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why線上展】​​唐小格:遊離於設計、藝術、傳統和流行思潮

【藝why線上展】​​唐小格:遊離於設計、藝術、傳統和流行思潮

【藝why線上展】​​唐小格:遊離於設計、藝術、傳統和流行思潮

2020年賀歲神獸

【藝why · 藝術對談】

1

靜芳:2020這次疫情對你有影響嗎?對你影響最大的是哪方面?這種影響未來還會持續嗎?

唐小格:相信這次疫情對每個人都有非凡的影響,我們都有了一次空前認真且朝暮面對家人的漫長時光。

第一感受就好像是我們原本坐在一艘飛速行進的社會運轉快車上(因為快,周邊的一切事物都是模糊而不重要),忽然疫情發生,整個社會一下子變成了一輛進行在鄉野田間的牛拉車,上面還散發出稻花五穀和牛糞泥土的清新味道,我們甚至沒有辦法對其產生和正常社會下一樣的厭倦感,我們只能用心去發現和感受這些本來就在我們身邊的原始美,必須學會用更慢的時間更平和的情緒去做一頓飯,更仔細的洗衣消毒打掃房間,更耐心的陪伴家人和長輩說說話聊聊天。

【藝why線上展】​​唐小格:遊離於設計、藝術、傳統和流行思潮

最大的影響大概就是在突然靜止的時間裡對自己所做的事情的重新思考,原本社會的發展已經到物質需求過盛,精神文化蓬勃興起的時候,但一次疫情把一切都打回到連物質都無以為繼的狀態,每個人都會被這種社會共有的情緒左右,儘管精神和文化看似無用,但如果文化可以反過來成為這些情緒的出口、供給和動力,這就應該就是藝術文化、精神文明的無用之用方為大用。

【藝why線上展】​​唐小格:遊離於設計、藝術、傳統和流行思潮

2

靜芳:疫情期間,小格有新的創作嗎?看您最近在做一些黏土的小模型。

唐小格:嗯,我也畫了一點關於疫情的手繪,其次就是做了一些手捏的小作品和水彩畫,一方面是為了把自己的作品更多手動的表達出來而非電腦,因為我原本做的肆喜系列就是以角色為主,希望能以立體模型的方式呈現出來,成為潮玩手辦藝術品。

但因為前期的作品較多,相對工作量也比較大。另一方面還創作了相對輕鬆自然的治癒系作品,如仙人掌羅賓漢、還有伊麗莎鹿·凱西這些比較夢幻童話的元素作品,如果說文化作品都是相對背離人性的說教作品,那治癒系就僅僅是為情緒輸導所服務的,從專業的角色我們記得文化的責任性,但忘記了作品本身也需要有服務性,創作令人舒心且感受美好的東西也是一件很好的事。

【藝why線上展】​​唐小格:遊離於設計、藝術、傳統和流行思潮

3

靜芳:小格對自己的定位是什麼?小格自己有個原創品牌,叫“肆喜神獸”,所有的形象都是小格自己設計、繪製的,小格可以聊一下“肆喜神獸”系列嗎?小格對“肆喜神獸”的發展規劃是什麼樣的,方便透露嗎?

唐小格:關於自己的定位很難介定,因為一直處於較高頻率的自我否定狀態中,在不斷擴大的邊界中明確地鑄造一座自己的空中之城並不是那麼簡單,從設計到寫東西再到繪畫和手工製作,這些好像都成為一種不可缺少東西,比如做久了繪畫手工和設計,會覺得自己處於這些僅輸出的狀態很空洞很茫然,然後閱讀學習和寫東西就會讓自己充滿而豐盛起來,思維漸漸又清晰明朗起來,每個人都有自己堅持下去的方式。

【藝why線上展】​​唐小格:遊離於設計、藝術、傳統和流行思潮

2017年賀歲神獸

肆喜神獸,原本是我在石語品牌研究院的一項目實驗性系列IP形象。試圖探索一個傳統文化為主軸的IP品牌的實踐成長之路,以中國傳統文化、神話、民俗故事中的萬物生靈與當代和世界文化衝撞混搭,再創造出神獸角色與故事內容的可持續經營性系列IP形象。

目前已出產版權神獸角色18只個,每個神獸都有自己獨特的寓意與所指所屬人群,並針對不同節日與喜事針對研發傳統文化與現代人生活觀念和方式相契合的創新性文化與實用產品。除繪畫形象肆喜還研發原創的IP系列漫畫故事,形象手作作品等。


【藝why線上展】​​唐小格:遊離於設計、藝術、傳統和流行思潮

2018年賀歲神獸

但隨著自己對IP的認識越來越深入,慢慢變得不再和從前一件無所畏懼了,反而對自己的無知無能懷有莫大的焦慮,只想要在一片縱橫交錯的迷霧中認真選擇一條細小的路,能走好就已經很滿足。

關於“肆喜神獸”我們從年前開始就有了很深的團隊探討,我們後來加入一個品牌總監常住在法國,他是很資深的品牌設計諮詢師,我們就肆喜神獸系列的發展有過很多次根本性的深入溝通,雖然目前結論未定,可能未來改善會比較大。但都是希望在此基礎上為我們的作品、團隊和商業平衡創造更多的可能性。

肆喜在我們探討結論中也很大程度上印上了我的個人標籤,其實上這個系列的誕生也確實是純個人化的表達,儘管後來都有一些助手加入,但大多是按我的意願執行出來的結果,這個過程中我也嘗試過慢慢抹去個人化,但都沒太成功甩鍋。當然如果個人化是它本身的特點,那也許遵循它自然的願意才不會那麼彆扭。

【藝why線上展】​​唐小格:遊離於設計、藝術、傳統和流行思潮

2019年賀歲神獸

4

靜芳:您怎麼看待國潮風?

唐小格:實事上我個人是比較排斥大眾流行品的,國潮風當然也不例外是這大眾風的一種,如果國潮成為一種家喻戶曉的東西,那也許是一件好事,但審美是有疲勞期的,這也意味著物極必反,或是有了這一層的大眾審美基礎教育,大眾就開始需要更高水平、更多元化的藝術表達形式。

也許國潮將盡,百舸爭流百花待放的好時候要來了。

【藝why線上展】​​唐小格:遊離於設計、藝術、傳統和流行思潮

唐小格的手辦作品

5

靜芳:小格認為藝術的本質是什麼?您如何看待傳統的承傳和藝術的創新?

唐小格:藝術的本質(無論是文學、音樂、繪畫還是其它),這是一個很大而且我還沒有資格談論的東西,儘管自己也是一直在做相關事情,但個人認為這和每個人的個人哲學是有關的,奧地利的心理學家Alfred Adler曾經說過:“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這也就是說,一個人一輩子更加關注精神或物質,不是取決於他自身的發展情況,而是TA有過怎樣的童年,命運是我們都無能為力的東西,所以也並沒有高低之分,藝術相對於實用物質而言是純精神性的,對於看重物質的人而言是無用的,但於更注重精神的人而言卻是無可替代的。比如海子一個滿腹才華北大青年會選擇在最好的時光死去,這顯然不是一個注重物質的人能理解的。

儘管馬思諾的需求排列是從生理到精神,但有關研究通過對現代人的消費慣性總結說,人的需求也複雜而多元的,有時候人們並不太瞭解自己真的需要什麼,就如同我們都需要吃飽穿好,也一樣更需要被愛和愛、會被虛榮和不現實的渴望矇蔽。

所以我覺得藝術並非只有高收入和高教育背景才能認識和享用的東西,藝術也和空氣一樣,每個收入階層水平都可以創作自己獨特而無價的藝術生活體驗。在《月亮和六便士》也正好說明了這一點,資產階層非常清楚藝術作品的在商業鏈條中的有形價值,而只有放棄一切在貧窮中掙扎的藝術家才真正懂得它的內在價值。

藝術需要生長的土壤,不一樣的時代滋養不一樣藝術和藝術家,也給人不一樣的精神寄託、慰籍和反思,苦難的時代造就史詩著作,繁盛的時代擁有繁盛的風骨,我們在這個時代,所從事這些藝術活動也一樣是這個時代剛剛好需要的樣子。

我相信藝術的本質是精神的養料,是另一種哲學有形狀有顏色表達的形式,它真實的記錄我們身為智慧靈長在這個時代該有的思想、語言和獨特的記住歷史的方式,這種表達可以直白,可以婉約也可以很暴力很戲劇,但精神的力量只有相信它的人,才會懂得它的價值。

儘管目前我們一直在說要將傳統的文化重新解讀出來,但經過很長時間的創作和學習,我發現這種行為是所有的文學作品、奢侈大牌或是影視作品一直都在使用的方式,好的傳統是好的藝術家和商業品牌都會競相去模仿重造的最好素材,傳統記憶的再創作,只是另一種喚醒的方式,也是為傳統注入新鮮血液的方式。

【藝why線上展】​​唐小格:遊離於設計、藝術、傳統和流行思潮

6

靜芳:感覺小格日常的創作發佈,很多是在互聯網上進行的,你怎麼看待這次疫情對互聯網經濟的影響?作為(插畫)藝術家您是如何將自己的藝術與互聯網結合的?

唐小格:

作為一個不太專業的業餘玩家,對互聯網化的大眾傳播尚在學習摸索中,從前學設計一直接受很正向的價值觀,但社會傳播學卻與這種傳統價值觀背道而馳,這些風潮在不斷的變幻中也有它自己的大規律,如果想要去創作一些不需要解釋就能看懂的作品,當然需要對這些海量信息有很強的總結和提煉能力力,如果要再和這些不斷變幻的事件新聞有快速的反應能力,這大概就是時事造創作英雄的互聯網時代,當然數量不能等同於質量,可以創作不朽作品的藝術家不屑於與時事爭長短,但也有人認為追隨熱點更是創造偉大的天然機會,這都取決於自我定義的發展方向。

這次疫情一方面對傳統行業有很大影響,另一方向對卻是對互聯網有了更長遠的考驗和助長,這對中國來說並不算太壞,因為互聯網和物流的發達我們的生活並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當然疫情重災區是不同的,也許無空間限制的工作,無需真人的全息影像陪伴,或者因為病毒的影響,真實無物理接觸的虛擬伴侶會在不久的將來就真的成為我們生活的常態,這些更便捷更孤獨,也有不一樣的心靈撫慰商品會成為我們消費的主流,我們藝術生活也會有另一翻不一樣的景向,比如一種趨於全科技,而另一種極端走向更原始,科技的偏向於大團隊製作如電影和遊戲,原始的就是個體的藝術家創作,個人藝術家(無論是文學、音樂、繪畫還是其它)創作在未蓋棺定論前是無法被AI化的,也是人類創造意外最大可能的地方,這就是藝術家的價值。

最後非常感謝靜芳老師,也願您用智慧辛勤耕耘的“藝WHY”有最大的意外收穫。


(文中所涉及的藝術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允許,請勿轉載或做他用;本文版權歸“藝why”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繫“藝why”)


【藝why線上展】

參展藝術家:

王蔚、朱泓彥、戰興隆、辛長龍、朱泓霖、王劭兮、尚觀、程一鳴、林智勇、鄭曉輝、陳蘇翔、張容、劉雷、賴元順、韓俊洋、欒新玉、高彥、姚惠芬、劉鍾萍、唐小格、張徵、楊研、慶慶、張佰海、李偉雄、凌銀漢、李又白、柴之清、柴敬、藍充、張恿、肖夢涯、曾澤元、孤玄、李如海、鄭印、劉浩然、周曉冰、費博、陳路茵、聞俊、馬顏群(排名不分先後,名單不斷增加中…)

藝術對談者:

朱泓彥、程一鳴、戰興隆、林智勇、王宗英、張徵、賴靜芳、李沁珂(排名不分先後,名單不斷增加中…)

聯合發起人:

戰興隆、賴靜芳、程一鳴、王宗英、林智勇、張徵

策展人:

賴靜芳、程一鳴、王宗英

微信公眾號:藝why、四時榮落、程一鳴(名單不斷增加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