,项羽叔侄二人帐下效劳,不被重用,于是,韩信离开项王投靠了汉王。

韩信在汉王帐下做了一个无名小卒,不被人赏识。一次,有汉兵违反军纪,韩信受到牵连,按律当斩。刽子手已经斩杀了好几个人,要轮到斩韩信了。韩信仰头,恰好看见太仆夏侯婴路过,于是大声喊道:“汉王不是想得到天下吗?为何要斩壮士!”

夏侯婴听到后,感到惊奇,又见韩信面貌非凡,于是解救了他。接着夏侯婴与韩信交谈,发觉韩信谈吐不凡,非常高兴,认为自己捡到了宝贝,于是就举荐给刘邦。刘邦看在老朋友的面子上,封韩信为治粟都尉,但并不觉得韩信有什么特别的。萧何与韩信交谈,也认为韩信不凡,再次向刘邦举荐韩信。

韩信认为夏侯婴,萧何已经多次举荐自己了,但刘邦不用,于是再次逃走。萧何听说韩信走了,来不及向刘邦报告,急忙去追。有人对刘邦说:“丞相萧何跑了。”刘邦大怒,如失左右手。

一两天后,萧何追上韩信,带他回到汉营。萧何去见刘邦,刘邦又高兴又生气,大骂萧何为何逃走,萧何据实相告。刘邦又骂道:“逃跑的将领那么多你不追,却只追韩信,你骗人!”萧何回答说:“其他将领容易得到,唯独韩信国士无双,大王若争天下,没韩信不行。”萧何又劝刘邦选个良辰吉日,隆重布置一番,郑重地任命韩信为大将。刘邦照做了。

其后韩信果然不负众望,用兵如神,率汉军东征西讨,所向披靡,战功卓著,自立为代理齐王。刘邦为了笼络韩信,只好立韩信为正式的齐王。后来韩信助刘邦消灭项羽,统一天下。刘邦登基称帝后,封庶长子刘肥为齐王,韩信改封为楚王。齐楚都是大国,但当时齐国比较富庶,楚国比较荒凉。


二:败也萧何


项羽的旧将钟离眛,一直与韩信交情深厚。项羽败亡后,钟离眛畏罪投奔到了韩信那里。刘邦听说钟离眛在楚国,下诏让韩信抓捕他,而韩信抗命不听。

当初,韩信初次到自己的封地楚国,路过沿途县邑,出入都让军队随行。有人以此上书给刘邦,造谣说韩信聚集军队想谋反。

刘邦为此忧惧不安,想发兵讨伐韩信,然而群臣没有一个人是韩信的对手,自认为不能取胜。刘邦向陈平问计,陈平善于阴谋诡计,献计说让刘邦假装巡游楚国云梦,韩信必然会孤身前去朝见,然后派一个武士就能降服韩信。刘邦听从陈平计谋,去了楚国。

韩信知道有人诬陷自己谋反,非常忧虑,他想发兵自卫,但认为自己无罪,发兵反而证实了谋反之罪;他想去见刘邦,亲口辩解,又担心不被信任,反而被捉。

有人对韩信说:“斩了钟离眛再去见陛下,陛下一定喜欢,那么您就平安无事了。”韩信依言去见钟离眛,商量此事。钟离眛说:“汉国之所以不进攻楚国,是因为我在这里坐镇。您如果想抓我讨好汉国,那么我今日死,您随后就亡。”于是钟离眛骂韩信说:“您不是厚道的人!”最后钟离眛自杀了。

韩信拿着钟离眛的人头去楚国陈县(今淮阳县)拜见刘邦。刘邦令武士绑了韩信,囚禁在车中。韩信对刘邦说:“果然如同世人所言,‘狡兔死,良狗烹’。”刘邦说:“有人告发你谋反。”于是押运韩信准备回长安。

刘邦一路上想了想,觉得韩信应该没有谋反之心。路过洛阳时,刘邦赦免韩信,贬他为淮阴侯。

韩信知道自己的才能使刘邦畏惧,厌恶,于是称病不去朝见。韩信由此日夜抱怨,忧郁不欢,与周勃、灌婴,樊哙等人同列,心里感到羞耻。

后来陈豨被任命为代国相国,负责监察与匈奴接壤的边境,上任前,他向韩信辞别。韩信拉起陈豨的手,一起在庭院中走了几圈。

韩信仰天而叹说:“您可以让我说肺腑之言吗?我有一些话想和您说。”

陈豨回答:“我听将军的吩咐。”

韩信说:“您任职的地方,有精兵无数;而您,是陛下宠信的大臣。有人说您谋反,陛下一定不信;再有人说您谋反,陛下就会怀疑;接着又有人说您谋反,陛下一定愤怒地亲自领兵击杀您,到时候我为您从中响应,则天下可以图谋。”

陈豨向来知道韩信的能力,相信韩信,说:“一切听您教导!”

汉高帝十年,陈豨果然反叛,刘邦亲征平叛。韩信称病不去辅助刘邦,而是暗中派人到陈豨那里联合。韩信与家臣密谋,夜晚矫诏赦免官奴,武装他们,想发兵袭击吕后、太子。韩信部署已定,等待豨回应。


这时,有门客得罪了韩信,将要被韩信杀掉。这个门客的弟弟上书给吕后,告发韩信谋反。吕后想召来韩信,担心韩信的同党阻拦韩信,于是向相国萧何问计。

萧何献计让吕后诈称刘邦平定了陈豨,群臣都要来庆贺。萧何又写信给韩信:“虽然您有病在身,也要勉强来庆贺。”

陈豨久无音信,韩信不知道吕后,萧何有诈,没时间派人求证,而且他又信任萧何,于是去了长安。吕后使武士绑了韩信,在长乐钟室杀了韩信。

韩信遗言:“吾不用蒯彻的计谋,反而被妇人欺诈,难道不是天意吗!”接着被灭三族。 刘邦平定陈豨归来后,听说韩信已死,又喜又悲。


檐雨坠珠,转瞬流年千秋;阶苔行蚁,方寸浮世万象。我是作者【檐雨阶苔】,欢迎关注


檐雨阶苔


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

一句话概括了韩信一生

为什么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生死一知己说的就是萧何,韩信后来能够官封淮阴侯,全是萧何当初的推荐,韩信投奔刘邦,刘邦并不看好他,英雄不得志,得不到重用,韩信一气之下,愤然出走,被萧何连夜追回,好言抚慰,并向刘邦极力保举,这才上演了一出,被千古传颂的《萧何月下追韩信》韩信被拜为大将军,后来也是由于萧何献计谋,韩信又惨遭杀害。

存亡两妇人

韩信年少落魄的时候,穷的常常要饭受饿,受人羞辱,钻人裤裆,有一天快饿死的时候,被一位好心老太太,给了一顿饭救了,而最后又死在刘邦老婆手里




文昌馨苑青青草原


南宋人洪迈写了一本书,叫做《容斋续笔》,里面讲了一个有关韩信与萧何的事实《萧何绐韩信》,说是有人向吕后控告韩信谋反,但吕后怕自己召不来韩信以审问,就与萧何商议,由萧何去找韩信,谎称刘邦已经打败了叛臣陈豨,要求韩信到皇宫去祝贺。韩信有病不想去,萧何强拉着一起去。结果,到皇宫后即被吕后杀了。本来,韩信就是因为萧何的举荐才被刘邦拜为大将,统帅汉军,风卷残云、结束了楚汉相争,而今天被杀,也是萧何一手促成。所以,对于韩信来说,成功在于萧何,失败也在于萧何。

其实,在洪迈之前,民间已经有俚语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或“成败一萧何”。洪迈只不过将其上升到文人笔端而已。

这个俚语,含义深刻,表现出了两个形象,道出至少一个道理。一个是韩信的形象:虽然有天才的军事才干,但不为人知,也是枉然。后来,虽然为人所知,但不过是人家个人得失所布的棋子而已。另一个是萧何的形象:为了自身前途(当然,也可以说是为了大汉事业),可以不告诉刘邦,而自行月下急追韩信并举荐其为大将;然而,一旦韩信被疑,皇后要韩信的命,他也可以弃才保财,甘做工具。一个道理

:任你有天大才能的人,如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则才能是无用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