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企业员工很多都是站在个人利益角度干工作,没有唇亡齿寒意识?

丐做非丐


1. 这样的员工大多数是基层员工,他们一般就是想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就可以了。站在公司角度工作的一般是公司高管或老板,因为公司发展好了,对他们的益处更大更多。

2. 员工工作不是为了公司工作,而是为了自己工作,为自己的简历工作。公司的寿命有限,一般来说,一个人基本上不可能在一家公司工作一辈子(铁饭碗除外)。那么,员工站在个人利益上工作就是可以理解的,毕竟生活压力那么大。

3. 公司思考问题也不可能站在员工的角度上的,而是站在公司层面上,思考怎么做对公司最好。比如,现在受疫情影响,有些公司现金流出现问题,公司经营不周,那么公司就会开始节流,降薪或者裁员。

因此,我们要学会为自己的简历工作。就算你为公司考虑,公司该裁员还是会裁员的,不会说为员工考虑的。

以上就是我的分享,欢迎关注 ,这里有职场干货和故事,等你哦!


筱筱职场说


如果员工都不为自己的利益去工作,都明白了唇亡齿寒的道理,这个企业就离黄不远了。因为只有满足自身利益才是工作的动力,为啥不好好干活儿的都是那些领导子弟和他爹有钱能养起他的人呢,因为他们不用考虑自己的利益,干不干无所谓,这些人要只是偷点小懒儿,开点小差儿也就罢了,他们要是明白了唇亡齿寒的道理就更可怕,他们这些齿就会想方设法在企业这个唇没亡之前把企业盗空,那对企业的破坏将是致命的。所以把员工招来千万别去灌输什么唇亡齿寒主人翁意识的大道理,一点用没有不说,懂了坏处更大,为自己的利益而工作就是最好的员工,保证唇亡不让齿寒就是最好的老板。


午夜阳光3226


作为普通员工,收入不高,只考虑每月准时发工资,最好是能多发工资,工资也只能用于家庭日常生活开销。每年不会有多少积蓄的!一旦企业遇到经营困难,发不出工资或者少发工资,必然直接影响员工的家庭生活。员工肯定考虑的是保证自己的利益,不会去想企业还能够存活的问题,东家不做去西家,这是趋利避害的自然选择。很多员工甚至不会同情企业停产或倒闭,只要自己该得的到手就行。

只有企业的老板、股东或者少数高管才会把自己的前途与企业的生死存亡绑定在一起,有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唇亡齿寒的切身感受!前提是有着共同的深层次的利益绑定。

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何况是用自己的工作时间换工资的普通员工,员工只会把企业当成挣工资的很多选择之一,不会把企业当成自己事业的平台,自谈不会同呼吸共命运。

基础不同、思考不同、格局不同、结果自然不同。


杨君波2018


因为员工在公司只是个打工的,没股份,拿到的是死工资。企业垮了,他换个地方一样干。工厂流水线工人会把厂子看得多重吗?这东西是相互的,工资紧巴巴的,他自然天天想的是怎么样才能换个高收入的行业或者企业。只有收入到了一定层次了,在企业有一定位置了,才可以谈利益共同。


天一阁图书管理员


从股份制企业说起

为什么有的企业,把股份分配给员工或团队,使企业越办越红火呢?这是企业家明白:企业的利润来自员工的剩余价值,要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只有让部分利益给员工,即你占有企业的股份,企业的兴衰与你休戚相关,企业兴,你能分杯羹,这样就有了“唇亡齿寒”之感,让你与企业共命运。

有人说,这是企业家的“大公无私”,错!准确的说,是他有清醒的头脑,知道:员工是站在个人利益即工资多少而来上班的,至于企业兴衰就不关心了,因为你赚多歉少于我无关!我关心的是工资、奖金、福利。

毕竟,让员工持有股份的企业少,所以,我们听到的多是:只讲个人利益,为自己家庭过好日子而工作,对企业兴衰不那么关心,没“唇亡齿寒”之感。

打个比方:企业如花,员工如蜂或蝶。哪里花好,蜂蝶往哪儿飞。因为某朵花开得再红、其结的果实再美,与蜂蝶没直接关系。





雄哥14505


为什么企业员工很多都是站在个人利益角度干工作,没有唇亡齿寒意识?这个问题很经典,也是企业经营中要遇到“硬骨头”。我总结了下,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从人性角度考虑,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我们没办法要求所有的人都自带无私奉献的精神。

第二,由于每个人的家庭成长环境、受教育程度、个人经历等方面存在不同,对一个事物的认识、处理、表现会有差异,这是规律,我们无法要求每位员工都有大格局,不现实。

第三,从现代公司管理角度出发,每个员工都有自己的分工和本职工作。做好他本职工作,他就是合格的、称职的,不能对“唇亡齿寒”进行泛滥化、模糊化要求。

针对上面原因,那我们是不是毫无办法?那肯定不是。我们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要做好绩效考核推行工作。将员工个人利益与公司战略目标、经营成果、工作好坏挂钩,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激发员工潜能与动力。

第二,要做好公司培训工作。提高员工的履职能力与办事效率,进而提高公司竞争力,推动企业进一步发展。

第三,要做好企业文化沉淀作用。用企业文化感召员工,让员工自发奉献。自发,永远比强制来的更有力量,更持久。

第四,企业要合理考虑员工的利益。老板(公司)在做决策时,既要考虑到公司利益,也要考虑员工利益,不能一味地要求员工多付出,多奉献,也要合理关怀员工,做到一种和谐的平衡。


小眼大观


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个问题:待遇留人,事业留心,文化留魂。

企业往往会从企业的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但往往个人的心理角度会更好的诠释,个人利益导致积极性高低的原因。

待遇留人,顾名思义就是企业给员工的薪酬福利。从个人的角度出发,马斯洛需求层次论能够很好的解释个人的心理,一个员工去一家企业上班,首先要满足的是吃好喝好住好等温饱问题,这一点倒不是说无限制的给与高薪,每个人做什么工作,在什么什么水平,应该拿什么样的薪水,基本市场都有大概的参考基准,薪酬里一般称呼多少分位,代表着这个岗位,相应的员工在市场上的竞争性,以及企业面对这个竞争性采取的薪酬策略。只要给的合理,员工一般不会在这上面有多少不满。当然会有很多其他的因素影响,比如内部平衡,比如外部竞争。

内部平衡很好理解,不患寡患不均是常识,所以薪酬背靠背就成了企业常见的做法。外部竞争一般是偶发的现象,往往来自于竞争对手有目的的人才战,这种情况下单纯的用待遇增加来应对就是下策,如果你的对手是BAT,TMD,华为小米这类不差钱的巨头,对方巴不得你这么做,所以,这就涉及到下一个层面,事业留心。

事业留心,是指一个员工在一家企业的发展通道是否透明、通畅,能够走到哪里,相应的机制建设是否健全,能否让员工心服口服。这涉及到职级、晋升、发展、激励、评价等一系列的体系工作。如果一个员工在某家企业能够看得很清楚,自己什么时候可以到什么level,需要满足什么样的条件,必须做什么样的努力,上级会给与什么样的机会,公司会给与什么样的培养,绝大多数人会选择待在公司,并为自己的未来而奋斗。因为从人的天性来说,选择去面对已知的清晰远比去面对未知的模糊更容易。当然,如果这个过程企业能够组织的更加公开,透明,公平,那么无疑会对员工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并激发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在此基础上,如果企业再辅助以分享式的激励模式,比如长期激励,分红,比如阿米巴等,基本上可以实现题主问的:企业与员工绑定为利益共同体的目标。

很多企业花了大力气在薪酬和激励设计上,结果应用起来发现钱也没少花,员工还是没有多少归属感,积极性也都是短期的、一时的,原因就在于没有将前置的发展体系、评价体系设计好或者运作好。

当然,企业与员工成为利益共同体还不是最终极的目标,最终极的目标是让企业成为员工的第二个家,让企业的事业成为员工的事业,这就是更进一步的层次,文化留魂的内容了


人力杂谈


企业员工做工作站在个人角度,这与个人、家庭是私有制社会的产物很有根源,人类社会本身就是从私有制社会发展起来的,只是在社会发展以后才出现了以首领,封建帝王为主体的所畏公共体。但是以个人家庭为私体的私况私欲千万年来,一直影响着人类的公体事业。古时就流行"人不为己,天殊地灭"。另外,生意总是以利为本。所以,必须明白无论是事业,或者经商企业,或者办工厂,大部分都是以盈利为目的,如果把盈利为目的行为分散化或以家庭乃至个人为单位,自然而然就突显私字了。国办的不说,只要是民办的,就无处不存私。既便存在公共成份,那也只是对合股人员而言,他们合股即为公,公对于每个单股人,那就是公对私和私对公的关系了。因而在企里,员工也好,股东也罢干工作多以个人利益为重要,以适合或满足个人利益为先决条件去干工作。包括员工出力付钱待遇,都无不突显个人利益。在竞争时,自己利益越大,竞行单位利益越小,他们越能立于不败之地。不存在唇亡齿寒的结果。所以,他们无须唇的邦撑。没有唇亡齿寒的意识,便很自然了。当然,一个企业对于同行的别的企业,好象是公对公的成份,但更主要的是蕴藏着占比更重的私的成份和利益。


老黄8012


对于企业员工,有两种方式留人:1、用薪资待遇留人;2、用情感留人。第一种方式是留住企业员工的基本方式,同时也体现企业员工站在个人利益角度干工作的个人意识,其实企业主对这个问题是有清醒认识的。第二种留人方式是在第一种的基础上留住管理人才的方式。从个人角度上看问题,个人不能用主观意识去绑架企业,企业主同样不能用个人意识去绑架员工,两者之间的平衡就是业主的管理水平的体现。企业员工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时,企业破产的问题已经临近了。所以,在薪资待遇好的时候对员工谈唇亡齿寒的道理时,有些员工(大多数)对这个问题的认知是有偏见的,只有及个别的员工和管理人员才明这个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