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歷史上最符合“儒將”形象的人是誰?

賤議你讀史


中國歷史上最符合儒將的人很多,不過拜三國演義所賜,在中國人印象中有濃墨重彩的當屬三國志裡的曹操和周瑜啦。魏武王曹操是著名的文學家,軍事家,政治家。開創了建安文學,有短歌行,龜雖壽,觀滄海等著名詩篇。軍事上平黃巾,滅呂布,袁術,袁紹等,有以少勝多的著名軍事案例官渡之戰,在對外戰爭上平烏桓,分南匈奴為五部等,實乃上馬能安邦,下馬能治國的全能人才。周瑜給我們的印象是氣度狹小不能容人,軍事上也處處被諸葛亮算計。不過這是三國演義的醜化,三國演義是小說,不是真正的歷史。真正的周瑜出身於江東豪門,其人多才多藝,文章,歌賦樣樣精通,尤擅長音律。年紀輕輕被任命為東吳統帥,沒多長時間東吳諸將皆佩服,周瑜不僅才能過人,而且心胸廣闊,且能容人,在他的統領下,東吳將帥上下一心,和劉備聯軍在赤壁之戰取得決定性成功,以至蘇東坡在詞裡寫下著名詞句,遙想公謹當年,小喬初嫁了,羽扇綸巾,強擼灰飛煙滅。引得後世文人的尊敬與拜服。


七片天空


中國歷史上最符合儒將形象的人,應該是有“當代孫武”的劉伯承元帥。

有一首詩最能概括劉伯承元帥的光輝一生:

青年投筆去從戎,執勇當先護國雄。歃血為盟彝族順,斬關奪隘建奇功。身經百戰軍神顯,足智多謀帥厲通。旰食宵衣兵校創,獨睛慧眼盡軀躬。

這首詩第一句講劉伯承投筆從戎的故事。劉伯承原本和父親一起考科舉。當時發生了辛亥革命,劉伯承毅然決定參軍入伍,當時別人勸他,他說:“大丈夫當仗劍拯民於水火,豈顧自己一身之富貴?”

從19歲開始的那一次選擇,讓劉伯承從此與職業軍人有了不解之緣。然而,僅僅5年後,劉伯承就因為在護國戰爭中奮勇當前眼鏡中彈,成了獨眼。原本是,川軍各級將領看不起這個“殘廢”,可是法國醫生與川軍第一軍軍長熊克武打聽“那個做手術不打麻藥的硬漢將軍怎麼樣了”,才開啟了劉伯承的名將之路。

然而,熊克武等川軍將領嫉賢妒能,爭權奪利,劉伯承便在楊安公的影響下走上革命道路,加入了共產黨和紅軍。

長征中,劉伯承與彝族首領小葉丹歃血為盟,結為兄弟,成為我黨民族政策的典範。從這裡可以看出,劉伯承雖然戎馬一生,情商卻高的很。

長征中,劉伯承擔任紅軍總參謀長等職務,曾指揮先遣部隊突破烏江,智取遵義,甩開了敵軍主力,四渡赤水、二進遵義等戰役,對於獲得戰爭主動權,劉伯承功勞很大。

抗日戰爭中,劉伯承擔任129師師長,在山西、河北和河南等地的抗日戰場上,先後打出了夜襲陽明堡、設伏七亙村以及長生口、神頭嶺、響堂鋪、晉東南反“九路圍攻”、冀南反十一路“掃蕩”、百團大戰中的正太榆遼等一系列著名戰役戰鬥。抗戰勝利後不久,劉伯承帶領我晉冀魯豫軍區打出了上黨戰役和邯鄲戰役的勝利,通過削弱國民黨軍,實現了軍隊的正規化,逐漸建立了晉冀魯豫野戰軍。

解放戰爭初期,劉伯承帶領解放軍先後隴海、定陶、鉅野、鄄城、滑縣、巨金魚、豫皖邊、豫北等一系列戰役的勝利,實際上成了華北最強的野戰軍。魯西南戰役後,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牽制敵軍作戰的情況下,也承受了相當大的損失。淮海戰役中,劉伯承和鄧小平陳毅共同指揮中原野戰軍配合華野消滅了盤踞在徐州周邊的國民黨軍5個兵團55萬人,為解放戰爭立下了汗馬功勞。

之所以說劉伯承是“儒將”,是因為他身上有種天然的“儒將”風度。

劉伯承元帥,在建國後克服各種困難辦起了解放軍軍事學院,並且主持工作7年時間。在軍事學院,他提倡“人人當院長”,“執事者各執其事”各負其責。倡導“共同學習政治,各自鑽研業務;統一集中領導,單刀直入基層;集中領導,分工負責”的工作方法和領導作風。

在戰爭時期,劉伯承非常重視戰略戰術的研究和推廣。他說:“游擊戰爭的‘遊’就是機動,‘擊’就是殲滅敵人;‘遊’以掩護自己的弱點,尋找敵人的弱點,‘擊’以發揚自己的特長,撇開敵人的特長”。

劉伯承元帥一生重視學習,當他到蘇聯伏龍芝軍事學院進修時,已經36歲了。但他從字母和發音開始,用了兩年多的時間竟然攻克了外語關,並獲得了俄文和各科成績優秀的佳績。利用俄文工具,他系統研究了羅馬戰史、拿破崙戰史、日俄戰爭史等。

在長期的戎馬生涯中,劉伯承元帥從來沒有中斷過對戰略戰術的學習總結。劉伯承提出了“五行術”來表達自己的軍事理論。五行分別是我軍、任務、敵情、時間、地點,只有瞭解這幾點,才能百戰百勝。

陳毅元帥用“論兵新孫吳,守土古範韓”的名句來表達對劉伯承的敬仰,其實劉伯承元帥的軍事水平,實際上已經超過了孫武、吳起、范仲淹和韓琦等古代名將。


歷史知事


中國歷史上儒將很多,說一個反差強烈的——張飛


張飛《三國演義》裡面被描寫成為一位屠夫,身長八尺,豹頭環眼,由於三國演義太過於成功,導致後世之人一直以為張飛是一名黑臉大漢的形象,其實真實的張飛世居涿郡,家財頗豐,根本不用天天殺豬,而且張飛的兩個女兒先後嫁與劉禪為皇后,按照遺傳學來說如果張飛相貌太差就算娶了好看的老婆生下來的孩子也不會很漂亮,劉禪好歹也是皇帝,娶了一個做皇后,死掉了再娶一個又立為皇后,相貌品德肯定是過關的,說明張飛家庭教育優良。並且張飛尤善草書,善畫美人,身材雄偉,妥妥的一位文物雙全的儒將形象。


那麼為什麼三國演義為什麼張飛一副吃人的模樣?大概跟他性格有關,張飛喜愛與君子交往,但是對部下無德,劉備多次指責他刑罰過重。張飛入川時可是一路勝利進入的,而且後來又大勝張郃,說明他謀略不虧,三國中也是一流水準,可見張飛應該是一名能文能武的儒將。

給飛爺找個配圖都非常難,一色的黑臉大漢,配個卡通形象吧,湊活看各位。

歡迎大家提出不同意見,一起探討。


月下讀書


陳慶之是蕭梁名將。(484-539)

初為梁武帝蕭衍之侍從,四十歲後才獲得重用,雖然不善騎馬射箭,但作為監軍在攻克渦陽的戰鬥中展現出其出眾的軍事才能,升任直閣將軍。

陳慶之接著以七千軍隊護送北魏王族元顥回國,趁北魏主力在外征討叛軍之際,一路勢如破竹,擊敗數十倍於己的北魏軍隊,攻佔北魏首都洛陽,留下了“千軍萬馬避白袍”的傳奇。

後來卻受到元顥忌憚而不被重用,故元顥被回援的爾朱榮大軍擊敗,陳慶之也逃回了梁朝。之後鎮守淮南,屢次擊敗包括侯景在內的北魏軍入寇,為蕭梁北面之屏障。

陳慶之不善弓馬,酷愛下棋,卻戰勳卓著,可謂是一代儒將。



伴虎吃豬


所謂儒將,蓋指出身讀書人並具有儒雅風度的將帥。一部中國古代戰史,正可謂武將如雲,而儒將卻寥若晨星、屈指可數,除出身文人、風度儒雅這兩條基本條件外,還須胸有韜略(最好有軍事理論著作傳世)腹有文墨(棋琴書畫詩詞歌賦俱通)戰績卓著。

孫武:春秋吳國將軍,可謂世界級的軍事鼻祖人物,一部《孫子兵法》已開全世界軍事理論之先河。最牛的則是將其理論付諸實踐的經典戰例,他曾率領吳國軍隊大敗楚國軍隊,佔領楚國都城郢城,五戰五勝,幾近覆亡楚國,更是讓後代無數軍事專家為之望塵莫及。





95後


對於儒將第一印象當是周瑜!

拿《三國演義》說事的不予討論。陳壽在《三國志》中這樣評價周瑜:除膽略過人、雅量大之外,還氣度恢宏,心胸豁達。劉備也曾盛讚周瑜,“公瑾文武籌略,萬人之英,顧其器量廣大,恐不久為人臣耳。”

周瑜生出名門,父親周異曾擔任洛陽令,而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用現在的話來說,周瑜是當時赫赫有名的官二代。周瑜從小就受到了良好教育,並且身材高大挺拔,儀表堂堂。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蘇軾為我們描述的周瑜,聊聊數筆,儒將風範躍然紙上。


鹿鳴歷史說


文無第一,武無第二。

文章各有千秋,武功高下立見。要說能打仗的將軍,我國曆史上有很多。如果要選“儒將”,就有些困難了。因為,“文”這一項,實在是不好說。腹中有書氣自華,是“儒”。張口能吟詩一首,也可以說是“儒”。我們還是以“科舉功名”來篩選“儒將”吧。

科舉出身的年羹堯!

在電視劇《雍正王朝》中,年羹堯是胤禛府邸的家生奴才。靠著這份關係,年羹堯才走向仕途。並且,年羹堯一出場就是武職---參將。之後歷任四川提督、四川巡撫、川陝總督、撫遠大將軍等職。也是由於這波電視劇的熱播,很多人都以為年羹堯是武將粗人。其飛揚跋扈的性格,也確實符合武將的人設。

其實,在劇中,年羹堯的設定也是科舉出身的。年羹堯曾給張廷玉送竹扇,並說是讀書人之間的“往來饋贈的雅物”。

而且,在歷史上,年羹堯非常有文化的官二代。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年羹堯中進士的時候,他的父親年遐齡已經是湖廣巡撫(二品封疆大吏)。據說,年羹堯的殿試成績本來能進前十名。康熙考慮到年羹堯父親是巡撫,年羹堯名次太高的話容易引起非議。同時,也會讓年羹堯驕傲。於是,康熙將他的名次排到了三甲倒數十名內。年羹堯中進士後,就改庶吉士,授職翰林院檢討(七品)。當時的年羹堯就相當於現在的社科院院士,絕對的文化人,知識分子中的精英。

之後,康熙確實也是用心提拔年羹堯。讓他出任四川、廣東等地的鄉試考官。這個鄉試,就相當於現在的高考。年羹堯就是一省的“高考”主考官。年羹堯只用了5年時間,就做到了二品的內閣學士。

縱觀整個清朝,升官如此快的,大概也就和珅能跟年羹堯比一比。不過,和珅不是科舉出身。科舉出身升官如此快的,也就年羹堯一個人。

30歲時(康熙四十八年),年羹堯出任了四川巡撫。也是從此開始,年羹堯開始轉向武職。年羹堯先平定四川叛亂,然後為西藏用兵提供後勤保障。卓越的軍事才能,讓其很快升為川陝總督,成為西北重臣。

老十四被雍正罷官以後,年羹堯開始總攬西部一切事務,成為雍正在西北的代理人。同年年底,年羹堯正式接任撫遠大將軍,成了西北各軍統帥。

也是因為西北戰功,年羹堯被封一等公!要知道,李鴻章、左宗棠、曾國藩活著的時候也才是“侯爵”!除了清初投降滿清的官員,漢族之中,只有年羹堯一人封了一等公!(當然,年羹堯這個漢人是入了滿籍的。)

清末的左宗棠、曾國藩也算是“儒將”。不過,這二人文化水平沒有年羹堯高。左宗棠去京城參加三次會試,都沒考上;曾國藩參加三次會試,終於中了三甲第四十二名。曾國藩授翰林院檢討的時候,已經29歲。而年羹堯在30歲就出任四川巡撫了。

年羹堯也算是清朝“最成功”的“儒將”了。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這個問題的答案毋庸置疑,只有一個人,那就是周瑜!

在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當中,就有明確的描寫。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三國演義》當中把這段描寫,完全挪用到了諸葛亮的身上,這完全是羅貫中對諸葛亮的形象的美化,致使很多人誤認為,周瑜是一個心胸狹隘,妒賢嫉能之人。

周瑜作為江東的將領,既有文采又有學識,能文能武,所以對江東地位的鞏固,三國時期鼎立局面地行成,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如此峰雅


儒將一詞,最早見於唐代《清河泛舟》:“儒將不須誇郄縠,未聞詩句解風流”,郄縠是春秋時期晉國大夫,他學識淵博,具有很深的儒學素養,又被晉文公任命為三軍主帥,郄縠被後世尊為“儒將”,一般指學識淵博、統學有方、能文能武的將帥,比較典型的有三國的曹操、周瑜,宋朝的岳飛、辛棄疾等,個人認為儒和將兩字分開,真正能做到的,在歷史上比較生僻的人物,東漢皇甫規。

皇甫,在古代一看是複姓,肯定有來頭,皇甫規也一樣,將門世家出身,甘肅靈臺縣人,祖父皇甫稜、父親皇甫旗,都是軍中將帥,但皇甫規運氣有點差,可能註定了大器晚成,他到了40歲仍混得一介布衣,無任何功名,但他潛心研究兵書,胸懷兵略,特別熟悉羌事,多次向郡守上書,陳述軍國大事,都石沉大海,直到公元140年,朝廷派馬賢率10萬西征羌人,皇甫規觀看兵陣後,預言漢軍必敗,果然馬賢全軍覆沒於慶陽北,再次成功預言終於讓郡守看出其有點料,於是賞了個功曹,就是郡守的佐吏,漢初三傑之一的蕭何,當年就是沛縣功曹。

公元144年,2歲的劉炳即位為漢衝帝,梁太后掌權,那時候沒有科舉,朝廷會舉行策問來選賢良,各地推薦一些人才入京講一些國家大事,誰講的好可能會賞官做,新皇帝新氣象,這一年也舉行策問,皇甫規在策問之列,本是信心滿滿,但皇甫規講的針砭時弊,毫無顧忌,揭露朝廷權臣之害,暗指當朝外戚梁冀,此人正是梁太后孃家人,於是皇甫規被判了個末等,皇甫規非常失望,回鄉開館授學達14年,以《詩經》、《易經》教授門徒300餘人,儒將,儒將,儒就體現在這裡,哪個儒將專心開館授學達14年之久的,恐怕只有皇甫規一人。

公元159年,外戚梁冀被誅,已經桃李滿天下的皇甫規55歲,這一年朝廷5次下詔皇甫規,都被拒絕,公元160年羌人在泰山郡叛亂,朝廷得知皇甫規熟悉羌事,以“公車之禮”強徵皇甫規為泰山太守,這次朝廷動真格,皇甫規只得接受,進剿平叛,公元161年皇甫規為中郎將,率領關西軍,降服零吾10萬羌人,皇甫規治軍嚴謹,對將士友好,時常親巡營帳,慰問士兵,軍隊凝聚力強,公元162年討伐隴右羌人和隴西羌人,東羌人1恐其威名,10萬前來奔降,從此,中斷的涼州道復通,皇甫規之威名揚馳在涼州大地,遠播朝廷。

皇甫規這個人虧就虧在太清正廉明,他不結交宦官,不打通各路關節,使得功勞越大,黑他的人也多,皇甫規平定羌地最起碼也要封侯,就是因為不肯給中常侍徐璜送禮,硬生生封賞化為烏有,還得罪了人,幸好他在朝的眾多學生到宮門訟冤,皇甫規才獲無罪,此時他已對朝廷心灰意冷,幾次乞休被拒絕,朝廷知道,只要皇甫規在西州,北方邊境基本無事,後來他看中一名賢良,名叫張奐,皇甫規連著7道表彰舉薦他,張奐也成為度遼將軍,官至太常,皇甫規晚年為弘農郡太守,封壽成亭侯,公元174年去世,享年71歲,皇甫規一生,以布衣論兵,以德威撫羌,秉公舉賢,是為一代儒將。


圖文繪歷史


提起"儒將"這個詞,很多人都會想起諸葛亮,覺得他文采飛揚,而且還能出謀劃策,率兵打仗,但是嚴格的來說諸葛亮只能叫做文臣或是謀士,儒則儒之,沒有將的成分,畢竟整天搖鵝扇的諸葛亮不會武功,雖然腦袋瓜確實好使。

真正的儒將,應該做到"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既能寫理論又懂得實戰,溫文爾雅又勇猛無敵,縱觀中國古代歷史,最符合"儒將"形象的乃是兩位抗金名將——岳飛和辛棄疾。

岳飛不僅能馳騁沙場,擊退敵人,守衛家園,而且也很顧家,岳飛是一個出了名的大孝子,儘管軍務繁雜,但是隻要不出兵,他總會在母親身邊侍奉,親自給母親換衣喂藥,照顧得無微不至,為了母親能休息好,他一直保持安靜,甚至連走路和咳嗽都不敢發出聲音。

岳飛在書法和詩詞方面的造詣也很高,字如其人,書法瀟灑大氣、氣勢磅礴,頗具大家風采,不愧是一個鐵錚錚的硬漢。詩詞高昂悲憤,表現出一種浩然正氣和英雄氣概,《滿江紅》和《小重山》這兩首詞千百年來一直受到後世的稱讚,其中"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兩句表現出岳飛"精忠報國"之志,令人動容。

岳飛自幼習武,十二歲就參軍,軍事才能卓越,立下汗馬功勞,組建岳家軍,抗擊金軍,軍紀嚴明,訓練有素,"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深得民心,受到百姓們的愛戴。岳家軍乃是虎狼之師,收復了許多失地,令金軍聞風喪膽,面對岳家軍,金軍無奈的發出感慨"憾山易,憾岳家軍難",由此可見岳飛軍事才能的可怕之處。岳飛遭到陷害後,岳家軍也被裁撤,但是岳家軍的精神仍然傳承下去了,南宋後期許多傑出將領都是岳家軍的子孫後代,或受到精忠報國之心的影響。

辛棄疾的藝術風格多樣,是豪放派的代表詞人,但是也有一些詞寫得多愁善感,十分浪漫。辛棄疾的很多詩詞都被選入了教材,深受學生們的喜愛,男生們都喜歡金庸的武俠小說,心中都有一個武俠夢,但是這個夢往往實現不了,辛棄疾的詞正好宣洩出這種壯志難酬的悲憤,例如"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

女生們都喜歡言情小說,辛棄疾也是一位柔情郎,寫出的詞柔情似水,"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辛棄疾的詞以豪放為主,主要體現了愛國主義思想和壯志難酬的悲憤,每當國家民族危難之際,不少文人墨客都從他的詞中汲取力量,獲得精神上的鼓舞。

辛棄疾出生在金國,目睹了宋人受到金人欺負的屈辱歷史,所以從下就立志要恢復中原。在他23歲那年,聽聞耿京被手下叛徒張安國殺害,辛棄疾憤怒不已,絲毫不怕張安國的五萬鐵騎,率領五十騎兵,夜襲敵營將張安國生擒,並衝出突圍回到朝廷,其英勇豪邁之舉傳遍大江南北。

於萬軍叢中取敵將首級,辛棄疾勇猛無敵,堪比關公,不愧是"人中之傑,詞中之龍"。

辛棄疾雖然有雄心壯志,也有才能,但是懷才不遇,一直受到排擠,不過他的愛國之心從未動搖,既然不能上場殺敵,那就將滿腔的愛國熱情投入到詩詞創作當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