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上项羽不杀刘邦仅仅是因为“为人不忍”吗?

张楠


项羽在鸿门宴上没有杀刘邦,不仅如此他还上来就出卖了向自己通风报信的沛公手下的左司马曹无伤,导致沛公刘邦回到霸上军营之后,第一个就干掉了这个吃里扒外通风报信的小人,清除了自己身边潜在的危机。有人因此会说,项羽这个人没有政治头脑,只是个好勇斗狠的匹夫,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鸿门宴上范增多次示意项羽要除掉刘邦,而项羽对范增的提示置若罔闻,因此范增也说项羽“为人不忍”。韩信也多次提过项羽这样的人有妇人之仁,经常看到兵士受伤便会伤心的落泪,但在大事上却往往犹豫不决、优柔寡断,而导致错失战机。曾经在项羽身边的陈平更是直接指出,项羽总是轻信身边的项氏族人,而且项氏族人自私自利,又目光短浅没有能力,导致项羽身边有能力的人无法得到施展,像陈平这样足智多谋的人也被迫要逃离,以保证自己的安全。

这些说的都是项羽性格方面的特征,项羽在鸿门宴上不杀刘邦,有多方面的考虑,不仅仅是“为人不忍”的问题,具体来讲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先入关中者为王,背信刺杀者不义。

刘邦在出发之前,当时的天下共主楚怀王曾在诸侯面前说:“谁先攻入关中,谁就可以在关中称王。”这件事世所共知,而先关入关关中的人是刘邦不是项羽,对于这件事项羽尽管心存不满,但是他却不敢公然违背楚怀王的话,与天下人为敌。

况且在灭秦这件事上,刘邦是有功之人,项羽在正面战场上消灭了秦军的主力,而刘邦则顺利的攻入了咸阳。正是两位楚人的通力合作,那看似不可战胜的大秦帝国才怦然倒下,在范增的眼中,天下英雄中能与项羽一教长短的人,除了刘邦没有第二个人。

项羽本来在鸿门驻扎部队,下一步就要挥军霸上消灭刘邦,他要打一场堂堂正正的战争,在正面战场上击败刘邦,砍掉他的头颅以证明自己。在酒宴上用暗杀的办法将刘邦诛杀,这不是项羽的作风,项羽将自己的名誉看得很重,这时作为他这样的楚国贵族阶层与生俱来荣耀。

二、我只是要一个合理的解释,而不是想杀人以泄自己的怨愤。

项羽要杀刘邦,开始的时候确有其事,当曹无伤告诉项羽,刘邦想封闭函谷关口,在关中称王的时候,项羽是十分愤怒的。灭秦这样的丰功伟业只能由自己来承担,而不是那个小小的沛公刘邦,如果没有自己在巨鹿破釜沉舟击溃章邯所所率领的秦军主力,刘邦又如何能在咸阳待的安稳,又如何能如此迅速的攻入咸阳呢?

但当项伯从沛公营帐回到项羽军中,向项羽解释刘邦进入咸阳之后,秋毫无犯、约法三章,把府库封闭起来,等着项羽来裁处。刘邦不过是做了项羽的先头部队,没有做任何越制越轨的行为,项羽于心中的气便已经消散了不少。

尽管名义上的天下公主是楚怀王,但实际上反秦义军的领袖一直是项氏的人,项羽之所以要杀死卿子冠军宋义,就是为了确定在讨伐秦诸侯中项氏家族的绝对领导地位,这点是不容侵犯的,就算是楚怀王也不能。他不接受任何人对他权威的挑衅,而刘邦到鸿门来并不是来挑衅的,而是来赔罪的,面对这样一种姿态的刘邦,项羽怎么能举起手中的屠刀呢?

三、我是独一无二的西楚霸王项羽,我不会受任何人左右。

在鸿门宴上主导杀刘邦的人是亚父范增,范增意识到普天之下,秦亡之后能与项羽争长短的只有沛公刘邦。这种政治远见性对项羽来讲是宝贵的财富,但此刻的项羽在巨鹿之战胜利后已经走上了自己人生的顶峰,他不允许任何人对自己指手画脚,自己才是世界的主宰。

谋略并不重要,只要有自己手中的武力,没有人可以战胜自己。项羽十分迷信自己的武力,以至于在乌江之畔,穷途末路的项羽还在说:“不是我自己指挥不行,而是上天要亡我!”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项羽还要将失败的责任推给上天,而不是由自己来承担,这不是勇气,这叫怯懦,这叫缺少担当和责任。

过度的自信就是自负,项羽正是在过度自信中一步步走向了毁灭,而刘邦则在一步步的谦卑中走向了成功。人只有正视自己的缺点,承认自己的不足才能获得进步,而项羽总是无视这些,在鸿门宴上不杀刘邦,就是他犯错误的开始。从骨子里来讲,项羽不杀刘邦是因为不屑!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一个人的历史


不是。



在鸿门宴的前夜,当项伯去向张良报信,并带着刘邦的嘱托回来,为刘邦做说客的那一刻,鸿门宴的结局,已经注定了。


鸿门宴前夜,项伯从刘邦军营里回来,跟项羽说,刘邦就是一个给你铺路的小子,没他你能这么轻松入关?人家有大功,你还打人家,不仗义,不如给他个台阶下吧。项羽的反应是什么?

“项羽许诺。”

鸿门宴的主角,既不是项羽也不是刘邦,而是张良。鸿门宴,可以说就是张良设的局。而他之所以能攒成这个局,正是因为他非凡的政治智慧。


最高的权谋术只有六个字:知人心,识人性。



项伯的立场转变


有人说,项伯最大的错,就是在项庄舞剑的时候,自己也出手舞剑,为刘邦挡枪,并不是。

项伯早年杀人犯了事儿,幸好张良帮他疏通关系,保住了他。鸿门宴前夜,项羽决定偷袭驻军在灞上的刘邦。项伯知道后,为了还张良的人情,到刘邦军中找张良。


张良是什么人?刘邦集团最有远见的谋士。他立刻安排项伯见刘邦,酒席上,刘邦当场和项伯约为儿女亲家。有了这个身份在,项伯现在是哪方的人,还有什么疑问吗?


老项家的人都不坏,重情重义,个个勇猛,但是他们有一个致命缺点:短视。项羽的叔叔项梁,前期和秦朝打了几场胜仗,就狂起来了,死在章邯手里。项伯也是,他真的没有想太多,只是想让张良赶紧跑,没想到意外跟刘邦搭上线。在当时的处境,他是真心相信刘邦不会对项羽有异心。


老项家人做事,不看数据,不凭逻辑,凭的是第六感。如果项伯有什么错,那就是,他难以走出基因的局限。


屠夫樊哙的一席话

在项庄和项伯玩二人转,玩得欢的时候,张良出去叫樊哙进来。


如果说这时候项羽还有点儿看热闹的意思,樊哙的一席话则让他下定决心,绝不能杀刘邦。


樊哙拿出楚怀王的关中之约来说事儿,先破秦入关的为王,可是我们老大还军霸上等你老人家,不封爵位就算了,还要杀他。秦国为什么亡国?就是因为秦用酷法,随意杀人,失了民心。他评价项羽的行为,

“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将军不取也!”

一番话,既点名项羽的理亏之处,更戳到项羽心中的恐惧。


这话不是从别人口中所出,偏偏是从樊哙,这个杀狗卖肉的屠夫嘴里说出来,更让项羽震撼。连一个屠夫都懂的道理,天下人该怎么看我。


看到这里你一定已经明白了,这么精妙的一环套一环的话术,是樊哙这样的粗人能说得出来的吗?显然不是,教他的人,除了张良,不做第二人想。

项羽的格局


“为人不忍”,有人说这是项羽的妇人之仁,也有人说这是他的贵族风度。我认为,这是由项羽的格局和眼界决定的。说白了,就是格局小,眼皮子浅,空有一身匹夫之勇。


项羽杀了秦王子婴,号令天下之时,韩生劝说项羽往关中,熟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楚汉之争后一千余年间,关中一直是政治中心。韩生的眼光是很准的。可是项羽说什么?他说了那句名垂千古的话:

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


韩生当时就已经预见到项羽的败局,他讥笑项羽,楚人沐猴而冠。被项羽煮了。


项羽这个人,该怀仁的时候吧,他逞勇斗狠,屠了5座城池,火烧秦宫之时,大火烧了三月不灭。刘邦为什么得人心,除了他一些表演行为,有一半也是靠同行衬托。


该决断的时候,又开始妇人之仁。封有功者,那块印在手里磨圆了都舍不得给出去。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项羽的乌江自刎,反而成就了他的声名。


心理学上有一种近因效应,就是新近获得信息对人的影响,会远远超过原有的信息。他的自刎太过壮烈,以至于人们忘记了他曾经是怎样残暴的霸王。


曾于乌江赠名马,又恐情深累美人。戏剧性的爱恨情仇,更让这一份悲壮成为中国人心中永恒的一幕。


月夜归舟


项羽不杀刘邦当然不是因为“个人不忍“。

会稽起兵前,太守殷通想拉拢项家叔侄。项梁招项羽入内,项羽即斩殷通首,又击杀殷通手下百多人。

巨鹿之战前,楚王发动援赵军队,以宋义为上将军,项羽只是次将。宋义行军至安阳,停留不前,整日饮酒高会。项羽即将宋义斩杀。

所以项羽不是心慈手软的人,若想杀人,从来干净利落!

那么为何鸿门宴项羽不杀刘邦?

要从两方面分析。

一 项羽的个人性格。

项羽出身高贵,性格骄傲,对于想要骑到他头上的人,摆明架势和他作对的人,绝对不会给他好果子吃。

例如宋义,作为上将军处处针对压制项羽,对项羽说:“冲锋陷阵我不如你,筹划计策你就不如我。“又在军中宣称“猛如虎,狠如羊,贪如狼,不听话的人,都要杀!”

于是项羽杀了宋义。

但是鸿门宴上刘邦则相反,把姿态放得很低,让项羽没有了杀人的冲动。

二 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

其实项羽并非一勇之夫,不杀刘邦亦有他政治、军事上考量。

从政治上讲,楚怀王说“先入关中者可以为王”。刘邦先入关中,理应为关中王。项羽若杀他,道义上说不过去。

从军事上讲,刘邦当时有十万人马。而项羽的诸侯联军虽然号称四十万,但经过巨鹿血战后的本部楚军不过五六万。项羽若杀刘邦,引起关中混乱,他这点人马并不占优势,只会让其他诸侯渔翁得利。

所以对项羽来说,借着巨鹿之战的威势,再通过鸿门宴敲打震慑刘邦,继而使自己在接下来的分封中可以占得主动权,已经是最好选择。

当然,他对诸侯的分封处理有很大隐患,为他后来败亡埋下伏笔,这又是另一个话题了。


庄苏谷


项羽在后人遗留下来的评论中,算是个悲情人物,先天条件优厚的他,拥有着盖世武功,和令人惊艳的军事才能,更重情重义,至此都忘不了他的虞姬和乌骓马,一曲霸王别姬唱哭了多少人,然而这样的人最终却自刎乌江,任谁都感到可惜,多少人为他叹惋,歌颂他的精神,又对他做出的那个决定而叹惋不止。

在这里,我们一直探讨项羽在鸿门宴上为什么没有杀掉刘邦。我也看了本问题其他朋友的回答。可是回答这个问题,不妨换一个角度——历史逆转,重新回到鸿门宴的那个瞬间,难道杀掉刘邦真的是个极佳的选择吗?

如果项羽当时听从了范增的建议,并且杀掉了刘邦,其实引发的后患也许更大。首先刘邦自身就有很多追随者,如果他借着吃酒席来杀掉刘邦的话,他的那些追随者们一定不会善罢甘休,恐怕霍出性命也要和项羽一拼。再者说,分明打的幌子是吃酒席,刘邦也亲身前来谢罪,如果在此情此景被击杀的话,项羽一定会背上个不义的名头,不仅会落人口实,其他诸侯们就一定不会再同意项羽主持分封,那么他那九个郡的封地也就会不复存在了。

如果再往后想一想,当时的刘邦手下大将不少,如果刘邦就这样惨死,他那占据关中的军队一定会联合秦国剩下的王室和其他不服项羽的诸侯军,联手起来对付项羽,这其中还牵扯到利益关系,因为一旦他们联合起来杀掉项羽,那么就会取得更多的封地。

而且根据学者们的调查研究中,尽管当时项羽已明确有四十万的大军,然而难道这四十万人的军心都是统一的吗?都会真正以他为领导而心甘情愿的赴死吗?实际情况是当时四十万人里,一半都不是他自己的人,是诸侯的手下,他们大多数都处于观望状态,一旦有新的情况,倒戈并不是不可能。如果在这种情况下,他杀掉刘邦,而且还没有任何理由,就难以树立起自己的威望,而且还会在战争中自己元气大伤,兵力损减。

那么反过来看他放走刘邦,反而是个更好的选择了。不仅可以树立起自己的威望,获取众心,更能不费吹灰之力就夺得关中,取得分封权,所以说项羽这个决定,根本就不是一时脑热,一时心软,而做出的头脑简单的决定。








断琴抿红颜


项羽在“鸿门宴”上之所以不杀刘邦,我个人认为大概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项羽性格高傲,“鸿门宴”之所以不杀刘邦并不是不忍杀之,而是不屑于去杀刘邦。

和西方国家崇尚的骑士精神一样,项羽出身楚国贵族,虽然后来楚国被灭,但是他身上的贵族习气却并未消失。


这种习气使得他不屑于去跟刘邦搞一些阴谋,换句话说,项羽对敌喜欢真刀明枪地用硬实力来跟对方决战,而不是耍阴谋诡计。

而恰巧,流氓出身地刘邦,则擅长用阴谋诡计,以弥补自身实力的不足。

鸿门宴上,项羽咄咄逼人,而刘邦愈发小心应对。这在项羽看来,觉得刘邦就是一宵小之辈,难成大事,更别提做楚霸王的自己的对手了。既然刘邦不配做自己的对手,那还杀他干什么呢。



二、项羽身上旧贵族习气太重,太过爱惜自己的羽毛,他害怕杀了刘邦会损害自己的名声。

项羽自诩行事光明磊落,他害怕杀害刘邦会损害自己的名声,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当初相约起兵反秦之时,项羽与刘邦在楚怀王面前约定过“先入关中者为王”。而恰好刘邦先入了关中,这个时候如果项羽再杀刘邦觉得会被天下人所耻笑,故而为了自己的名声并没有下令杀刘邦。



当然,在这里并不是说项羽就是傻白甜,能做到楚军头号人物,项羽必定是有很多过人之处的,不光是武力,谋略也必定出众,只是在面对刘邦时,相比较之下,说他傻白甜不为过。


史海钩沉


鸿门宴上项羽之所以不杀刘邦,主要在项羽年轻气盛。

项羽与刘邦都是属蛇,刘邦却比项羽大两轮。当时项羽26岁,刘邦已经50岁;项羽军队40万,刘邦军队只有10万。项羽有万夫不当之勇,刘邦则手无缚鸡之力。年龄、身体与军队力量的巨大差异,使得项羽根本不把刘邦放在眼里;加上打败章邯之后,楚军气势极为强盛,汉军也没法与之对抗。

诸多原因,使得项羽根本不想使用下三滥手段去对付刘邦,故而对亚父范增的“举所佩玉珏以示之者再三”而默然不应,以至贻误千古良机。

一句话概括:年轻气盛,不知贻误战机的后果严重。

谢谢悟空,开心快乐


傻吃闷睡871


鸿门宴,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一个事件。如果,当时项羽杀了刘邦,也许就没有后来的“垓下之战”、“乌江自刎”,也就没有了,曾经浩瀚历史的大汉王朝。历史没有如果,更不能假设。


探究项羽为什么没有杀刘邦,个人认为有以下六个原因。


一是项羽过于自信,甚至自傲,从内心骨子里瞧不起刘邦。


项羽自出道以来,可以说是真正的英雄,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叫做不败战神也算是不妄称。反观刘邦呢,出身低微,实质就是个流氓,并没有多大能力。在征战的过程中,鲜有胜仗。即使攻入咸阳,也是由于自己牵制了秦国的主要兵力,他买通守卫才进入。


其兵力、能力、作战经验对于项羽来说,就是渣渣,弹指可灭,根本无需在乎。如果项羽真的感觉到刘邦的威胁性,就冲着他杀人不眨眼的性子,早就把刘邦给咔嚓了,根本就不需要范增等人劝说。


二是项羽摆出鸿门宴的目的,是为了让刘邦吐出这块关中之地。


在宴席上,已经达到了不费一兵一卒就得到地盘的愿望,自然不需要再杀死刘邦,不然百害而无一利。如果真的杀死,也许会再起干戈,再惹是非。


三是项羽本身就没有帝王之心。


他追求的是霸业,而非王业和帝业。他希望走的道路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霸王路数,而不是秦始皇一统天下的皇帝梦。从他入主咸阳,烧了阿房宫之后,进行分封就可以看出,他的霸业已成,返回江东光宗耀祖,只要别人不能超越他的霸主地位就好。因此在他内心瞧不起的刘邦。分个小王做做,未尝不可。


四是项羽对于当时形势的判断。


在当时,项羽确实属于一家独大了,但还不能达到抗衡所有诸侯的层次,对项羽不满的诸侯大有人在。而且刘邦在道义上和名义上,还是当初楚怀王许诺的关中王。


如果以莫须有的罪名就杀掉刘邦,就会失去道义和政治威信。那肯定会引起其他诸侯的不满,楚怀王在别人的撺掇下,召集各路诸侯对他讨伐,也不无可能。那是白白给自己树敌,断绝自己的后路。而且他曾与刘邦结为异姓兄弟,恐遭天下人耻笑。


反而不杀,却能显示出自己的英雄气概,仁义之心,可以招纳更多的人来投靠他,得到大家的认可,壮大自己的力量。


五是项羽的所谓仁义之心以及性格上的优柔寡断和妇人之仁。


史上的项羽确实是一名战神,冲锋陷阵,英勇无敌。但善战不善谋,多疑而不善断,而且带有刚愎自用的性格。通过他对待韩信也好,范增也好,都把他的性格缺点放大的淋漓尽致。


尤其是他与刘邦结为异姓兄弟。他本就以英雄豪杰自居,很注重情谊,而且自诩侠骨仁心,所以请他兄弟来吃饭,却把他杀掉,恐遭天下人耻笑和唾弃。


六是项氏家族与范增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项羽上位一直靠的就是项氏家族的力量,更多的他像是一个代言人,在其根本上并不能左右其家族。所以,在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时候,项伯挺身而出,进行守护,意图已经极其明显了,那就是保刘邦。这就上升为项伯与范增之间的矛盾了。


此时,项羽只能做出选择,选择本家。包括后来范增不被项羽信任,都是代表着项伯的胜利以及矛盾的激化。


综上所述,就是鄙人总结的各种因果缘由了,希望有所帮助。


小小景页


前言:项羽的勇猛没能帮他锁定最后的胜利,他的“失算”似乎从鸿门宴之时就已经注定,那么在实力上远远要碾压刘邦的项羽,为何会在鸿门宴上放任范增的越俎代庖,又为什么能眼看叔叔替“敌人”打掩护,而视若无睹?刘邦借尿遁仓皇而逃,为何没有即可前往追杀?这一切真的是因为项羽的“为人不忍”?笔者以为不是!

“为人不忍”这话是谁说的?

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这话是项羽的谋士范增对项庄说的,意思是项羽太仁慈了,不好意思对刘邦下手,现在的机会是你借机舞剑助兴,伺机杀掉他,如果不成功你们讲会被他所虏!范增对项庄的交代很明确,就是杀掉刘邦!那么,这样的安排项羽是否同意?项庄没有征求项羽的意见,而是按照范增的交代行事了。当时项羽与刘邦这两者的兵力悬殊还是很明显的,范增何以会说出不杀刘邦,就会被刘邦所虏之言?唯一可以解释的就是范增口中所言的“

为人不忍”!简单地说,就是要将危险扼杀在摇篮之内,因为在他范增看来项羽的仁慈终究会害了自己。

鸿门宴上项伯阻止项庄的原因分析

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在范增召唤项庄除掉刘邦之时,项羽的叔叔项伯也出来舞剑,只不过他不是要协助项庄杀刘邦,而是阻止项庄的刺杀行动!为什么要阻止自己的侄子除掉潜在敌手?一方面,项伯听说要在鸿门宴上拿刘邦开刀,出于昔日恩情的缘故,觉得在道义上应该告知恩人张良,初衷是不想张良被殃及池鱼。后被张良引荐给刘邦,在较为融洽的谈话氛围中却成了“儿女亲家”,有私人的因素在里面,项伯自然会出面从中调和。另外一方面,项伯在楚营的排位显然要低于范增,连是不是要除掉刘邦,范增都能违拗项羽的意思,私下让项庄动手,这样的谋士不是替主分忧,有点越俎代庖的意思。

鸿门宴上的项羽为何那么“迟缓”?

“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这是项伯私下见过张良与刘邦后劝项羽的话,意思是人家帮你探路,现在关中你能如此进入是人家的功劳,应该善待他而不是攻打他!项羽的表现是许诺。这就一定程度上导致项羽在酒席间会如此表现。那么,项羽真的因为他叔叔的一句话,就这么轻易地放弃对刘邦的问责了?显然不是!在鸿门宴的架势摆开后,刘邦是什么表现?沛公旦日从百馀骑来见项王。带着几百人的排场就来了!说明什么问题?说明项羽的强大,足以让年纪比自己大的多的刘邦俯首帖耳!


对方不管是装还是真的怕,对于项羽来说此时他很享受,就就为什么在刘邦陪着笑脸说: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卻。意思是有小人在从中挑拨自己与项将军的关系!对于态度谦卑,而且不论年纪,还是实际的功劳,项羽也不好意思发飙,加上项伯的劝言,项羽也“投桃报李”回应刘邦,告诉他刘邦身边的小人,即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

结语:因为项羽知道,之所以会有鸿门宴这样的闹剧,期初是对刘邦夺关中可能会为关中王而恼火,后加上了刘邦身边的左司马的“煽风点火”,说什么: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很直白地告诉项羽,刘邦这老小子进入关中后,关中王的派头就出来了,连秦王子婴作为降臣也被召为国相,无数珍宝都要属于刘邦。年轻气盛额项羽自然要把这位不知天高地厚的刘邦问罪,因为他觉得刘邦不配拥有这一切!这就导致鸿门宴开始前,项羽想要发的雷霆之怒,到最后却是推杯换盏,和风细雨了,说到底不是因为项羽的“为人不忍”,而是项羽自己觉得本身就是一个美丽的误会。


农夫说历史


要想解释项羽为何不杀刘邦,就得从项羽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同时也得从人性的角度来解读问题,其实项羽是一个非常感性的人。

什么叫感性?

感就是感情,性就是本性,合起来就是感情本性,意思就是:感情用事、多愁善感、容易情绪化、喜怒哀乐全部写在脸上并且马上爆发。比如说有人骂项羽,项羽知道后,就把这个人给杀了,就是简单粗暴的报复和情感的宣泄,楚人沐猴而冠的成语就来自这个故事,同时也说明了项羽的性格。

项羽剧照

项羽是楚国名将项燕的孙子,楚国被秦国灭亡了,项羽的爷爷项燕也被逼自杀了,所以项羽从小在心中就满是对秦国的仇恨,项羽在反秦战争中这种仇恨被无限放大了,这是人性使然,项羽要报仇,于是在战争中经常屠城,攻破了秦国人守的城,然后把全城人杀掉,项羽才不管城中人是什么人,反正没有投降自己的,都是仇人,全都杀了,这就是感性,不考虑别的,就想报仇。

章邯杀了项羽的叔父项梁之后,北上去打赵国了,项羽的第一反应就是要为项梁报仇,这是本性使然,报仇最好的办法就是打进咸阳城,灭亡秦国的朝廷,所以当楚怀王让刘邦西进灭秦时,项羽也一直坚持要去,还是因为楚怀王强力坚持,项羽才被迫答应北上,可在心中就对楚怀王恨起来了,所以项羽灭亡秦朝后,第一个就把楚怀王给杀了,这就是项羽的复仇,他才不管你是谁,有仇必报。

项羽和刘邦

项羽和刘邦在反秦战争中,原本就是同一战壕中的兄弟,项羽感性,刘邦厚黑,两人正好相反,项羽重义气,看重感情,刘邦混社会,看重义气,在这一点,两人又相同,项羽年轻,刘邦年老,差不多是项羽年龄的两倍,刘邦看项羽,那就相当于一久经沙场的社会人看一个刚出校门且品学兼优的大学生一样,一眼看穿

但是项羽看刘邦,则又不相同,相当于心高气傲、颇有能力的青年才俊看着出身底层、年龄一大把却没啥成就的老兵油子一样,有点看不起,又有点无所谓的感觉

自从项梁战死后,项羽与刘邦基本上没有交集了,当项羽在巨鹿之战拼死力战的时候,刘邦凭借张良的谋略居然先攻破武关,打进了关中,估计刘邦自己也没有想到进展这么顺利,于是刘邦也膨胀了,人性嘛,得总都会忘形,听从了手下人的建议,把函谷关给封了,压根就不去想在巨鹿之战胜利的那一批反秦义军将来会如何。

项羽

项羽在巨鹿之战打败秦军主力的那一年,只有26岁,26岁的年龄,取得如此成就,天下的诸侯都匍匐在项羽脚下,这事放在谁身上,那都是一幅“天下舍我其谁”的英雄气概,项羽在自己心中想,秦朝主力都被我项羽给灭了,天下还有谁是我的对手呢!那气概基本上是膨胀到天上去了,比刘邦第一次进咸阳还要膨胀。

两个膨胀的人,就这么在函谷关前撞出了矛盾,项羽作为天下反秦义军的首领,带着40万人来到函谷关前时,看到大门紧闭,还有人守关,一下子就把项羽心中的怒火给激发出来了,秦军主力都被我项羽给灭了,谁敢把函谷关给我堵上,不开门就给我消灭他,项羽都是很直接、很本能的反应,尤其是刘邦手下曹无伤的告密,更是把项羽的怒火给激发到天上去了。

项伯救张良

项羽这个时候的观念就是:我就是天下共主,我就是天下的王,谁不服,就干谁,你刘邦居然敢给我堵函谷关,我就把函谷关攻破然后再消灭你刘邦,不服,来打,然后就准备在第二天打刘邦。

当天晚上,项羽的叔父项伯不知道哪要筋抽了,想起当年张良救过自己一命,本着义气、有恩报恩、有仇报亿的原则,项伯就想救张良,让张良离开,然后张良就知道了项羽的军事秘密,就马上告诉刘邦,刘邦也知道了,于是就有了第二天的鸿门宴。

鸿门宴对于项羽来说,是刘邦前来解释情况和赔礼道歉的,项羽原本就是这么想的,天下没人敢反对我项羽,谁敢反对我,我就灭了他,项羽能同意刘邦来解释,本身从心中就有了先见之主,本身项羽就认为刘邦这么做肯定是有误会的,他认为刘邦是不敢反对自己的,这是傲气,也是自信,更是能力的体现。

鸿门宴

鸿门宴对于刘邦来说,是如何化解眼前危机的公关行为,是主动示弱的行为,因为刘邦就是刘邦,能伸能屈,好汉不吃眼前亏,要不然刘邦也混不到现在,刘邦就是怀着目的来鸿门宴的,以刘邦当年对项羽的了解,他认为自己有把握说服项羽,因为当年刘邦看项羽,认为自己一眼就看穿了项羽,没有把握刘邦是不会把自己送进危险处境的。

鸿门宴其实没有开始,就已经注定了结果,从项羽同意听刘邦解释开始,项羽其实已经默认了刘邦不敢反对自己,我26岁就消灭了秦军40万主力,他刘邦能不怕我?别说项羽,你放到其他人身上,也一定会这么想的,武力是个好东西,不服就消灭你。

刘邦

至于鸿门宴上的刘邦的表现,每个人都知道,就是示弱和忽悠,然后趁机溜走,项羽就是个感性的人,感性的人统统是吃硬怕软的,你硬他越硬,你软他更软,刘邦一软,项羽就更软,刘邦一示弱,项羽的虚荣心就满足了,看吧,刘邦果然跟我想的一样,我项羽果然没看错刘邦,刘邦就是那个德性。

刘邦如果敢在鸿门宴激怒项羽,项羽一定会毫不犹豫地杀掉刘邦,就像他杀掉楚怀王和那个劝他定都关中的儒生一样,但问题是刘邦主动示弱、赔礼道歉,所以项羽就放过了刘邦,这就是人性,一个感性的项羽对政治事件的感性理解,你不能把项羽当成一个政治人物,首先项羽是一个感性的人,他考虑问题的角度就是自己的直观反应和所思所想,有时候政治就是这么简单,尤其是在不懂得政治的人物就是这样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问题。

一、为什么要设置鸿门宴

当初,楚怀王安排了以宋义为主将,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北上支援,安排了刘邦进攻关中,同时,约定了先入关中为王。项羽的军队,将会面对秦朝章邯的主力军。这两者比较下来,相当于刘邦拿了个简易的副本,而项羽拿到了一个地狱模式的副本。

对于楚怀王来说,他的目的在于消耗项羽的军队。在他心中,项羽、范增这些人,威胁实在是太大了。如果能够在战争中消耗他们,楚怀王就可以坐收渔翁之利。如果项羽当权,那么楚怀王将会是一个傀儡般的皇帝罢了,可能还会有性命危险。

果然,刘邦由于拿到的副本难度低,一路高歌,没有经过太大的麻烦就进入到了关中。项羽支援北上回来后,听说刘邦已经入关了,暴怒,直接就将大军开到函谷关。这时候,项羽安插在刘邦营内的曹无伤,偷跑来向项羽告密,说刘邦想要称王,占据咸阳内的所有财物。项羽听完后,马上就准备进攻了。当时,实力上的对比,项羽有四十万的军队,而刘邦只有十万的军队。

就在这天夜里,楚国的项伯,跑到了好朋友张良那边,跟他说了项羽的计划,叫张良赶紧逃跑。张良听说后,马上就跟刘邦汇报。刘邦听完后,非常害怕,便向项伯解释说,自己进入关中,完全是为了项羽大人啊,我是帮他看管住关中,不被他人入侵而已,并不是自己想要占领。接着,还准备跟项伯联姻。这下好了,项伯也成了半个刘邦这边的人了。

于是,项伯回到楚军营中,跟项羽汇报了这件事情,向项羽解释了刘邦的目的不是为了占领关中,而是为大王守住关中,如果杀了刘邦,那是不仁不义。项羽听完之后,就暂缓了进攻的计划。第二天,刘邦便带领张良、樊哙等百来号人,来鸿门见了项羽,当面跟他“澄清”自己的想法。鸿门宴的故事,便从这里开始。

二、项羽的想法

鸿门宴,本质上是一场利益的博弈。项羽这边的需求,是拿下关中。而刘邦的需求,是暂时保全自己。可以说,通过鸿门宴之后,双方都拿到了自己想要的利益。但是,问题也在于,项羽没有及时解决掉刘邦这个巨大的隐患,使得最后天下易主。

刘邦见到项羽的时候,说了一句:“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隙。”我们来分析这段话。

首先,我们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反抗秦朝,只不过将军进攻的方向是河北,刘邦进攻的方向是河南。接着,我刘邦进入关中,完全是“不自意”的,也就是说,我完全没有称王的心,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项羽您。随后,还解释说,这一切,都是小人从中污蔑,请大王不要相信。

项羽听完之后,是什么反应呢?项羽回了一句:“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直接就把自己的线人给出卖了。

想到这里,项羽心中的怒气也减弱了,便拉着刘邦,留下来喝酒。范增多次暗示项羽杀了刘邦,项羽都无动无衷。

项羽内心想法的转变,是经过多个阶段的。首先,是听说刘邦进入关中之后,暴怒,直接就拉着军队想要攻破函谷关。其次,是得到项伯的汇报之后,怒气减弱,同意了项伯的分析,认为刘邦不敢反。最后,刘邦还亲自前来道歉,更是证明了项伯的汇报是没错的,刘邦真的不敢反。

也就是说,此时的项羽,面子已经夺回来,关中也夺回来了。在他心中,自己不需要通过战争,也能够得到一切,洋洋自喜。后来,樊哙入营顶撞了他,他也没有生气。看到刘邦像一条丧家犬一样,围着自己转,项羽心中非常满意。

所以说,项羽不杀刘邦,不仅仅是不忍,而是拿到了他所要的一切,这才把刘邦放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