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修了《宋史》、《辽史》、《金史》,为何没有给西夏修史?

乐逸1986


元朝主持修撰《宋史》、《辽史》、《金史》的人,名字叫做脱脱,是蒙古人中少有的文化人。他修史时,距离元朝立国已经80年了,在大一统王朝中,为前朝修史的时间会这么长,除了清朝,那就是元朝了。

(脱脱是元朝最后的一个名臣)

忽必烈的幕僚中,有很多儒家名士,如廉希宪、姚枢、王鄂等,他们精通儒家经典,在中统二年,公元1261年时,就曾经曾建议重修《辽史》、修《金史》。不过,元朝是马背民族,娴于弓马,疏于文治。忽必烈一直忙于战争,对修史一事无暇顾及。直到公元1276年,元攻克临安灭南宋,这时中书左丞董文炳提出,大宋一共十六主,有天下三百余年,“其太史所记具在使馆,宜悉收以备典礼”。

虽然,当时有大量的宋代典籍由南宋国都临安运往大都,宋人修的《国史》,前朝金国修的《辽史》,金朝亦有《实录》,此外还有大量汉人在元朝做官,此时修史可谓是有人有人,要时间有时间。可是,忽必烈虽然说让修史,但是直到元顺帝至正三年(1343年),这中间跨七八十年时间,修史的事情是屡议屡停,最终还是没有修成。

元朝修宋、辽、金三朝史书,迟迟没有动作,原因则是元王朝内部对修撰宋史等的体例主张有不同。

元朝是一个大一统的国家,除了汉人之外,还有其他很多少数民族。由于中统年间汉人世侯李儃的叛乱,忽必烈开始改变重用、重视汉人的做法,转而重用色目人压制汉人。因此,在这种意识影响下,在修史的过程中就产生了两种观点,一派要 “以宋为世纪,辽、金为载记”,这些人主要是汉人,他们的修史主张没有离不开汉族的传统史观。另外一些人则提出要“以辽、金为北史,宋太祖至靖康为宋史,建炎以后为南宋史”,其中蒙古贵族大臣亦倾向此观点。


(忽必烈一辈子都在打仗)

为什么修史的事要这么复杂呢?不就是编撰一下前朝的史实记录而已,为什么还要搞什么体例之争呢?

农耕民族有一个很好的习惯,为了从复杂多变的天气中找到规律而指导生产,他们习惯将所见所闻记录下来,这种习惯最终形成了自成一体的史官述史的工作。因为史书记述的都是过去的事情,所以,后来的王朝在开国之后,皇帝一般都会着急下诏,叫人给前朝修史,不管前朝是不是还在苟延残喘,以此来证明前朝已经失去了正统性,新政权顺天应人,自己才是真命天子。

可是,修史也是有体例区别的,在体裁上有编年体和纪传体的区别。史书讲究微言大义,一字之差,性质截然不同。所以,同是一国之主,在史书中的体例也有“本纪”、“传记”的区别。本纪专指帝王,号为正统;传记则为割据,究属偏安。如曹操虽然没有称帝,但是曹魏继承了汉朝的正统,被尊为魏武帝,同样在史书中享有“本纪”的待遇。而刘备虽然生前已经称帝,可是蜀汉的正统性被质疑,尤其是最终灭亡在曹魏手里,所以刘备在史书中只能叫做“先主”。当然,也有以蜀汉为正统的史书,称呼刘备为蜀汉昭烈帝的。

(刘备是不是皇帝存有争议)

因此,这样一个简单的称呼,其实包含了很多政治伦理和逻辑。东汉班固写的《白虎通德论》一书中,说黄帝以降,各个国家都是一个祖先的,只是姓名不同,更改国号并没有改天下的真命。前朝皇帝没有治理好天下,所以天命更换一家皇帝来治理天下,所谓国号只是用来作为区别的标记。

说到底,这是政治逻辑上的“君权神授”的延续,是前朝统治合法性的基础。为了本朝皇权的神格化,那么前朝必须也要神格化,只是他们失去了“德行”,从而失去了政权,这也是“以德配天”的政治逻辑的内在运行规则。

在这个层面上来看,修史就变得非常重要了,而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记录前朝旧事的行为。至于《资治通鉴》,就如同以往皇帝放心不下身后事而写的《帝范》一样,都算是一厢情愿的以为能够从以往的历史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可是人性就是这样的诡异,人类从历史中吸取的教训就是人类不会吸取教训,不然哪儿来那么的昏庸帝王,还有那百思不得其解的“王朝周期率”呢?

修史既然事关王朝统治合法性,那么在分裂时期的各个政权,究竟选择哪一个国家作为正统的标准来修史,就显得极为重要了。如果新王朝把一个偏远的小政权也给当成了正统,那这个王朝的法理基础就会显得弱不禁风而难以服众了。另外,从国民的情感上来说,如果主体民族的前朝政权却不被认为是正统政权而拒绝修史,主体民族若是为了给祖先正名发起暴乱,也不利于新朝统治。

(西夏偏居一隅难称正统)

虽然元朝明目张胆地进行种族歧视,把汉人列为了四等人,但是忽必烈开国之后,其统治范围的重心,逐渐向中原大地倾斜,大元帝国实际上已成汉人为主体的国家,因此,“行汉法”,用汉官,也是势在必行。不过忽必烈一生都在打仗,他去世后,因为元朝皇位继承制度的混乱,一直吵吵嚷嚷的,除以“守成”出名的成宗皇帝铁木耳(执政13年)和仁宗皇帝(执政10年)之外,其余皇帝的执政时间均很短,长则三五年,短则一个月(居然有三个皇帝的执政时间是以月份来计算的)。元朝统治,内外纷扰,动荡不安。修史的事,就一直被拖延了下来。

后来,蒙古人中出了一个文化人叫做脱脱的,他来做总裁官而编撰《辽史》、《宋史》、《金史》,历时两年有余,得以修成。这时,元朝已经病入膏肓,天下将乱未乱,元朝的合法性开始变得扑朔迷离起来。脱脱修史,也有为元朝统治正名的考虑。

脱脱修的宋辽金三史,在所有的二十四史中,坦白说修撰质量并不高(时间仓促是主要原因),也曾遭后人批评。时间不够,是最主要的原因。因为接下来,元朝就要应付越来越复杂的民变,元朝统治越加腐朽没落,脱脱也在元朝统治者的内讧中被杀。

(脱脱修史前后帝国南方已经大乱)

脱脱确定了修史的原则,摒弃了以宋辽金混为一体,以宋为正统、辽金附以载记,以及把宋辽金划分为南北时代的修史主张,提出了三朝历史“各当其统、独立撰修”的意见,他赞同修史“用人为本”思想,“有学问文章而不知史事者,不可与;有学问文章知史事,而心术不正者,不可与”。同时,他还主张史德的观念,修史要公正而不偏颇,这些意见对后代修史工作者产生了重要影响。

脱脱修史,偏偏把西夏这个面积78万平方公里,立国189年的地方政权给遗漏了。不是说要“各当其统、独立撰修”,为什么西夏史就不给修了呢?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则是从头到尾,元朝统治者所争论的正统政权中,西夏都不曾与闻。这个国家偏居西部一隅,对辽、宋、金都称臣。这样的一个国家,如果元朝还将其作为正统政权,那统治的合法性会变得分文不值了。

同时,蒙古攻灭西夏的时候,党项人抵抗的最为激烈。弹丸小国,让蒙古人花费22年,前后7次征讨,成吉思汗据说还因为西夏王妃的缘故而死。当时的蒙古人狠念一起,将西夏人几乎杀绝,还焚毁了他们的陵寝,捣毁了他们的典籍,其目的就是要将党项人从地球上抹去。到了元朝修史的时候,党项作为一个民族已经不存在了。元朝没有必要为了顾虑国民情感而为他们修史。

(党项人几乎被蒙古杀绝)

此外,蒙古人当年做的也忒绝了,即使还有党项后人,蒙古人也不会把这段历史给写出来,那不是招党项人仇恨吗?

在蒙古的讨伐战争中,金国与蒙古有着世仇,攻灭女真算是有着一定的社会舆情基础;南宋灭亡后,忽必烈并没有特别为难南宋皇室,中间虽然有残暴之举,可毕竟没有像在西夏那般蛮狠,算是留了一线仁德。所以,元朝修史,以宋、辽、金三国为正统,西夏则不为史家录入,其事仅在见于三史载记。


而知而行的历史


元朝不给西夏修史,原因很多。

私下以为有如下几条:


一,元朝从心眼儿里瞧不上西夏。当时中华大地出于分裂状态,与西夏并立的有宋、辽、金、大理、吐蕃,蒙古等。在元朝人眼中,宋、辽、金方为大国,方为正统。所以在给这三朝修史时,西夏都成了里面的一部分,名为《西夏传》。

二,元朝仇恨西夏。西夏虽小,但成吉思汗征讨他却用了整整六次。一代天骄自己还死在了最后一次亲征的途中,这不能不说是蒙古人的恨事。

三,西夏边陲之国,本来文化就较为落后,再加上连年的征战,各种书籍图册损失严重。后人若要修史,可供参考的资料有限。


四,元朝时间太短,等修完那些大朝大国的史书,想起给西夏修史的时候,元朝没有了。


但是无论如何,元朝没有正经给西夏修史,是个文化缺失。但对于元朝这样一个朝代来说,也是非常正常的。


任十三读史


怎么没修啊,宋史辽史金史里面都有夏国列传,怎么能说没有修西夏史呢,只不过是没有专门修一本西夏史而已。

很多人都有一个误区,认为元朝人不专门修西夏史是因为铁木真死于西夏人之手,其实不然,第一,铁木真并不是死于西夏人之手,他是自己病死的;第二,当然就不是因为对西夏有仇怨才不给他们专门修史的。

偏居西陲的西夏其实不能和辽金宋相提并论,一直做这三国的藩属国,接受三国的册封,元朝怎么可能去给一个藩属国的国家修专史呢?元朝也没有给高丽修史啊!藩属国能位列专史的外国传就够了。

其实也是夏人没有修史的习惯,所以,就算是修辽金宋史的时候,做为西夏遗民的余阙、斡玉伦徒等人参与修史,也没人想过给自己的民族修史。是他们的民族习惯,不光政府没有修史的习惯,连民间私人也没有修史的习惯,人高丽国还有自己修的史,夏人却没有留下什么本国人修的史料。

【余阙】

所以,某不觉得元朝不给西夏修专门史有什么大不了的,做为一个割据政权,位列外国传足够了。

就是这样。

请大家多多支持猴格,觉得猴格写的还行的就赏个关注!点个赞吧!

觉得猴格写的有误的也请不吝赐教!谢谢!


猴格大人


自汉唐以来留下一个修史的传统,那就是“国亡史作”。也就是说新统一天下的王朝一般都要编写灭亡的王朝的历史,其实也是宣布对前朝“盖棺论定”。

元朝虽然是从草原入主中原,但也编纂了《宋史》、《辽史》和《金史》,唯独没有为一个王朝单独撰写一部史书。

那就是西夏王朝。

按常理来说,元朝作为西夏王朝的终结者,有大量的西夏的资料进入元朝府库,大量的原西夏国的史官中仍有人替元朝从事编史工作,在这种情况下, 编写一部史料完备的西夏专史,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

为啥元朝就是不修西夏史呢?

有猜测说,当年成吉思汗历时23年、六次征战,都没有征服西夏,甚至连一代天骄成吉思汗都中了西夏军队射伤并逝世,因此元的统治者对西夏很有成见。《蒙古秘史》曾记载:成吉思汗每饭则言“殄灭无遗,以死之,以灭之”,因而“天兵破灭夏以西,有旨,戈矛所向,耆髫无遗。”可见对西夏的怨恨有多深。因此,欲灭其国,就灭其史,也是有其道理的。

不过,历史上西夏的综合实力确实很强。

西夏自李继迁攻占灵州之后,逐渐走上了农耕的道路,农业生产也不错。所谓“塞垣之下,逾三十年,有耕无战,禾黍云合”。其次,西夏国地形十分险要,“西虏之地,益多险隘”。其境土“东据河,西至玉门,北控大漠,南临萧关”。西夏境内北有阴山与狼山, 西有贺兰山, 西南有祁连山,东南有六盘山,黄河自西南流向东北,直贯其中。正是由于这种多山的有利地形,使蒙古骑兵的进攻受到一定的限制, 不可能速战速决。

正如范仲淹所指出: “ 西戎居绝漠之外, 长河之北, 倚远恃险,未易可取。”

可惜,这么一个强大的王朝,竟然没有自己的国史。

元朝的确小气了点。

因此二十四史里没有《西夏史》




玉润万古


我们现在认为,元朝在历史上做的重要的一大贡献就是修史,它为后代研究中国古代史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史料。但在修史上最为遗憾的是没有给西夏王朝修史,使后人研究西夏王朝缺乏史料。这也是人们研究元朝时不断提起的一个话题。元朝作为中原王朝的正统王朝,没有给西夏修史,当时肯定有它的缘由,即使现在看来任何理由都不充分。

一、元朝的蒙古人从来就不承认西夏是一个独立王朝,虽然客观存在。

元朝的列位皇帝很特殊,是大蒙古帝国大汗兼元朝皇帝,而且大汗地位高于皇帝。蒙古帝国是横跨欧亚大陆的超级大帝国,这个帝国除了拥有元朝外,还包括钦察等4个汗国,其中,元朝是其他4个汗国的宗主国。在元朝看来,实际上是蒙古统治者看来,宋、辽、金三个朝代是元朝的正统朝代。西夏党项人在西北建立的是一个地方组织,而且1227被大蒙古国击败后收编,不是一个正式“王朝”。元朝修史是给前朝的正统“王朝”修史,既然西夏不是一个正统“王朝”,当然也就没有必要给西夏修史。

二、蒙古帝国大汗对西夏旧仇宿怨,修史内部争议不休。

想当年,成吉思汗历时23年、6次征战,在最后时刻才取得胜利。不幸的是,在这次征战中,威望很高的成吉思汗受伤并去世,西夏成为元朝蒙古人统治者的心痛。给前朝修“正史”,表示对前朝历史的尊重。欲灭其国,就要灭其史。元朝当然就不想给西夏修史。加之,蒙古人有一个观念,他们只追溯自己的祖先,这就更不可能给西夏修史。元世祖时就有下诏修史的举动,但由于元朝廷内部对于修纂体例、正统性等争执不下,就搁置了。直到元顺帝时才开始启动修史。这时候还有好多争议,为了尽快完成前朝的“正史”,只好搁置争议。这一搁置,留下了历史遗憾,没有一部西夏王朝正史。

三、从西夏王朝的发展历史和社会影响来看,给西夏修一部史也名至实归。

唐末,因平乱有功,881年李思恭被封为定难军节度使,先后臣服于唐朝、五代与宋朝。后不愿臣服宋朝,便陆续占领了河西走廊地区。1038年,李元昊称帝建国,即夏景宗,西夏正式建国,自称西朝。因其在西方,宋人称之为西夏。最后于西夏保义二年(1227年)被蒙古击败。前期与辽、北宋并立,后期与金朝并立。历经十帝,享国189年。从881年李思恭任定难军节度使起,李氏政权共计346年。在这期间,西夏王朝曾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文明。可惜,这么一个强大的王朝,竟然没有自己的国史,实为一件憾事。

大蒙古国作为西夏王朝的终结者,有大量的西夏王朝资料流入大蒙古国,存入了后来元朝文库。即使在战乱中资料丢失,原西夏国的史官中仍有人在后朝中从事编史工作。在这种情况下,编写一部史料完备的西夏史,难度并不是太大,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历史就是历史,一去不复返,没有什么应该不应该。


文史料理4022


我们通常所说的22史和24史中是没有西夏史的,西夏立国于1038年,灭亡于1227年,享国189年,有十位西夏皇帝。如果从唐朝末年算起,以881年李思恭担任唐朝定难节度使为标准,西夏李氏家族控制这一区域达到了346年,比一个正常的大王朝时间还长。

有关西夏历史的史书在新中国建立之前是没有专著的,现在的西夏史都是现代人编著的。主要参考资料来自于《宋史》、《辽史》、《金史》和《蒙元史》。其实元朝不仅仅没有修编西夏史,大理国的史书也没有修编。(西夏国王陵图,民族消亡,只留下遗迹)

没有修编西夏史的主要原因是蒙古建立的王朝统治者不愿意修编导致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蒙古22年才灭掉西夏,并让成吉思汗去世。

对蒙古大军来说,西夏是区区的弹丸小国,没想到用了22年才消灭,具体攻伐历程如下:

1、第一次征讨西夏。1205年,蒙古军队袭击西夏边境。

2、第二次征讨西夏。1207年,成吉思汗亲自率军进攻西夏的斡罗孩城,失败。

3、第三次征讨西夏。1209年,蒙古军队攻下斡罗孩城,军队兵峰直至中兴府附近,西夏求和。

4、1209-1216年,西夏和金国断绝关系,帮助蒙古攻打金国,1211年夏神宗政变,改变攻打金国策略。

5、第四次征讨西夏。1217年,成吉思汗以西夏不肯协助蒙古西征为由攻击西夏,西夏求和。

6、第五次征讨西夏。1224-1225年,西夏联合蒙古周边小国家,意图攻击蒙古,被蒙古军队将领发觉。1224年,蒙古进攻西夏,占领西夏银州。

7、第六次征讨西夏。1225年,成吉思汗西征归来,顺势进攻西夏的沙洲。

8、第七次征讨西夏。1226-1227年,成吉思汗率军消灭西夏,成吉思汗中箭,死于六盘山,并且秘不发丧,如果西夏国知道成吉思汗战死,估计是不会投降的。临终要求自己的儿子拖雷屠城、杀西夏国最后一位皇帝夏末帝李睍。(成吉思汗形象图,战死在西夏国灭亡前夕)

西夏国对强大的蒙古帝国带来的是灾难,一个小国居然22年才打下来,而且还让成吉思汗战死,蒙古建立的王朝是不会让人编修西夏史的。

蒙古军队烧毁西夏国典籍。

蒙古攻灭西夏之后,屠城中兴府,掘地三尺挖掘财宝。西夏国保存的很多历史典籍大都被付之一炬,很少有关于西夏国的历史资料流传,使得后世研究西夏史缺乏资料编修西夏史。

即便元朝不修,明清时期如果资料丰富,也会有人撰写一些史书材料的,蒙古军队直接烧毁了西夏的历史资料,使得学者无从下手了。(现代木雅人图,他们使用的西夏文字,应该是党项族人回归祖地和当地弭药人结合后的民族,主要在四川贡嘎山区附近,有独立的木雅语)

党项族的消亡。

党项族是西夏国的主要民族,属于西羌族的一支,因此有“党项羌”的称呼。蒙古军队大肆屠杀党项族人,将他们迁徙到其他地方,脱离原来的居住区域,并且分散居住。

党项人的一支回到了祖先的发源地,现在称“木雅人”,民族目前属于藏族,但和藏族也有明显的区别,其他党项人有的融合成蒙古族、藏族、回族等。在蒙古时期,党项人属于色目人,他们迁徙的地域很广。(西夏国政治生活复原图)

由于党项族逐渐被其他民族融合,他们的后人也没有建立强大的政权,所以事关民族历史的西夏史也没有群体提起、修编。

综合以上,蒙古政权不愿意修编西夏史、西夏史料被焚毁、党项名族逐渐消亡使得西夏的历史只能在新中国时期修编了。


穿越再现彼岸


第一点:

西夏没有资格。

西夏虽然自称皇帝,但属于关门天子,和越南,大理差不多,不被承认,只是自娱自乐。另外西夏受宋,金,辽三国的册封,是这三国的臣属,对外称国主,不属于中华正统。被蒙古灭了的大理,也同样是对内称皇帝,对外却是宋朝的臣属,同样不是正统,同样没有资格被修史书。

第二点:

史料少。

当初成吉思汗六次攻打西夏,前后耗时22年,蒙古损耗巨大。就连成吉思汗也在攻下西夏不久后去世,蒙古人为了泄恨,几乎屠杀尽了所有的西夏百姓,大量文物典籍在战乱中损毁,文献资料存世较少。

第三点

西夏国主党项人李元昊建立邦泥定国(或白高大夏国后),为了同化国内的汉人,强制命令国内汉人剃发易服,并在汉字基础上研究出了难懂的西夏文字。

西夏的这一系列操作,抵制汉化,胡化百姓,已经基本上算是蛮夷了,不算中华。另外西夏史籍是用西夏文记载的,西夏灭亡后,存世的较少,懂得的人几乎也被杀尽了。


百胜军节度使


【大家好,我是雪峰居士。专门解答历史文化类问题,但愿居士提供的见解能够为题主带来帮助!】


宋、辽、金时期,西夏偏安一隅,位于今天的甘肃、宁夏一带,面积大概与现今的甘肃省差不多大。因为宋、辽、金过于强大,西夏先后向这三个皇朝称臣,同时这三个封建皇朝占据中原的地盘也比较大。虽然这中间过程是高潮迭起,但是西夏只能勉强自保并不能参与其中,可以说西夏就是个看客,老老实实看戏的。




然而,中原皇朝历来讲究正统。元朝灭金、西夏、南宋以后,入主中原。接受了中原文化,当然就会想到修史,以史明鉴嘛!假如西夏历史上不曾向辽、金、北宋称臣过,说不定元朝还真会给西夏修史。因为元朝来自外来少数民族政权,需要获得正统的认可,就把辽、金也算上去了。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假如统一中原的不是元朝,而是汉族政权,那会给辽、金修史吗?秦汉时期的匈奴就是如此只有传而无史,就是这个原因,一切都是为了正统,换句话说,就是合法性。

那么,这个道理在里面,请问元朝如何给称臣的西夏修史呢?如果给西夏修史是不是也要给南诏(大理)、吐蕃等政权修史呢?毫无例外,这大理、吐蕃也是称臣。所以,给他们修史与元朝合法性不符,既然合法性不符,那么为什么还会修史呢?最多就是像匈奴一样加传。

其实,这些问题在当时元朝那帮修史官眼里可看得非常透彻,也非常明白,所以,就断然不会给西夏修史,而是立传。


【您们的关注、点赞、评论是雪峰居士继续努力前行最大的动力!】


雪峰居士


党项族的西夏在宋朝时期国运最长,按照后世王朝为先朝修史的惯例,元朝应该为西夏修史书,但是元朝给金、宋、辽、都修了史书,唯独不给西夏修史书,原因为何?

1、成吉思汗死因和西夏有关:

成吉思汗灭西夏暴死,正史记载“惊马跌落,八日而亡”,野史传说成吉思汗是被西夏王妃咬死所致。总的来说成吉思汗死于征伐西夏的战役。传说成吉思汗留下遗言:对西夏灭其国、杀其人、毁其城、亡其史。

但是史书上并没有蒙古对西夏掠地屠城的记载,根据《元史》记载,蒙古灭西夏后,只是杀死了投降的西夏末帝李睍,并没有屠城,还派了将领察罕入中兴府安抚百姓。想来成吉思汗遗言的说法可信度不高。

2.西夏作为一个王朝,没有得到各方的承认:

北宋、辽、夏三国鼎立,南宋、金、夏三国鼎立,其中以宋为正统,北宋曾与辽国结为兄弟之邦,南宋曾向金国称臣。总体说来宋、金、辽三国地位基本平等,相反西夏国小民少,其称帝之举始终未得到宋、金、辽的承认,且西夏对宋朝、辽国、金国、蒙古国都曾称过臣。在这些国家眼里,西夏的地位就是偏安一隅的封建割据势力,,不能称为一个王朝,所以元朝没有给其单独修史,而只是在宋金辽三国中穿插了一章《西夏传》。


睁眼看西安


西夏是党项人建立的由于在宋朝西边所以叫西夏,西夏从1038年到1227年,由李元昊建国,亡于李睍。存在的时间也不短,为什么元朝给辽国、宋国、金国修史唯独不给西夏修呢?

当时成吉思汗铁木真在攻打大花剌子模的时候叫西夏出兵,西夏不愿意出兵。西夏不出兵就算了,而且之后还和金国联合起来攻打成吉思汗的后方。这不是作死的节奏阿,成吉思汗可不惯着他,彻底惹火了成吉思汗。成吉思汗本来就怨恨金国人,因为金国之前奴役蒙古人,还屠杀他们。叫你出兵你不出,还和我的敌人一起联合攻打我。所以成吉思汗西征胜利之后自己立刻回来开始攻打西夏。

在当时想灭掉西夏的,中途铁木真招西夏的漂亮王妃侍寝,王妃对铁木真进行了行刺,成吉思汗留下遗书,屠城一个不剩,并在王宫内外挖地三尺,把所有有价值的东西都毁掉,当然包括有关西夏的书籍都烧掉,从根上抹去西夏的存在。

铁木真想把西夏连根除掉,他的后代元朝怎么会修西夏史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