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潍坊:古今粮仓与街巷道路(一)

人文潍坊:古今粮仓与街巷道路(一):预备仓街折射古代储粮度春荒

  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以食为天。我看到的明、清以及民国时期潍县相关记载中的仓储设施都是粮仓,且两条古旧街巷以粮仓而得名。潍坊特别市设立后,胶济铁路潍县站(今潍坊火车站)以南一带,新辟专门的城市仓储区,最早在这里兴建的仓储设施依然是粮仓。多条新形成的城市道路因为这处粮仓而得名。

人文潍坊:古今粮仓与街巷道路(一)

民国时期对潍县预备仓的记载。


上溯一百多年的预备仓街地理面貌

  清代光绪年间的潍县城区地图上,城里(今属潍城区城关街道辖区)中部偏东南地域,有一条名称标注为预备仓街的古旧街道。当时的预备仓街,南北走向,长度大约330米,宽约6米,在城里算得上是相对宽阔的老街。
  将笔者所了解的相关资料与预备仓街一带目前的情形相对照,可以大致展现出预备仓街一带的地理实况。
  预备仓街南口与潍县石佛寺山门前小空场的东北角相接。石佛寺,本地别称南寺。南寺山门前小空场的西南角为南寺前(清光绪时标注)或南寺前街(民国时标注)北口,南寺前或南寺前街向南通往附近潍县城南城墙内的南马道。小空场的西北角为西巷(清光绪时标注)或南寺西巷(民国时标注)东口,西巷或南寺西巷向西、向北再折向西,通往附近的南门大街。
  沿预备仓街南口北行40米左右,路东有一条宽度不足3米的小巷子,清代光绪年间的标注名称是东巷(与西巷对应),民国时期则标注为南寺前巷(与南寺后街、南寺后巷对应)。东巷或南寺前巷因为西口正对南寺的东墙且位置偏南而得名。自预备仓街南口起,路西向北延伸七八十米左右,都是南寺的东墙。东巷或南寺前巷向东可达附近的平安街与射圃亭街(民国时标注)或射步亭街(民国时记载)的接合部。


  由东巷或南寺前巷预备仓街口再北行40米左右,路东又出现一条宽度两米左右、清代光绪年间地图上没有标注名称、民国时期标注为南寺后街(同期又记载为南寺后巷)的小街巷。南寺后街或南寺后巷因位于南寺前巷北面且与南寺北沿几乎平行而得名。南寺后街或南寺后巷向东略偏南100米左右处有一处湾塘。枯水时节沿湾塘南岸向东再折往东北方向可通往附近的射圃亭街或射步亭街。湾塘处折向南,有一条宽不足两米的短巷可与东巷或南寺前巷相通。
  民国时期及以后,预备仓街及其附近地带的居民,习惯上把南寺前巷、南寺后巷(南寺后街)简洁地称为前巷子、后巷子。
  自南寺后街(南寺后巷)预备仓街口继续北行140米左右,路东有一条宽7米左右、名称为松园子街的古旧街道,向东通往附近的射圃亭街或射步亭街。现在仍然拥有名声的潍城区松园子古建筑群,是当时的松园子街东段路北民居的残存部分。
  最后,沿松园子街预备仓街口北行110米左右,就到达预备仓街北口了。预备仓街北口为一处不算规则的十字路口。十字路口向东为郭宅街,可直通潍县城东城墙内东马道;向西为小十字口东街,本地俗称郎家野圈,与附近的布政司街、田宅街相接;向北为兴隆街,通往附近的东门大街—大十字口东街。

民国时期,本地称预备仓原址为“仓里”
  目前笔者看到的官方对预备仓街地名名称来历的解释为:因清代此街北段建有储粮备荒的官仓而得名。相关记载中,预备仓指的是明代各地为储粮度春荒所设的粮仓。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起,各地地方官署为了备荒,选派老年乡民运钞购粮在乡村储藏。起初,每个州、县各设立东、西、南、北四所预备仓,存粮大都在春末青黄不接时节借给农户,秋收后收回。因而预备仓实为各地地方官署牵头、民众借贷口粮度春荒的载体。永乐年间,朝廷下诏将预备仓从乡间移设各地城内。行之日久,仓储逐渐短缺,至万历年间各地预备仓已经名存实亡。到了清代,仍能见到不少州县官署增建、修缮预备仓的记载。
  潍县的这处预备仓,位于城里预备仓街北端路西。从预备仓街北口南行不远,路西有条短而宽的过道,东西走向,长度在30米左右,宽度有三四米的样子。预备仓的入口就在过道里。预备仓院落为长方形,东西宽40米左右,南北长60米左右。清代乾隆年间,预备仓拥有69间房屋。到了民国时期,这处预备仓已经成了一个住有一些居民的大杂院,附近民众俗称为“仓里”。
  由通“仓里”的过道东口向南不远处,预备仓街路西有一家规模不小的杂货铺。杂货铺以南,正对松园子街的预备仓街路西有一处神龛。一米多高的神台上,建有我国三国时期著名人物关羽的戎装坐像以及关平、周仓的立像。关羽坐像约为普通人的两倍比例。神台两边砖柱上书有楷书对联:“身在曹营心在汉,心同日月义同天。”神龛顶端建有一道绿瓦顶檐,略长于神台。民国时期,城里一带见诸记载的供奉关羽的庙宇达十五六处,多数称关侯庙,都是具有一定建筑规模的供奉载体。预备仓街上的这处神龛因为规模太小,没有列在城里这些坛、庙、寺、观的记载中。

  与通“仓里”的过道东口隔街相望的预备仓街路东,青砖青瓦的的临街房屋,起自松园子街预备仓街口,向北止于预备仓街北口以南不远处。房屋在预备仓街上没有门,在屋檐下有用竖立大板砖做棂子的小檐窗。这些临街房屋是本地清代官员、学者刘鸿翱宅院里储存粮食的房屋,也是这处宅院的西沿。这样。预备仓街上便可算得上是官、私粮仓齐全了。
  刘鸿翱,嘉庆十二年(1807年)中举,两年后再中进士,累官至福建巡抚。担任巡抚一职的官员习惯上被尊称为中丞,故刘鸿翱的这处宅院正门处悬挂着《大中丞》门匾以示荣耀。但刘鸿翱自己很谦虚,曾撰文将这处宅院称为“蜗居”。
  这处宅院的正门开在附近的郭宅街西端路南。后来,刘鸿翱的一位后人在这处宅院西沿临预备仓街粮仓的青砖墙上开了个便门出入。此后,他家成为预备仓街上的住户。
◎相关链接
刘鸿翱《蜗居记》

  居在潍地预备仓之东北,古者五亩之宅,二亩半在疆,二亩半在邑。余既置黄叶楼于东郭外,复置宅于邑,名曰“蜗居”。
  客问于余曰:“胡为以蜗名居也?”
  余曰:“君子不营华屋。向戍见孟献子,而尤其室,曰:‘子有令闻,而美其室,非所望也!’对曰:‘我在晋,吾兄为之,毁之重劳。且不敢间。’慎斯义也,居得如蜗焉足矣。夫蜗之为字,象形者也,其形缭以曲,静以深,牛居于中,足容身焉。今是居,基址约半亩,门北向,入门折而西,又折而南,又折而东,始达内院,不亦如蜗之缭以曲乎?内院不邻街市,喧呼嗷嘈之声不闻,不亦知蜗之静以深乎?院分东西。西有会客之室,有养静之室,有读书之室。东院余与山妻一室,子妇一室,长孙媳一室,次孙媳一室。臧获仆婢各有攸处,不广也,亦不觉隘,不亦如蜗之足容身乎?”

  客曰:“如是,子何以置黄叶楼?”
  曰:“余列官于朝。而归息于田,黄叶楼望远怡情,窃比白傅家园一隅,故不嫌弃于高。蜗居,子孙之所世守也,故不嫌于卑。且余之退处,与蜗居之退藏义取相称,乌庸美之,以贻大雅讥。”
  客唯唯。
  因记之,以为居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