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夏:弘傳《詩》《易》,開講西閣(下)韋力撰

關於子夏的身世,歷史資料記載很少,《荀子·大略》中載:“子夏家貧,衣若縣鶉。人曰:‘子何不仕?’曰:‘諸侯之驕我者,吾不為臣;大夫之驕我者,吾不復見。柳下惠與後門者同衣,而不見疑,非一日之聞也。爭利如蚤甲,而喪其掌。’”可見子夏出身貧寒,他穿著很不講究,但他卻有著儒家的高尚道德情操。

關於其是否做過魏文侯老師的問題,宋洪邁在《容齋隨筆》卷二《卜子夏》中通過年齡推論而表示了懷疑:“魏文侯以卜子夏為師。按《史記》所書,子夏少孔子四十四歲,孔子卒時,子夏年二十八矣。是時,周敬王四十一年,後一年元王立,歷貞定王、考王,至威烈王二十三年,魏始為侯,去孔子卒時七十五年。文侯為大夫二十二年而為侯,又十六年而卒,姑以始侯之歲計之,則子夏已百三歲矣,方為諸侯師,豈其然乎?”


這段推論貌似很嚴謹,然而楊朝明在《子夏及其傳經之學考論》一文中予以了反駁:“洪邁的理解有所拘泥。案《史記·晉世家》索隱:《紀年》:‘魏文侯初立在敬立十八年。’”


關於孔子對子夏的看法,《孔子家語·方本》中稱:


孔子曰:“吾死之後,則商也日益,賜也日損。”曾子曰:“何謂也?”子曰:“商也好與賢己者處,賜也好說不若己者。不知其子,視其父;不知其人,視其友;不知其君,視其所使;不識其地,視其草木。故曰: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與處者焉。


孔子說我故去後,卜商的長進會越來越大,而端木賜卻會一點點地倒退,曾參問何以會出現這種情況,孔子說卜商喜歡跟比自己優秀的人在一起相處,端木賜則相反。也許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使得子夏在傳經方面有那麼大的成就。然而《論語·先進》中又稱:“子貢曰:‘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


孔子認為子張做事有些過頭,但子夏卻不足,過頭與不足同樣有問題,也許是這個原因,使得子張之學後來漸漸演變為其他的味道了。


關於子夏墓,我總計尋得兩處,其第一處位於山西省運城地區河津市東辛封村。2013年4月15日,我仍然在運城地區尋訪,這天前往河津市之前,時間已是近午,在周村路邊吃餄餎面。本以為山西是筱面的產地,然而這個飯店的餄餎面味道卻很不正宗,感覺餄餎裡沒有多少筱面,基本上是以白麵製成,裡面僅摻著一點點筱面而已,想起來了白水中兌牛奶的笑話。


飯後上京昆高速,西行180餘公里,這一趟行程等於在山西的南部,由東向西來了一個橫行的穿越。東辛封村距黃河邊還有四五公里的路程,河對岸就是陝西的地界,其實去年前往尋訪司馬遷墓時,也經過此村,但因當時查資料不細,不知道子夏墓就在此村內,我為自己的疏忽付出了幾百公里的代價。


子夏:弘傳《詩》《易》,開講西閣(下)韋力撰

墓碑前的供桌


從河津西下高速前行不到三公里即進入東辛封村,向在村邊擺攤的一位老大爺請教子夏墓的位置,老人很熱心跟我仔細地講解著左轉右轉的路徑,可惜他濃重的鄉音使我完全沒能聽明白。他看到我一臉的茫然狀,老人笑呵呵地拍了拍我的肩膀,示意我不用著急,他又用很慢的語調重複了一遍。幸虧司機聽懂了他的意思,算是給我的窘迫解了圍,於是,謝過老人重新上車,按其所指向村內開去。


子夏:弘傳《詩》《易》,開講西閣(下)韋力撰

先賢子夏簡介


司機說剛才老人講在村中看到一棵大槐樹就向東轉。按其所指,果真有一棵老槐,然而卻拐進了別人家的院落。恰巧在這棵老槐樹下還有幾位乘涼的老大爺,這次我直接讓司機去問路,原來是先右轉一下再左轉。前行了不到一百米,感覺駛出了村,在村北的田地裡,有一個新蓋的大院落。剛想下車前往問路,猛然看到門口站著一條巨大的藏獒,正怒視著我等。我從車窗內仔細辨認一番,確認這條大狗拴著鐵鏈,這才讓自己放下心來,小心地下車,眼睛卻緊盯著這條大狗的舉動。腳剛落地,就聽到了狗的叫聲,低頭一看,牆根兒還臥著一條菜狗,剛才注意力都在藏獒身上,沒注意腳下,差點一腳踏在這條狗的身上,可能是因為我無視它的存在,這條狗以分貝很高的叫聲來表達自己的強烈不滿。


子夏:弘傳《詩》《易》,開講西閣(下)韋力撰

後面的碑券

子夏:弘傳《詩》《易》,開講西閣(下)韋力撰

子夏墓墓丘


在拴狗院落的背面,是一條高坡路的側牆,它的西側是一片玉米地,因為覆蓋著地膜的緣故,玉米已長到了一尺多高,這片玉米地有上百畝大,在地的中央遠遠的看到了幾塊碑。穿過一個小水渠,走到了碑的近前,第一塊碑用青磚製作了碑券,上面刻著“流芳先賢子夏之墓”。


子夏:弘傳《詩》《易》,開講西閣(下)韋力撰

仍然在維修中


看來沒有找錯地方,在這塊碑的前方和後方,各聚起一個黃土堆。從土色看應該是近期所為者,細看一番,沒明白這兩個土堆的作用,但它卻給我的拍照尋找最佳角度帶來了困難,本想爬上這個土堆,站在頂上給子夏墓區拍個正面的全景,但黃土太過鬆軟,第一腳踏上即沒過了半個小腿,鞋裡面灌滿了黃土,於是放棄這種念頭,走出玉米地中遠遠的給子夏墓拍照。


子夏:弘傳《詩》《易》,開講西閣(下)韋力撰

田地之間


子夏墓區佔地面積不大,約百十平米大小,總共立有三塊碑,均帶有碑券,除了剛才的那塊之外,另兩個碑券是新壘制的,碑文模糊不清,剛才看到的子夏墓碑,另有小字刻有上下款,上款為“大清乾隆四十一年丙申季秋穀旦”,下款為“署河津縣知縣絳州州判馬煇敬立”。碑高不過兩米,但畢竟還算個故物,整個碑的前面還擺著一張石供桌,供桌下面的石板滿刻著高浮雕的螭龍紋。從風化程度看,肯定是個老物件,不知何人在上面擺了一摞磚頭。在這塊墓碑的背面不足兩米處還有一塊齊腰高的小碑,上面僅刻著一個大大的墓字,這塊小碑的背面有一個直徑不足三米的土堆,這應該就是子夏的墓丘了。


子夏:弘傳《詩》《易》,開講西閣(下)韋力撰

小小的土丘


到這時我才注意到,自己從玉米地走到墓前是從墓區的後方進入的。以品字形排列的三個碑券,前面的那兩塊較新的碑,兩碑之間隔著一米多的空隙,從正前方望去即看到了子夏墓碑。如此說來,這應當是原有的神道,然而今天卻已看不到任何痕跡,可是在這兩個新碑之前,又新起了一個黃土堆,這個土堆是何意,我卻不明就理,可惜四周找不到可以請教的人。


子夏:弘傳《詩》《易》,開講西閣(下)韋力撰

處在田地之間

子夏:弘傳《詩》《易》,開講西閣(下)韋力撰

無路可通


另一處子夏墓位於河南省焦作市溫縣城西5公里黃莊鎮林召鄉卜楊門村南。2013年4月23日,我前往此處尋找子夏墓。進入卜楊村之前,在村邊的麥田裡即看到了子夏墓的紀念牌,上面寫著“卜尚故里紀念園”。此紀念園佔地面積很大,以我的目測至少在十畝地以上,然而奇怪的是,園中全部種滿了麥苗,已絲毫看不出空地。這種節約土地的方式倒是值得讚賞,只是這種作法是否有違對先賢的敬重,卻不好推測。


子夏:弘傳《詩》《易》,開講西閣(下)韋力撰

神道旁的新刻石

子夏:弘傳《詩》《易》,開講西閣(下)韋力撰

子夏墓


在麥田的最東側留出窄窄的一個長條,長條的寬度約三四米,沿著側牆一字排開兩溜新的碑廊,在碑廊的最前端有個影壁狀的介紹牌,大字寫著“卜林創建記”,底下的落款是卜商研究聯誼會。細看兩側的碑,均是一些歌詠子夏的言語,如:百代垂範、德功維揚等等。而卜林的頂頭即是子夏的墓丘,正中刻著“先賢卜子之墓”,後面的墓丘是用水泥澆鑄而不封頂者,在左右兩側還各有一個三角形的凸起,若不是墓前有這塊石碑,真讓我懷疑這是個廢棄的碉堡。


子夏:弘傳《詩》《易》,開講西閣(下)韋力撰

回望

子夏:弘傳《詩》《易》,開講西閣(下)韋力撰

上刻卜壁二字


進入卜楊門村,在村邊看到了子夏故里的介紹牌,在村內打聽子夏後人的居所,幾經尋找來到其家。此院的地形也較為特殊,也是窄長的一溜,僅在盡頭建有二層小樓,前面的窄院子還種著幾分地,覆蓋著地膜,不知道種的是什麼作物。在院中遇到一位年輕女子,我向她請問,這裡是否是子夏後人的居所,她很熱情地告訴我的確是,還把我讓進屋內。


子夏:弘傳《詩》《易》,開講西閣(下)韋力撰

村名牌

子夏:弘傳《詩》《易》,開講西閣(下)韋力撰

應該是當年的供銷社

子夏:弘傳《詩》《易》,開講西閣(下)韋力撰

故居牌被小廣告貼上了

子夏:弘傳《詩》《易》,開講西閣(下)韋力撰

故居牌背面的塗鴉


屋內有一位男士,女子介紹說這是她的公公,名叫卜範賢。卜範賢稱自己今年59歲,屬馬,是子夏的第80代孫。我問他這裡是否是子夏故居的原址,他肯定地告訴我是,並且帶我回到院中,指著一塊石刻給我看。我這才注意到上面刻著“卜商故里紀念館”幾個字,他又帶我轉到這塊石刻的背面,上面用小字刻著“卜商故里紀念館創建碑記”。這塊碑石上堆著一些廢棄的鞋襪及瓶罐,老卜很不好意思,立即跟兒媳婦動手把這些雜物拿開,好讓我拍照。他向我解釋說,因為縣裡沒錢建紀念館,於是就先把他家當紀念館來使用。


子夏:弘傳《詩》《易》,開講西閣(下)韋力撰

窄長的院落

子夏:弘傳《詩》《易》,開講西閣(下)韋力撰

旁邊的刻石上有“卜商紀念館”字樣


其家客廳的面積有二十平方米大小,幾面的牆壁上都掛著一些展板,介紹著聯誼會的活動大事記。正牆上掛著先賢卜公子夏的畫像,畫像的兩側則是四位卜商的著名學生,畫像是以線描的方式繪製。我向他請問子夏畫像的出處,卜範賢解釋稱,是請縣裡的人畫的。我請他站在這個畫像前給他拍照,他很是配合地按照我的要求站在了畫像前。卜範賢在帶著我四處參觀的過程中,他一直端著一個大瓷碗喝湯,我請他照相時,他把碗遞給了兒媳,轉身要進裡屋去換衣服,我馬上勸阻了他,卜範賢不好意思地說,因為昨夜下了一場雨,他忙著收拾,所以身上很髒,我看他光腳穿著涼鞋,問他冷不冷,他說習慣了。


子夏:弘傳《詩》《易》,開講西閣(下)韋力撰

碑陰的介紹文字

子夏:弘傳《詩》《易》,開講西閣(下)韋力撰

卜捷昌展室

子夏:弘傳《詩》《易》,開講西閣(下)韋力撰

牆上的名錄與電視裡的《甄嬛傳》


展室的東側另有一間小屋,上面的匾額寫著卜捷昌展室。卜範賢解釋稱卜捷昌是子夏在臺灣的後人,他喜歡繪畫,於是拿了一些他的作品放在這裡展覽。在展室的另一面側牆上,擺著三個靈位,這些靈位全部是用塑料壓制而成者,中間的一個稍大,高約30釐米,正中用隸書寫著“聖祖卜公商之位”,左右兩側的靈位上分別寫著“祖宗三代之位”、“歷代宗親之位”。這張桌上同樣堆著各式各樣的雜物,還放著兩個簡易的防毒面具,我估計是噴農藥所用者。


子夏:弘傳《詩》《易》,開講西閣(下)韋力撰

合影

子夏:弘傳《詩》《易》,開講西閣(下)韋力撰

子夏畫像


卜範賢向我講解著子夏故里的一些往事,他說自己家的房子的確是舊址重建者,已經幾千年了,原來有幾進院落,都因為沒錢逐步賣掉了,僅剩了這一小塊。他問到我何以跑這麼遠來尋訪子夏之墓,我說孔子三千弟子,七十二賢,十二哲,子夏是排在前面的幾個。卜範賢聽我講到這些大為高興,向我講解著子夏後人的一些名人,並稱在本村內子夏之後僅餘其一家,剩下的大部分在廣西、湖南、江蘇、河南等地。他指著牆上一個介紹牌,讓我細看,這個牌子名稱為各地負責人一覽表“地”與“責”之間已經剝落,我猜應當是一個“負”字,下面列了三四十位地名和人名,所有的姓氏當然都是卜。


子夏:弘傳《詩》《易》,開講西閣(下)韋力撰

神位

子夏:弘傳《詩》《易》,開講西閣(下)韋力撰

卜氏後人各地負責人


拍照完畢後,我從其家走出,老人和兒媳一直把我送出院門。我問其兒媳對子夏的事蹟是否瞭解,她不好意思地說,自己並不太清楚。我贊其能夠嫁到傳人之後的家中,真是一種福分,她更加不好意思地笑了。在其家門口我才注意到,離院門五米遠的地方還有一塊文保牌,然文保牌的正面讓五顏六色的小廣告貼的嚴嚴實實,看不到任何的字跡。卜範賢立即上前用指甲一塊塊的扣掉這些小廣告,一臉歉意地說太忙了,沒有注意到他們什麼時候把這牌子貼滿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