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長大之後,很多人都比較喜歡《三國演義》的曹操,而不喜歡劉備?

老生影談


人們對事物的認識有一個不斷髮展變化的過程,在不同的階段、站在不同的立場看同一個歷史人物,人們的喜好都會不一樣。小時候看《三國演義》,受家長的影響,曹操的形象就是一個惡人,而劉備就是一個好人,因此小時候大家都討厭曹操而喜歡劉備。也就是說小時候的思想簡單,可以用好人與壞人去分類歷史人物,非好即壞,人們喜歡好人而憎惡壞人。

隨著年齡的增長與閱歷的增加,人們對社會的發展,對人性本質的認識越來越深刻,明白了一個人是不能用好人與壞人來綜合評價的。人們再看《三國演義》時,會加入自己的思考,不會完全認同作者的觀點,於是喜歡曹操的人越來越多。曹操作為一個能臣功臣,他對中國歷史的貢獻並非一點沒有,他統一北方,讓北方人民過上相對穩定的日子。劉備的人設雖然是高大上,但是他對人民的貢獻沒有曹操大。

道德是弱者的利刃,強者不屑一用!內心強大的曹操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他無所不用其極,他可以殺呂伯奢全家,可以殺軍需官,還可以殺協助漢獻帝意圖謀害他的大臣。憑心而論,如果我們自己處在曹操的位置,也不得不如此做,因為人性如此。曹操統一北方,外擊匈奴與烏桓,經營西域,對國家的貢獻是強於割據巴蜀的劉備的。

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裡這樣評價《三國演義》: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劉備作為一個歷史人物,被羅貫中寫得完美得像神而非人。綜觀劉備的所作所為,他跟曹操其實是一路人,只不過他披上了道德的外衣。在《厚黑學》裡,劉備是臉厚的代表,曹操是心黑的代表,兩人都是善於權謀的高人。因此脫離了用好人與壞人的標準來評價曹操與劉備,人們就會越來越喜歡更像一個人的曹操。


大秦鐵鷹劍士


這主要跟一個人的成長經歷有關。像我們小時候都有過熱血青春,激情澎湃的時候,那時候的我們一般都是嫉惡如仇,秉持正義。羅貫中寫《三國演義》的時候是以“尊劉抑曹”的思想貫穿全書的,所以劉備就成了正義的化身,而曹操自然就是大反派,正如書中描述的那樣——奸賊。小時候我們崇拜劉備,不喜歡曹操是天性使然。

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走向社會的我們就會明白世界不像我們想象的那麼美好,正如網上有些說的“我們都變成了曾經最討厭的人”。我們的價值觀已不在像小時候那麼單純,在評判事物時夾雜了更多的社會因數。現實磨平了理想的稜角,我們不在期望能成為眾人矚目的大英雄,有的只是一個好好過活的平常心,有時甚至為了生存而不得不違背初衷,做自己最討厭的事。

劉備的“仁義”,在我們看來都是假仁假義,因為現實中這樣的人都是別有所圖,沒有人會無緣無故對你好。而曹操雖然奸詐,但不虛偽,坦誠相待,原意合作就合作,不願意走人,十分的現實。對於經歷過職場爾虞我詐,勾心鬥角的成年人來說“曹操“類型的人更值得交往,肯定也就不再喜歡劉備而喜歡草草了。


足下三尺


劉備。每次出事兒,劉備都是拋棄一切自己跑路,然後等著下面的人跟過來。兄弟們還想著嫂子和大哥的孩子,他自己卻不聞不問。自私自利。借來荊州,一拖再拖。一個言而無信之人,為什麼被寫成一個有德行的人?

是,曹操也不是好人,但是好歹寫明瞭不是好人。劉備呢?不是什麼好人卻備註好人?曹操和劉備一丘之貉,說不上喜歡誰。但是劉備的偽善,讓我憎惡!

還有那個諸葛亮,前期仗著住的地方很多名人,消息靈通,得知天下英雄的性格脾氣和習慣。方才對症下藥,治了他們。因為他剛出山,大家對他不瞭解,才被打個措手不及。但是你看看他都會什麼?火攻火攻火攻。等他名聲在外人盡皆知的時候,他又有什麼戰功?六出岐山無功而返!

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南北皆安定,唯獨蜀國諸葛亮天天想著打仗!天下太平不好嗎?阿斗想要太平,朝野想要太平,南北想要太平。唯獨攪屎棍諸葛孔明想要打仗!因為不打仗,他還怎麼掌控蜀國!他當著阿斗的面,逾越皇帝實行皇權!和曹操挾天子令諸侯有什麼區別?


麥吉的世界


這個原因是時代變化,人類社會的變化導致社會思想跟著變化。當某種事物進步時就必然有些東西在退步。原本是生活在水裡的生物進化到兩棲時,那麼它的某些特徵就會有長有退。文明就會減少野蠻,關在籠子裡的老虎會失去野性,這些都是自然在馴化著我們人類和萬物。道德與金錢也是有著此起彼退的關係,思想代表精神,唯心主義。金錢代表物質,唯物主義。我們都知道唯心主義與唯物主義是有衝突的,誰更好不好說,但缺一不可。還是處於此起彼退的狀態,適時的在變換,看社會更需要誰漲誰退。我們可以把它看成是大自然的平衡狀態!海水總是有漲潮有退潮,四時變幻。古人和現代人沒有區別,都是人。誰也不見得誰比誰智商高!只是接觸的事物多和少的關係,眼界關係。生活在不同的社會,不同的思想觀念。三國處於天下即將大變時期,這個時期的物質就會貶值取而代之的就是精神。如果中國此時處於戰亂時期,你們說要錢還有意義嗎?所以三國時期豪雄群起,爭霸思想建功立業名垂千史成了主流,誰都恨賣國賊。誰有勢誰做主!平定動亂後緊跟著就是發展,這時候就是發展經濟,大家共同目標大致一樣,精神還是大於物質,經濟建設好以後就不一樣了,人就開始攀比,圖誰賺的錢多而不是圖誰能打仗,因為不需要再打仗了,此時物質就慢慢要大於經濟了。大家的共同目標也不一樣了,有的主張精神,更多的主張物質。唯物主義以成敗論英雄,很自然的就詆譭唯心主義。


鷹嘯雲間飛


因為羅貫中是看不起曹操,書中寫的都是奸詐之臣。而羅貫中認為劉備是正統。其中感情色彩影響讀者和觀眾的第一印象。但長大後,事情經歷的多了,也知道什麼是真小人,什麼是偽君子。曹操雖奸但不裝不做作,對手下追隨者也大都寬以待之。而劉備則不一樣,打著中山靖王之後的招牌,用結義的方式獲取張飛的錢財,關羽的能力,自己不出一分一毫,當然,這是人家的本事。還有佔荊州,進西川,明明心裡特別想佔有,嘴上卻說不想佔,等手下能人死一兩個借這個臺階去佔,口是心非,善偽裝。所以,我是特別討厭劉備。如果我有這樣的大哥,算的如此精明的話,我會打的手手,然後畫線割袍


如何起網名


《鄴中歌》中有一句話:功首罪魁非兩人,遺臭留芳本一身。曹操複雜的形象,在《三國演義》之前的文學作品中是沒有的。這是羅貫中老先生在文學史上的一個創新。

曹操生長在群雄並起的三國時代,他能夠逐個消滅了比自己強大的多的對手,統一北方,沒有超人的智慧和才能,那是不可想象的。

陳壽在《三國志》評述劉備時說:“機權幹略,不逮(及)魏武”,更有人當著曹操的面說:“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作為治世之能臣,曹操曾隻身行刺董卓,行動失敗後,又以獻刀為藉口,瞞過了董卓,然後從容出逃,在討伐董卓的各路諸侯中,曹操處處高人一籌,官渡之戰中,他摸準敵方虛實,親率精兵,奇襲了敵人的大後方,取得了以弱勝強的輝煌勝利,遠征烏桓,有效的鞏固了北部邊疆,打徐州,攻宛城,下荊州,也都是出色的軍事行動。

只要是對自己有用的人才,曹操必定謙恭下士,他義釋張遼,敬重關羽,赦免了痛罵過他祖宗十八代的陳琳,……這一切,都不是袁紹、袁術、劉表等所能b作到的。

曹操是建安文學的奠基人之一,他蹬高必賦,對酒必詩,《苦寒行》、《觀滄海》、《短歌行》……膾炙人口,時至今日,人們還經常引用“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等名句,這一點,與曹操鼎足而立的劉備孫權是不俱備的。





杏林帥哥


道德淪喪!小時候接受思想道德教育,長大後步入社會卻發現只有曹操那樣的更容易成功!之所以說淪喪,是因為劉備那樣的也會成功,只是要付出更多代價,更困難,所以很多人遵循曹操,二否定劉備!



家trust園


一些人在小時候喜歡劉備,但長大後卻更欣賞曹操,這是為何呢?

一、《三國演義》“捧劉貶曹”

想必一般人初次接觸三國曆史是通過羅貫中所著的《三國演義》或根據該著作改編的同名電視劇。而這些作品似乎有意捧高劉備、貶低曹操。小說中劉備是個寬仁愛民、敬賢愛士的漢室子嗣,所以他的稱帝是為世人所肯定的。然而曹操於小說裡的形象則是醜陋不堪、奸詐陰險的謀權篡位者。下面筆者將《三國演義》中對兩者開場描寫放在一處比較一番。

劉備:“那人不甚好讀書;性寬和,寡言語,喜怒不形於色;素有大志,專好結交天下豪傑;生得身長七尺五寸,兩耳垂肩,雙手過膝,目能自顧其耳,面如冠玉,唇若塗脂;中山靖王劉勝之後,漢景帝閣下玄孫,姓劉,名備,字玄德。”

曹操:“忽見一彪軍馬,盡打紅旗,當頭來到, 截住去路。為首閃出一將,身長七尺,細眼長髯,官拜騎都尉,沛國譙郡人也,姓曹名操字 孟德。操父曹崇,本姓夏侯氏,因為中常侍曹騰之養子,故冒姓曹。曹崇生操,小字阿滿, 一名吉利。操幼時,好遊獵,喜歌舞,有權謀,多機變。”

從這兩段文字中可看出劉備不論是從相貌、體態,還是胸襟、性情,亦或是出生、愛好,均比曹操更甚一籌。更何況小說中他倆一正一邪,但凡一個心思單純、涉世未深的孩子都會喜歡劉備,而厭惡曹操。另外拋開《三國演義》的刻意為之,正史上的劉備確實是個極具仁義道德的英雄。所以一般而言,家長或老師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都會有所偏向性地讓孩子們喜歡劉備。

二、正史瞭解、現實看待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的閱歷不斷豐富,不僅逐漸瞭解到真正歷史上的劉備與曹操,還學會了用現實的眼光看待問題。正史中的劉備並沒有小說裡那麼完美,他的仁義也有虛假的一面,這使不少人心中有所落差,就好似一張潔白通透的臉上長了一顆黑碩的痣,越看越噁心。相反正史中的曹操非但沒有那麼不堪,還頗有英雄氣概。

另外由於現今社會的殘忍現實,人們步入社會後總是帶著一張虛假的面孔,而曹操雖心狠手辣,但他卻敢作敢當,是一個不拘小節、放蕩不羈的真性情之人。除此劉備擁有一個堪稱完美的團隊——神機妙算的諸葛亮、威震華夏的五虎上將以及人心所向的正統地位,可最終也沒能奪得天下,相比而言曹操靠自己從宦官養孫成為北方一霸簡直是世人的楷模!

總而言之,一個人的喜好會根據其成長經歷與對事物的瞭解有所改變,實際上筆者認為劉備和曹操均是一代梟雄,均值得世人敬佩。


微鑑歷史


古語云“慈不掌兵,義不經商”,劉備雖貴為皇叔,但他心地太過善良,過於婦人之仁,不具備統帥之才。

另外,劉備性格中有剛愎自用的一面,不會用人。正是因為他不聽諸葛亮的勸阻,執意發兵東吳為關羽報仇,才最終導致兵敗垂成,國力大傷,最終含恨而死。

劉備沒有軍事指揮才能,凡事沒有主見,完全仰仗諸葛亮等謀臣。他過份看重兄弟情義,搞自己的小集團,其實他的三人團始終沒有真正接納諸葛亮。

再觀曹操,具有統兵馭將之才,籠絡人心之術。他不為小利而失大局。他知人善任,用人不疑。他廣納賢臣良將,尊重每一位為他出謀劃策和驍勇善戰的屬下。他赤腳迎許攸,苦心留關羽。他法度嚴明,也嚴格要求自己。馬踏青苗他割須自罰,對於有過失的屬下,他也嚴格執法。治兵治國他有鐵腕手段,這一點劉備是無法與他比的。

曹操也是一位文才飛揚的文學高人。他橫槊賦詩,訴衷腸!他深謀遠慮慨而慷!受他的影響,他的兒孫們也都個個才能出色。曹植七步成詩,曹衝六歲稱象,曹丕更是繼承衣缽,最終稱帝。這一點也是劉備無法望其項背的,養了個阿斗扶不上牆。

曹操更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他從一名普通的下級軍官,完全靠著自己的努力,一步步走上政壇之巔。他擁兵自重,但他至死也未真正稱帝,這一點也是被後人稱道的。

《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是帶著明顯的擁劉抑曹的主觀傾向寫三國演義的。他認為漢室是正統,劉備是為了匡扶漢室,是正道,而曹操在作者眼裡是“挾天子令諸侯”的謀逆之臣,是為“曹賊”。這其實是作者的階級侷限性。而歷史是後人評說的。後人對於那一段三國曆史是自有分辨和認知的。這也就是後人多喜歡曹操的原因,而對劉備更多的只是同情。


文一多


說反了,小時候都喜歡曹操,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真性情,天高地闊,唯我獨尊,敢愛,敢恨,沒事寫個詩,練練兵,愜意!尤其那句“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霸氣側漏有木有!

長大了,世事維艱,明白了一個人有百折不撓的毅力,肯幫助別人的熱情是多麼的不易,飽嘗人間冷暖,面對殘酷的現實還能說出“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這句話,才真的值得人欽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