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欣賞杜甫的千古名句“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影視蜃樓


怎樣欣賞杜甫的千古名句“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出自唐朝大詩人杜甫的《絕句四首·其三》: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如何理解最後兩句“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呢,我是這麼認為的,歡迎一起討論。

第一,對仗之精美華麗。

首先要說的是,詩人筆觸之老辣,有著點石成金的功底,因此才有千年之後無人不服的眾多詩篇,這兩句也如是。

“窗”對“門”,“含”對“泊”,“西嶺”對“東吳”,“千秋”對“萬里”,“雪”對“船”,仔細讀和品,更有味道。特別是“窗含”“門泊”和“千秋雪”“萬里船”的兩兩相對,簡直令人拍案叫絕。

第二,時空之明朗廣闊。

“窗”與“門”都是近距離,而“千秋雪”與“萬里船”則由近拉向遠方,甚至千年之前,萬里之外。

作者從小小的方窗間,眺望西嶺的千年積雪,一個“含”字之絕妙,令早春之絕美的意境令人神往。詩中的“萬里船”,詩人則賦予了更多的意義,安史之亂終於平定,交通恢復,百廢待興,船隻終於可以行於萬里之外了。

第三,詩人之豪邁豁達。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詩人由近及遠,把遠景拉到近前,以“千秋雪”“萬里船”對仗的高超技巧,同時賦予了文字更為深刻的內涵。

千年之前與萬里之外的廣闊時空之下,是詩人爽朗坦蕩的特性與豪邁豁達的胸襟,唯有如此之人,才有思之千載,望之萬里的對百姓與國家的掛懷。


詩詞與文學


杜甫七絕,有兩首最廣為人知,一首是《江南逢李龜年》,另一首是《絕句四首·其三》。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便是出自第二首。

絕句四首(其三)

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這組絕句,共有四首,寫於廣德二年(764)春。這一年,杜甫的好友嚴開再次鎮守成都,杜甫知道後,也跟著回到成都草堂。此時,杜甫心情非常好,面對生機勃勃的春光,他寫下了這一組絕句。這四首絕句中,最經典的就是第三首。

一、寫作脈絡

要理解這首詩的妙處,先要弄清這首詩的寫作脈絡。

從後面兩句中的“門”、“窗”二字,可知詩人杜甫,是在屋內感受這春天的風光景物的。

身處屋內,剛開始是看不到屋外的景緻的,對春光最先的感受,應該是來自聽覺。所以詩的第一句,便從聽覺上寫。

“兩個黃鸝鳴翠柳”,詩人聽到黃鸝悅耳的叫聲,於是走到窗前,看到了兩隻黃鸝在翠柳上歡快的上下叫喚。

黃鸝能看清是“兩個”,說明是近處之景,第二句“一行白鷺上青天”,便將詩人的視線引向遠處高處,於是便引出了第三句“窗含西嶺千秋雪”。

第三句中的視線,高遠已極,於是第四句視線下回收,落在低處河裡的船上。

二、全詩妙在哪裡?

這首詩有三層妙處。

第一層:畫面之美

杜甫的這首七絕,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特點,就是全詩四句皆對。我們知道,寫詩講究起承轉合,而對仗中兩句的關係是對舉的,無法承擔承轉的作用,而絕句只有四句,所以絕句一般是不對仗的。

而杜甫的這首絕句,通篇皆對,沒有起承轉合,而對通過四個畫面的組接,來描寫春光之美好。

前兩句中,有顏色,有聲音,有動作。連用了“黃”、“翠”、“白”、“青”四種鮮明的顏色,描繪出一幅豔麗的圖景。黃鸝的鳴叫給這幅圖景增添的聽覺的享受,白鷺飛上青天又給這幅圖景增添了動感。

後兩句中,上句窗含積雪,極富意境之美,下句門泊船隻,給畫面增添了生活氣息。

第二層:韻味之深

杜甫這首絕句,四句都是寫景,寫景要寫得好,就是景中要含有情感。

前兩旬那歡快的美好的春光,便將杜甫無比歡愉的心情寓於其中。

後兩句寫景實中含虛。窗含積雪,是實景,本已是極有意境的了,但補一個“千秋”,使得意境更加深厚。由眼前的積雪,聯想到西嶺之上,千年不斷累積的積雪,充滿了歷史的縱深。門泊江船,是實景,由眼前之船,聯想到船在萬里江河上航行,使意境忽然壯闊起來。

“千秋”、“萬里”,詩人杜甫由眼前春景,引發山河歲月之感,韻味之深,耐人咀嚼。

第三層:氣象之大

懂得“千秋”、“萬里”之好,只悟第二層妙處,此詩還有第三層妙處,第三層妙處在“窗含”、“門泊”。

“窗含”、“門泊”之妙,在於它勾畫出了一個屋的形象,這個屋在天地之間自然是小的,但是,它的窗“含”著西嶺上的千秋積雪,它的門“泊”著可行萬里山河的船。極大與極小之間,便通過“門”、“窗”聯結在一起,對比之中,產生了極大的藝術感染力。

而這個屋,就是杜甫精神人格的象徵,詩人雖然孤居小屋之中,但臨窗放眼便是千秋歲月,出門舉步便是萬里山河,這是一種胸含天地,氣慣古今的人格氣象。

杜甫的這首七絕,雖然不是傳統起承轉合的寫法,但依然美不勝收,妙不可言,所以《唐宋詩醇》中說:“雖非正格,自是絕唱。”


謝小樓


杜甫的這兩句詩出自《絕句》之中,整個絕句非常精美,表達了自己一種樂觀向上的感情,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先來看看杜甫的寫作背景。

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鞏縣人,自號少陵野老,也叫杜拾遺、杜少陵、杜工部。杜甫出生在一個文學世家,所以從小就受到傳統文化的薰陶,七歲開始寫詩,到最後成了"詩聖",與"詩仙"李白齊名,人們都講"李杜詩篇萬古傳"。可是杜甫經歷了安史之亂,到處顛沛流離,居無定所,遭遇了不少的磨難。這個絕句是在成都浣花溪邊草堂所寫,此時生活安定,閒暇還能種花養草,度過了一段快樂的時光。詩中是這樣寫的: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前兩句寫了風景如畫的場面,很是詩情畫意,美不勝收,已成為了千古名句,直到現在都是婦孺皆知。後兩句"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寫出了詩人的心情,窗對眠山看到積聚了千秋不化的積雪,用了一個"含"字,寫出了

窗外的如畫風景的美好,和詩人的感受。"用了一個"泊"字,就把草堂門前的熱鬧景緻表達的栩栩如生,停了不遠萬里開自東吳的船隻,勾起了詩人思念家鄉的心情,對草堂的安逸有很喜愛的一種感覺。

謝謝悟空問答平臺!謝謝大家的鼓勵支持!





封護勝463


你確認沒有錯誤之處??


楚天樂293


我居住的草堂,開窗就能遙望西嶺雪山,它就象一幅畫,窗框就畫框啊!我一開草堂的門就是錦江的碼頭,那裡正停著從東吳遠來到芙蓉城的商船,一條,十條,百條,啊真是天府之國啊,我居住的地方美麗而又富足!


王之基


杜甫的《絕句》之所以千古流傳,膾炙人口,就是詩人以兩副對聯,採取從近由遠,從西至東,有動有靜有山有水有景有情地描寫出其草堂周圍的一幅美麗的圖畫,又構出祖國美麗山河壯觀的氣勢。特別是“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這兩句,表達出他愉悅心情,也反映他樂觀向上,豁然開朗,更寫出他熱愛自然,熱愛祖國山河,熱愛生活情趣。可以說,這首《絕句》越讀越讓人精神振奮。


譚文祿


跟前兩句對照解釋。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關健字是,翠,說明時間是春天最綠的柳樹。從沒人入眼是什麼時間?前兩句說明盛世春天,鳥語藍天,一片自由自在地歡喜景色。言外之意,象鳥兒一樣自由自在地生活。後兩句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與前兩句形成景色對比。推窗看到西山的千年積雪,又在大門外看到從東吳來船。都是描寫河山美麗,商賈繁榮的景象。縱觀全詩,是寫春天大好河山和商業繁榮,人們自由自在地生活。言外之意,寫當時背景肯定是安史之亂後社會又出現生機,或者是作者不忍戰亂之苦,嚮往的一種自由自在地美麗生活。表面寫景,實則暗示戰亂帶給社會的災難。人們理想的生活是象春天裡的鳥兒一樣,歡快生活在繁榮生機的社會里。


驚石聽聲


1、它是很工整的對偶句。

窗含對門泊(名十動)、西嶺對東吳(方位十名)千秋對萬里(數、量),雪對船(名詞)。

2、用詞精妙。

名、動共用,既指窗戶,又含打開窗向遠處看的動作,又表明窗的位置宜於遠視。門,名、動共用,即指房門,又含走出門去、看的動作行為。含,把開窗所見、天氣晴好全納入了。泊,不僅是停泊之意,還有船運船隻之多、航運繁忙之意。千秋雪,既寫山上之雪經久不化、山的高峻,還歷史的厚重感。萬里船,既有船行距離遙遠之意,也有通航疆域遼闊之意。

3、富含作者在暫得安居、在天氣情好的愉悅心情和心繫天下的厚重的歷史責任感。


逢春186177958


修辭用擬人,對偶,具象,誇張手法,觀察角度以小寫大,有意境之美。


杜英傑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是詩人泊船碼頭投宿客店看到的景況,店後西嶺終年積雪(千秋雪指終年積雪)店前碼頭停泊著遠方耒的船隻,依山傍水船船去船來,畫面生動是一幅非常壯觀的北國風光。從律絕整體看,是一首旅遊詩,前二句寫的是江南春光秋色,詩中可以看到作者秋後才來到北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