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良知四合院:学习成功人士的“方法”,更要掌握其“心法”​

助力你成长的 致良知四合院 今天

致良知四合院:学习成功人士的“方法”,更要掌握其“心法”​


在一次交流中,一位学员分享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年前,他刚刚开始接触健身。为了尽快能够达到健身效果,他找了一位私人教练。站在一旁看教练示范动作时,他觉得每个动作不过如此,自己学习力这么强,肯定轻轻松松就能做好。


然而,当他从观察者变成练习者,亲自动手去练习器材时,才发现:有些动作看起来简单,但实际上怎么做也做不到位。


做不到位,练习效果自然也会大打折扣。


此时,一直在一旁观察的教练告诉他:“你身上的肌肉含量太少,力量不够,虽然知道了动作要领,但还是做不到位。”


经过一年持之以恒的练习后,他的身体变得更结实、更强壮了。一年前那些咬牙切齿也难以完成的动作,现在轻轻松松就能做得很好。


回顾这段经历,他说:“方法还是那些方法,只是我成长了。”


致良知四合院:学习成功人士的“方法”,更要掌握其“心法”​


在生活工作中,你可能也会有类似的经历:


兴冲冲地向一位行家里手请教经验,听课的时候满心欢喜,但自己动手时,却发现处处都是磕磕绊绊。于是变得沮丧,甚至生出抱怨和怀疑,认为是别人的方法不好。


当然不排除这种可能——一种诞生于特定条件下的经验、方法难免会过时,或者有应用上的特殊性和局限性。但正如上面那位学员的故事所揭示的道理一样,在怀疑方法之前,可以先问问自己:


有没有可能是我自身的原因,使得我暂时还无法驾驭这样的方法?


这就好比同样是一支质量上乘的狼毫笔,书法大家用它来创作惊艳四座的书法作品,而一个5岁孩子则只能用它来信手涂鸦。


笔还是那支笔,用的人不同,效果就会有天壤之别。


在最近刚刚结束的【家280】学习会上,一位企业家分享了他个人和企业的成长故事,同样发人深省。


家装行业是典型的“大市场,小企业”的发展格局——全国范围内的市场规模接近1.2万亿,但当前国内最大的家装企业规模也不过几十亿,市场份额不到千分之二。如何突破这样的发展瓶颈呢?


当企业发展遇到障碍时,企业家们会四处寻找突围方法。这位企业家也不例外。他几乎走遍了国内国外各大知名商学院,想要从其中取得“真经”。但却一次次地失望——在课堂上看到经典案例和管理理论时,他感到很兴奋,迫不及待地想要在企业里推行;但当真正回到企业后,才发现“别人的鞋子,怎么穿也不合脚”。


他说,有一段时间他感到非常无力,但为了企业和员工,又不得不继续坚持下去。


直到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走进了四合院,开始学习中华文化。通过践行明心净心的功夫,特别是通过反省,他发现了自己原先在企业经营中的许多“盲区”——


比如,自己真正爱的不是客户,而是客户的钱袋。

比如,用种种方法来刺激员工的欲望,满足了员工的贪欲,却一点点地腐蚀了他们的健康和家庭。

比如,利用员工而不是利益员工。

……


当他看到这些问题后,对照圣贤的教诲,深刻领会了这些起心动念或者方法手段的错误与危害,也明白了企业存在的真正价值是:通过产品和服务,引导员工和客户实现精神与物质的双丰收。


于是,他重新确立了企业经营的原则,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系列新方法、新形式,几乎每一个机制都让人眼前一亮,心头一颤——


比如,开通“董事长直达号”,让签约客户直达董事长,建立心与心的链接,监督服务无死角。


比如提出十年质保的措施。


他说,“您对美满家庭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这些方法看起来很简单,似乎任何人都可以借鉴和模仿,实则不然。另外一位同样很有影响力的家装企业家评论道:


“有了这颗心,好的方法会层出不穷;没有这颗心,用了这些方法,反而可能引火烧身。”


对于这位企业家来说,之所以能够在企业经营中取得这样大的突破,其根源在于两年时间持续学习中华文化,打牢了心灵品质大厦的地基。


有了心法,他才能够真正驾驭这些方法。


这位企业家在读《道德经》【第四十五章】时,写下了这样一段感悟: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nè]。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看待事事物物要看本质,一个人也一样。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智若愚,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反而越是朴实、真诚。我想起小时候,我父亲就特真诚质朴,说到做到,别人都愿意和他合作,村里有些人比我父亲聪明能干,但最后反而我父亲发展得比他们都好。


致良知四合院:学习成功人士的“方法”,更要掌握其“心法”​


事实上,这位企业家也继承了父亲真诚质朴的品质,所以通过明心净心,很快领悟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并将之用于商业实践。


一位弟子当年曾经向阳明先生请教:“欲于静坐时,将好名、好色、好货等根逐一搜寻,扫除廓清,恐是剜肉做疮否?”


阳明先生说:“这是我医人的方子,真是去得人病根。更有大本事人,过了十数年亦还用得着。你如不用,且放起,不要作坏我的方子。”


弟子质疑阳明先生传授的心法是否有用,阳明先生却告诉弟子:这个方子是真正能够“铲除病根”的药方,再过几十年,依然用得上。你如果不用,就放下,不要坏了我的方子。


阳明先生能够体谅到不同根器的人在学习圣贤过程中的差异,注重因材施教,所以后来阳明先生又说:


“与人论学,亦须随人分限所及。如树有这些萌芽,只把这些水去灌溉。萌芽再长,便又加水。自拱把以至合抱,灌溉之功皆是随其分限所及。若些小萌芽,有一桶水在,尽要倾上,便浸坏他了。”


引导一个人的成长,就像种树一般。刚萌芽时,只能用小水去灌溉;如果在刚刚萌芽时就用大水漫灌,就会杀伤树芽,适得其反。


致良知四合院:学习成功人士的“方法”,更要掌握其“心法”​


阳明先生的这番话是告诫弟子,在传授圣学时,要注意因材施教,根据对方根器的深浅,选择恰当的方法。


不过这句话反过来看,其实也在提醒我们:如果自己仍然还是小小的萌芽,就希望得到大树才能承受的“大水漫灌”,这样的“希高慕大”,往往会伤到自己。


遇到问题时,将问题推给外在条件总是容易的,但一味地这样做,会让人不能沉下心来反求诸己。不能反求诸己,往往就难以发现真问题;发现不了真问题,也就错失由内而外地突破与提升的机会。


就像开头提到的健身例子一样,方法还是那些方法,用这些方法的人的身体素质不同,效果就会有天差地别。


人的身体素质有强弱高低之分,人的心灵品质的差别其实更为悬殊,从庸人到士人、能人、君子乃至贤人、圣人,人与人心灵品质的高低差别,超乎想象。


如果不懂得自身与他人心灵品质的差别,而一味地照搬别人的方法和经验,非但没有益处,反而可能闹出“东施效颦”的笑话,甚至“削足适履”的悲剧。


心是人生事事物物的源泉之源泉,有怎样的心,就能成就怎样的事,就能生发怎样的创意,驾驭怎样的方法。


所以,与其盲目地追逐和借鉴别人的“先进经验”、“优秀做法”,不如像文章中的企业家那样,回到心上用功,从明心净心开始,踏踏实实地建设自己的心灵品质。


心上若有坚实的成就,事上的成就将是事半功倍、水到渠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