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樣看待姜昆自創的“嘻哈相聲”?

會火A


個人看法:

自視主流相聲“大師”,又是曲協主席,本事(傳統玩意兒)卻沒有郭德綱多,幹不過又管不了。提出主流非主流,正路子野路子,可偏偏他口中的這個非主流、野路子的三俗相聲,成功的用一張張票養活了一個團體,並且活的很好。如果不是這個位子也許就沒有這麼多事了。總感覺身負重任,殊不知早已誤入歧途。

郭德綱有些作品其實就是諷刺所謂主流相聲的,比如:相聲門檻低,會說話就能說,其實相聲的門坎在裡面,有些人因為一兩個作品成名了,捧成所謂的大師、藝術家了,其實基本功欠缺,有的人根本就“不會說相聲”,但已經成名了,又不能虛心踏踏實實從頭學習,反正中國這麼大,到處巡演也能混下去。到哪把當地地名後面加上我的故鄉……

姜昆的相聲是那個時代的產物,也不是不好,那個時代都提倡創新,只不過理解上出現了偏頗。

侯寶林能把相聲說到人民大會堂,說給毛主席聽,可見相聲是門藝術,就看說相聲人的造詣了。

姜昆相聲一味地求新求變,老郭相聲也確實太市井,總歸都難有侯寶林大師的高度和成就。


我是我的我的我是我


嚴格說,姜昆和李丁、金霏等幾個年輕相聲演員所表演的所謂“嘻哈相聲”,不叫相聲、而是披著相聲外套的嘻哈說唱。

一邊跳著街舞一邊唸白,這是典型的嘻哈說唱手法,和相聲這門藝術一毛錢關係也沒有。很顯然,在“大膽嘗試、小心求證”這條藝術創新道上,姜昆只用了前半句、而忽略了最關鍵的一句。

創新一旦背離了本門藝術本質和根基,只能說是跨界、而非創新。以“跨界”冒充“創新”、那就是詐騙、是貽笑大方。

相聲四項基本功“說學逗唱”之“學”,可以旁徵博引、包羅萬象,現代“說唱”藝術當然也可以包含在內。

但前提是在相聲基礎上、在相聲段子中融入和穿插應用,而整段作品均以另外一種藝術形式出現、還非得說是“相聲”,這叫不倫不類——估計是覺得觀眾好蒙。

二十多年前,馮鞏和牛群在春晚舞臺就已經嘗試過在相聲中糅合入現代歌舞藝術,那時觀眾也許還會覺得耳目一新。

這麼多年過去,在觀眾早已明白什麼才是相聲藝術情形下、還在以表演嘻哈硬說是相聲,用馬三立大師的話說:這是出洋相。

或許,在德雲社日益強勢的壓制下,作為曲協主席的姜昆很想打一場翻身戰,但“嘻哈相聲”的尷尬出現、似乎有點病急亂投醫的味道了。

留住曾經輝煌的最好辦法,要麼急流勇退、要麼像馬季晚年一樣兼容幷蓄,既不失大家風範、又無須承擔過多是非對錯。可惜,姜昆顯然沒學到老師馬季的處世精髓,結果就是罵聲掩蓋了光芒。


岑詮


嘻哈相聲我看了一下,只感覺滿屏的尷尬。姜昆在臺上很賣力氣地在蹦蹦跳跳,大多數觀眾感覺不舒服,但又好意思不鼓掌。掌聲是要到了,但很廉價。

看了這個視頻,我更加堅定我以前的判斷:姜昆真是不懂相聲,而且不得其門而入。

1

我們分析一下他那段嘻哈的歌詞:

不是你不明白,這世界發展快......這一代和一代,他本來就不一樣,老人對小孩,他經常看不上......說好相聲是我們的理想,觀眾的快樂就是我們的願望,就盼著相聲明天更加輝煌......

歌詞表達了三個意思:時代變化快;隔代人有代溝;發誓我們要說好相聲。

這就是姜昆的焦慮:時代變化快,我們要趕上年輕人的步伐。所以年輕人喜歡什麼,我們就做什麼,要和他們打成一片,不被時代所拋棄。

有危機感是對的,關鍵是怎樣打破危機?姜昆的作法是跟隨,現在流行什麼,我跟什麼。電視流行,我有TV相聲;多媒體出現了,我推出多媒體相聲;嘻哈火了,我也rap兩句,甚至載歌載舞。但好像效果並不如人意。TⅤ相聲直接把相聲搞熄火了,引來了最大的對手小品。春晚上推出的多媒體相聲,不知所云地展示了一下,就再無聲響了。

2

姜昆嘻哈相聲的表演顯然是失敗的,也就是說,他的創新出現了問題。那麼, 既然是創新, 有沒有成功的例子可以借鑑、可以分析?看看別人是怎樣利用嘻哈進行創新的。

很湊巧,十幾年前,我曾在天津小茶館兒聽過一個相聲。是兩個年輕演員創作的節目,他們的表演,也借用了嘻哈這一元素,演出效果非常火爆。

他們的思路是從嘻哈的特點入手, 嘻哈就是一種類似中國快板兒的藝術。那麼天津快板用天津方言來表演,那麼我們為什麼不嘗試一下,用天津方言來rap一下呢。而且rap的是《拉茲之歌》(印度電影《流浪者》主題歌)。

天津方言+rap+電影主題歌。土洋大雜燴的結合,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產生了爆笑的喜劇效果。當時, 觀眾的反應十分熱烈,樂得前仰後合。

以至於很多天過去了,同事們還不斷拿這個段子開玩笑,反覆地表演,演一次樂一次。可見,這個創新是多麼深入人心。

3

有人總結過,有三種方法可以產生喜劇效果。其中之一就是:外在偶然事件使“情景”迅速變化,人物性格與環境形成鮮明的對比。

上面那個天津方言rap就是利用了這一規律。嘻哈rap給人的印象是酷、面無表情、洋氣。而天津土話是接地氣、聲情並茂、幽默。這二者一結合,二者鮮明的對比,對觀者產生強烈的視覺和聽覺的刺激,不樂破肚皮才怪呢。

這個創作之所以成功,首先遵從了喜劇創作的規律,以理論為指導。然後發掘素材的特點,即嘻哈和本土的快板類似。而嘻哈的酷對快板的嘻;嘻哈的洋對方言的土;嘻哈的面無表情對快板表演的聲情並茂。二者的特點能夠產生很強烈的對比,是一個很好創作的方向。

4

所以我認為, 不能為創新而創新。相聲的創作一定是有規律的。所謂的創新,也要遵從創作的規律。不是我創新了,我什麼都不管了。

在吃透規律的基礎上,研究新形式、新題材的特點,進行加工。按照規律製造喜劇效果。這是創新應該走的必由之路。

其實,郭德綱的相聲之所以受歡迎,也是按照這個路子走的。他自己就說過,我的《西征夢》就是套老活的底子,加入了新時代的元素,讓觀眾喜聞樂見。原版是《打白朗》,白朗是民國的一個土匪。

如果原文照搬,和觀眾的生活相差太遠,沒有代入感。所以白朗改成了恐怖分子,袁大總統改成了豫語美國總統。

這其實就是創新,在規則下,把生活中的新鮮事物往裡面套,只要套得合理,套得可樂就行。

反過來再看姜昆的那段嘻哈,總結過去,肯定成績,憧憬未來。這應該是一個年終總結。和喜劇無關。

如果靜下心來,研究一下嘻哈的特點,能不能找到笑點。比如嘻哈愛耍酷,我是不是用一個很土的造型,來說一段地道的嘻哈?嘻哈講求語速快,我是不是來個磕磕巴巴的嘻哈?嘻哈不是目的,而是一個工具,用它產生笑料而已。

5

總結一下,姜昆的創新之所以屢戰屢敗, 就在於他沒有遵循創作的規律,沒有把手中的題材吃透, 沒有靜下心來分析業務。總是浮於表面,走形式。這樣的表演,打動不了自己,也打動不了觀眾。


混沌指紋


姜昆老師的相聲我一直都很喜歡,記得很小的時候就知道了姜昆、馬季、李金斗等相聲大師,由於姜昆和我是山東老鄉,所以我更是一直很喜歡他的相聲,那時候經常用收音機聽他的相聲,那時候他和馬季搭檔的比較多,他們說的段子我經常翻來覆去聽很多遍,像《猜謎語》、《傳謠》等更是耳熟能詳。作為我比較喜歡的相聲大師,對於他的作品我一直都很支持,可是對於他的“嘻哈相聲”我是真的有點接受不了!


傳統曲藝和時代相結合,謀求變通我認為是好事,但是當把傳統曲藝改的面目全非,變成四不像時,我認為就失去了改變的初衷和意義。因為我在他的想哈相聲裡之看到了嘻哈說唱,沒看到鬥,即使學也學的不倫不類!

那麼姜昆為什麼要把傳統曲藝中的相聲和嘻哈相結合呢?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1.同行是冤家。姜昆和郭德綱可以說都是相聲大師,在相聲界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姜昆可以說一直以相聲界的泰斗自居,但是郭德綱卻半路殺出,大有取而代之之勢。郭德綱的新相聲比較迎合大眾口味,可以說是發展的如火如荼,大有一家做大之勢!看著郭德綱有趕超自己的趨勢,姜昆當然不能坐以待斃,靠傳統的相聲形式,他覺得到了瓶頸,所以只好求變,結果就變出了不倫不類的嘻哈相聲。

2.順應時代發展,想迎合年輕人口味。傳統相聲一般受眾大多是上了年紀的人多些,但是郭德綱的新相聲受眾就比較廣,簡直的老少通殺,姜昆要想重拾自己在相聲界的地位,就需要擴大自己的影響面,所以他就想將自己的相聲形式和年輕人喜愛的嘻哈想結合,把受眾面擴大到年輕人。

3.他的傳統相聲到了瓶頸期,就想變。我發現最近幾年姜昆的相聲水平比過去下降了很多,好的相聲作品也比過去少多了,而且水準也不能和以前比,這或許說明他相聲發展到了瓶頸期吧,這個時期就很難再有好的作品,所以為了突破,他只好求變!

那姜昆的嘻哈相聲為什麼我不看好,我有以下幾點見解:

1.因小失大,揀了芝麻丟了西瓜。姜昆了為了迎合年輕人的喜歡,把傳統相聲和嘻哈相結合,使其失去了相聲的基本特點,姜昆原有的相聲形式已經有了自己受眾人群,但是他卻把傳統相聲和嘻哈結合,把相聲改的不倫不類,還被人說假唱,既沒有得到年輕人的認同,又失去了最鐵桿的受眾人群,得不償失!

2.傳統曲藝要求變,要發展是好事,但是不能失去了精髓,失去了本質!姜昆嘻哈相聲已經失去了傳統相聲的精髓,失去了相聲的本質,姜昆的嘻哈相聲就是披著相聲外皮的嘻哈!這種不倫不類的東西是不會有發展空間的!

3.無論什麼形式,關鍵是要用心去提高作品質量,而不是譁眾取寵。我相信只要用心去提高作品質量,哪怕是傳統相聲你不去變,也會有很多人喜歡,也會贏得大眾的認可,就像姜昆曾經用心創作的作品,不也得到了大家的認可和支持嗎?幹嘛非要去迎合誰?幹嘛非要譁眾取寵,如果把精力只用在投機取巧,而不是認真提高作品質量上,那註定會失敗!

所以呢,好的作品不是靠隨波逐流、靠迎合得來的,而靠的是用心,靠的是堅持,靠的是一次次的精益求精,如果只想靠花裡胡哨、譁眾取寵,致使失去了本質和精髓,那麼註定會失敗!


新郎中國新娘越南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看了嘻哈相聲,我的老天!那不是相聲,是嘻哈,用嘻哈的形式宣傳相聲而已。

相聲需要創新不假,但這根本不是創新,這是相聲演員客串了一把嘻哈,填上與相聲有關的歌詞,借嘻哈宣傳一下相聲罷了。

我尊重姜昆老師,但這樣的創新就連不懂行的我都覺得實在生拉硬扯,就連我這個門外漢都知道相聲是說學逗唱相結合,但從頭到尾都是嘻哈就叫嘻哈相聲麼?我不敢苟同。

相聲既然是說學逗唱,中間自然可以加入嘻哈的元素,但不是全部,加入一點點,合適就好,別一大段都是,那不叫相聲。

就連姜昆老師都應該意識到這個問題,結果怎麼著?一直在為自己的嘻哈相聲下定義,做說明,或者說做辯解也不為過。

結合最近流傳出來的說法,說是相聲界集體拜師,明確拒絕德雲社參加。這樣做就相當不地道了,德雲社在相聲道路上做得風生水起,撇開德雲社的相聲界集體拜師,相聲界會得到什麼?什麼都得不到,如果真的進行了,那將是相聲界的巨大損失。

我不懂相聲,談不上喜歡,也談不上討厭,偶爾聽聽,覺得我們國家有相聲這種語言藝術,真是了不起。

我不反對相聲創新,包括姜昆老師對“嘻哈相聲”的探索,並無不可。但相聲絕對不能用排擠的方式來創新,再說排擠根本就不是創新。

真心希望相聲創新進入良性循環。





李繼明


70後應該都知道姜昆的厲害吧,那個年代,那麼一輩人,沒有現在日新月異的變化,作品的創作可以說在當時相當的厲害了。現在人家歲數大了,搞一搞自認為的創新不也挺好麼。你喜歡就聽,不喜歡就換臺唄,說什麼人家蹭熱度,跟風,又拿人家跟郭德綱比,能比麼?姜昆才華橫溢的時候郭德綱還是說不定在哪呢。姜昆68,郭德綱46。差了22歲!


社區大爺送溫暖


相聲,四門功課說,學,逗,唱。相聲,表現形式是用諷刺的手段反應現實生活的現象,真,善,醜,惡。相聲,目的是在娛樂的同時讓社會群眾瞭解社會問題及引起共鳴弘揚正能量。老一代大師把傳統的文化特徵用了幾十年的時間形成的相聲特有的模式。今天,我們新一代愛好並喜歡相聲的人應該發揚光大。回過來看姜昆的嘻哈相聲,不得否認也許是為了創新,但並不符合相聲的曲藝形式,在相聲裡最多叫學,而且學的真的是垃圾。我建議姜昆回去再學習幾年可以多聽聽老一代大師的作品如劉寶瑞的《兵發雲南》給相聲很好的註解。


筷子鮮生


浪費納稅人的錢,浪費國家補貼,養活這樣的人請問為相聲以及曲藝做出來了多少貢獻 每年那麼多補貼又都用往何處了,建議廉政機關查查


娜樣怎樣


群魔亂舞,譁眾取寵,表演者忘情自嗨,觀眾看得雲裡霧裡不知所謂......中國曲協經常發文譴責這個譴責那個,反三俗,自詡為道德衛士,殊不知,他們這個節目一出場就被打上了“惡俗”的標籤。

因為德雲社的緣故,我很不喜歡中國曲協,一群體制內的蛀蟲,尸位素餐,花著國家的錢,不求創新,毫無成績,天天只曉得排擠這個排擠那個。

這麼多年,德雲社對中國相聲的的貢獻大家是有目共睹的。

以前相聲沒落到幾乎完全沒市場,據說郭德綱的師傅侯耀文先生想要上春晚,都只能通過演小品的方式;

于謙以前在體制內上班,相聲直接被停演,他上臺拿吉他彈唱,還被觀眾轟下了臺;

郭德綱早年混得不如意時,頓頓是清湯麵條就大蔥,被房東指門罵街,還有就是跑去當人體模特,站玻璃櫥窗裡供人參觀拍照......

幸好郭德綱堅持下來了,守得雲開見月明,終於混出名堂了,然而,同行眼紅了。

天津相聲節,每年都拒絕德雲社的加入,2019年更是把德雲社的“仇人”,比如曹雲金、何沄偉拉過去表演壓軸節目;

曲藝家協會成立70週年,德雲社仍然無緣參加,相聲的代表人物竟然是青曲社的苗阜,論影響力,苗阜比得過郭德綱?

中國曲協怒批張雲雷,這事張雲雷的確理虧,認了,但他們依舊不依不饒,非要趕盡殺絕,行業內鬥搞得天下皆知。

這次跨年演出,很多電視臺都沒有相聲節目,估計也是怕了,萬一不小心被曲協那幫“聖人”盯上了,估計一整年都不得安生。

郭德綱常說“不是我的相聲水平高,是同行的襯托”,雖然是調侃之言,但在姜昆的“嘻哈相聲”對比下,卻成了事實。


彌江小地主


姜昆的出發點是好的,嘻哈相聲只是個開始。之後還會有搖滾相聲,交響樂相聲,拿著大頂說相聲,潛水相聲,邊踢球邊說相聲,開車相聲,微商相聲(你可以不會說,你只要發展你的下線讓他們相信微商相聲能掙錢即可),喝酒相聲,拳擊相聲,戴著禮帽說相聲(必須搭配豪車),掏鳥相聲,傳奇相聲(沒有充值渠道,邊說邊攻沙的那種),鱔魚相聲(和諧),唱跳rap相聲(目前只有一人有資格表演)等等等等。

前提是,你一定要站好隊,不然會被貶為非主流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