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一猜,亲亲相隐与大义灭亲,孔子支持哪种观点?

2013年实施的《刑法》就明确规定了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可以拒绝出庭作不利于被告的证词。此内容被认为是我国近亲属拒绝作证权的法律依据。其社会背景和理论依据就是缘自亲亲相隐的原则,亲亲得相首匿原则是儒家思想的集中体现。《论语.子路篇》第十八章记载了孔子与叶公就此问题的探讨,叶公是大义灭亲的坚定支持者,而孔子很明确倡导亲亲相隐。其原文是: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猜一猜,亲亲相隐与大义灭亲,孔子支持哪种观点?

“直躬者”,朱熹注释“直躬,直身而行者”,可以理解为品行端正的人。钱穆先生在《论语新解》中还记载其它几种不同的解释,“或说其人名躬,因行直,人称之曰直躬。一说其人姓名不传,因其行直,故称直躬。犹如一狂人行近孔子之舆,故称狂接舆。似后说为是。”一种说法认为叶公所说之人名字就叫躬,因其品行端正,故人称直躬。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其人姓名不详,因其品行端正,所以称呼他为直躬。就象《微子篇》所记载的楚国一个狂人由于其接近孔子的车舆而称呼其为“楚狂接舆”一样。钱穆先生比较认可后一种说法。

猜一猜,亲亲相隐与大义灭亲,孔子支持哪种观点?

“攘”字的读音为rǎng,窃取、偷盗的意思。

本章的译文是,叶公告诉孔子说:“我的家乡有个正直的人,他的父亲偷了人家的羊,他出来证明了他父亲的偷盗行为。”孔子说:“我家乡的正直的人和你讲的不一样,父亲会为儿子隐瞒,儿子同样会为父亲隐瞒。正直就在其中了。”

猜一猜,亲亲相隐与大义灭亲,孔子支持哪种观点?

叶公论证

叶公与孔子论证,存在的观点上的最大差别有记载的就只有这一条,但是也许正是因这种理念上的不同,使两人无法达成认识上的一致。也有可能正是由于叶公“大义灭亲”的这种治理观念,使孔子指出了为政应该“近者说,远者来”。

猜一猜,亲亲相隐与大义灭亲,孔子支持哪种观点?

朱熹在《论语集注》中对于本章有这样的注释“父子相隐,天理人情之至也。故不求为直,而直在其中”。父子相互为之隐瞒,是人之本性。不刻意的追求正直,反而是正直的体现。如果刻意的去追求正直,反而往往是虚伪和做作。就好比无需提醒的自觉与严管下的遵守的差别一样。

猜一猜,亲亲相隐与大义灭亲,孔子支持哪种观点?

其实在二十世纪中叶以前中国自古以来的价值观,“父子相隐”才是符合主流价值观的,包括律法上也不认为其是不对的。而且据说拒绝证言权制度也是起源于中国。随着社会的进步,新刑法在修订时也明确了证人拥有“亲亲相隐”的权力。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曾经说过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妻子怎能告发她的丈夫呢?儿子怎能告发他的父亲呢?为了要对一种罪恶的行为进行报复,法律竟规定出一种更为罪恶的法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