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亮剑》中,你觉得赵刚的升迁跟李云龙有很大关系吗?

王壮快乐


一个燕京大学没有毕业的大学生,在经过了延安抗大的培训之后,就直接去了八路军主力部队一二九师三八六旅独立团当团长,这本身就是很少见的。在之后的晋升过程中,赵刚还弯道超车,先于老红军李云龙被提升为副军级干部,也就是纵队政治部主任,而这时候李云龙才是正师级的师长。赵政委真不亏是人生赢家。

不过赵政委跟其他的三八式干部其实不太一样的地方在于,他是一二九抗日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这个级别是很不一样的。这意味着,他在当时的华北地下党中的级别已经不低了,不是一般的参加抗日运动的华北大学生。一二九抗日运动是1935年日本策动华北自治时发生的,北平、天津等地的地下党组织和发动当地大学的学生进行了抗日活动,反对国民政府与日本绥靖,要求国军抗日。这是土共第一次组织和领导学生运动,也是华北地区地下党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组织和领导的规模最大的运动。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因为国共双方对峙,加上党内错误路线的问题,导致白区党损失比较大,而武装斗争的重点基本上在南方地区,北方的党组织基本上处于地下党状态,除了鄂豫皖和陕甘宁之外,基本上没有建立起比较大的革命根据地。所以,华北地下党的工作主要就放在学生运动上,而南方各地的地下党干部,相对来说,去苏区参加武装斗争的机会要比北方地下党多一些。

但自从1933年中央从上海撤离,到中央苏区之后,这个情况就开始逐步变化,南方各地的地下党的工作也不大好做了,受到白色恐怖的威胁比较大。到1934年长征开始,南方几个主要根据地的红军撤离,原来南方的根据地逐步退化成了游击区,之后再逐步退化,乃至逐步被国军占领,成了国统区。在这个背景下,南方地下党的工作也基本上转入了沉寂,远不如之前红军在的时候那么活跃了。

而在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之后,尤其是三大主力在陕北会师之后,北方的斗争形势就开始好转了。尤其是在日本步步紧逼的态势下,国民党本来在北方的统治就比较薄弱,这时候就更加困难了,为华北地下党的活跃提供了机会。一二九运动发生的时候,中央红军已经到达陕北,华北地下党声势浩大的抗日运动一定程度上呼应和支持了中央红军“北上抗日”的主张。虽然各地军阀采取了一些镇压措施,抓捕了一些人,但在抗战开始后,大多数都被释放了,参加了抗战活动。比如从北平监狱释放出来的六十一个人,后来大多数成为了党的高级干部。

抗战开始后,北方局领导下的原来一二九运动的学生干部和各级地下党干部,分批在延安抗大进行培训之后,就被派往前线,充实和加强领导。因为八路军上前线之后,部队扩大得很快,干部比较紧缺,尤其是政治素质比较好的政工干部,这为华北地下党干部在八路军内部的快速上升提供了很好的机会。类似赵刚这样没有参加过南方根据地工作的干部,在抗战时期处于快速上升通道之中,也就是后来所说的三八式干部。比如薄一波、林枫、安子文等人,以及后来在1980年代担任过比较高级的职务的邓力群、姚依林、谷牧、王任重、宋平等人,都是原来华北的地下党干部。

这些三八式干部基本上集中在八路军中,尤其是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个军区。因为根据地建设需要组织地方政府,而地方工作和军队工作不同,许多技术性的工作需要有文化的人,因此一些三八式干部即使不在部队里工作,只是在地方政府参加类似财经之类的工作,随着根据地的扩大,晋升也非常快。尤其是在华北军区的辖区内,也就是山西、河北、北平、天津、察哈尔等地,三八式干部几乎成为政府工作的主力人员。而在1949年组建中央政府的时候,基本上是在华北解放区人民政府的基础上组织起来的,所以很多原来北方地下党的干部都直接转入了中央政府的工作。

在《亮剑》中,赵刚离开华野之后,是被抽调到了总政工作,仍然是在部队工作,所以是有资格参加1955年的授衔的。虽然他们当时级别已经比较高了,但在授衔的时候因为需要考虑参加革命的早晚等原因,所以军队里的三八式干部相对来说军衔多数与他们当时工作上的级别并不完全匹配。比如十五军的政委谷景生将军,就是典型的三八式干部,十五军军长秦基伟被授予中将,而谷景生只是被授予了少将。不过,军衔是一回事,实际工作是另一回事。总体来看,三八式干部在这之后在实际工作职务上的晋升,仍然比资历更老的红军干部是要快的。

相比之下,在南方的地下党后来的命运就要复杂得多。红军撤离之后,南方各省的游击队在抗战开始后,一部分被抽调编组为新四军,参加抗日,但除了个别地方存在游击队之外,大多数地方的地下党基本上不掌握部队了,在解放战争中也只能被动的等着解放军打过来,他们参与接收。而在这些没有部队的地方,基本上是以南下干部以及在华北选拔和培训的干部为主来接收的,那些原本在当地坚持斗争的地下党在解放后反而被逐渐边缘化了。


萧武


赵刚自杀前的最后军职是总参谋部的二级部长, 也是少将军衔,这个级别其实比李云龙、丁伟和孔捷的正军职要略高些,毕竟是统帅部机关的中层干部,大约可默认为副兵团级。作为军政两方面出色的大学生干部,抗日战争初期的团政委,这真算不上过分升迁,正常履职而已。



赵刚吃亏在没有红军时期的资历,应该是大城市的地下党员(原著是1932年参加革命),“一二九运动”领导人之一,从燕京大学直接到延安抗大,从年龄计算,党龄也比较吃亏,否则抗战初期的团政委晋升一般非常快的,因为部队最缺少的就是优秀政工干部。

比如开国中将钟汉华,就是肖劲光八路军留守兵团第1团的团政委,历任新七旅政委、冀南四分区政委、中野二纵政治部主任、王近山的第二野战军第三兵团政治部副主任等职,但钟汉华是江西老红军,1926年入党,1930年参军。



我们捋一下赵刚的基本履历,八路军独立团政委、代团长、华野二师政委、华野二纵政治部主任、第三野战军军政委、总参谋部某部部长,除去李云龙因严重错误被撤职的一段时间暂代军事主官之外,始终是政工线上的干部,跟李云龙这样的军事干部基本没啥关系,事实上,《亮剑》中有所交代,即李云龙最初成为华野二师师长时,赵刚并不在二师,是后来调来继续搭档的,结果刚刚借完李云龙2000俘虏兵,又被调走了。

类似于赵刚这样毕业于延安抗日军政大学,1938年以后走上前线的团级干部,被称为“三八式干部”,在延安整风运动后晋升大多迅速,并非是军功如何巨大,是时代的需要,是政治的需要,对统一全军思想至关重要。



人民解放军1955年授衔的十大元帅中,罗荣恒元帅就是政工干部的代表,也充分说明对政工战线的重视,尤其是赵刚这样文武双全的大学生干部,可以说是佼佼者,就算不在李云龙的独立团起步,在任何一支部队干起都不会影响职务的晋升,不是每一个政委都是神枪手,不是每一个政委都有辛庄战斗那样的指挥能力,立场坚定,原则性强,还一身的才气。

然而多年的戎马生涯,并没有让赵刚褪去书生气,生命中充满着理想主义和完美主义,刚直不阿,嫉恶如仇,终于在那场众所周知的浩劫中,为罗总参谋长做仗马之鸣,最后以死明志。


度度狼gg


“三湾改编”时,毛主席就将党的支部建在了连上,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因此,我军各级的政工干部是享有比同级军事主官更大的权力和地位的。军队中的各种行动都必须得到政治主官的许可才能执行,而且当军政主官意见不一致时,政治主官最终有一票否决权,并不是像《亮剑》中李云龙和赵刚明确的分工,团长管打仗、政委管生活,这大大削弱了政委的权力。

政委不是文弱书生(团级以上才称政委,营级为教导员,连级为指导员),这一点老版《亮剑》何政军饰演的赵刚是可以的。中高层团政委和师政委,在革命年代除了负责军队政治工作外,其主要的工作还是打仗,因此,政委指挥打仗的能力丝毫不比团长或师长差。《亮剑》是为了突出团长李云龙的主角光环,而忽视了政委。政委都得上级委派,因此,赵刚的升迁与李云龙是没有多大关系的。


历史军魂


有关系的。

虽说赵刚本就是燕京大学毕业的文化人,但当初毕竟没多少实际工作经验。而在独立团,赵刚则得到了彻底的锻炼。

1.好歹控制住了李云龙这只野猴子。虽说控制得不完美,但李云龙野性难驯也是出了名的。赵刚在独立团就任政委以后,李云龙无论如何还是有所收敛的,既没有像陈赓说的那样“拉山头”,也没有过多对上级打埋伏搞利己主义,这些情况,可以说赵政委当居首功;

2.赵刚在独立团主持政治思想工作以来,也算是战果颇丰。大扫荡前独立团小有家资,打平安县时更是将人员扩充到了整整8个营。虽说扩充队伍绝不是赵刚一个人的功劳,但也能侧面反映出赵政委的群众动员思想工作搞得有声有色;

3.扫荡后李云龙病倒,以及杀土匪后李云龙降职,独立团都是由赵刚在主持工作。虽说李云龙这营长当得反而像是赵刚的上级,但首长们是不知道这回事的,表面上赵刚仍是一把手,这在档案里也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了;

4.李云龙与国军楚云飞的交往,也算是有赵刚参与的。报备到首长那里去,在首长们看来,国共交流合作的功劳,自然也有这位团政委的一份。再加上数次都是只占便宜不吃亏的买卖,赵刚的能力也因此得到领导的认可。

李云龙不是小气鬼,他只是珍惜挚友之情,舍不得赵刚走而已。实际上,如果李云龙真的想让赵刚委屈困在独立团也很容易,只要多惹点祸,再多搞几次瞒功不报、私吞战利品之类的事情,自然把搭档的声望拉低了。

李云龙当然舍不得让赵刚英雄无所建树,也知道凭赵刚的能力,有了工作成绩必然升迁,唉,这就是男人心里的矛盾了。


纯钧LHGR




赵刚曾经是燕京大学的毕业生,一二九运动的负责人。当抗战爆发后,他就投笔从戎,去了陕北延安。

当他从抗大毕业后,赵刚就要求要到一线部队去。正好当时李云龙刚到独立团担任团长,前一任政委在遭遇山本特战队袭击后牺牲,赵刚就被派到独立团担任政委。


在当时的延安和八路军部队中,非常缺乏有文化有知识的革命青年。八路军中有很多干部基本上都是文盲半文盲出身,像赵刚这样文武兼备的人,简直就是凤毛麟角。

赵刚能力强,原则性更强,只要有他在,李云龙就会犯好多错误。他和李云龙两个人基本上就是绝配,李云龙冲动有激情,赵刚内敛更稳重。



李云龙泥腿子出身,从来就看不起读书人。但赵刚这个读书人就彻底让他信服了。在消灭山崎大队的战斗中,赵刚连续几次一枪击毙日本龟子的机枪手。后来又在辛庄突围战中,500米外开枪,让日本鬼子一枪毙命。

从此李云龙就对赵刚高看一眼,认为这就是文曲星下凡,上天专门派给他的好帮手。赵刚让李云龙学习文化课,他就认真写字,以体现对这个搭档的尊重和认可。

在抗战中后期,八路军部队向华北其他地区和山东派出了大量部队,去开辟新的根据地。八路军的人数从1937年的3万扩展到100多万,有不少当初的营长都当上了旅长、司令。

只有李云龙因为犯错误太多,不但没有升职,反而被降成了营长。虽然手下有将近1万的部队,却也只能挂上一个团的编制。



当时八路军总部对政治主官和军事主官基本上采取的是同一套考核方案,也就是说李云龙没有能够及时升官,间接也影响到了赵刚,到了抗战结束,也只是一个团政委。

到了解放战争期间,解放军扩军的速度进一步加快。为了适应大兵团作战的需要,李云龙升任为华野2师师长。这时赵刚的军事素养和政治素养就充分体现出来了,他更适合在更大的一个平台上去发展,因此被调到了华野担任政治部主任。



自从赵刚从李云龙的身边调走以后,他的职务晋升就走上了一条快车道。他先担任了军政委,没几年又被调到了北京。

毕竟新中国缺乏有文化有素质的干部,他们在国家建设和制度化建设方面,比那些泥腿子有更多的优势。这时的赵刚升职的速度已经超过了李云龙,也是一种必然。



李云龙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不管到什么时候,他更看重眼前的利益。而赵刚却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这就决定了他们最终会走向不同的方向。

后来赵刚被调到了总参谋部,跟随罗瑞卿工作。在打倒罗瑞卿的过程中,赵刚拒绝批评老领导。他认为,在一个黑白颠倒的年代里,职务和军衔都不重要了,谁要谁拿去。

这时的赵刚,从一个老革命直接被批斗为国民党特务。到底是苟且偷生还是忍辱负重,这对赵刚来说是一个问题。

作为理想主义者,赵刚夫妇选择了为自己的理想殉葬。他们把自己的四个孩子托付给了李云龙,然后选择了双双自杀。


新知传习阁


赵刚的升迁,怎么会和李云龙没关系呢?不但有关系,而且关系大了去了。但是,不是你想象的那种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关系。


(何政军版八路军时期的赵刚)

赵刚本身燕京大学肄业,抗大毕业后,自己主动要求去基层去锻炼,按赵刚自己的意思,最好是下连队。但总部首长觉得人才难得。正好李云龙和任何一个政委都尿不到一个壶里。动不动就要求团长政委自己一人干了。拿李云龙这块顽石来磨一磨赵刚这块玉。

因而上级考核赵刚,其实主要标准也在于李云龙的表现。两人的配合程度、默契水平,军队的军事素养和政治水平。其实都是双向考核。



(李幼斌版李云龙)

而赵刚自从到了386旅独立团当政委之后,很快因为过硬的军事素养,比如:曾经在与山崎大队的交战中用步枪击毙数个机枪手;在辛庄防御战中五百米开外击毙一名正装迫击炮炮弹的鬼子。得到了李云龙的认可,并在磨合过程中,两人成了生死之交。两人互相改造,李云龙变得更随和,减少了孤傲;而赵刚也多了一些宽容,不再教条。

虽说军队的政治主官和军事主官的任命、升迁、调整等等都是两条线。但是在华北的特殊时期,还是相对会因战情需要,侧重于军事主官的意见。为了“套住”李云龙这头驴,赵刚也一直就职于386旅独立团而未调动过。从某种意义上讲,李云龙反而拖了赵刚的后腿。

直到内战爆发,李云龙从中野被调到华野。李云龙第一件事就是把赵刚要过来。然而此刻局势已变,部队需要更多政工干部,而赵刚的职务也随即快速上升。

这里面首长主要是基于这样的考虑,那就是不能把两块好铁放在一个炉子里烧,挪出一块来,就重起了一个新的炉灶。这也就意味着赵刚的文武双全,工作得力,已经得到了首长的充分认可。

(何政军版的解放军时期的赵刚)

因而赵刚自从八路军129师386旅独立团政委锻炼后,历任华野十一纵纵队副政委;总参谋部政委。并最终1955年授少将军衔。这在于政工干部而言,这样的晋升,用火箭式是不为过的。要知道李云龙不过也就是一个少将而已。

但是这所有的一切都是在八路军129师386旅独立团政委的任上积累下来的资本。各位看官,你们觉得赵刚的升迁和李云龙有没有关系呢?


炒米视角


赵刚的升迁,和李云龙没有任何关系。

第一,赵刚资历够老,是一二九学运的领导人。注意,不是参与者,是领导人!能够组织和发动这样一场影响力巨大的运动,赵刚的组织能力、个人才能、自身威望,都足以说明很多问题了。


第二,从能力来看,赵刚不仅仅组织能力超强,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更是一把好手。他能够深入敌营策反老同学,他能够几句话把俘虏兵说得热泪盈眶,他能够“收服”李云龙这样的刺头,个人能力绝对一流。


第三,赵刚原则性超强,但又不乏灵活变通,无论是他跟谁搭档,都能够得心应手。如果没有赵刚在一边管着,李云龙肯定会闹出更大的事。云龙兄嘴硬,心里还是有数的。


无论有没有李云龙,赵刚这样一个学识、修养、气度、能力均上上之选的人,迟早是会到更重要的岗位上的。这一点李云龙没法比。

李云龙这样的战将,固然是战无不胜军功赫赫,但是从长远来看,赵刚虽然不是军事干部,但是他的价值远大于李云龙,他未来的成就也远大于李云龙。


脂肪故事


实话实说,有关系,但关系不大。

赵刚是“一二.九”运动的领导人,说明其资历不止于“一二.九”运动,应该还要老得多。本身又是燕京大学的高材生,到部队锻炼只是增加其履历,能文能武,能政能军,就不可多得的人才,提升是一定的事。


与李云龙搭挡之初,正是独立团被偷袭战败,最低谷的时期,和李云龙也就是前后脚到职,独立团很快打了翻身仗,重回主力团地位,在上级的评价,一定是军政领导一体的功劳,不会只记在李云龙一个人身上,连孔捷都复起成了新二团的团长。何况上级部门认为李云龙打仗有一套,但从来与政委尿不到一壶,没被闹着“退货”,更加证明赵刚是“有一手”的,就这就足以加分了。

时不时,赵刚可能还会受到李云龙“拖后腿”的影响,比如擅自发动“平安格勒”战役,剿灭已接受收编的土匪为和尚报仇等,虽然当时赵刚负伤不在部队,但按我党的评价体系,政委也还是有责任的,批评少不了会挨。还有就是动不动李云龙就要把升职比他快的赵刚拖回来给他当政委,虽都未遂,也说不上李云龙帮了他。



从后面的升迁看,赵刚每每是高于李云龙的,在离开李云龙后,并没有什么影响,直到解放,赵刚在总参任部长,实际职权己高过晋西北的“铁三角”。

所以说,有关系,但关系不大。


净月暖阳


从单纯的军事领导指挥能力的成长成熟来说,赵刚的升迁和李云龙关系重大,赵刚一到独立团就是和团长李云龙搭档的团政委,赵刚显然已经为党工作多年了,但是没有从事过军队的工作,除了枪打的准,赵刚后来自己都承认独立团如果让他来带恐怕生存不下去。也正是和李云龙搭档,赵刚的军事领导指挥能力逐渐成长成熟,成为军政双全的干部。赵刚本人是大学生,在当时可是稀缺的大宝贝,当时军队的文盲率超过百分之九十,一个连队一二百人识字的可能就是个把两个人。赵刚有文化有资历有能力有经验正是当时人民军队最急需最稀缺的人才,近乎完美的个人履历和综合水平,赵刚是必须优先提拔升迁的人。李云龙当师长的时候,赵刚被调到纵队司令部。李云龙当军长的时候,赵刚在北京的党中央工作。显然,论综合素质,李云龙是比不了赵刚的


立志成虫


解放战争接近尾声时,由于我军摧枯拉朽的攻势,造成了解放的地区太多,一时又找不到合适的干部来管理的情况。外加我军极速扩张。就造成了当时的人才慌!赵刚和李云龙算是慢的,平稳的。有的二十几岁就旅,师级军官了,刚调到一个地方的干部,位置还没暖热就被调往新岗位的比比皆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