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情還是可悲?我不要成為那樣的“空巢”父母

01

週日晚上,若昕再一次為英語語音作業的不順遂而淚眼汪汪。 小人兒把頭埋在我的膝間,軟軟的髮絲從我的手上傾瀉下來,一雙小鹿般清亮的雙眼寫滿疲憊,曾經清澈見底的眸子也漸漸泛起心事。

我回溯了一下整個週末的行程。週五放學之後就去了創意美術班,週六一早起床趕著去上八點半的科學實驗課,週六下午在暮色沉沉的傍晚結束英語外教課,週日上午短暫的放鬆,下午又坐地鐵去市裡學習音樂劇,回到家是例行的英語打卡,睡前還趕著做完了幼兒園的通數作業。

“沒關係,累了就睡吧,明天我們再把這首英文歌的四句話連起來唱完打卡。”若昕方才安心地躺下睡了,我替她掩好被子,想起今天忘了給她讀睡前故事。滿滿當當的學習生活,不知何時已背離了我們早先的初衷。

學習帶給人的快樂與痛苦彷彿總是相約而至的。眾人只見過她在臺上用流利的英文介紹自己的閃耀,哪曾見過她練習時屢屢受挫崩潰大哭的狼狽?

多希望她能輕鬆應對,在充實飽滿的課堂間收穫興趣,在師生互動的興味間收穫友誼,在家庭練習的堅持裡收穫韌性,最後得以享受語言學習加持下的光耀與便利。

然而5歲的孩子屢次受挫後仰起那張流淚的小臉,跟我說“媽媽,真的好難,我總是說不好。”

你是不滿於這種失望,走過去要求她必須說完睡覺,還是內心坦然地接受她此時的無能為力,平靜地告訴她“沒關係,我們明天再練習。”

即使你多麼想跟她講遇到困難不要退縮的道理,即使在你眼中,這幾句話多麼簡單就能搞定。 在飽滿有力的期待與不盡人意的現實間,你等一等或她忍一忍,你要怎麼選?

長情還是可悲?我不要成為那樣的“空巢”父母

02

小區門口有家包子鋪,店家是對極和善的夫婦。

隔三差五的清晨,我帶若昕去那裡買包子。總是故意拿了紙質的零錢,讓若昕去和店家溝通。

“媽媽,我怕我說不好。”

“不會的,他們人很友好。”

“媽媽,今天我不想說,明天再說好嗎?”

“你可以試一試,沒有那麼難的:

叔叔阿姨,請問今天有奶黃包嗎?

有——請給我兩個奶黃包,一杯豆漿,謝謝!

沒有——請給我兩個肉包,一杯豆漿,謝謝!

你看,就這麼簡單。如果你不願自己遞零錢,我來付也可以。”

“不,我還是想下次再說,可以嗎?”

內心有掩飾不住的失望,讓父母引以為傲的孩子當然是不會怯懦的。但經過思考,我還是答應了。

第二天一早,若昕勇敢地兌現著諾言,一路上默唸了兩遍那幾句“臺詞”,並告訴我:

“媽媽,我準備好了,一會我來說吧。”

“嗯,好的!”

買包子的過程很順利,若昕收穫到更多信心。

“你是在有意鍛鍊她對不對?”店家會意地笑了。

“是的,現在都是手機支付,孩子們自己買東西交流的機會都少了。”

這是件小事,也許潛意識裡,若昕買包子比起英語作業的表現,我的容忍度是更高的。雖然它對於成人來說如此簡單,但對於孩子來說,都是新習得的功課。

在飽滿有力的期待與不盡人意的現實間,等一等或忍一忍是一種考驗,它不斷啟示我們叩問自己的內心,到底是在愛孩子,還是在愛自己。或是在以愛人之名,行愛己之實。

長情還是可悲?我不要成為那樣的“空巢”父母

03

九月開學季,許多父母自嘲還沒邁入老年,就提前開始“空巢”了。 圍著孩子轉的日子,再多的矛盾爭執,也是熱熱鬧鬧的。孩子一入學,尤其是孩子大了開始住校的,做父母的也安心享受不了多久這難得的清淨,轉眼心中便空落落的。

多少無眠的深夜,對著孩子從小到大的照片,相思難捱,留下一條又一條感慨萬千的朋友圈。

無論年齡大小,這種思念如出一轍。就連朋友圈的文字配圖,都如此相似。

於是感嘆天下多有長情的父母,少有長情的兒女。 一如老話“眼淚水總是向下流淌的”,一如熱劇《少年派》,一如龍應臺的《目送》。

在你長大的路上,我究竟應該為你做些什麼?又該如何面對你的漸行漸遠?

當我如此恐懼你的退卻,我到底是在以教育之名幫助你的成長,還是身嵌著匱乏的內核在向你索取?

我如此苛求你的完美,是否來自於對自身不完美的映照?

當我內心問題重重,我便在自己的念頭上生死翻滾。

如果我不曾充分地活過,我便將在你漸行漸遠之際,被你的獨立帶走最後一絲寄託,飢餓難當,流露出一副難堪的吃相。

我們到底是真正地愛著孩子,還是在以愛之名向孩子索取愛?

如果不曾自省,還以為,我真切地愛過她,給過她,無怨無悔。我以為自己從不求回報,但反觀這一生,剝離了孩子我可能便一無所有,於是忍不住想要去抓緊些什麼。 是長情嗎?還是可悲?

長情還是可悲?我不要成為那樣的“空巢”父母

心理學家武志紅曾講到一個詞叫“共生”。從嬰兒到成人,一個成熟的人的心理必將脫離共生階段,從依戀走向獨立,發展出健康的人際關係。而熱衷集體文化的中國家庭的親子關係普遍還處於共生階段——你的就是我的,我的就是你的,缺乏明確的界限感。這就是為什麼說許多成人還沒有“斷奶”的原因。

如果父母的心智不夠成熟,沒有充分地活出自我,他便會不自覺地從孩子身上索取,且常以愛之名。

養育孩子的路上,誰都有飽滿有力的期待與不盡人意的現實。自我的匱乏帶來的控制慾操縱著孩子的行為,常在我們不自知的時候作祟。

讓孩子忍一忍,是讓他收穫了自己的人生,還是餵養了你的匱乏? 讓自己等一等,是助長了孩子的怯懦,還是直面了自己的靈魂? 這其間,太多值得掂量的度和值得思考的地方。不是每個人都有個獨立的靈魂和圓滿的自我,能坦然與自己和平共處。

但是一刻也不能糊塗啊,如果今天不用覺察的力量分出這親子的界限,警醒自己的人格從依戀走向獨立,那麼當歲月帶走這餵養了精神的小小肉身,我們又該如何面對墜入茫茫宇宙無依無靠的孤寂?

所以我願意等,在孩子帶來的每一個並不盡如人意的時刻,我縮回那手心向上索取的醜態,只回觀自己的內心,只求在鴻蒙無垠的荒野裡與自己的靈魂相遇,虔誠修煉,與自己達成和解。那時,給到你的將是廣闊的自由,毫無私慾的付出,以及純粹的愛。我將用這“無為”的愛,不帶任何迫切渴望地,灌溉這顆美妙的種子,自在地開出花來。

長情還是可悲?我不要成為那樣的“空巢”父母

首發〡阿幸生活家 ( axshj160716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