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不當領導的時候看他很行,但是一當上領導就很慫,這是為什麼?

曉林森歌


這就是紙上談兵,眼高手低,說的頭頭是道,做起來慌得一批;


那種嘴上抹油,沒有一點成績的人提拔到領導崗位就是一場災難;記得任正非講過,一個華為公司的底層員工,給任正非發了個郵件,說華為公司不應該這麼安排,應該怎麼怎麼辦。任正非後來談這件事,表示這樣的員工不適合在華為待著;就想靠自己的“聰明才智”吸引領導眼球,博大位。不安分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想靠走捷徑來個火箭上升。滿公司就你聰明?這麼多領導幾乎都是一步步做起來的,你想憑藉自己的三言兩語就頂別人奮鬥好幾年?!

這種發郵件的人,是不可能受歡迎的。

再有就是往上爬的能力跟爬到位置後需要的不一樣,往上爬可以通過溜鬚拍馬討好領導,美化自己的業績;可自己一旦坐在一把手的位置上,那對自己的能力要求是實打實的。這就有點像,學習優秀的學生通常不是混的最好的那個,而曾經的學渣走出校門反而混的風生水起,超過那個學習好的。學習優秀的長處在於知識儲備,考試;而進入社會後複雜的人際關係的處理反而不如那個學渣,因為在別人學習的時候,他就開始鍛鍊自己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了。


我覺得任正非選擇華為領導的方針很正確;從基層一點一點做上來,有真實的成績在那擺著;一路走來庸才自然會被篩選掉,剩下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這樣也可以更加了解公司,更方便公司的長遠發展。

總結起來一句話:看有一個人做了什麼永遠比只聽他說來得實在。


過去即歷史


這在職場中是很常見的。

或許有的人幹業務工作很強,但是無論他的某些能力還是性格等等方面,有可能並不適合當領導。

或許你覺得某些領導,每天就是圍著大領導轉,將一些工作安排給下屬,看似很簡單,其實工作壓力挺大,統籌考慮的事情非常的多,而且身上的責任會非常大。

以前我在濟南某軟件公司上班,項目組裡有個技術非常牛的人,感覺只要項目上需要的技術,他都非常的厲害。他的興趣就是每天專研技術。

終於有一天,公司讓他當了個小領導,帶一個小項目,從此他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沒有辦法再有時間去研究自己喜歡的技術了;每天都要和客戶打交道,只善於技術不善言談的他根本無法適應;每天都要向領導彙報項目進度,寫各種報表,項目進度的壓力天天壓在他的身上,壓的闖不過氣;每天項目組裡的同事請假的、鬧矛盾的搞得他不厭其煩。

終於有一天,他辭去了項目組長的職務,安心的繼續當大頭兵,每天寫點小bug、研究下新技術,自得其樂。

職場中這種情況是非常多的。

能力的缺失

當領導,需要的組織協調能力、業務能力、眼力、統籌能力、向領導彙報的能力等等都是必不可少的。

有的人在自己崗位乾的很好,甚至能當上單位的業務骨幹,可是這並不代表就能當領導了。一般專心搞業務的,組織協調能力、統籌能力、和領導交流的能力、眼界都還需要提高,業務能力僅僅只是其中一種。

職位越高,責任越大

當大頭兵的人,是永遠不會知道當領導的身上的責任的。

我曾經在一個單位,上面問責非常嚴重。

我們領導就和我們說:你們大頭兵一個,只需要幹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就好,問責也是問責領導,永遠不會問責到大頭兵的身上。

現實就是如此。

不當領導,只需要幹好自己的。而當上了領導,那麼就會有非常大的擔子壓在身上。無論是上級考核、任務的完成、進度的把握、任務如何分派給下屬、下屬之間的勾心鬥角等等,抗壓能力弱的,很容易就會被壓垮。

需要考慮的事情更多

當上了領導之後,要考慮的事情會比以前更多。

領導安排了任務,要如何能夠幹好?這個工作交給小王還是小李?上級獎勵了十萬塊,給誰多分點給誰少分點?小王請假了,他的工作該讓誰接替?總要培養幾個心腹,該選誰?

當大頭兵的時候,有事可以請示領導,當了小領導,總不能還事事都請示吧。

所以當了領導,很容易就會前怕狼後怕虎,導致束手束腳。


職識


這種情況其實很普遍了,因為剛當上領導的員工,工作性質跟原來不同,從底層工作者一下子跨入管理層,中間又沒有過渡期,誰都會有些懵圈,這不是題主所說的“慫”,而是面對陌生環境,顯得不知所措,當前的角色適應一段時間就好了。


同事之間不好相處,不知道什麼時候該管,什麼時候網開一面。


我在前單位工作時,因為表現不錯,被主管提拔為組長,雖然高興,但是面對那些同事,真的不好意思管。昨天大家還在一起工作,下班一起回家,有說有笑的,今天就是他們的頂頭上司,說真的當上組長第一天上班,連見面都覺得尷尬。


首先是畢竟同事之間的情分還在,作為他們的小領導,很多事都不好意思去管,人家犯錯了,你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還是批評兩句,這個度根本就沒法把握。所以一開始我也是很慫,甚至我都怕他們出什麼事兒,犯什麼錯,因為我說不說真的左右為難。後來公司招聘一批新人,就漸漸的放開了,工作的時候我會盡到組長的責任,下班之後和同事們一起該幹嘛幹嘛。


管理層的規矩自己一無所知。


除了同事之間不好處理之外,還有你上級之間的關係,也是個難題,很多管理層的規矩,在作為員工的時候都沒有接觸過,所以說踩坑事肯定的,為了保護自己,當然先慫一波,沒敢清楚狀況之前,就不要那麼張揚。


同事之間的社交都比較直白,有什麼說什麼,彼此幫個忙也沒不會涉及到太多的利益問題,可是進入管理層就不一樣了,這可是講究站隊的,很多的隱形利益盤根錯節,哪一個你動了,背後的人物都得罪不起,所以說一切小心為上。


不再只為自己負責,你的一言一行,將是團隊的門面。


在當員工的時候,你只需要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下一步怎麼做,做什麼,領導會告訴你。可是當你做上領導位置的時候可就不一樣了,你的工作職責是整個你管轄的團隊,他們之間的任何問題,你都要及時處理,否則的話一旦出錯,你是有連坐責任的。


而且有時候手底下員工犯錯了,讓其它大領導看到,人家找的第一個人就是你,罵的也是你,之後怎麼處理那是你自己的事,反正你的團隊成員有問題,人家就批你,所以說剛當上領導的員工,鍋肯定是沒少背。


總的來說,員工當上領導就很慫,這也是一種自我保護,冷不丁的進入一個全新的領域,什麼都不懂,也什麼都沒做過,最好的方法就是靜觀其變,敵不動,我不就不動,來事兒了,那就硬著頭皮上,別管最後處理結果怎麼樣,反正給自己增加點經驗也不虧。


朋也


有的人不當領導的時候很厲害,但一當領導就很慫,這是因為在不同的位置上,人的言行也肯定不一樣。

一、身份和地位決定人的言行

孫悟空剛從從石頭縫裡蹦出來的時候,日子多瀟灑自在。

先是在花果山當了猴王,遊山玩水覺得不過癮,又想做神仙,一路跋山涉水地去拜師傅,學神通。回來在花果山扯起大旗,又集結一幫妖魔鬼怪,稱霸一方,連天庭都不放在眼裡,那日子過得一個瀟灑。

後來,終於驚動天庭。一番折騰後,天庭覺得他是個人才,給個弼馬溫的官職。

奈何這猴子天性太頑劣、隨意,看不慣天庭的官場制度和作風。大鬧蟠桃會,後果被壓在五指山下足足500年。



500年後,你看那猴子的慫樣,天天求著菩薩來救他。後來好不容易等到唐僧來,算是混到體制內當一個領導的小跟班。

想想原來弼馬溫好歹也是天庭的一個官員,現在跟一個凡人當跟班。但孫悟空一路上的表現,簡直無語極了。遇上無名無姓的小妖怪,就一頓亂打。遇自報後臺的妖怪,或者看妖怪手裡的寶器,像是天上來的,覺得自己惹不起,馬上一溜煙上天庭或找菩薩幫忙。

一個猴子被壓了500年,已經明白了做事的道理,何況是人。

取經團隊的隊長唐僧,那做事才叫一個領導範。

取經團隊裡的4個員工,豬八戒、沙僧都屬於現在的京官級別,只是犯了錯誤,在團隊是要重新洗白。連那白龍馬都是封疆大吏的官二代,等於放在這裡鍛鍊鍛鍊。就連背景最差的猴子,也在天上當過幾天官,認識一堆人。

所以,唐僧整天讓這個別鬧,那個別鬧,實在不行才體現一下領導權威,欺負一下悟空。遇上妖怪,知道大都是有後臺的,能躲就躲,躲不了還要吩咐悟空悠著點,不要打壞了人家。

孫悟空打死那幾個強盜和白骨精時,唐僧特別生氣。他知道這樣下去,遲早會失手傷有背景的妖怪。那樣自己吃不了兜著走,嚴加管教悟空,管不了還趕走悟空。

唐僧知道這樣遲早要出事,好在悟空及時明白過來。後面唐僧都被抓起來,悟空還在天宮東逛西逛、遊山玩水。唐僧被抓後,他就心中默默祈求觀音菩薩幫助。意思是,領導,我絕對不辜負你們的使命,把這幾個下放的大爺照顧好。

讀懂《西遊記》,你就讀懂了職場。

二、每個人剛入職場,都是大鬧天宮前孫悟空

剛入職場的新人,也是天不怕地不怕,就是要折騰出一番動靜來,讓領導能看到自己。

一旦入領導法眼,自己成功上位,齊天大聖馬上變回弼馬溫,老老實實的。



實際上,從員工一旦進入到領導角色,有兩個變化:

一是你的身份發生了絕對的變化。

就相當於從老百姓一下變成了官員。既然是官員,就要有官員的城府和做事風範。

另一個變化就是當了領導,你的工作範圍大大擴展,不可能再像原來一樣隨意去做,要從領導的角度來按管理的規則來做事。

我們經常會看到,一個單位同時進了很多新人。過幾年,同事中有幾個人一步一步提拔上去,逐漸進入管理層,就會發現他們為人處事和以前有明顯不同。

曾經的好朋友,無話不談的同事,身份的變化讓大家,越來越沒有共同話題,距離越來越遠。有時候,你覺得明明他可以幫你行個方便,但是卻各種藉口不幫忙。

那是因為從領導的角度來說,他不能夠這樣做,這樣做是不利於全局的。

《水滸傳》裡的宋江,也是職場上人的典範。被朝招安前後,完全是兩個作派。



人們日常的行為,很多時候是受制於客觀環境的。不在其位,不謀其事,在其位,就要謀其事。一旦做了管理層就要統管全局。對上,要讓領導們滿意,不能犯錯誤;對下,還要恩威並施安撫員工,讓員工好好幹,做各種協調。

身份和地位決定言行,管理有管理的藝術,普通員工有普通員工的做法。一旦身份發生變化,想在管理層好好做下去,必須讓自己的言行符合當前的身份,做到謹言慎行。


丁香新語


身為高層領導,我可以負責任的告訴你,這不是是騾子是馬拉出來溜溜就能解決的問題,這些都是表面現象,真實的情況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不是能力不行而是必須得慫,形成一種“慫能保自己安全也能升官發財”的階層領導現象!

平時當員工是很張狂是很瀟灑,一旦當了領導後直接就是慫的很是自然,不當領導的人永遠不知道當上領導後的無奈!

很多領導都是這樣,沒當上領導之前,工作中的八卦到處參與,談論這個領導談論那個領導語言是有多粗鄙就有多麼粗鄙,當著領導面一套揹著領導的面一套等等,你想一下如果這事情發生在你的身上的話,這得有多麼的恐怖呢;

說真的對於這樣的事情,你可以繼續你當領導之前的行為,去看看有哪個員工願意跟你聊那些八卦信息,自然而然的跟你保持距離,不信的你就是留心觀察下其其他的領導的行為!

除了這點,還有一項最重要的就是責任,在這裡不是說那些領導的工作責任,而是說的是屬於領導職位的責任,在這責任包括:個人的名譽責任,個人的工作前程責任,個人的保命責任等等!

還有一點就是,遇事的責任,指的是涉及到公司的某位有著深層背景員工,對於這樣的員工,身為領導不得不去重視,處理的話會得罪這位員工,不處理的話不服眾,所以就導致一種兩難的責任,想強勢強勢不起來,畢竟領導職位不能丟,工作不能丟,唯一的方式就只能慫,慫到這事過去了為止!

來自上級和老闆的威懾力,來自關係戶的壓力,為了保住領導的職位,不得不去慫!

不知道,我們在工作中是否會留意到。某位領導竟然對某位員工點頭哈腰的,這樣的現象若是被你給看到,肯定又會在罵人了,這領導真是慫到家了,慫的真是沒臉沒皮的,換做以前 我會這麼覺得,自從當了這麼多年的領導之後,該慫的時候必須得慫,畢竟有句話說的好“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做事容易做人難,尤其是當領導的!

能夠身先士卒的領導越來越少了,相反總想著保全自己領導職位的人越來越多,畢竟自己的命運與前程與三個人進行掛鉤,一是:上司;二是:老闆;三是:貴人;

上司天天見,時刻攥著自己的工作前程,不僅是要把該做的事情給做好了更重要的是把人給做好了,如果實在理解不了,那就來兩個字:“做人”;對於以上三個人,無論如何都不能以領導對待下屬的方式對待上司老闆和貴人,因為你本身就是他們的下屬了!這點關係你要得去整明白,慫要慫的可愛,慫也要慫的有水平,只要能保住自己的領導職位,放下些尊嚴又何妨!

來自社會媒體的壓力,來自小人的壓力,來自背後勢力的壓力!最重要的就是去保命了!所有東西都可以丟,就是命不能丟,因為這是東山再起的資本!

無論你這個領導職位,有多高有多深有多強,看起來很是牛逼,其實與我們的命比起來都是浮雲,有人為了保住自己的命,慫的吃屎喝尿,慫的去當人的走狗,慫的去用錢保命,慫的去丟了人格底線,慫的去違反國家法律法規等等,這樣的人不是沒有,而是真的太多太多了!

無論領導是否身居高位,都會被人盯著,不是因為你這個人而是因為你所屬的這個職位;

總之:一個領導一但身居高位,不僅是領導自己還是領導周圍的人,一言一行都會收到社會上更大媒體的關注,每天只能如履薄冰,只能一慫到底!除了社會媒體,還有當地的地頭蛇,更深層次的背後勢力壓迫等等

大家好,謝謝您用寶貴的時間看到最後!歡迎關注點擊左上角:雪戀怡念職場心得;要做就做個有“才華”有“能力”,會“說話”會“套路”的職場人!

雪戀怡唸的職場心得


不當領導感覺很行,當上領導感覺很慫,這是為什麼呢?

一、位置決定言行。一個人在普通崗位工作時,可以口無遮擋,因為沒人把你的話當真。但是當上領導以後,說話就得謹慎了。因為領導的話,下面職工都是會當真的,領導的一言一行都是引人注目的。“領導一張嘴,下邊跑斷腿”,領導說話太隨意,下面人過分解讀,就會引起很多麻煩。

二、站位高了。有句話叫“無知者無畏”,做普通職工時只要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就行,比如你是人力的,就沒必要管財務怎麼幹了。但是坐到領導位置,就必須站在全局去思考問題了。你作人力的可以跟領導說今年咱們得長20%的工資,但現在你得考慮了,咱今年盈利了多少啊,長了影響利潤不......這時回答長不長工資這個問題,就從財務、人事等多個角度考慮問題,不會隨便就會應承的。

三、責任大了。領導的上面還有領導,處在他的層面,他需要應對的問題更加複雜,他面對的壓力更大。既要獲得員工的擁護也要贏得領導的支持,還要帶領企業創新、創利......好些事情,不是非黑即白的,能當上領導的,都是平衡能力非常好的。這裡面,有許多不得已。當上領導,你就會知道,領導也有領導的無奈。

所以,不是當上領導慫了,只是在不斷地成熟而矣!


職場冮湖


【職場筆桿子創業】獨特觀點:“是騾子是馬,拉出去遛遛!”一個人到底有沒有“真本事”、“真本領”、“真能力”,只需將其放在急風險浪、抗壓一線去鍛鍊檢驗,“真面目”、“真家底”自然會很快現出原形。

所謂“真金不怕火煉”,有的職場人,不做領導看上去“能力”還可以,一當上領導就感覺很“慫”,和別的領導相比有些“相形見絀”,五種原因值得深思:

一、“執行型”領導

很多領導升任前,被提拔和晉升時,毫無疑問肯定是有業績、有能力的員工。但是,“業績”和“能力”並不代表“管理”和“本事”。

曾仕強曾說:單位裡,我們每個人都佩服那些“有本事”的人,並不看重那些“能力強”的人。

言外之意,“能力”和“本事”,二者並不能劃歸同等號。

以我11年的職場經驗,我認為:大多數領導在提拔晉升前,如果前後“能力”形象發生了巨大反差,很明顯這種領導只是一個“執行型”領導,只會“不打折扣”地執行好上級要求。

“執行型”領導,在提拔升遷之前,往往讓“能力”作為一種“假象”和“偽裝”,成為自己晉升的“墊腳石”。

另外,“能力”和“業績”,也是一種“強相關”關係,能力強的員工,一定會有業績來體現,而業績往往是職場中升遷提拔的參考指標。

二、“理論型”領導

“諸葛亮淚斬馬謖”,這個被斬的“馬謖”,就是一個典型的“理論型”將領。

很多領導的身上,都有“馬謖”的影子,看似在提拔升遷之前有過管理團隊的經驗,但是到底靠得是書本上的“理論”,還是實際中的“經驗”,二者還是有很大差別的。

職場中,有一類員工也容易被領導看重,那就是“理論型”員工,講起理論一套一套的,說起思路一條一條的,但是很少實踐,有點像“智囊團”,為領導提供決策,給領導啟發思路。

有人會說,領導又不傻,如果“理論型”員工提供的決策和思路不契合實際,遲早會被現實照出原形。

但是,我們往往容易忽略一個現實:理論和現實,相差“十萬八千里”,尤其是在具體的工作實施中,很多時候都是在落實推進中不斷矯正方向、持續予以完善,才使得理論落地後能夠產生實際效果的。

所以,“理論型”領導的“短板”,在職場中輕易不會被“現實”所揭開,因為“原點”和“結局”之間往往會“走形”!

三、“具象型”領導

所謂“具象型”領導,就是指在處理具體事情的時候,能夠有清晰的意見,能夠指出明確的方向,然而,一旦涉及公司或部門“整體性”工作,有時就顯得“毫無主見”,沒有辦法,不知道該從哪裡下手。

這種領導,因為上任不久,從熟悉一隅業務到掌握全局工作,這中間需要時間的沉澱和經驗的積累才能變得“遊刃有餘”。

【職場案例】:

單位老劉,43歲,是一個寫文章的好手,每次不管是會議發言,還是日常交流,講起話來是頭頭是道,更是滔滔不絕、長篇大論,側耳一聽就是飽讀書籍,是一個有知識的職場員工。但是,老劉的職位和大多數職場員工的晉升之路,似乎是相反的。別人是一步步往上爬,而老劉則是一點點往下降。原本老劉是公司的一個清閒部門的負責人,隨著公司機制的改變,老劉在一次人事調整中被“刷”了下來。為什麼?就是因為公司領導聽到了很多員工的一些反饋,說老劉做員工之前和當上領導之後,反差太大,工作不會統籌規劃,任務不懂機動靈活,沒有規劃,更沒有前瞻性,導致員工都覺得很累卻出不了成績。因此,沒過多久,公司借人事調整的機會,讓老劉下去了。

職場中,很多領導就只會幹一件具象化的工作,因為有明確的目標、對象、計劃、舉措,所以相對較為容易和輕鬆。一旦遇到宏觀性和整體性的工作,就顯得手無所措,不會全盤考慮。

縱觀分析:“執行型”領導,往往是“實幹型”的職場人,不足就是隻盯腳下,不看前路,不會“觸類旁通”,交叉滲透,是一種典型的“只做不看”的職場人。

“理論型”領導,特點就是“理論”一套套地“售賣”,口才很好,“閉門造車”的自我想象,聽起來咋咋呼呼,貌似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並不切合實際。

“具象化”領導,腳下似乎有“圈圈”,總是跳脫不出宏觀性的“框框”,陷入具體化的事項當中,沒有“全局”思維和“統籌”意識。

—END—

我始終相信:“一支筆足以撬動職場,一支筆足以結識你我!”我是【職場筆桿子創業】,以我11年的職場經驗為你解疑釋惑。如果你覺得我的建議有用,希望【關注】點贊、轉發分享,讓更多的人看到!

職場筆桿子創業


【職場一得】回答:許多人不當領導的時候看他很行,但是一當上領導就很慫,這是為什麼?

這是因為位置決定腦袋,決定了做事方式方法要改變,要有領導的行為模式。

員工因為業務能力出色,和同事之間的關係也處的很好,而被委以重任,期望他成為上級的左膀右臂的時候,卻發現他做員工時的那種光芒,全都消失了。

這是因為領導大多是從下面提拔上來的,就是說沒有相應工作經驗,需要在崗位上提高後才勝任工作,這需要一個過程。

做普通員工無拘束。

當只是個普通員工時,業務能力強,自己的本職工作做得很好。還敢說敢做,可以對很多事情評論,發表自己的看法,看起來在業務事情上說得頭頭是道,並且有的時候也代表了底層員工的心聲。

從普通員工到管理者的轉變

從普通員工到管理者,是職業生涯中最重要也最艱難的角色轉換。其中涉及到諸多在思維模式、工作方式上的重大轉變。

當了領導了,在其位,謀其事。屁股決定腦袋,就決定了說的和做的和以前不同了。

一,全局思想。

當普通員工,埋頭苦幹,將注意力全部放在完成手頭工作。

而領導的心態比員工的心態更加穩重,考慮問題更加全面,需要向前看,協調大局,更多的是規劃,是戰略方向,要能夠站到公司的角度來考慮問題。

,管理協調下屬工作

當普通員工,是個執行者,這個時候關注的是具體的事情,如何把事情做正確。

做領導需要從執行者向一個管理者轉變,不論是人員、物料、安全、現場等,都需要的是協調管理,將每個團隊成員的獨立工作聯繫到一起。

具體工作上除了關注事件的本身,還要關注分配來做這個事情的人。每天的工作,更多的是關注下屬的工作進展和遇到的問題。

而這種思維方式的轉變,恐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好的,需要一個過程。

三,主動開展工作

以前,更多的是執行上級交給的任務,更多的時候,他只要認真的把事情做好,把領導交辦的本職工作做好,就可以了。

但是現在,他要平衡很多事情,不是要他親力親為來做,因為他要處理一個團隊的工作。

如果他還是侷限在自己個人工作思維,只顧自己埋頭苦幹,那麼最終的結果一定是整個團隊業績上不去,下面員工沒事做,而他卻累個半死。

他更多的要關注整個團隊每一個人的工作狀況,提高整個團隊的凝聚力,協同戰鬥力,最終才能實現目標。

總結:

看待管理者成長需要有耐心。從普通工作者日復一日的職責理念,轉變成管理者、領導者有大眼界的一類人,並不是一兩天就能完成的。思維方式的改變也需要時間,不可能像學技術,一夜之間就掌握了。

因此,作為管理者在完成任務和指導團隊之間平衡時,他也不要感到挫敗或氣餒。畢竟,大多數人都不是天生的管理者,管理者的思維方式是需要學習的,而我們需要等待他慢慢成長。

歡迎關注【職場一得】,多年職場經驗,分享實戰逆襲乾貨。

 

  

 

  


職場一得


別站著說話不腰疼,你以為領導都是吆五喝六的亂喊瞎指揮麼?盡扯!沒當領導前一般是拎著腦袋往前衝,當了領導就完全不一樣了。首先要考慮上級決策和意圖,上級交待的什麼事兒,希望你怎麼幹,你得搞懂吧;你接到任務怎麼安排,誰幹這,誰幹那你心裡得有數吧;下級是如何執行,你需要監督需要協調吧。幹成什麼樣員工是否盡力,上級如何評價很關鍵吧。下次接任務,如何調整人員和物資心裡得有數吧。如果是解決人的工作,服務的怎麼樣,有什麼樣的群眾影響得清楚,需要什麼部門支持和幫助你得協調吧。人都得罪完了,你工作還怎麼幹?

只要你走上領導崗位你就不能再任性!上級批評的對或不對對你得先受著;下級給你氣受得先忍著,領導工作就是兩個字“理順”!發火誰不會,下命令保安都能幹,上級精心挑選你就讓你幹這事兒?瘋了吧!

理順個人心情,理順工作思路,理順人際關係,這才是領導能力,才能算勝任。

“能幹就幹不能幹滾蛋!”不是逼的上火,哪個領導也不會做出這麼不理智的行為!你以為領導就那麼好當?不帶手機,不打嗑睡,就讓你坐那開三天會,你不一定就坐得住!


又見1風


許多人不當領導的時候看他很行,但是一當上領導就很慫,這是為什麼?不知道題主“慫”字用的是否恰當,按照字面的理解,就是軟蛋、熊包的意思。對於這樣的人,我的觀點是:討好行下屬,能力承載不了地位,所以要想辦法放低姿態,得到更好的業績。

第一,能力不足帶來的不適應。

一個人在不當領導的時候,只是為自己的工作負責,只要有與崗位相匹配的工作能力就能夠自如的進行工作,如果是一個專業能力非常強的人,對自己專業領域內的工作很精,所以平時會讓人覺得“很行”。

而這樣的人通常會在組織、社交、管理等能力上有所欠缺,在當上領導以後,這方面的因素會讓他覺得很不適應,僅靠專業的能力無法達到管理目標,只好用討好下屬的方式來實現。

第二,身份轉變帶來的不適應。

很多人在剛剛轉變成管理崗位的時候,會產生一種無所適從的感覺。這是人之常情,也是適應能力差的表現。面對昔日的戰友變成了下屬,如何轉變角色才能做得更好,在心裡沒有譜。

基於這種情況下,本能的反應就是用討好下屬的方式來保持自己的風格,可是這個度不好把握。因為領導就要有領導的權威,沒有權威就會被人認為是一種“慫”的表現。

第三,位置轉變帶來的顧慮重重。

有些人在普通崗位上會很自如的做好一切工作,並能夠和同事們和睦相處。但是一旦提拔任用到領導崗位之後,隨著位置的變化,就會有一種顧慮重重的感覺。

一方面怕讓昔日的同事說自己“官升脾氣漲”,另一方面又怕上面的領導們說自己“不知天高地厚”。這些特點在心思較多的人身上存在的較多,表現在日常中,就是對下屬不能夠嚴格,對同級別的人禮讓三分,對上級領導唯唯諾諾。

第四,員工不適應的結果。

還有一種原因就是單位的領導都是“霸道總裁”類型的領導,而剛剛提拔任用的領導,和下屬又是一起工作多年的同事,沒有擺“霸道總裁”的範例,所以會讓下屬和同事們覺得“慫”。

結語:既然能夠被領導賞識並重用,肯定會有他獨到的一面,有別人不能夠比擬的優勢,不能因為一點點小事兒,就給新任領導、以前的同事貼上“慫”的標籤。當領導時間長了,就會適應規則,變成大家想象中的樣子。職場如江湖,且行且珍惜!有這樣一個領導,感覺也不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