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样看待姜昆自创的“嘻哈相声”?

会火A


个人看法:

自视主流相声“大师”,又是曲协主席,本事(传统玩意儿)却没有郭德纲多,干不过又管不了。提出主流非主流,正路子野路子,可偏偏他口中的这个非主流、野路子的三俗相声,成功的用一张张票养活了一个团体,并且活的很好。如果不是这个位子也许就没有这么多事了。总感觉身负重任,殊不知早已误入歧途。

郭德纲有些作品其实就是讽刺所谓主流相声的,比如:相声门槛低,会说话就能说,其实相声的门坎在里面,有些人因为一两个作品成名了,捧成所谓的大师、艺术家了,其实基本功欠缺,有的人根本就“不会说相声”,但已经成名了,又不能虚心踏踏实实从头学习,反正中国这么大,到处巡演也能混下去。到哪把当地地名后面加上我的故乡……

姜昆的相声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也不是不好,那个时代都提倡创新,只不过理解上出现了偏颇。

侯宝林能把相声说到人民大会堂,说给毛主席听,可见相声是门艺术,就看说相声人的造诣了。

姜昆相声一味地求新求变,老郭相声也确实太市井,总归都难有侯宝林大师的高度和成就。


我是我的我的我是我


严格说,姜昆和李丁、金霏等几个年轻相声演员所表演的所谓“嘻哈相声”,不叫相声、而是披着相声外套的嘻哈说唱。

一边跳着街舞一边念白,这是典型的嘻哈说唱手法,和相声这门艺术一毛钱关系也没有。很显然,在“大胆尝试、小心求证”这条艺术创新道上,姜昆只用了前半句、而忽略了最关键的一句。

创新一旦背离了本门艺术本质和根基,只能说是跨界、而非创新。以“跨界”冒充“创新”、那就是诈骗、是贻笑大方。

相声四项基本功“说学逗唱”之“学”,可以旁征博引、包罗万象,现代“说唱”艺术当然也可以包含在内。

但前提是在相声基础上、在相声段子中融入和穿插应用,而整段作品均以另外一种艺术形式出现、还非得说是“相声”,这叫不伦不类——估计是觉得观众好蒙。

二十多年前,冯巩和牛群在春晚舞台就已经尝试过在相声中糅合入现代歌舞艺术,那时观众也许还会觉得耳目一新。

这么多年过去,在观众早已明白什么才是相声艺术情形下、还在以表演嘻哈硬说是相声,用马三立大师的话说:这是出洋相。

或许,在德云社日益强势的压制下,作为曲协主席的姜昆很想打一场翻身战,但“嘻哈相声”的尴尬出现、似乎有点病急乱投医的味道了。

留住曾经辉煌的最好办法,要么急流勇退、要么像马季晚年一样兼容并蓄,既不失大家风范、又无须承担过多是非对错。可惜,姜昆显然没学到老师马季的处世精髓,结果就是骂声掩盖了光芒。


岑詮


嘻哈相声我看了一下,只感觉满屏的尴尬。姜昆在台上很卖力气地在蹦蹦跳跳,大多数观众感觉不舒服,但又好意思不鼓掌。掌声是要到了,但很廉价。

看了这个视频,我更加坚定我以前的判断:姜昆真是不懂相声,而且不得其门而入。

1

我们分析一下他那段嘻哈的歌词:

不是你不明白,这世界发展快......这一代和一代,他本来就不一样,老人对小孩,他经常看不上......说好相声是我们的理想,观众的快乐就是我们的愿望,就盼着相声明天更加辉煌......

歌词表达了三个意思:时代变化快;隔代人有代沟;发誓我们要说好相声。

这就是姜昆的焦虑:时代变化快,我们要赶上年轻人的步伐。所以年轻人喜欢什么,我们就做什么,要和他们打成一片,不被时代所抛弃。

有危机感是对的,关键是怎样打破危机?姜昆的作法是跟随,现在流行什么,我跟什么。电视流行,我有TV相声;多媒体出现了,我推出多媒体相声;嘻哈火了,我也rap两句,甚至载歌载舞。但好像效果并不如人意。TⅤ相声直接把相声搞熄火了,引来了最大的对手小品。春晚上推出的多媒体相声,不知所云地展示了一下,就再无声响了。

2

姜昆嘻哈相声的表演显然是失败的,也就是说,他的创新出现了问题。那么, 既然是创新, 有没有成功的例子可以借鉴、可以分析?看看别人是怎样利用嘻哈进行创新的。

很凑巧,十几年前,我曾在天津小茶馆儿听过一个相声。是两个年轻演员创作的节目,他们的表演,也借用了嘻哈这一元素,演出效果非常火爆。

他们的思路是从嘻哈的特点入手, 嘻哈就是一种类似中国快板儿的艺术。那么天津快板用天津方言来表演,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尝试一下,用天津方言来rap一下呢。而且rap的是《拉兹之歌》(印度电影《流浪者》主题歌)。

天津方言+rap+电影主题歌。土洋大杂烩的结合,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产生了爆笑的喜剧效果。当时, 观众的反应十分热烈,乐得前仰后合。

以至于很多天过去了,同事们还不断拿这个段子开玩笑,反复地表演,演一次乐一次。可见,这个创新是多么深入人心。

3

有人总结过,有三种方法可以产生喜剧效果。其中之一就是:外在偶然事件使“情景”迅速变化,人物性格与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

上面那个天津方言rap就是利用了这一规律。嘻哈rap给人的印象是酷、面无表情、洋气。而天津土话是接地气、声情并茂、幽默。这二者一结合,二者鲜明的对比,对观者产生强烈的视觉和听觉的刺激,不乐破肚皮才怪呢。

这个创作之所以成功,首先遵从了喜剧创作的规律,以理论为指导。然后发掘素材的特点,即嘻哈和本土的快板类似。而嘻哈的酷对快板的嘻;嘻哈的洋对方言的土;嘻哈的面无表情对快板表演的声情并茂。二者的特点能够产生很强烈的对比,是一个很好创作的方向。

4

所以我认为, 不能为创新而创新。相声的创作一定是有规律的。所谓的创新,也要遵从创作的规律。不是我创新了,我什么都不管了。

在吃透规律的基础上,研究新形式、新题材的特点,进行加工。按照规律制造喜剧效果。这是创新应该走的必由之路。

其实,郭德纲的相声之所以受欢迎,也是按照这个路子走的。他自己就说过,我的《西征梦》就是套老活的底子,加入了新时代的元素,让观众喜闻乐见。原版是《打白朗》,白朗是民国的一个土匪。

如果原文照搬,和观众的生活相差太远,没有代入感。所以白朗改成了恐怖分子,袁大总统改成了豫语美国总统。

这其实就是创新,在规则下,把生活中的新鲜事物往里面套,只要套得合理,套得可乐就行。

反过来再看姜昆的那段嘻哈,总结过去,肯定成绩,憧憬未来。这应该是一个年终总结。和喜剧无关。

如果静下心来,研究一下嘻哈的特点,能不能找到笑点。比如嘻哈爱耍酷,我是不是用一个很土的造型,来说一段地道的嘻哈?嘻哈讲求语速快,我是不是来个磕磕巴巴的嘻哈?嘻哈不是目的,而是一个工具,用它产生笑料而已。

5

总结一下,姜昆的创新之所以屡战屡败, 就在于他没有遵循创作的规律,没有把手中的题材吃透, 没有静下心来分析业务。总是浮于表面,走形式。这样的表演,打动不了自己,也打动不了观众。


混沌指纹


姜昆老师的相声我一直都很喜欢,记得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了姜昆、马季、李金斗等相声大师,由于姜昆和我是山东老乡,所以我更是一直很喜欢他的相声,那时候经常用收音机听他的相声,那时候他和马季搭档的比较多,他们说的段子我经常翻来覆去听很多遍,像《猜谜语》、《传谣》等更是耳熟能详。作为我比较喜欢的相声大师,对于他的作品我一直都很支持,可是对于他的“嘻哈相声”我是真的有点接受不了!


传统曲艺和时代相结合,谋求变通我认为是好事,但是当把传统曲艺改的面目全非,变成四不像时,我认为就失去了改变的初衷和意义。因为我在他的想哈相声里之看到了嘻哈说唱,没看到斗,即使学也学的不伦不类!

那么姜昆为什么要把传统曲艺中的相声和嘻哈相结合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1.同行是冤家。姜昆和郭德纲可以说都是相声大师,在相声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姜昆可以说一直以相声界的泰斗自居,但是郭德纲却半路杀出,大有取而代之之势。郭德纲的新相声比较迎合大众口味,可以说是发展的如火如荼,大有一家做大之势!看着郭德纲有赶超自己的趋势,姜昆当然不能坐以待毙,靠传统的相声形式,他觉得到了瓶颈,所以只好求变,结果就变出了不伦不类的嘻哈相声。

2.顺应时代发展,想迎合年轻人口味。传统相声一般受众大多是上了年纪的人多些,但是郭德纲的新相声受众就比较广,简直的老少通杀,姜昆要想重拾自己在相声界的地位,就需要扩大自己的影响面,所以他就想将自己的相声形式和年轻人喜爱的嘻哈想结合,把受众面扩大到年轻人。

3.他的传统相声到了瓶颈期,就想变。我发现最近几年姜昆的相声水平比过去下降了很多,好的相声作品也比过去少多了,而且水准也不能和以前比,这或许说明他相声发展到了瓶颈期吧,这个时期就很难再有好的作品,所以为了突破,他只好求变!

那姜昆的嘻哈相声为什么我不看好,我有以下几点见解:

1.因小失大,拣了芝麻丢了西瓜。姜昆了为了迎合年轻人的喜欢,把传统相声和嘻哈相结合,使其失去了相声的基本特点,姜昆原有的相声形式已经有了自己受众人群,但是他却把传统相声和嘻哈结合,把相声改的不伦不类,还被人说假唱,既没有得到年轻人的认同,又失去了最铁杆的受众人群,得不偿失!

2.传统曲艺要求变,要发展是好事,但是不能失去了精髓,失去了本质!姜昆嘻哈相声已经失去了传统相声的精髓,失去了相声的本质,姜昆的嘻哈相声就是披着相声外皮的嘻哈!这种不伦不类的东西是不会有发展空间的!

3.无论什么形式,关键是要用心去提高作品质量,而不是哗众取宠。我相信只要用心去提高作品质量,哪怕是传统相声你不去变,也会有很多人喜欢,也会赢得大众的认可,就像姜昆曾经用心创作的作品,不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和支持吗?干嘛非要去迎合谁?干嘛非要哗众取宠,如果把精力只用在投机取巧,而不是认真提高作品质量上,那注定会失败!

所以呢,好的作品不是靠随波逐流、靠迎合得来的,而靠的是用心,靠的是坚持,靠的是一次次的精益求精,如果只想靠花里胡哨、哗众取宠,致使失去了本质和精髓,那么注定会失败!


新郎中国新娘越南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看了嘻哈相声,我的老天!那不是相声,是嘻哈,用嘻哈的形式宣传相声而已。

相声需要创新不假,但这根本不是创新,这是相声演员客串了一把嘻哈,填上与相声有关的歌词,借嘻哈宣传一下相声罢了。

我尊重姜昆老师,但这样的创新就连不懂行的我都觉得实在生拉硬扯,就连我这个门外汉都知道相声是说学逗唱相结合,但从头到尾都是嘻哈就叫嘻哈相声么?我不敢苟同。

相声既然是说学逗唱,中间自然可以加入嘻哈的元素,但不是全部,加入一点点,合适就好,别一大段都是,那不叫相声。

就连姜昆老师都应该意识到这个问题,结果怎么着?一直在为自己的嘻哈相声下定义,做说明,或者说做辩解也不为过。

结合最近流传出来的说法,说是相声界集体拜师,明确拒绝德云社参加。这样做就相当不地道了,德云社在相声道路上做得风生水起,撇开德云社的相声界集体拜师,相声界会得到什么?什么都得不到,如果真的进行了,那将是相声界的巨大损失。

我不懂相声,谈不上喜欢,也谈不上讨厌,偶尔听听,觉得我们国家有相声这种语言艺术,真是了不起。

我不反对相声创新,包括姜昆老师对“嘻哈相声”的探索,并无不可。但相声绝对不能用排挤的方式来创新,再说排挤根本就不是创新。

真心希望相声创新进入良性循环。





李继明


70后应该都知道姜昆的厉害吧,那个年代,那么一辈人,没有现在日新月异的变化,作品的创作可以说在当时相当的厉害了。现在人家岁数大了,搞一搞自认为的创新不也挺好么。你喜欢就听,不喜欢就换台呗,说什么人家蹭热度,跟风,又拿人家跟郭德纲比,能比么?姜昆才华横溢的时候郭德纲还是说不定在哪呢。姜昆68,郭德纲46。差了22岁!


社区大爷送温暖


相声,四门功课说,学,逗,唱。相声,表现形式是用讽刺的手段反应现实生活的现象,真,善,丑,恶。相声,目的是在娱乐的同时让社会群众了解社会问题及引起共鸣弘扬正能量。老一代大师把传统的文化特征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形成的相声特有的模式。今天,我们新一代爱好并喜欢相声的人应该发扬光大。回过来看姜昆的嘻哈相声,不得否认也许是为了创新,但并不符合相声的曲艺形式,在相声里最多叫学,而且学的真的是垃圾。我建议姜昆回去再学习几年可以多听听老一代大师的作品如刘宝瑞的《兵发云南》给相声很好的注解。


筷子鲜生


浪费纳税人的钱,浪费国家补贴,养活这样的人请问为相声以及曲艺做出来了多少贡献 每年那么多补贴又都用往何处了,建议廉政机关查查


娜样怎样


群魔乱舞,哗众取宠,表演者忘情自嗨,观众看得云里雾里不知所谓......中国曲协经常发文谴责这个谴责那个,反三俗,自诩为道德卫士,殊不知,他们这个节目一出场就被打上了“恶俗”的标签。

因为德云社的缘故,我很不喜欢中国曲协,一群体制内的蛀虫,尸位素餐,花着国家的钱,不求创新,毫无成绩,天天只晓得排挤这个排挤那个。

这么多年,德云社对中国相声的的贡献大家是有目共睹的。

以前相声没落到几乎完全没市场,据说郭德纲的师傅侯耀文先生想要上春晚,都只能通过演小品的方式;

于谦以前在体制内上班,相声直接被停演,他上台拿吉他弹唱,还被观众轰下了台;

郭德纲早年混得不如意时,顿顿是清汤面条就大葱,被房东指门骂街,还有就是跑去当人体模特,站玻璃橱窗里供人参观拍照......

幸好郭德纲坚持下来了,守得云开见月明,终于混出名堂了,然而,同行眼红了。

天津相声节,每年都拒绝德云社的加入,2019年更是把德云社的“仇人”,比如曹云金、何沄伟拉过去表演压轴节目;

曲艺家协会成立70周年,德云社仍然无缘参加,相声的代表人物竟然是青曲社的苗阜,论影响力,苗阜比得过郭德纲?

中国曲协怒批张云雷,这事张云雷的确理亏,认了,但他们依旧不依不饶,非要赶尽杀绝,行业内斗搞得天下皆知。

这次跨年演出,很多电视台都没有相声节目,估计也是怕了,万一不小心被曲协那帮“圣人”盯上了,估计一整年都不得安生。

郭德纲常说“不是我的相声水平高,是同行的衬托”,虽然是调侃之言,但在姜昆的“嘻哈相声”对比下,却成了事实。


弥江小地主


姜昆的出发点是好的,嘻哈相声只是个开始。之后还会有摇滚相声,交响乐相声,拿着大顶说相声,潜水相声,边踢球边说相声,开车相声,微商相声(你可以不会说,你只要发展你的下线让他们相信微商相声能挣钱即可),喝酒相声,拳击相声,戴着礼帽说相声(必须搭配豪车),掏鸟相声,传奇相声(没有充值渠道,边说边攻沙的那种),鳝鱼相声(和谐),唱跳rap相声(目前只有一人有资格表演)等等等等。

前提是,你一定要站好队,不然会被贬为非主流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