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對叛逆孩子是如何看待的?

初中數學精品課堂


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先思考一下什麼是叛逆?我所理解的叛逆,有三個維度:

首先是對傳統和固有習慣的抗爭和顛覆,從這個維度上來說,叛逆意味著創新。從人類歷史來看,無數個歷史偉人所做出的偉大貢獻,都是對當時傳統的叛逆,但正是這些偉大的叛逆行為,才有了人類偉大的今天。比如,達爾文的進化論,就是對世間萬物是上帝創造的這樣一個世界觀的顛覆,讓世界前進了一大步。如果孩子是屬於這種叛逆,應該給予肯定。

其次,是孩子叛逆期,他們自我意識覺醒,獨立意識不斷增強,想擺脫家長及周圍的約束,這是人生成長的一次飛躍,我們應該懂得這個規律,懂得尊重孩子,適度引導和鼓勵其有正確的主見,同時防止其走偏。

最後,孩子的行為還有一種是屬於不分對錯,故意對著幹。那這種叛逆行為,是情緒的發洩和對抗。這種叛逆一般根源都在原生家庭,父母是孩子的影子。作為父母的我們找找自己的原因,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方式。比如我們對於孩子是不是的管教是否太過於嚴厲,是否總是用負面否定的語言等。

總之,我們對孩子的叛逆行為,不能採取一刀切的態度,而是要分析清楚叛逆的類型,對症下藥,採取合適的教育方式讓孩子健康成長。以上是本人對叛逆的理解和思考,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裸露的當下


我是康睿媽育兒,很高興回答您這個問題。

叛逆的孩子,我們會怎樣看待?

首先我們要理解什麼是“叛逆?”

“就是反叛的思想、行為......違揹他人的本意,常常做出出乎意料的事情。叛逆是一種長大了的感覺。”

孩子叛逆行為主要有以下三個階段:

1

2-3歲的孩子

01 幼兒學會走路後,大腦中的運動神經開始高速發展,幼兒慢慢會把自己和他人分開,開始建立自我意識。

02 在這個認知過程中,大約兩歲左右,幼兒進入“執拗敏感期”。經常用“不”字與反抗來和父母建立心理疆界,這就是孩子第一個叛逆期。

2

3-8歲的孩子

01 這個時期的孩子,開始從家庭進入社會,開始渴望獨立參加社會實踐活動,但真正獨立的生活經驗及能力還不足。

02 到了7-8歲時,他的自我意識發展比較快,學會把自己的行為和別人的行為相比較,這個時候,他自認為他已經長大了,什麼事情得他說了算,如果不按他的要求就會做出和大人對抗的行為。不講道理,但心理上又會表現出非常依賴父母。

3

9-15歲的孩子

01 自我評價的獨立性不斷增長,特別在評價自己的或別人的行為時能夠比較全面、深刻。

02 他們容易看到自己的優點,不容易看到自己的缺點,所以當大人一說他哪裡哪裡做的不好,孩子的情緒即刻爆發。

03 他們常常善於評價別人,不善於評價自己,自尊心特強。

04 到了12-15歲時,是叛逆的高峰期,這個時候是孩子的“青春期”,是人類個體生命全程中的一個特殊階段。孩子在生理發育很迅速,但心理發展相對緩慢,心理水平從幼稚向成熟發展。

05 青春期的孩子在情緒上很多時候表現出不穩定,有強烈、狂暴、溫和、細膩等行為。

4

我們父母可以通過以下方式,幫助自己的孩子輕鬆走出“叛逆期”。

01 對待2-3歲的孩子。父母首先學會接受孩子的“不”,接受孩子的感受、需求,也就是用愛、接納尊重他的個體性發展。

02 對待3-8歲的孩子。在接納、尊重的基礎上,要多一些包容心、愛和耐心,注重親子關係的溝通、交流;對待孩子行為的發洩,要允許他表達他的情緒;瞭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動機,和孩子一起建立良好的規則,幫助孩子更好地度過叛逆期。

03 對待“青春期”的孩子。父母要注重朋友式的溝通、交流,對待孩子過火的行為有時可以緩一步教育或不接招。冷靜處理,然後等找準時機和孩子談心。還有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多種方法嘗試,切記粗暴、語言攻擊等極端行為對待青春期孩子。

以上是我的回答,更多的育兒交流,歡迎關注“康睿媽育兒”。


康睿媽育兒


父母的問題吧,我爸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孩子犯了錯誤,別人不會說這孩子怎麼滴了,一定會說這孩子爹媽怎麼當的。但是你說的叛逆是孩子正常年齡段該有的,純屬正常 啊。我原來一直以為偉人家或者作家的孩子都應該教育的很好吧。但是也有很多特殊的,麥家和他的兒子關係一度緊張到不行。金庸的大兒子選擇跳樓自殺,金庸說什麼都不能理解。龍應臺的大兒子寧願自己坐公交車都不搭母親的車。所以,我們父母做好該做的,道理該獎的還是得獎,但是孩子可能內心也在不停的糾結呢。所謂叛逆,我們也都經歷過,別做出格就好,一個階段吧。


安靜的自由


第一個就是,要讓大家處於比較民主的環境當中,小孩子要有他的自主權和發言權。家長在這裡面要學會傾聽,讓他完全地自由的表達,他的一種想法和情緒,然後要尊重他的一些想法和情緒,甚至要去理解他。我們所說的跟孩子站在一個角度去看,不要說好像就是從上往下的看,就太權威了。還有剛才我說的有問題的話大家協商,如果真的做錯了,家長也可以適當地道歉,但是也不是無底線的這種,小孩子要幹什麼,就讓他幹什麼。第三個,尊重他的隱私,其實青春期的小孩,他的隱私也是非常多。特別是遇到自己喜歡的異性的時候,有些父母會覺得不允許他,其實這種不允許反而增加了他對這方面的嚮往,或者是更加去接觸這些內容。最後一個,我們所說的身份的認同,其實小孩子他從父母當中他得到愛的同時,他其實也希望父母去對他這個身份,能夠得到認同。如果他對於父母,包括老師,包括家裡周圍的朋友,都會對他認同的話。這方面他也會非常自信,所以從這幾個方面,其實家長也是能夠做得到。


棠七學姐上線啦


我的孩子現在就已經處於叛逆期,從原來的乖乖女,變得特別容易煩躁,易怒,敏感,甚至你多一句嘴,她可能就會大發雷霆!我想這也是很多家長的困擾,在這期間我做了深刻的反思,從孩子的身上我有時候會看到自己的影子,孩子因為有好多時候,怕說了又不被我理解,以至於表現出超級反感,我在她發脾氣的時候,儘量不去理論,因為她正出去情緒期,事兒過之後,我會慢慢和她談心!還有很管用的一個方法就是多鼓勵孩子,在發現她哪些事情做的好的時候,去讚美,真正的從內心把孩子當成是你的朋友,避免命令的語氣,目前看,進展還算頗有成效。


源源姐碎碎念


隨著年齡的增長,有些孩子的叛逆心理也在逐漸地增強。產生叛逆心理是孩子在認知思維成熟發育過程中的一種正常現象。也不是所有孩子都會叛逆。如何看待孩子叛逆心理的形成、消除,除了孩子自身認知的成熟之外,必須清楚地認識到注意到這樣幾個外在因素。孩子往往表現在不聽話,對家長的指令產生牴觸情緒等等。很多時候出現這種情況是由家庭環境影響的。家庭人際關係的緊張、家長式作風都會導致孩子情緒的變化。比如,在今年疫情期間,是孩子們入學以來第一次長時間由家長管理和輔導,幾次聽到家長訴苦,孩子怎麼怎麼不聽話,一叫做作業就不耐煩了。恨不得馬上送學校。有的家長恨鐵不成鋼,對孩子的所謂不成器非打即罵,以致產生對立情緒。訓斥的話聽多了聽煩了。對於這種情況,我們不妨找找自身的原因。孩子認識的提高,自覺性的形成是有一個過程的。未必他們的想法都是錯誤的。孩子們基本上都不喜歡家長或老師嘮嘮叨叨。如果我們認真地反思一下,就會發現自已的方式方法有所欠缺。孩子無論大小,都有自尊心的。同樣需要得到尊重,渴望得到尊重。消除叛逆心理其中一個重要方面也應該多跟孩子交流溝通。有段時間,在語文課後安排了每天必須寫多少生字。有的同學寫厭煩了,說寫了幾遍還要寫嗎?我沒有正面回答,也沒有強迫他們再寫多少。而是利用一個午間自習搞了一個小活動。我把全班書法作業本和語文練習本就書寫方面進行了一個優選分類,然後拿到班上以小組為單位組織評優。要求他們說出誰寫的最好,最工整,最乾淨,最美觀。通過這次活動,很多同學看到自已的作業跟別人的作業有很大差距,主動找到我說以後一定努力把字寫好。他們心裡那一點點反感情緒立即煙消雲散了,對以後佈置的作業都完成的保質保量了。我體會到了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了。孩子有叛逆行為有時也可以看出孩子的思維能力在上升,如果引導得法,會使他們的思維得到一次完善和提升,如果一味強加干涉,必然會使他們的叛逆心理加深,甚至走向教育的對立面。在整個教育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逆來順受唯唯喏喏的孩子發頭不大。而充滿叛逆心理表現極有個性的孩子一旦步入正軌,就會出現一次學習上的飛躍。當然,一娘生九子,九子九不同。對於叛逆孩子我們也要根據年齡特徵、性格特徵、特殊的家庭環境、學習生活的特殊經歷而區別對待。


康王書畫


孩子在經歷叛逆期時,很奇怪,不可理喻,家長怎麼做都沒用,拿孩子一點辦法沒有。

2-4歲,雞蛋碰上石頭

第一“反抗”期

反抗:

顧名思義就是說一方對另一方不滿意,從言行上給予對方有聲或者無形的反對。拿到家庭教育中來,就是孩子情緒反作用在家長身上,在家長身上體現出來的一種張力。

對於2—4歲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們,經常會看到他們有不聽話現象,你說你的,我做我的,有時弄的家長急了,就吼孩子兩嗓子。甚至還有性急的家長,在指揮命令無效狀態下,給孩子幾巴掌,結果弄的孩子哇哇大哭。還有的家長一安排孩子做什麼事,孩子馬上說不,或者乾脆堅持自己的想法,任憑家長怎麼講道理,怎麼說勸都無法改變孩子的想法,氣急之下的家長不是批評就是乾脆暴打一頓。

看到這些現象,我經常會想到:孩子有時像“雞蛋”,家長抓在手裡,任憑你怎麼用力,雞蛋都不會破——家長拿孩子一點辦法沒有。而有時看到一些家長那種強行想改變孩子的粗暴的作法,我感覺更像“石頭”——冰冷、無情、生硬。

追究現象背後的本質,孩子為什麼會這樣呢?實際上並不難找出原因:

原因之一:我要表達,我有想法

原因之二:家長忽略了孩子的遊戲心理

原因之三:孩子的“單向思維”不容忽視

“第一反抗期”的孩子思維是屬於單向的。孩子們經常會大腦不轉彎,想什麼就是什麼,不管你怎麼勸,總會按著自己的想法去幹,面對這種不可逆轉的想法,家長只需要冷處理,或者裝看不到,或者採用延遲滿足要求的方法,便可以擺脫眼前的困境了。

比如孩子走到樓下了,把玩具忘家裡了,這時如果你說:我們已經下樓了,下次再拿吧,可是看看孩子偏就不,就讓你上樓去拿,怎麼辦?還比如幾個寶寶在一起玩,你的寶寶護自己的玩具,別人動哪件都不行,別的小朋友一動,他就要、爭、搶,結果弄的哇哇大哭,場面很不好控制,怎麼辦?

對於“第一反抗期”裡孩子們的表現,不管頂嘴也好,還是遊戲心理也罷,都需要家長們冷靜面對,用不著去和孩子們著急,也不用去焦慮。

那麼我們應該怎麼應對呢?

方法一:走到孩子身邊,蹲下來告訴孩子“我需要幫助”

當你要求孩子做某件事的時候,只需要提醒或者鄭重告訴孩子一遍或者兩遍就夠了。如果他們仍在自顧自地做著手裡事,或者在專注於玩兒時,請不要再說第三遍了,如果你這樣做了,就等於白白浪費你的感情。因為孩子壓根就沒聽你說啥,更沒有去執行的意願。如果你喋喋不休的話,就等是廢話了。

面對充耳不聞的孩子,請家長冷靜地走到孩子身邊,不妨蹲下來,靜靜地看著孩子,這時你會發現專注於手裡事情的孩子,會逐漸把目光轉移到你的身上。抬起頭望著你,這時做為家長,當能和孩子進行目光交流,表情交流時,意味著你可以用最簡潔的語言告訴孩子你要做什麼的時候了。這裡要提醒家長一點:儘可能不要用命令的話語,而是用請求幫助的口吻。因為對於這麼大的寶寶來說,非常願意幫助人,甚至他會毫不推辭地願意接受你的請求。但如果你命令孩子“你馬上去幹某某事”時,孩子可能會反駁“憑什麼是我去,為什麼不是你去?”,呵呵,一句話,便會讓你哭笑不得。

方法二:制定家庭規則,少去嘮叨說廢話

很多家長忽略制定家庭規則這點,這對於引導孩子遵守家庭教育秩序,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是非常不利的。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在家庭教育中必須要關注規矩,讓孩子清楚,規矩是大家都共同遵守的,不是給你小孩子一個人用的。當我們的父母都來做遵守規矩的模範時,孩子便也習慣於遵守了。

對於處於遊戲狀態下的親子溝通,比如孩子越制止越不聽,越追越不老老實實吃飯的寶寶們,請家長們乾脆還是不要做無謂的叮囑了,比如對於吃飯,實行分餐制,一人一份,飯前做好就餐規定:必須認真吃飯,如果拖拉磨蹭,大家都吃完了,你還沒有吃完,不好意思,我們就收拾碗筷了,沒有飯吃,你就餓到下一頓吧。


當孩子真看到因為磨蹭而被收走眼前的碗筷時,下一次,他自然就有了經驗和教訓,不用多說,自然就會老實多了。如果孩子還拖拉,如法,幾次後,孩子便自覺了。家長全然不用擔心孩子會餓壞了,只要飯後不給零食,不去給孩子驕縱,好的飲食習慣很快就會養成的。

在這裡鄭重提醒家長們:不要嘮叨孩子,嘮叨孩子會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嘮叨會讓孩子抓不住重點,嘮叨會讓孩子不知道自己該做點什麼。

用簡潔的話,合適的語調,走到孩子身邊,在目光交流的前提下告訴孩子,你想要做什麼,或者讓孩子做什麼,這就足夠了。

方法三:巧妙運用注意力轉移法應對孩子的單向思維

對待“第一反抗期”的寶寶們,家長無需急三火四地給他們講道理,更用不著武力來制止孩子,只需要冷靜一些,用注意力轉移法,將孩子一心想做的事,想要的玩具,或者非要實現的想法給轉移了,便可以讓孩子順著你的思路走了。

有時一些家長非要給孩子講一番道理,來證明孩子是錯的。這種方法不可取,對孩子來說,一方面孩子理解能力是有限的,對於成人語言並不會完全理解,這時對孩子講道理,試想,正處於情緒裡的孩子,哪能聽得進去呢,相反家長會越講心裡火氣越大。另一方面孩子的單向思維僅關注事本事,並不會一定要實現,只是想法罷了。

比如有個三歲寶寶晚上要吃餅乾,天已經黑,不方便去買,這時家長何不採用想像的方法來和寶寶“畫餅充飢”呢,可以和寶寶一起想像,對我們要買一個大大的餅乾,我們要買好多好多的餅乾,我們要那種巧克力的餅乾……當和孩子一起展開豐富的想像時,過一會兒再看寶寶,基本上就會忘記買餅乾這件事了,也不再鬧著要餅乾了,一切都在快樂的想像氛圍中解決了。

注意力轉移法,家長要靈活運用,在寶寶們鬧情緒的時候,不妨採取冷處理的方式,暫時給自己一個尋找方法的間隙,同時也避免了激起孩子的倔強的心理。

7-9歲:當矛遇上了盾

第二“反抗”期

對於矛和盾來說,兩者屬於進攻和防禦工具。



時如果把家長比喻成“矛”的話也未嘗不可。且說家長之“矛”一般都會體現在試圖改變,甚至打破孩子的很多毛病或者壞習慣方面。比如有一些孩子對學習逐漸不感興趣時,家長便想著辦法想解決這種現象,先是說教,當說教不起作用時便批評,當批評也不起作用時,便會動用武力,企圖用強力來改變孩子。

比如有些孩子在生活中的一些拖拉、磨蹭的習慣,不管家長如何督促,如何大嚷大叫,仍然於事無補。還比如有些孩子的耐性差,做什麼事都堅持不了幾分鐘,不管家長如何去鼓勵,去打氣,仍然會半途而廢等等,所以當家長再鋒利的手段“矛”遇到孩子時,可能也奈何不得孩子的心理之防禦“盾”。

再看看孩子們心理防禦之“盾”吧。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思想在逐步走向獨立,特別是小學二、三年級的孩子們,此時已經有強烈的獨立的思想意識,當思想有獨立意識時,行動的獨立便會逐漸表現出來。

比如,孩子們經常會放學在路上和同伴玩兒,回到家寫完作業後,也會急不可待地去樓下找小夥伴去玩兒,週末更是如此。當很多家長看到孩子如此瘋狂地玩兒後,自然是看在眼裡,急在心中,氣在肺腑之上。因為很多家長非常不情願看到自己給孩子設計的學習計劃和目標被孩子們就這樣玩掉。

於是家長們便會阻止孩子去玩兒,或者把孩子關在家裡寫作業,不允許隨便出去玩兒,或者不允許看電視,或者不允許用電腦等,結果呢,當孩子感覺到自己沒有自由時,在父母的嚴格的督促之下,也只好不情願地呆在家裡,沒有自由和活潑做為吸引和動力的學習,也只是流於形式,於是便可以看到很多孩子邊寫作業邊玩兒,這還不算,作業中經常會發現有錯誤,字也會寫的很潦草,橡皮擦留下的痕跡讓作業總顯得邋里邋遢。孩子們為什麼會在心裡逐漸構起了防禦之“盾”呢?

最關鍵有以下幾點,被很多家長忽略掉了,甚至根本不知道這是孩子所需要的。

第一點,孩子是在玩耍中讓自發性得到成長


的。

小學二、三年級,也就是孩子在7-9歲的時候,這一階段還被稱為“小團伙時代”。相互投機的孩子們組成“黨徒”在一起瘋來吵去,或跑到老遠的地方去玩耍。這是孩子確立自我的關鍵時期。如果缺乏對孩子心理瞭解的話,就很容易去片面地限制孩子的自由。當孩子感覺到自己不自由時,第一反應就是反抗,表現出來的行為,諸如:頂嘴,父母讓讓這樣,孩子偏不,並且會說出一大堆理由。或者有的孩子在反抗無果的情況下,乾脆就沉默下來,用不說話來反抗。這樣一來,親子溝通關係就急轉直下,讓家長有些束手無策了。其實,在與小朋友的玩耍中,孩子們的自發性會不斷地發展著。

如果不給孩子充分的自由,過分地加以強制,往往會孩子心情壓抑,不能感受到來自於父母的愛,使孩子人格形成發展受阻。如果家裡有這樣的孩子,請家長首先要思考一下了,你是否過度地限制孩子玩耍這一天性和自由,如果有,就需要我們的家長趕快解除緊緊束縛孩子自由心靈的繩索吧。

第二點,培養孩子的學習意願。

缺乏學習意願是自發性發育遲緩的緣故。孩子缺乏自己思考,自己決定想做的事情,不依賴於他人而能自主一切的能力。家長也應該反省一下,形成這種局面的原因還是在於前期的發展受阻,而不能歸於孩子自身。更不要用打擊性、誘導性的言語來說教孩子,比如“不好好學習,大了只能撿破爛了”,“不學習就沒有好出路”,“孩子,父母都是為了你好呀”等等,這種說教反而更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甚至反抗心理,或者出現對於目的的錯誤判斷。

“無言之行”比空洞的說教更具說服力,給孩子創造一個“學習”的氛圍,幫助孩子找到學習的樂趣,這樣孩子學習的意願就逐漸形成了。如果想提高孩子學習的效率和興趣,家長必須要明確告訴孩子:你自己的時間由你來支配,爸爸和媽媽不會每天限制你,督促你,因為學習是你自己的事兒,玩兒也是你自己的事兒,一樣重要!對於學習和寫作業,是你每天必須要完成的事兒,因為明天老師要檢查你的課外作業。但是如果你每天及時、認真完成作業,你就會獲得更多玩兒的時間,否則你的拖拉和磨蹭只會讓你學也學不好,玩兒也玩不盡興。家長可以引導孩子做時間成本計算,讓孩子明白他用在學習上的時間有多少,花在玩兒上的時間有多少,讓孩子在對比中通過效率提高來減少學習時間,增加用在娛樂和玩耍上的時間,這樣就會增加孩子對待學習的積極性。

第三點,發覺孩子的潛能,認真地培養一項優點或特長。

時下,在孩子學習興趣或者特長方面,“一窩蜂”,隨大流的現象比較常見。很多家長往往會給孩子安排特長培訓,比如同時給孩子安排幾項特長班的學習,比如鋼琴、舞蹈、書法、英語等的培訓,在家長的陪伴下,在週末或者課餘時間裡,往往讓孩子疲於奔命。

當孩子對特長逐漸失去了好奇心、興趣感時,便在枯燥和無奈下應付了事,時間長了家長看在眼中,自然會情緒失控,當孩子在批評和指責中產生厭煩的情緒時,隨之而來的就是牴觸,甚至會磨滅孩子對於其中一種可能產生的興趣。

所以,如果家長們不認真去觀察孩子對哪方面有潛能的話,盲目給孩子報興趣特長,無異於飲鴆止渴,到頭來家長和孩子都會煩惱和痛苦。細細想來,孩子到了初中以後,還有多少人在堅持學習特長呢?幾乎絕大部分孩子都因學習緊張而放棄了。那麼與其這樣,為什麼還要讓孩子犧牲大好的自由玩耍天性呢?

所以,對於這個時期的孩子來講,自由選擇或許比毫無意義的強加干預更能發掘孩子的潛能,成人的態度與選擇強加於孩子身上往往會受到相反的效果,其結果招致逆反或罷工,以至於關係緊張。

第四點,父母要勇於認錯,認真對待孩子提出的批評與建議。

孩子的眼睛是透明的,看待問題的方式與方法往往與成人有很大不同。很多家長看孩子戴著強烈的世俗色彩,比如會拿別人家孩子的優點去對比自己孩子的缺點和不足,結果會發現孩子這也不行,那也不好,結果讓孩子非常受傷害。甚至讓孩子越來越不信任父母。

當家長失去孩子的信任時,試想,家長的話還有權威性嗎?孩子還能認真聽家長的安排和佈署嗎?特別是很多家長帶著強烈的自我情緒批評、指責、打罵孩子後,更會迴避親子之間的矛盾和衝突。所以,有時我們家長應該適當傾聽一下孩子的批評與建議,必須要態度坦誠,勇於認錯和反省,平等地和孩子交流。這種態度的重要性在於“以身作則”的教導孩子,讓家長身上的“自我反省”成為最好的誠實示範。

第五點,給孩子充分的思維與娛樂空間。

現在的家長往往過多的限制了孩子的思維自我發展,並把自己的觀點不加節制的轉達給孩子,以學習為理由剝奪了孩子的娛樂空間,讓孩子在“無理由、無快樂”中成長,個性受到了限制,一旦忍耐到一定限度,孩子也會爆發。

比如有一個家長最近在諮詢中向我傾訴:“韓老師,我最近特別感覺到焦慮,我家兒子動不動就和我說,唉,活著真沒勁,還不如死了算了。你說孩子才8歲,為什麼就死啊活啊的?”

我告訴這位家長,你們的強迫式教育,已經讓孩子感受到了無比的壓抑,有時甚至是憤怒了,當孩子感受不到生活的快樂時,肯定會朝消極負面的方向去發展,嚴重者會心裡出現問題,造成人格和心靈出現激變現象。所以家長要放給孩子充分的自由,只是在某種程度上加以節制。自由的身心發展是孩子生理、心理年齡同步成長的重要保障。

第六點,要給孩子正面樹立“好孩子”的評價標準。

經常會聽一些家長嘮叨,嫌自己的孩子不聽話,其實有這樣想法的家長完全是走入了一個誤區。有些乖順而不讓大人操心的孩子,很大程度上是自發性發育緩慢的結果,過於聽話的孩子往往隱藏著更嚴重的成長危機。

成人如果不能改變評價標準,“好孩子”往往會成為“問題孩子”。“搗蛋”,“嬉戲”,“胡鬧”,“吵架”往往是孩子的自我自發性的體現,不能一味地進行打擊,要在有所限制中進行保護。

在面對孩子出現的上述現象時,家長必須要清醒地認識到,孩子在道德品質方面並不一定出現什麼問題,而是由於教育和引導不力,或者運用錯誤的教育方法讓孩子走向錯誤的成長方向。

比如有些孩子雖然有些小問題,小毛病,家長如果總是指責和埋怨,時間久了,孩子便會認為自己在父母眼中一無是處,反正我沒有什麼好的,隨便你們說什麼好了,於是便真的破罐子破摔了。所以,家長們一定要理性地告訴孩子,好孩子應該是什麼樣的,至少應該是樂於幫助人,善於團結友愛人,誠實熱情地去積極做事等等。

總之,家長一定要重視第二反抗期這一特殊的成長階段。這時所產生的各種問題,需要家長在家庭教育觀念上必須及時進行更新,認真瞭解孩子的心聲,做好親子溝通的改善,否則,會讓在第一反抗期中沉澱下來的問題,再同時帶上第二反抗期所產生問題繼續成長。如果真的是這樣,孩子的問題會慢慢變成頑疾,在孩子進入青春期後,將會無法去做轉變。到那時,親子關係將會因為孩子關閉了交流的大門而無法溝通。

12-16歲:火星撞地球

第三“反抗”期

當如水的時光,在孩子們嬉戲玩耍中悄悄流走時,青春期歲月悄悄來臨了,就像隨風潛入夜的春雨,家長們驀然間便感覺孩子們如那雨後的春筍一樣,茁壯成長起來。

走過了懵懂無知活潑任性的第一個反抗期,又度過了自我感覺良好倔強堅持的第二個反抗期,家長在與孩子們磕磕碰碰的接觸中,不知不覺中已經度過了十多個春秋寒暑。然而,成長總不會是風平浪靜的,成長中也總會伴著無數的快樂和幸福,也會伴有寒冬、酷夏,甚至是驚濤駭浪。當家長們突然意識到孩子的教育又面臨一個前所未所的壓力時,心情又開始了五味雜陳。

將“第三反抗期”的孩子比喻為“火星”,我想應該從孩子的性格和脾氣這些心理和行為特點上來濃妝淡抹地形容一番。“火星”之火,有時只是微弱的火苗,而有時會燃起無名之烈火,再看家長這顆“地球”,不小心便會被闖入大氣層的“火星”給碰撞一下腰部。那麼,處於青春期的孩子,諸如男孩兒,亦或是女孩兒,都有哪些特立獨行的思想和行為特點呢?

特點一:自我意識更強烈。

特點二:經常與家長“南轅北轍”。

特點三:行為標新立異。

特點四:請不要窺探我的隱私。

特點五:我在做我喜歡的事,別管我。

特點六:壞習慣已經讓某些行為產生了慣性。

面對“第三反抗期”的孩子心理和行為特點,家長們又該如何去調整自己的觀念呢?如何解決親子溝通中遇到的矛盾呢?我想給家長們一些建議。

第一,放棄系在孩子身上的束縛,還其自由。



在孩子成長的幾個階段中,特別是到了“第三反抗期”——12—16歲這個年齡段,孩子們基本上已經到了獨立放飛的階段,如果這時家長們仍然緊緊束縛著孩子,必然要招致孩子的強烈抗爭,上述幾個特點分析中,都不難看出,孩子面對家長的管束,幾乎都表現為一種張力。所以,對待“第三反抗期”的孩子們,與其如堵洪水一樣,莫如用疏導的方式,給孩子們以自由,還他們飛翔的天空。這樣,很容易讓孩子們體驗到翱翔的快樂後,認真對待爸爸和媽媽的意見和建議了。

第二,家長要轉變家庭教育觀念,尊重孩子。

在現代育人觀念中,尊重孩子的家庭平等地位,在很多家庭中嚴重缺乏。這源於很多家長總把已經處於青春期的孩子們仍當幾歲的小孩子來看待。如果家長能夠讓孩子們多參與一些家庭事務的商量和決策,傾聽和尊重孩子的意見,會讓孩子有強烈的家庭責任感的。同時讓孩子多瞭解父母工作、生活和教育的艱辛,也會喚醒孩子對父母的理解和同情之心,當感恩之情被激活後,孩子自然會多體諒父母,認真做好自己份內的事,比如做一些家務,比如認真對待自己的學習,比如合理安排用電腦學習,或者安排遊戲時間等。

第三,面對親子關係中的矛盾和衝突,要冷處理。

經常會看到一些家長與孩子在溝通中火冒三丈,而孩子呢,也往往是針鋒相對,毫不示弱。面對親子關係中的矛盾和衝突,我想告誡家長們:您一定要冷靜下來!當“火星”光顧“地球”時,眼前要做的事,必須要調整星球的姿態和軌道,完全沒有必要正面相撞,對於兩者俱傷的後果,為何不選擇避讓來解決呢。“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這句話,在親子關係中仍是非常適用的,特別是針對青春期的孩子來講,家長的情緒會主導著孩子的情緒,家長退讓了,孩子也就成了一隻巴掌,拍不響了。

第四,瞭解青春期孩子心理和生理特點,理性應對。

很多家長缺乏對青春期孩子身心特點的瞭解,平時也缺乏學習和積累相關的資料,這就導致家長們對孩子讀不懂,看不透,更不知道如何針對孩子的心理和生理特點去溝通和交流了。事實上,“第三反抗期”的孩子們正值生理發育的高峰期,雄性激素和雌性激素的分泌,讓男孩兒和女孩兒們身體內充滿著躁動和不安,特別是感情的變化,注意力的轉移,往往讓孩子們更容易出現看待問題的偏激。而這時,家長必須要在瞭解孩子心理和生理特點的基礎上去理性做好親子溝通,從說話的語氣、尊重的方式、事情的選擇等方面充分尊重孩子的意見。

第五,家長要多瞭解時代接受新生事物,破解“代溝”。

很多家長總愛陷入一種經驗式的思考問題方式。動不動就拿自己當年的經歷或者觀點來管教孩子,這樣做的家長恰是忽略了時代在進步,時代不同了,新生事物層出不窮,如果家長不能緊跟時代步伐,不接受新生事物,不更新觀念,在親子溝通中必須要出現“代溝”。當孩子感覺家長不理解自己時,慢慢也就不願意和父母去廢話了。比如網絡之於很多家長,由於家長不學習、不瞭解、不實踐,對網絡就有一種戒備之心,這恰會造成與孩子之間無法溝通,甚至無法正確教育和引導孩子合理應用網絡這種先進的工具。

第六,樹立良好的形像少去嘮叨和指責,榜樣示範。

明智的家長,一般不會隨便開口去指責孩子的,總會先冷靜觀察孩子的言行,弄明白孩子在做什麼,為什麼要這樣做,這樣做的後果都有哪些等等,然後再運用技巧去和孩子做溝通。同時家長還要充分重視一點:那就是,一定要做好自身的榜樣示範!對於青春期的孩子來說,眼睛是雪亮的,每時每刻都在關注著父母如何做事,如何說話。如果家長們在自己的形像上多下點功夫,通過學習提高自身修養,通過勤奮培養自身好習慣,面對孩子時,正應了:桃李無言,下自成溪。孩子對父母自是多了幾分敬重,自然也就願意聽從父母的意見而做事了。

第七,家長要對孩子個性化的行為特點,正確引導。

很多處於青春期的孩子身上處處體現著個性化行為,而我們很多家長總是看不慣孩子的個性化行為特點,動不動就指責和批評孩子,甚至強迫孩子去改正。這樣做的結果,必然招致孩子的反抗。比如孩子想弄一個很奇怪的髮型,穿一件很另類的衣服,面對孩子的個性化特點,家長首先就要從校規校紀來引導孩子,讓孩子正確認識,不是爸爸和媽媽不允許你這樣做,而是學校有規定,我們必須要遵守學校的規定,只有這樣,你才是一個合格的好學生。比如孩子在家裡想打破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這時家長就必須要考慮到運用家庭規則來約束孩子了,通過家長的引導讓孩子明白,家庭規則不是針對他個人而定的,是全家人都必須要遵守的。

第八,家長要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孩子,用心包容。

“第三反抗期”雖然時間跨度從12歲一直到18歲左右,但是這只是一個特定的人生成長階段,有很多問題在孩子度過“第三反抗期”後,隨著步入大學和走向社會,通過自身認知能力的發展,在社會這所大學校的重新再教育和影響下,會逐步糾正身上曾經擁有的一些不成熟的觀點和做法。如此說來,家長無需為眼前看到的孩子身上存的一些行為習慣而苦惱。不過,對孩子進行長期的道德方面的教育和引導,對遵紀守法方面的教育和引導,堅決不能大意,這關係到孩子成長道路方向的問題。方向不偏,剩下的就是細節問題,對於枝枝杈杈,通過家長這個園藝師的修剪,相信會培育出一棵健康茁壯成長的參天大樹的。


一天影音製作


1孩子的叛逆期,多點耐心,多點關心,多點傾聽,用關愛去培養孩子的是非觀念和獨立人格,獎罰分明,在做得好的地方值得肯定和表揚,在一些極小問題上的失誤或錯誤給予多點包容,指正出來的時候可以採取一些溫和方式的且笑且罵北方更專業;但是叛逆不可以成為任性妄為的理由,觸碰到原則問題必須嚴格教育與懲罰。


再羙乜諟傷722


今天我們談談孩子的叛逆期,這是很多父母為之頭疼的問題。

如果我們有足夠的準備,足夠的瞭解。那麼,面對叛逆期的孩子,我們不會那麼慌張,不會那麼焦慮,不會那麼容易生氣。

可以說,孩子人生必經的三個叛逆期,是父母最好的成長期。

因為當我們陪伴孩子渡過這些叛逆期的時候,父母必須去學習,在這種激烈的成長期,父母跟著孩子成長的步子一起成長著。

從個體心理發展來看,孩子從幼年到成年,都會經歷3個特別的時期,期間都會表現得很逆反——當然,因為孩子的成長環境和個體特質不一樣,父母可根據自家孩子的年齡特點區別對待,本文只提供一個參考意見。

若父母能夠讀懂孩子叛逆行為背後的心理需要,學會尊重孩子,親子衝突就不再是必然的結果了。

“叛逆期”是心理學家們的一個說法,代指這個階段孩子的自我意識快速發展,對獨立、自主、自由有了迫切需求。

2-4歲 寶寶叛逆期

6-8歲 兒童叛逆期

14-16歲 青春叛逆期

其實很多父母都知道青春期叛逆期這個概念,而對寶寶叛逆期的認識是不足的。比如我以前跟朋友們聊天,談到兩歲多的小孩有點叛逆。

就有朋友打趣說,這麼小就叛逆啊!他們覺得是不可能的,因為一般人認為只有青少年才叛逆,這是一個誤區。

第一個叛逆期:可怕的“小怪獸”(2-4歲)

孩子從兩歲的時候開始就會形成自我意識,這個時候他們會用自己的方式去了解世界,去展示自己的力量。

於是總是說“不”,他們最喜歡的事情就是在你說的指令前面加個“不”字來回應。

比如:“睡覺!”“不去!”“去吃飯!”“不吃!”“叫叔叔”“不叫!”等等,有時甚至懶得回答,直接甩頭就走。

而且在這個階段,孩子有一個明顯的行為就是“打”人,記得那時候孩子就經常動手打奶奶,因為他覺得奶奶是軟柿子吧,反正打了也沒事。每次我看到了會進行一個干預引導,但是過幾天又犯。

後來我就覺得無法禁止孩子這樣做,那就改變大人。要讓家人也適當反擊,拍他幾下重的。

讓他知道被打是很疼的,打人和拍桌子是不一樣的。就這樣,慢慢地改變了。在這第一個叛逆期內,孩子非常需要表達自己。

如果你不理解他的意思,他就會氣急敗壞。有時候他們儘自己所能跟你講一件事,但是父母沒有聽懂,要麼搪塞過去,要麼不理睬,這樣只會讓孩子著急上火,於是吵鬧。

很多父母覺得這是孩子無理取鬧,非打既罵,企圖逼孩子就範,完全沒有去顧及孩子的想法。

因為孩子才剛剛開始說話,詞彙量有限,發音又不標準,所以要表達一個概念好難。 有時候我都為孩子捏一把汗。

所以面對這個階段的孩子,家長必須有足夠的耐心,需要平時多留心觀察,去了解孩子的一些特點。這樣能避免很多的衝突了。

幫助孩子渡過這個叛逆期,就要了解這個階段幾個主要的敏感期:

詛咒敏感期(2-4歲)

特點:它發生於出生後2歲到3歲,孩子在這時發現語言和肢體語言是有力量的,而最能表現力量的話語就是罵人的話。

比如會說“把你咬碎吃掉”、 “你就是屎巴巴”,還有一些跟他差不多大的娃也會在一起就放狠話:“打死你”、“把你踢死去”,這些聽上去既不文明又有些可怕的言辭,出現的頻率是相當高。

兒童發展心理學家認為: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很快發現一句話能表達一個意思,這個發現又使他開始重複說一句話。

語言的秘密何止於此!很快,兒童又發現語言本身是有力量的,一句話有時候會產生一種強有力的效果,或者像一把劍一樣能刺傷別人,詛咒的敏感期來了。

建議:父母需要做的就是忽略、淡化!不要在意孩子的語言,因為這並不是他真的想表達的,慢慢等待這個階段過去。

最差的方法就是反應強烈,有些甚至還為此打孩子,覺得是孩子不聽話。

因為孩子在這個階段發現了語言的力量,而且他們最能表現力量的話語就是詛咒,而且成人反應越強烈,孩子就越喜歡說。

另外就是建議不要總是跟孩子大吼大叫或者威脅孩子,這樣孩子會將你的行為方式用來對付小夥伴或者對付你。

秩序敏感期(2-4歲)

特點:這個敏感期是每個孩子都會經歷的,比如為什麼我們的孩子一定要把杯子放一個固定的地方,為什麼一定要先穿左邊的鞋子,為什麼一定不準爸爸睡他的右邊而要睡左邊?為什麼門一定要他來開?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這是孩子任性,其實不是的,這個敏感期對父母的挑戰非常大!

大部分孩子3歲至4歲進入秩序敏感期:最突出的表現就是身邊每一件事得按照他的想法,否則情緒就會產生劇烈變化,發脾氣,哭,鬧。

兒童發展心理學家認為:兒童執拗的敏感期,可能來源於秩序感。在建構秩序感這一特殊品質時,兒童的過分需求常常被認為是“任性”和“胡鬧”,兒童在這一時期常常難以變通,有時會到難以理喻的地步。

目前還不知道它的真正原因,但兒童的心理活動一定是有秩序的,當他沒有超越這種秩序時,就會嚴格地執行它。這個是每個父母都應該認識到的。

建議:孩子會因為秩序產生自然的快樂,也會因為秩序錯亂而亂髮脾氣。對於正處在秩序敏感期的孩子來說,只要物品離開了它們應該在的位置,他就會很快發現,並且要求把物品迴歸原位。

因此,家長需要耐心觀察孩子的行為表現,關鍵要理解和變通。理解並幫助孩子秩序感的發展。

佔有敏感期(3-4歲)

特點:孩子強烈地感覺到了佔有、支配自己所屬物的快樂。並且對你的大道理一概不聽。

比如有一次,一個小傢伙要玩小小魚的滑板車,他不準,兩個人差點打起來。

我把他帶回家後問他:

“你覺得那個小弟弟怎麼樣?”

“好玩。”

“那你想跟他一起玩嗎?”

“想”

“那他的玩具你喜歡嗎?”

“喜歡”

“那你的滑板車可以借他玩”

“不行,那是我的”

……

不管怎麼樣都繞不過去。

我也還是尊重他的選擇。

因為心理學認為:孩子只有在完全的擁有物質並可以自由支配時,才可能去探索物質背後的精神,才可能超越於對物質的佔有。

而當這些物品的所有權完全屬於孩子自己時,交換就開始了,而這要靠孩子的自覺,家長不要過早地進行干涉。可以給予引導,慢慢讓孩子進行人際交往。

建議:尊重孩子的選擇和意願,不要覺得孩子是老大就一定把玩具從孩子手裡搶走送給那些小的。在這個問題上,年齡和麵子都不應成為傷害孩子的利器。

給孩子提供一個獨立的空間,比如一個屬於孩子自己的房間或者區域。在你進入他的房間或者區域時,一定要徵得孩子的同意,尊重孩子的空間。

兒童叛逆期(6-8歲)

當孩子進入小學之後,思想在逐步走向獨立,特別是小學二、三年級的孩子們,此時已經有強烈的獨立的思想意識,於是行動也開始獨立。他們會覺得自己已經長大了。

於是這個“小大人兒”就會極力地去掙脫父母的掌控,希望凡是自己說了算。

於是處處喜歡跟大人“唱反調”。既然孩子成長變化了,父母的教養方式就得跟著變!

這個階段是孩子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如果你給予孩子正面管教的力量。肯定孩子的優點,給予他鼓勵和正面暗示,會對孩子非常有幫助。因為孩子通過周邊人的評價來感知自己,確定行為方向。

如果得到了認同,他們就會強化那些好的行為,力求自己變得更好。

但是也有很多的父母喜歡貼標籤,導致“好孩子”往往會成為“問題孩子”。“搗蛋”,“嬉戲”,“胡鬧”,“吵架”往往是孩子的自我自發性的體現,不能一味地進行打擊,反而需要父母的接納。

當孩子只是在行為上沒有控制好,在道德品質方面並沒有出現什麼問題時,完全通過引導就能改變,千萬不要打上標籤,將孩子推得遠遠的。

錯誤的教育方法只會讓孩子走向錯誤的成長方向。

我就記得我們小時候,有一個本來很優秀的小夥伴,就因為當時偷偷花了學校退回的課本錢,被父母反覆打罵和埋怨,後來他乾脆自暴自棄,讀完小學就當小混混去了。

因為父母一直的否定,只會讓孩子認為自己在父母眼中一無是處,反正我沒有什麼好的,隨便你們說什麼好了,於是便真的破罐子破摔了。

所以,父母一定要理性地告訴孩子,應該怎麼辦,那些優秀的品格我們還是要教給孩子,比如善良、謙遜、誠實勇敢等。

不要總是跟孩子說,我尊重你的選擇,但最後孩子的選擇永遠以落空而告終。

在這個階段,父母的一言堂絕對是殺傷性武器。

涉及到孩子自身的事不妨多與孩子商量,也可試著逐步將自主權交還給孩子,並在孩子遇到挫折和困惑的時候,幫助和引導孩子朝向正確的方向前進。

比如對於閱讀習慣的培養,孩子不喜歡文學名著,那麼媽媽可以和孩子商量:是不是有別的愛好?然後沿著孩子的興趣方向培養,孩子高興,媽媽也輕鬆。

比如喜歡漫畫的孩子,父母和可以跟孩子商量,讀一些健康地漫畫何嘗不可?關鍵是保持孩子的興趣,增強他閱讀的動機。

先打開了書本,然後再加以引導,涉獵更廣泛才有希望。

如果不給孩子充分的自由,過分地加以強制,往往會讓孩子心情壓抑,不能感受到來自於父母的愛,最終反而讓孩子人格形成發展受阻。

很多孩子一到了這個階段就變的“不聽話”,而且學習也提不起勁兒。

很大的一個原因是缺少真正的陪伴。

很多人的觀念認為只要給予小寶貝親密的愛與陪伴,等孩子上學了就可以放鬆一下了。

於是父母開始把重心又轉移到事業上去了。所以留守兒童以這個階段的為主。父母的缺位,導致親子關係緊張。孩子把精力都用來對抗父母了。

其實,孩子在這個階段,非常需要父母的陪伴。

青春叛逆期(14-16歲)

孩子進入青春期後,身體初步成熟,而心理卻未成熟,於是經常會遭遇各種挫折感,心情鬱悶煩躁!所以很多青春期的孩子都像一座座行走的火山,煩著呢,等著噴發。

而這個時期,因為孩子已經渴望像一個真正的大人那樣生活,那樣做自己的決定。希望得到父母的信任和期待。

這個階段的孩子開始遠離家庭,走入社會,有自己的社交圈子。

他們通過社會來重新認識和定位自己。孩子們有自己的社交,擁有自己的朋友,或者是有自己尊敬的長輩等,這些都有助於他們的心理健康。

當然父母不要想著去幹預孩子的社交圈,只能儘量給他一個健康的社交氛圍,比如給孩子一些忠告,帶他出去接觸接觸不同的人,讓他自己去感受。可以帶孩子去高校學府感受。

面對青春期的孩子,很多父母是一無所知的,於是有父母去翻看孩子的日記本,偷偷翻看孩子的手機、QQ等。

最後往往導致孩子對父母沒有信任,更加不跟父母交流。

父母如果此時強行干預,效果肯定是適得其反。所以一定要試著跟孩子做朋友,真正理解他,尊重他,才能正確引導他。

而且這個階段的孩子,已經有了自己獨立思考和判斷事物的能力,他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已經基本形成,但是孩子們的世界和父母的世界還是有很大的區別。

不要怕代溝限制了交流,但是更不能因為唐突干涉孩子,侵犯孩子的個人空間而產生矛盾和衝突。

青春期的孩子正值生理發育的高峰期,雄性激素和雌性激素分泌旺盛。這種生理特徵讓男孩兒和女孩兒們身體內充滿著躁動和不安。

有時候他們自己都無法控制自己。

比如感情的變化,注意力的轉移,敏感焦慮等問題,往往導致孩子們過於偏激。

而這時,家長必須充分地瞭解孩子心理和生理特點,積極地做好親子溝通,在說話的語氣上、事情的選擇等方面充分尊重孩子的意見。

不要什麼事都給孩子安排好,因為你眼裡的世界和孩子眼裡的世界是不一樣的,千萬不要包辦一切,而是要儘量多溝通,感同身受地去理解孩子。

在這階段,孩子更喜歡跟一個理性的男性溝通,而不是一個嘮叨的女性。所以父親的理性和信任感此時更能贏得孩子的內心,比焦慮的母親溝通起來要簡單許多,所以在孩子青春期,父親一定要參與到孩子的成長中來。

總之,不同的孩子每個階段的心理發展都不一樣。所以父母一定要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瞭解自己的孩子。根據孩子的實際特點調整教養的方式。

不要孩子出了問題就怪孩子,要先從自己身上,從家庭找原因。有一句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有一定的道理。在孩子最初的成長階段,父母的作用是非常有效的,所以要抓緊這做父母的有效期。

始終記住:越用心的父母養育的孩子,叛逆的問題會越少,而孩子人生的3個叛逆期,父母最好的成長期!

而這就是生命和成長的意義!


香草味兒kiki


我覺得,叛逆的孩子沒有錯,錯在家長。他們叛逆除了青春期發育、成長的原因,主要還是家長的問題。

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親子關係好的話,孩子基本上是不會叛逆的。

既然孩子叛逆了,原因一般是孩子大了,有了自己的想法、朋友,開始受朋友的影響更大,很想去探索新世界。而家長們這階段就覺得孩子不聽話,不好管了,往往採取更加強權或粗暴的方式對待他們,結果常常弄得兩敗俱傷,事倍功半。

之前上海不是有一例媽媽在車裡訓斥兒子,導致兒子衝動地打開車門,從橋上跳下去死亡的嗎?!

我周邊也有好幾例初中、高中生,因為被爸爸或媽媽批評訓斥,從家中樓上一躍而下,結束自己生命的案例。

這些血的教訓告訴我們,在管教孩子時,應該換位思考,儘量去理解、尊重、相信自己的孩子。多和孩子朋友式的聊天,瞭解他們的想法,多多地傾聽孩子的心聲。

我就是這樣和我女兒相處的,經常抽空和她一起去散個步,順便聊聊天,交流一下意見和觀點。遇到讓我惱火的事時也儘量控制情緒,等大家心情好了不再彆扭時再溝通。所以,我女兒沒有出現什麼過激的叛逆行為,基本沒咋叛逆。

如果和孩子溝通時他們不願意說,就先識趣地閉上嘴巴吧,先和他們搞好關係,等關係好了他們自然願意說了,千萬不要嘮叨、說教。

所以,家裡孩子叛逆厲害的,爸爸媽媽們應該反省自己的行為,做出改變。

我們先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多學習怎樣做更合格的父母,才能培養出高情商的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