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历史上最符合“儒将”形象的人是谁?

贱议你读史


中国历史上最符合儒将的人很多,不过拜三国演义所赐,在中国人印象中有浓墨重彩的当属三国志里的曹操和周瑜啦。魏武王曹操是著名的文学家,军事家,政治家。开创了建安文学,有短歌行,龟虽寿,观沧海等著名诗篇。军事上平黄巾,灭吕布,袁术,袁绍等,有以少胜多的著名军事案例官渡之战,在对外战争上平乌桓,分南匈奴为五部等,实乃上马能安邦,下马能治国的全能人才。周瑜给我们的印象是气度狭小不能容人,军事上也处处被诸葛亮算计。不过这是三国演义的丑化,三国演义是小说,不是真正的历史。真正的周瑜出身于江东豪门,其人多才多艺,文章,歌赋样样精通,尤擅长音律。年纪轻轻被任命为东吴统帅,没多长时间东吴诸将皆佩服,周瑜不仅才能过人,而且心胸广阔,且能容人,在他的统领下,东吴将帅上下一心,和刘备联军在赤壁之战取得决定性成功,以至苏东坡在词里写下著名词句,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羽扇纶巾,强撸灰飞烟灭。引得后世文人的尊敬与拜服。


七片天空


中国历史上最符合儒将形象的人,应该是有“当代孙武”的刘伯承元帅。

有一首诗最能概括刘伯承元帅的光辉一生:

青年投笔去从戎,执勇当先护国雄。歃血为盟彝族顺,斩关夺隘建奇功。身经百战军神显,足智多谋帅厉通。旰食宵衣兵校创,独睛慧眼尽躯躬。

这首诗第一句讲刘伯承投笔从戎的故事。刘伯承原本和父亲一起考科举。当时发生了辛亥革命,刘伯承毅然决定参军入伍,当时别人劝他,他说:“大丈夫当仗剑拯民于水火,岂顾自己一身之富贵?”

从19岁开始的那一次选择,让刘伯承从此与职业军人有了不解之缘。然而,仅仅5年后,刘伯承就因为在护国战争中奋勇当前眼镜中弹,成了独眼。原本是,川军各级将领看不起这个“残废”,可是法国医生与川军第一军军长熊克武打听“那个做手术不打麻药的硬汉将军怎么样了”,才开启了刘伯承的名将之路。

然而,熊克武等川军将领嫉贤妒能,争权夺利,刘伯承便在杨安公的影响下走上革命道路,加入了共产党和红军。

长征中,刘伯承与彝族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结为兄弟,成为我党民族政策的典范。从这里可以看出,刘伯承虽然戎马一生,情商却高的很。

长征中,刘伯承担任红军总参谋长等职务,曾指挥先遣部队突破乌江,智取遵义,甩开了敌军主力,四渡赤水、二进遵义等战役,对于获得战争主动权,刘伯承功劳很大。

抗日战争中,刘伯承担任129师师长,在山西、河北和河南等地的抗日战场上,先后打出了夜袭阳明堡、设伏七亘村以及长生口、神头岭、响堂铺、晋东南反“九路围攻”、冀南反十一路“扫荡”、百团大战中的正太榆辽等一系列著名战役战斗。抗战胜利后不久,刘伯承带领我晋冀鲁豫军区打出了上党战役和邯郸战役的胜利,通过削弱国民党军,实现了军队的正规化,逐渐建立了晋冀鲁豫野战军。

解放战争初期,刘伯承带领解放军先后陇海、定陶、巨野、鄄城、滑县、巨金鱼、豫皖边、豫北等一系列战役的胜利,实际上成了华北最强的野战军。鲁西南战役后,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牵制敌军作战的情况下,也承受了相当大的损失。淮海战役中,刘伯承和邓小平陈毅共同指挥中原野战军配合华野消灭了盘踞在徐州周边的国民党军5个兵团55万人,为解放战争立下了汗马功劳。

之所以说刘伯承是“儒将”,是因为他身上有种天然的“儒将”风度。

刘伯承元帅,在建国后克服各种困难办起了解放军军事学院,并且主持工作7年时间。在军事学院,他提倡“人人当院长”,“执事者各执其事”各负其责。倡导“共同学习政治,各自钻研业务;统一集中领导,单刀直入基层;集中领导,分工负责”的工作方法和领导作风。

在战争时期,刘伯承非常重视战略战术的研究和推广。他说:“游击战争的‘游’就是机动,‘击’就是歼灭敌人;‘游’以掩护自己的弱点,寻找敌人的弱点,‘击’以发扬自己的特长,撇开敌人的特长”。

刘伯承元帅一生重视学习,当他到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进修时,已经36岁了。但他从字母和发音开始,用了两年多的时间竟然攻克了外语关,并获得了俄文和各科成绩优秀的佳绩。利用俄文工具,他系统研究了罗马战史、拿破仑战史、日俄战争史等。

在长期的戎马生涯中,刘伯承元帅从来没有中断过对战略战术的学习总结。刘伯承提出了“五行术”来表达自己的军事理论。五行分别是我军、任务、敌情、时间、地点,只有了解这几点,才能百战百胜。

陈毅元帅用“论兵新孙吴,守土古范韩”的名句来表达对刘伯承的敬仰,其实刘伯承元帅的军事水平,实际上已经超过了孙武、吴起、范仲淹和韩琦等古代名将。


历史知事


中国历史上儒将很多,说一个反差强烈的——张飞


张飞《三国演义》里面被描写成为一位屠夫,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由于三国演义太过于成功,导致后世之人一直以为张飞是一名黑脸大汉的形象,其实真实的张飞世居涿郡,家财颇丰,根本不用天天杀猪,而且张飞的两个女儿先后嫁与刘禅为皇后,按照遗传学来说如果张飞相貌太差就算娶了好看的老婆生下来的孩子也不会很漂亮,刘禅好歹也是皇帝,娶了一个做皇后,死掉了再娶一个又立为皇后,相貌品德肯定是过关的,说明张飞家庭教育优良。并且张飞尤善草书,善画美人,身材雄伟,妥妥的一位文物双全的儒将形象。


那么为什么三国演义为什么张飞一副吃人的模样?大概跟他性格有关,张飞喜爱与君子交往,但是对部下无德,刘备多次指责他刑罚过重。张飞入川时可是一路胜利进入的,而且后来又大胜张郃,说明他谋略不亏,三国中也是一流水准,可见张飞应该是一名能文能武的儒将。

给飞爷找个配图都非常难,一色的黑脸大汉,配个卡通形象吧,凑活看各位。

欢迎大家提出不同意见,一起探讨。


月下读书


陈庆之是萧梁名将。(484-539)

初为梁武帝萧衍之侍从,四十岁后才获得重用,虽然不善骑马射箭,但作为监军在攻克涡阳的战斗中展现出其出众的军事才能,升任直阁将军。

陈庆之接着以七千军队护送北魏王族元颢回国,趁北魏主力在外征讨叛军之际,一路势如破竹,击败数十倍于己的北魏军队,攻占北魏首都洛阳,留下了“千军万马避白袍”的传奇。

后来却受到元颢忌惮而不被重用,故元颢被回援的尔朱荣大军击败,陈庆之也逃回了梁朝。之后镇守淮南,屡次击败包括侯景在内的北魏军入寇,为萧梁北面之屏障。

陈庆之不善弓马,酷爱下棋,却战勋卓著,可谓是一代儒将。



伴虎吃猪


所谓儒将,盖指出身读书人并具有儒雅风度的将帅。一部中国古代战史,正可谓武将如云,而儒将却寥若晨星、屈指可数,除出身文人、风度儒雅这两条基本条件外,还须胸有韬略(最好有军事理论著作传世)腹有文墨(棋琴书画诗词歌赋俱通)战绩卓著。

孙武:春秋吴国将军,可谓世界级的军事鼻祖人物,一部《孙子兵法》已开全世界军事理论之先河。最牛的则是将其理论付诸实践的经典战例,他曾率领吴国军队大败楚国军队,占领楚国都城郢城,五战五胜,几近覆亡楚国,更是让后代无数军事专家为之望尘莫及。





95後


对于儒将第一印象当是周瑜!

拿《三国演义》说事的不予讨论。陈寿在《三国志》中这样评价周瑜:除胆略过人、雅量大之外,还气度恢宏,心胸豁达。刘备也曾盛赞周瑜,“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顾其器量广大,恐不久为人臣耳。”

周瑜生出名门,父亲周异曾担任洛阳令,而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用现在的话来说,周瑜是当时赫赫有名的官二代。周瑜从小就受到了良好教育,并且身材高大挺拔,仪表堂堂。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轼为我们描述的周瑜,聊聊数笔,儒将风范跃然纸上。


鹿鸣历史说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文章各有千秋,武功高下立见。要说能打仗的将军,我国历史上有很多。如果要选“儒将”,就有些困难了。因为,“文”这一项,实在是不好说。腹中有书气自华,是“儒”。张口能吟诗一首,也可以说是“儒”。我们还是以“科举功名”来筛选“儒将”吧。

科举出身的年羹尧!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年羹尧是胤禛府邸的家生奴才。靠着这份关系,年羹尧才走向仕途。并且,年羹尧一出场就是武职---参将。之后历任四川提督、四川巡抚、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等职。也是由于这波电视剧的热播,很多人都以为年羹尧是武将粗人。其飞扬跋扈的性格,也确实符合武将的人设。

其实,在剧中,年羹尧的设定也是科举出身的。年羹尧曾给张廷玉送竹扇,并说是读书人之间的“往来馈赠的雅物”。

而且,在历史上,年羹尧非常有文化的官二代。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年羹尧中进士的时候,他的父亲年遐龄已经是湖广巡抚(二品封疆大吏)。据说,年羹尧的殿试成绩本来能进前十名。康熙考虑到年羹尧父亲是巡抚,年羹尧名次太高的话容易引起非议。同时,也会让年羹尧骄傲。于是,康熙将他的名次排到了三甲倒数十名内。年羹尧中进士后,就改庶吉士,授职翰林院检讨(七品)。当时的年羹尧就相当于现在的社科院院士,绝对的文化人,知识分子中的精英。

之后,康熙确实也是用心提拔年羹尧。让他出任四川、广东等地的乡试考官。这个乡试,就相当于现在的高考。年羹尧就是一省的“高考”主考官。年羹尧只用了5年时间,就做到了二品的内阁学士。

纵观整个清朝,升官如此快的,大概也就和珅能跟年羹尧比一比。不过,和珅不是科举出身。科举出身升官如此快的,也就年羹尧一个人。

30岁时(康熙四十八年),年羹尧出任了四川巡抚。也是从此开始,年羹尧开始转向武职。年羹尧先平定四川叛乱,然后为西藏用兵提供后勤保障。卓越的军事才能,让其很快升为川陕总督,成为西北重臣。

老十四被雍正罢官以后,年羹尧开始总揽西部一切事务,成为雍正在西北的代理人。同年年底,年羹尧正式接任抚远大将军,成了西北各军统帅。

也是因为西北战功,年羹尧被封一等公!要知道,李鸿章、左宗棠、曾国藩活着的时候也才是“侯爵”!除了清初投降满清的官员,汉族之中,只有年羹尧一人封了一等公!(当然,年羹尧这个汉人是入了满籍的。)

清末的左宗棠、曾国藩也算是“儒将”。不过,这二人文化水平没有年羹尧高。左宗棠去京城参加三次会试,都没考上;曾国藩参加三次会试,终于中了三甲第四十二名。曾国藩授翰林院检讨的时候,已经29岁。而年羹尧在30岁就出任四川巡抚了。

年羹尧也算是清朝“最成功”的“儒将”了。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这个问题的答案毋庸置疑,只有一个人,那就是周瑜!

在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当中,就有明确的描写。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三国演义》当中把这段描写,完全挪用到了诸葛亮的身上,这完全是罗贯中对诸葛亮的形象的美化,致使很多人误认为,周瑜是一个心胸狭隘,妒贤嫉能之人。

周瑜作为江东的将领,既有文采又有学识,能文能武,所以对江东地位的巩固,三国时期鼎立局面地行成,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如此峰雅


儒将一词,最早见于唐代《清河泛舟》:“儒将不须夸郄縠,未闻诗句解风流”,郄縠是春秋时期晋国大夫,他学识渊博,具有很深的儒学素养,又被晋文公任命为三军主帅,郄縠被后世尊为“儒将”,一般指学识渊博、统学有方、能文能武的将帅,比较典型的有三国的曹操、周瑜,宋朝的岳飞、辛弃疾等,个人认为儒和将两字分开,真正能做到的,在历史上比较生僻的人物,东汉皇甫规。

皇甫,在古代一看是复姓,肯定有来头,皇甫规也一样,将门世家出身,甘肃灵台县人,祖父皇甫稜、父亲皇甫旗,都是军中将帅,但皇甫规运气有点差,可能注定了大器晚成,他到了40岁仍混得一介布衣,无任何功名,但他潜心研究兵书,胸怀兵略,特别熟悉羌事,多次向郡守上书,陈述军国大事,都石沉大海,直到公元140年,朝廷派马贤率10万西征羌人,皇甫规观看兵阵后,预言汉军必败,果然马贤全军覆没于庆阳北,再次成功预言终于让郡守看出其有点料,于是赏了个功曹,就是郡守的佐吏,汉初三杰之一的萧何,当年就是沛县功曹。

公元144年,2岁的刘炳即位为汉冲帝,梁太后掌权,那时候没有科举,朝廷会举行策问来选贤良,各地推荐一些人才入京讲一些国家大事,谁讲的好可能会赏官做,新皇帝新气象,这一年也举行策问,皇甫规在策问之列,本是信心满满,但皇甫规讲的针砭时弊,毫无顾忌,揭露朝廷权臣之害,暗指当朝外戚梁冀,此人正是梁太后娘家人,于是皇甫规被判了个末等,皇甫规非常失望,回乡开馆授学达14年,以《诗经》、《易经》教授门徒300余人,儒将,儒将,儒就体现在这里,哪个儒将专心开馆授学达14年之久的,恐怕只有皇甫规一人。

公元159年,外戚梁冀被诛,已经桃李满天下的皇甫规55岁,这一年朝廷5次下诏皇甫规,都被拒绝,公元160年羌人在泰山郡叛乱,朝廷得知皇甫规熟悉羌事,以“公车之礼”强征皇甫规为泰山太守,这次朝廷动真格,皇甫规只得接受,进剿平叛,公元161年皇甫规为中郎将,率领关西军,降服零吾10万羌人,皇甫规治军严谨,对将士友好,时常亲巡营帐,慰问士兵,军队凝聚力强,公元162年讨伐陇右羌人和陇西羌人,东羌人1恐其威名,10万前来奔降,从此,中断的凉州道复通,皇甫规之威名扬驰在凉州大地,远播朝廷。

皇甫规这个人亏就亏在太清正廉明,他不结交宦官,不打通各路关节,使得功劳越大,黑他的人也多,皇甫规平定羌地最起码也要封侯,就是因为不肯给中常侍徐璜送礼,硬生生封赏化为乌有,还得罪了人,幸好他在朝的众多学生到宫门讼冤,皇甫规才获无罪,此时他已对朝廷心灰意冷,几次乞休被拒绝,朝廷知道,只要皇甫规在西州,北方边境基本无事,后来他看中一名贤良,名叫张奂,皇甫规连着7道表彰举荐他,张奂也成为度辽将军,官至太常,皇甫规晚年为弘农郡太守,封寿成亭侯,公元174年去世,享年71岁,皇甫规一生,以布衣论兵,以德威抚羌,秉公举贤,是为一代儒将。


图文绘历史


提起"儒将"这个词,很多人都会想起诸葛亮,觉得他文采飞扬,而且还能出谋划策,率兵打仗,但是严格的来说诸葛亮只能叫做文臣或是谋士,儒则儒之,没有将的成分,毕竟整天摇鹅扇的诸葛亮不会武功,虽然脑袋瓜确实好使。

真正的儒将,应该做到"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既能写理论又懂得实战,温文尔雅又勇猛无敌,纵观中国古代历史,最符合"儒将"形象的乃是两位抗金名将——岳飞和辛弃疾。

岳飞不仅能驰骋沙场,击退敌人,守卫家园,而且也很顾家,岳飞是一个出了名的大孝子,尽管军务繁杂,但是只要不出兵,他总会在母亲身边侍奉,亲自给母亲换衣喂药,照顾得无微不至,为了母亲能休息好,他一直保持安静,甚至连走路和咳嗽都不敢发出声音。

岳飞在书法和诗词方面的造诣也很高,字如其人,书法潇洒大气、气势磅礴,颇具大家风采,不愧是一个铁铮铮的硬汉。诗词高昂悲愤,表现出一种浩然正气和英雄气概,《满江红》和《小重山》这两首词千百年来一直受到后世的称赞,其中"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两句表现出岳飞"精忠报国"之志,令人动容。

岳飞自幼习武,十二岁就参军,军事才能卓越,立下汗马功劳,组建岳家军,抗击金军,军纪严明,训练有素,"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深得民心,受到百姓们的爱戴。岳家军乃是虎狼之师,收复了许多失地,令金军闻风丧胆,面对岳家军,金军无奈的发出感慨"憾山易,憾岳家军难",由此可见岳飞军事才能的可怕之处。岳飞遭到陷害后,岳家军也被裁撤,但是岳家军的精神仍然传承下去了,南宋后期许多杰出将领都是岳家军的子孙后代,或受到精忠报国之心的影响。

辛弃疾的艺术风格多样,是豪放派的代表词人,但是也有一些词写得多愁善感,十分浪漫。辛弃疾的很多诗词都被选入了教材,深受学生们的喜爱,男生们都喜欢金庸的武侠小说,心中都有一个武侠梦,但是这个梦往往实现不了,辛弃疾的词正好宣泄出这种壮志难酬的悲愤,例如"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女生们都喜欢言情小说,辛弃疾也是一位柔情郎,写出的词柔情似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的词以豪放为主,主要体现了爱国主义思想和壮志难酬的悲愤,每当国家民族危难之际,不少文人墨客都从他的词中汲取力量,获得精神上的鼓舞。

辛弃疾出生在金国,目睹了宋人受到金人欺负的屈辱历史,所以从下就立志要恢复中原。在他23岁那年,听闻耿京被手下叛徒张安国杀害,辛弃疾愤怒不已,丝毫不怕张安国的五万铁骑,率领五十骑兵,夜袭敌营将张安国生擒,并冲出突围回到朝廷,其英勇豪迈之举传遍大江南北。

于万军丛中取敌将首级,辛弃疾勇猛无敌,堪比关公,不愧是"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辛弃疾虽然有雄心壮志,也有才能,但是怀才不遇,一直受到排挤,不过他的爱国之心从未动摇,既然不能上场杀敌,那就将满腔的爱国热情投入到诗词创作当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