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讚我的學生,吳書記

近年來,興寧市永和鎮夜明村借力鄉村振興東風,對這個千年古村落優美的自然風光,獨特的人文歷史和紅色資源進行充分發掘打造,同時以“一村一品”為主抓手,大力發展蒲公英特色種植推進產業扶貧,帶動了該村精準扶貧戶如期實現穩定脫貧,村民增收致富,夜明村這個昔日的“桃花源"如山中明珠再現光芒。

點讚我的學生,吳書記


鄉村旅遊顯“桃花源”魅力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走進夜明村,映入眼簾的似乎就是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的名句描述的畫面。

點讚我的學生,吳書記


夜明村,據傳因該地有銀礦,夜裡會發光而得名。作為千年古村落,該村歷史人文深厚。茶仔石階古驛道,在宋朝就是通往寶山、程鄉、梅縣及潮州的一段要道,現該村還保存有三段比較完整共1000多米的古驛道。沿著古驛道行至半山,“不見瀑布先聞水聲”,再往前就是著名的響水寨瀑布,據史料記載,宋代丞相李綱、著名詩人楊萬里途徑夜明觀賞夜明飛瀑時均留下詩篇。此外,夜明村仍保存有宋朝時期銀礦洞口、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為灌溉修建縮小版的“紅旗渠”、三百多年的古民居。夜明村還在1992年被廣東省人民政府確認為“解放軍游擊戰爭根據地”,成為老區一塊紅色故土。

點讚我的學生,吳書記


為充分挖掘夜明村的深厚的歷史文化進行提升打造,夜明村委吳新文書記在各級黨委政府的幫助下,投入建設資金近100多萬元。藉助原有李子產業的基礎,以千年古驛道的修復為中心,大力發展鄉村文化旅遊產業,引導發展農家院、農家飯店等具有農村風味的餐飲文化。現夜明村農村綜合文化示範廣場項目已完工,夜明片至七層片主幹道實現了水泥硬底化。村莊主幹道栽植臺灣草、變色花、紅繼木等各類花灌木2000餘株,完成村落標識6處、全村主幹道路燈八公里全部安裝LED燈,修整殘牆150米,古棧道進行了保護性修復。

點讚我的學生,吳書記


經過前期對村容村貌進行修整打造,2019年5月,作為興寧舉辦的“綠色梅州活力興寧”的自行車騎行活動的途經村落,夜明村以其優美的自然風光給選手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藉助騎行活動的舉辦,該村種植的李果也賣了個好價。

據村支部書記吳新文介紹,原來該村李果以賣青果為主,每斤不到1元錢,藉助賽事的舉辦,夜明村一夜成名,李果也賣了個好價錢,均價達到2.5元每斤。按現有種植300餘畝計算,年產量150萬斤左右,村民單李果收入這一塊就有375萬元。夜明優美的自然風光也留住了“人氣”,成為騎手、徒步者週末的“網紅打卡地",人氣的高漲吸引了投資,吳新文說現在就有幾位老闆準備在夜明村發展“民宿”和“農家飯店”。

點讚我的學生,吳書記


小小蒲公英成“致富寶”

夜明村雖然不是省定貧困村,但該村遠離圩鎮和城區,村裡收入主要靠外出務工,常住人口僅僅200多人,仍然有9戶精準扶貧戶。2018年,夜明村在幫扶單位武警廣東省總隊的支持下,經過廣泛深入調研,結合該村已有小面積種植蒲公英成功的先例和當前花草茶產業的迅速發展,在該村建設農業示範園發展種植蒲公英,生產製作蒲公英茶。蒲公英種植基地很快就發展到60畝,村裡也註冊了野生蒲公英茶品牌,進行了的生產試驗和運營。9戶貧困戶全部成了蒲公英產業的扶貧對象。

點讚我的學生,吳書記


日前,吳新文帶領筆者來到蒲公英種植基地,只見有好幾個工人在田地裡拔除雜草,綠油油的蒲公英苗有不少已經開出了小花,在和煦的春風中搖曳。筆者現場搜索“蒲公英茶的功效”,發現“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礦物質,有強化肝臟的作用……”。“現在規模雖然不大,但蒲公英茶產值高,每畝可達10萬元、總產值可達600萬元,單這一項每戶貧困戶平均可從中獲得年收入近5000元。隨著專業大公司的加盟,發展前景更為可觀。” 由於有了“一村一品”蒲公英種植,9戶貧困戶全部已經於去年底退出了貧困行列。

點讚我的學生,吳書記


吳新文所說的“專業大公司的加盟”原來是在去年10月上旬,為進一步順應市場發展,把蒲公英茶打造成夜明村的拳頭產品,真正實現“一村一品”,夜明村與江蘇國大易聯企業服務有限公司展開了蒲公英基地戰略合作。此次簽約後,夜明村與國大易聯企業服務有限公司將以打造梅州特色農業品牌為目標,共同打造生態蒲公英種植基地。雙方採用“線上線下平臺+基地+農戶”的蒲公英茶葉產業化合作經營模式,計劃初期發展種植至100畝。夜明村的蒲公英茶項目還得到了幫扶單位的支持,總隊已經於去年幫扶15萬元,幫助村裡購買產茶機器、擴大種植規模等,助力將這一農業品牌做大做強。預計今年,基地規模將達到100畝,年產量可達15萬斤以上,將充分帶動該村乃至周邊村勞動力就業,提高村集體經濟收入,幫助農民增收致富。

夜幕降臨,夜明村亮起星星點點的燈火,微涼的山風中夾雜著青澀李果味,藉助於對口幫扶和鄉村振興,夜明村這個昔日的“桃花源”正在發出如它的村名“夜明”珠一般耀眼奪目的光芒。

《轉自南方十張柳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