鄙视他人是活不明白的表征

继之前的“思想鄙视”话题,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生活中的鄙视。现如今它无处不在,充斥在我们周围,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社区和社区之间相互鄙视,朋友圈之中相互攀比炫耀,就连购物中心之间也充斥着互相diss……

拿小聿之前提到的北京几个商圈调研为例,结论十分有趣。如果你仔细观察过国贸、三里屯、西单和中关村几个商圈,并进行几个维度的横向比较,你会发现它们鲜活地向我们呈现了几类圈层之间无形的鄙视链。


以国贸和三里屯为例,SKP、国贸商城和银泰百货为代表的商圈,集中了一线奢侈时装大牌,这是社会精英们的聚集地,这里的饮食更加多元化、国际化、精致化、健康化;而三里屯则更多的是潮牌导向,它是自由叛逆者的天堂,这里的饮食也同样更加多样化、新奇化、便捷化、颜值化。然而鄙视就这么无形地充斥其中,比如口渴时,在SKP周围你会发现很难买到一杯高糖饮料,而在三里屯想买到一杯非糖饮品确实大费周折。

同样的商圈,鄙视链也同样存在,比如三里屯的北区和南区,红馆旁的一条马路,隔开了潮人的两个世界,北区一线潮牌聚集,off-white、PP、Acne Studios……那是富足者的前卫地盘,南区则是以Champion、Sandro、小IT等为代表的平民普及化潮牌,北区服饰无论从用色、用料、剪裁上都在不重样地迭代,而南区售卖的商品无论从哪个方面,都有着北区商品的模仿痕迹。


类似的鄙视同样存在于书店,三里屯南区的某品牌书店,图书品类更多的是貌似小资的类书充斥,产品设计、家庭软装、内衣/鞋子探究、美食列表……北区的某书店,则更多的是新知、文学、哲学等类目书籍。当然,两区之间,也有那么一些不错的品牌在做着身份地位的抗争,比如Inxx等,但在小聿看来,那都是为构建商业地位的行动,而非独特文化或生活观上的宣誓和表态,因为在其他圈层眼里,它们没有内涵,高档场合里,他们依然是不体面的。

啰嗦了这么多,小聿无非是想向你展示,人们在当今生活上的鄙视已达到了多么疯狂的程度。为什么会这样呢?回想小时候,大家吃的、穿的都差不多,也没有人会刻意的去通过这些生活道具,人为的构建独特符号、并与他人进行强烈的区分。这就是工业时代商业的力量,短短一二十年,它影响并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

之前的文章我们提到过,工业革命紧密结合了卓越的科技、社会机构、信息渠道,创造出非常统一的社会系统。但在另一方面,它破坏了社会潜在的和谐,创造了充满经济压力、社会冲突和心理抑郁的生活方式,

它把人的生活劈成两半:生产和消费。核心家庭、社会规律、固定的角色、明显的地位区分、可见的权威界限等因素为工业时代的大部分人定下了妥当的生活秩序。

效率和生产资料为导向的经济社会,物质差异构造了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差异。然而,人类天生存在着被尊重的需要, 为了能够获得充分的认可,人们努力拼搏,就这样,人们重复劳动着,同时不断消费着。为了更加彰显自己的地位和脸面,我们变得越来越极端现实主义,越来越自私和利己,因为我们坚信这样可以为我们创造高于他人的财富,进而让我们在他人面前展示更体面的生活。

可悲的是,无论物质如何积淀,它都无法满足我们的虚荣心。因为在物质的道路上,永远存在着多寡的等级之分,回顾工业革命以来东西方历史,你会发现人类的财富永远是集中在一直控制着生产资料的少数精英手里,罗斯柴尔德家族的孩子永远是含着金钥匙从帝国大厦顶端腾飞的,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总是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解决被误解、被鄙视等棘手的问题,这就是差距的来源。当发现这场赛跑一直没有终点时,追逐物质的人们便开始短暂失落,继而开始与他人比较,因为这样可以激发他们的斗志。于是,鄙视产生了。

在这场鄙视运动中,站在鄙视链顶端的人永远是获胜者。之所以这么说,首先因为这场游戏的评判尺度是物质多寡,所以掌握大量资源的人永远是站在高处鄙视他人的。从这个角度来说,现实生活中的中产阶级的鄙视是毫无意义的自我意淫。因为你鄙视他人的同时,也被他人鄙视着。这使得你永远迷茫而心累。举个现实的例子,曾经我们拿穿衣着装来鄙视土暴发户,我们努力读书让自己变得文艺范,但若干年后,我们发现暴发户依然在表面上比我们光鲜,因为即使他们没有审美观也没关系,毕竟连卡佛等一众时装买手店在为他们提供高级的个人穿搭服务。

于是,人们便开始转向横向寻找认同感,渴望找到一些道具来与他人区分开来。站在鄙视链顶端的人清晰地看到了这个趋势,他们开始动用资源创造一个又一个的符号,并动用媒体等工具为这个符号构建一套所谓的价值支撑,并不断迎合着鄙视链中的人们,协助他们实现相互鄙视。为了得到这些工具,人们努力工作,并把生产的剩余价值心甘情愿地转给鄙视链顶端的人,周而复始。

很多陷入鄙视快感的人,就是这样活不明白。大把的青春辛苦劳作,却随时冲动地将自己的血汗钱让渡并置换成一些虚无的存在。依然拿服饰为例,奢牌我们买不起,于是我们转向潮牌,因为它能彰显我们的个性、体现我们的价值观,我们依然用文艺范的方式去对抗。然而,虚幻的东西,往往都是快速烟消云散的。所以我们看到,前两年火了个Neil Barrett,很快又来了个Off-white,Sacai等一众新进入者正排队走在颠覆者的道路上。

这就是我们年轻人追逐的潮牌,无论怎么挑战,永远都无法撼动Dior等一众一线时装品牌的地位,而他们的价格却一路水涨船高。事实上,它们也不可能挑战过一线品牌,因为那是鄙视链顶端人士的专享。

翻开社会学史,你会发现,人们用于鄙视的那些奢侈品等道具的普及过程,恰恰是巨富阶层的旧精英们减少浪费、增加生产资料用于再投入的一个转变过程,他们通过昂贵耐用品等的使用来取代排场式的生活方式,因为后者对生产的刺激作用比较小。他们以自身的生活方式为引导,同时将奢侈等区分等级的鄙视物物化,变得让任何人都能购买。所以当你在为了鄙视而消费的同时,鄙视链顶端的人却在更多的攫取和积累财富。

借助虚无互相鄙视的危害是巨大的,它反映了普罗大众的思想空洞这一事实,并且使得人们的思想走向更加空虚的深渊。在鄙视链里不断追逐虚妄,使得人们越来越个人利己主义,当这种整体观念走向极致,大多数的扭曲和不幸便会产生。比如,在感情选择中我们更加看重“有车有房有存款无爹娘”,却同时感到美好的爱情愈发稀少且触不可及;极端的女权主义疯狂的抨击所谓“直男”、为“朗朗该不该拎包“大声疾呼至声音沙哑,却同时在生活中变相地、以另一种形态地沦为男权的附属物……

这就是思想极端空洞之下的混乱,这种混乱会导致某些极端和片面的频发,继而更加疯狂的diss产生,diss完更加的迷茫。这是必然的结果。首先,工业时代造就了利己主义,但是工业时代运作的基础——契约精神等却是出自于信仰中的美好;其次,人区别于动物的社会属性,注定了其天然而生的对美好品德的追求,这一点已经在人类遗传学中被确认。基于这两点来说,极端的利己主义者本身就是个矛盾体。

当然,与之相反,过度的理想也同样会导致极端的理想主义,其结果依然是矛盾的,这一点在中国古代士人积极入仕和消极出世、在儒家和道家之间来回纠结的行为中已向我们呈现得淋漓尽致。

记得海智尔说过:人世的真伪是非,有一种一定的进化次序。同样的,很多当代年轻人也在重复着如上所说的迷茫纠结的过程。他们不断大声疾呼自由,却以一种自我的方式生活着,他们误解了自由主义,摘取自由主义的结论而忽略自由主义存在的必要条件,片面地觉得随性而活就是自由。缺乏社会责任和家庭/感情担当的利己,终将遭遇现实的耳光。当被现实啪啪打脸毫无招架之力时,理想的美好便被无限怀念、或是无限渴望;那种触不可及的无力感,又使得他们变得无限感性,在极端现实主义和极端理想主义间切换。

不过话说回来,人类历史发展史中,这种状况是普遍存在的,它本身具有积极意义,代表了一个新的价值观重构的过程

工业时代带来的东西打破了我们传统的价值观,使得某些临时过渡的价值观走向极致,碎片开始互相冲撞、消磨、融合,并重构一套一致认可的新评判标准、新运行机制。从这个角度来说,无聊的鄙视现象终归会消退,因为当人们鄙视累了,发现他们在鄙视中依然找不回现实中缺失的存在感和自尊心时,也就自然开始怀疑利己的虚无,开始怀念信仰的力量。

如果我们希望为明日文明创造一个充实、睿智的心理领域,就必须认清人类的三种基本需要:共同意识、秩序和意义。任何一个进步的社会都必须能孕育出一种共同意识,它可以去除寂寞感,使人们有一种强烈的归属感。

参考文献:

《大分裂: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的重建》 弗朗西斯·福山

《进步及其问题》 拉里·劳丹

《新编中国哲学史》 冯友兰

《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 桑德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