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學霸分享:環境行為學,普通人如何跳出階級固化,實現躍遷

從今天開始,我們就要正式展開我們這一章節最後一部分,“格局”的學習了。那麼究竟什麼是格局?格局為什麼重要呢 ?

哈佛學霸分享:環境行為學,普通人如何跳出階級固化,實現躍遷


一個人的格局就是他這一生能有多優秀的天花板。因為如果我們連做夢都不敢做,就更別提去實現自己的夢想了。

那我們究竟應該如何提高自己的人生格局呢?今天,我們就先從環境行為學講起。

一、生活中的階層固化,本質上是思維的固化

首先我想請大家思考一下:你覺得自己身處的環境,會對自己產生有什麼樣的影響?

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可能就是:環境影響行為。的確,我們之前的課程中也分享到了,一個糟糕的環境會影響個人成長,降低我們的學習效率。

但,這並不是環境帶給我們最重要的影響。

在這裡我想給大家提供一組數據:每年開學的時候,哈佛大學都會給所有新生髮郵件,要求大家參加一項調查,在2017年,調查結果顯示:

有70.3%的哈佛新生,來自於全美國前20%富有的家庭,

而有15.4%的新生,來自於全美國資產前1%的家庭。

這組數據看著很可怕。我們常說的“寒門再難出貴子”這句話,正在全世界最頂尖的校園裡被驗證。

但哈佛真的對學生區別對待了嗎?當我更進一步地去研究數據的時候,發現其實頂尖的美國高校,都很注重教育的公平原則。哈佛也為家境貧寒的學生提供了很多優惠條件。但是即便是在降低門檻的情況下,最終也很少有貧困的學生能夠達到他們的錄取標準。為什麼呢?絕大多數的窮人家孩子,根本還沒有意識到學習的真正重要性。

哈佛學霸分享:環境行為學,普通人如何跳出階級固化,實現躍遷


所以說,環境不僅僅會改變我們的行為,更會極大程度地影響一個人的思維和三觀。這也就是為什麼我之前提到,很多農村現在都面臨著孩子們自願輟學、老師求都求不回來的窘境。因為在他們看到的世界裡,當下能賺錢比讀書重要多了。現在能拿到3000塊工資,能吃飽穿暖蓋房子,可能就是他們人生的終極目標。

因此,階級固化是現在社會上的一個熱點話題。但是階級固化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階級固化背後的思維固化。

但是今天的課程重點不是要給大家潑冷水,而是我希望大家在意識到了環境的重要性之後,如果發現自己身處在一個不具備發展空間的環境當中,我們是不是可以努力地、主動地去突破侷限自己的環境?

二、如何去突破你身處的環境?

1、挑戰自己的不安全感,把陌生環境當做成長機會

哈佛學霸分享:環境行為學,普通人如何跳出階級固化,實現躍遷


其實每一個人在生活中,都有很多的契機,可以去突破自我,接觸到更好的環境。

我們可以回想一下,自己的朋友是否曾經邀請你去參加了一場沒有什麼熟人的聚會;或者你是不是在咖啡廳裡,或者街邊,看到過免費小型讀書會、知識分享會的海報?但是我們中又有多少人會真的選擇參加呢?還是說絕大多數的人都會有意、無意地給自己找藉口,規避這些機會?

為什麼呢?其實我們每一個人的大腦都有很強的惰性,喜歡追求規律和安全感。我們都更偏向於去執行可控的、可預測的重複行為。因此,一個陌生的環境會讓我們下意識地產生非常強烈的不舒適感。

所以你去觀察:大學的時候,同學們第一節課坐在那裡,往往一個學期都會坐在固定的位置上;又比如說,當我們確定了上班的出行路線之後,幾乎不太有可能隨意地更換路線。心理學家稱這種心理現象為“外控”。“外控”的人會被動地接受生活帶的一切,不習慣於主動影響自己的人生。

然而,一個更好的環境往往意味著陌生、沒有規律、和不安全感。因此,去突破環境的第一步,就是當機會擺在眼前的時候,即便自己再不喜歡、再想逃避,也要努力地逼迫自己去融入新的環境。

拿我自己舉一個例子吧。我在生活中是一個很內向的人,特別不喜歡和陌生人交流。而美國的大學都很喜歡舉行一些派對、聯誼會、同學會之類的活動。我在本科期間一次都沒有參加過,因為我覺得和不認識的人硬著頭皮聊天,實在是太尷尬了。

但是到哈佛大學讀書之後,我就一直在問自己:現在你有機會接觸到全世界最優秀的人,有這麼好的一個機會和環境在向你招手,你如果還是選擇每天待在自己的舒適區裡,是不是太可惜了?所以之後我給自己定下了一個要求:只要有學校的派對或者聯誼活動,如果時間不衝突,我就一定要參加,而且我一定要和5個我不認識的人做交流溝通。

那麼在嘗試了一段時間之後,我發現:原來看似很令人害怕、很陌生的事物,其實充滿了樂趣和挑戰;而那些看上去非常權威、很有距離感的人,絕大多數也期待著和不同人的溝通交流。

因此我也特別鼓勵大家,在面對機會的時候,逼著自己去嘗試一下陌生的環境,多問一問自己:我是不是可以去參加一些陌生的交流聚會?我是不是可以主動地選擇一些自己從來不瞭解的領域和課程?

2、選擇有最大成長空間的環境

突破侷限環境的第二個秘訣呢,就是要下意識地去挑選有最大成長空間的環境。

很多的同學都會在高考結束之後問我這樣一個問題:林希啊,你說選大學的時候,我應該是去一所大城市排名比較低的學校,還是小城鎮裡排名比較好的學校?是去好學校裡的差專業?還是差學校裡的好專業?

其實我會非常建議大家:如果能夠選擇,不論是考大學還是找工作,我們都一定要去挑選能夠給自己帶來最大成長空間的環境。

因此,我的建議一定是:城市>學校>專業。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選擇北上廣地區一個相對好的學校,即便這意味著你的專業排名沒有那麼的好。

為什麼?因為只要你願意去觀察學習,一個好的城市、好的學校、好的環境帶給你資源、思維、眼界的開拓,其實遠遠大過課本知識和課堂教學。在這樣的環境裡,你可以去觀察一個大城市的生活節奏是怎麼樣的?你的同學所談論的話題和你家鄉的朋友有什麼區別?每個人的目標和工作狀態是怎麼樣的?如果有一天,即便你最終回到了小城鎮,我相信你的思考方式依舊會和別人不一樣。

同樣的道理,很多人也會糾結,我到底是去找一份在自己能力範圍之內安穩的工作?還是去一個大公司挑戰一下?那我一定是非常建議大家在精力允許的情況下,選擇到大公司磨練自己。

3、在時機來臨時,做好被環境接納的準備

哈佛學霸分享:環境行為學,普通人如何跳出階級固化,實現躍遷


大家都在語文課本里讀過一篇文章吧,叫做“劉姥姥進大觀園”。從鄉下來的劉姥姥,有機會進到了賈府裡,還被邀請留宿幾日。按照道理來說,這是一次千載難逢的接觸到更好環境的機會,但是為什麼劉姥姥不但沒有抓住機會,反而會落得一個被眾人恥笑的下場呢?

有很多電視劇都會描述這樣的一個比較戲劇化的場景:一些騙子假裝成上流人士的樣子,穿著很華麗地去參加一些宴會,但是依舊一下子被指認了出來。為什麼?因為如果其他人在談歷史文學,而只有你一個人在糾結明星八卦,那麼大家談論的話題、關注的重點勢必是格格不入的。

那麼當機會來臨時,我們如何做好被環境接納的準備呢?

在我特別喜歡的電影《當幸福來敲門》中,有一個很有趣的場景。電影裡的主人公是一位瀕臨破產、被老婆拋棄的落魄業務員。他非常希望去應聘股票交易員,但是大公司根本瞧不上他的學歷背景。

這個時候可能很多人都會放棄了。但是他沒有,他死皮賴臉地等在公司門口,終於等到了人事處主管出來。

特別有趣的一幕發生了,大老闆有事要趕著打出租,這位主人公就硬生生和人事主管擠進了一輛出租車裡。

這個時候他做了一件什麼事?他沒有滔滔不絕地自我介紹,也沒有和老闆閒聊,而是當著老闆的面,玩起了魔方。

那個時候,魔方剛剛流行起來,很多人都沒有復原隨機魔方的方法。但是就是在拼出租車的短短几分鐘裡,主人公成功地拼好了魔方,給人事主管留下了深刻的影響。

現在我想請大家思考一下:男主角是因為擁有了什麼樣的特質,才能夠成功地被這個大公司錄取?

他很努力地克服了陌生環境以及被拒絕的不適感;

但更重要的是,當他為自己爭取到了在出租車裡的幾分鐘時,他是有備而來的。

所以如果現在你有一個機會,比如你要去參加一個渴望很久的學術論壇,或者和行業內的大佬吃飯,你應該怎麼辦?

這個時候你就需要去思考:

我所希望進入的更好的環境當中,大家都在聊什麼熱點話題?他們在關注的社會新聞是什麼?

他們有什麼共同的知識儲備?

他們的行為舉止有哪些需要遵守的禮儀?

而我又如何可以提前做好功課和準備工作?

要記住,在時機來臨時,我們也一定要做好被環境接納的準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