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百年(序)––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当我们沿着历史流过的长河回溯过往,总能发现有那样一张张鲜活的面孔、一个个经典的故事能在心头泛起涟漪、激起波澜。而三国的那段往事,或许正是这些故事当中,最为脍炙人口、广为传颂的篇章。无论是三英战吕布、五关斩六将、七星借东风,还是三气周瑜、六出祁山、七擒孟获、九伐中原,各位风流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都在民间成为了千古流传的永恒经典。然而,历史终究是历史,传说永远都是传说,风流,总要被雨打风吹去。要理清三国的历史脉络,除了这些之外,至少还要明白以下三个问题:

一、三国是什么?

说到三国,世人皆知东汉末年分三国,魏蜀吴鼎足而分;然而除此之外,其实历史上还有另外一次三足鼎立时期。那一次发生在诸葛亮去世的整整300年之后,南北朝后期的中国北方,统一北魏王朝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两魏和南方的南梁再次形成了鼎足三分的格局,有人称之为“后三国时代”。但在本文系列文章中,三国专指汉末三国。

清朝人金圣叹,曾为《三国演义》写过一篇《原序》,其中指出,在西汉创立之初,就有人劝说韩信自立,形成刘、项、韩三足鼎立的局面,但是韩信拒绝了这个提议。四百多年以后,伴随着历史的进程,三足鼎立终于成为了现实:

公元208年,赤壁之战后,战败的曹操元气大伤,永远地失去了统一天下的机会;刘备和孙权,则为了荆州的归属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的外交和政治斗争,最终在220年上演了一出千古悲剧;还是在220年,曹丕篡位,曹魏代汉;转年刘备登基,蜀汉建立;次年,孙权称吴王,东吴开国,三国实现了从有实到有名的转换。而令人唏嘘的是,同样是占据汉中的政权,西汉能够还定三秦,蜀汉却不能取中原寸尺。魏蜀吴三国,在六十年间(220年-280年),上演了一出兴则俱兴,亡则俱亡的历史大剧,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喟叹。

二、三国的历史定位

三国的历史,并不长久。从黄巾起义开始算起,到西晋统一,不过96年。然而这段历史虽然短暂,但是其作为整个魏晋南北朝四百年大变局的开始,却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轨迹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中国历史在经历了秦汉帝国四百多年的兴盛后,皇权日渐消退,士族逐渐兴起,三国作为承上启下的重要转折期,为后人研究士族政治和门阀政治,留下了无尽的史料与精神财富;与此同时,伴随着皇权的消退,国家层面的控制力逐渐减弱,魏晋南北朝又充满了征伐和杀戮,成为了血与火、恨与泪、兴盛与危亡、荣耀与耻辱的代名词。自此开始,华夏大地进入了艰难与黑暗的蜕变与转折期。

就在董卓进京(189年)的整整400年后,隋朝终于消灭南方的割据政权—南陈,中国大地才重新回归一统,中华民族在这艰难的蜕变后,终于从秦汉帝国走向了隋唐盛世。所以有人在从秦朝统一中国到唐朝灭亡这1100多年的时间中,将秦汉划为了一个周期(兴盛),魏晋南北朝划为第二个周期(蜕变),隋唐划为第三个周期(复兴)。而三国,正是魏晋中的那个“魏”的全称。就在那个由皇权向士族过渡的时代,三个由非士族建立的国家,面对着日渐强大的士族集团,或选择逆着历史大势而上,或选择向士族有限度的妥协,但最终都难以摆脱被历史大势吞没的命运。自此,门阀士族垄断了中国政治版图,就有了那句著名的“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

三、后人学到了什么

历史,是由一个个人组成的,看历史,往往就是看人心。正如法国大作家雨果曾经说过的那样:“历史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是将来对过去的反应。”换言之,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而以怎样的一种价值观去学习历史、看待历史,既决定于一个人的思维,同样也取决于一个人的眼界。

在那段波澜壮阔而又波诡云谲的历史中,我们看到了刘备的百折不挠、曹操的霸气侧露、孙权的隐忍权变、司马懿的老谋深算、董卓的骄横跋扈;我们也可以看到军阀割据、民不聊生的乱世民生;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党同伐异、累世公卿的门阀政治;我们还可以看到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历史大势。

三国的身影,已经远去了1740年,正如同教员在的《浪淘沙·北戴河》中所论及的那样:“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不妨让我们沿着历史发展的足迹,从洛水到沧海、从官渡到汉水,从夷陵道到子午谷,从白帝城到五丈原。看汉晋百年之巨变,观三国甲子之兴衰。

亲,你是否已经准备好了呢?是耶非耶,化为蝴蝶。

三国百年(序)––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