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从来不问刘备“为什么我们的箭那么少”吗?这种“鸡汤”怎么破?

靖歌阁娱记


这话十成十是老板说的。

诸葛亮从来不问刘备,

为什么我们的箭那么少?

————因为刘备已经把所有后方事物都交给诸葛亮来打理,要问也是刘备问:粮草可曾运到?兵卒和武器铠甲可曾齐备?

关羽从来不问刘备,

为什么我们的士兵那么少?

————因为刘备已经把他所占领的荆州部分,全都交给关羽打理,想干啥就干啥,想出去打仗都没问题。要问也是刘备问:二弟,咱们兵还够么?

张飞从来不问刘备,

兵临城下我该怎么办?

————因为刘备曾经把徐州交给张飞看守,结果他没看住,被吕布偷袭了。从此以后,张飞就专心跟着刘备帐下混,当个所向无前的万人敌,最多是领一支偏师打打张郃。要问也是刘备问:三儿,咱家城池哪儿去了?

所以,大概率是这仨人真的没问过,要问也应该是刘备问他们。

这种鸡汤没得破,因为老板就是想要你多干活,别问钱。

要破也是拿起西北马家(列家)的内功心法糊他一脸。

刘备从来不会对诸葛亮说,你的隆中对计划太过于冒险,要符合现实条件。年轻人要多多锻炼,不要想那些七七八八的。

刘备从来不会对关羽说,虽然你是我们公司经验丰富的老员工,但你毕竟有过离职记录,所以荆州分公司就交给我的小舅子糜芳吧。

刘备从来不会对赵云说,你个保安怎么当的?就几个活人你都保不下来?你看看我儿子,都被你闷傻了!你骑马就不能慢慢来嘛!

刘备从来不会对张飞说,你居然徐州丢了?你怎么搞的?要不是看你跟了我几年我早把你弄了。你等下到财务那去结工资吧!

刘备从来不会在酒会上,说自己当年斩颜良诛文丑的威风,说自己长坂坡独挡曹操追兵的霸气,说自己在东吴舌战群儒的能力,说自己在曹操十万大军中七进七出,说自己是靠一双手一步一步光着脚才走到今天这个地步的。

但是老板会说。

所以诸葛亮累死了,关羽张飞脑袋丢了,最后便宜了刘备的傻儿子。


逍遥自在的二哥


我来回答这个话,我哥初中毕业时,家里很穷,父亲见一个儿子毕业了,那就是一个劳动力,第一是不用再养他读书什么的,减少了负担。第二是儿子可以工作,拿工资补贴家里。

可是我这个哥,那是吊儿郎当,不务正业,不但工资领的没有补贴家里,而且工作从来不稳,干几个月就不干,跑回家啃老。

父亲就骂他不中用,他也顶嘴,说你也没有用,别人当官,你为什么当不了官,别人发财,你为什么发不了财,可以把老爸气疯了。

这就是说,诸葛亮明知刘备没有箭,关羽明知他没有兵,去问刘备,不是把刘备气死吗。

明知没有,就要想办法干到有,问有用吗,眼睛都看得见,既然没有,就要努力干到有。


黎家第一汤


没啥好说的,对我个人而言。

我出身山脚下的农村,父母种地和工地苦力,没有任何资源和人脉帮我,也就是说一穷二白。

但,我很感恩曾经给我洗脑的领导,导师,讲师,因为,对于一个高中毕业后在工地干苦力出来的人,没有任何动力任何资源任何能力来胜任高薪高职高管,所以,我只能努力,经历苦难要放弃的时候,是这些鸡汤让我坚持下来了。也让我从一个工地日薪35元到仓管1800元月薪,再到2500元的业务员走到月薪1.5万的业务主管,到现在年薪50多万。

我感恩那些鸡汤让我学会成长,学会在艰难困苦没有能力的时候,选择努力学习改变,商务礼仪,工作日常,电话销售,谈判技巧,风水知识,送礼知识,谈判技巧,谈判思路等等,让我越来越值钱,也为我带来了越来越好的生活和收入条件。(家里出现意外花了很多钱,都是公司赚的,并且公司老板也到家里看望,更让我认同。我知道,老板从我身上赚的钱一定比我从公司拿的多,但我现在也参与公司的成本利润核算,其实老板给我的待遇已经很不错了。至少,这家公司给我提供了培训学习机会,当我成长起来了,也给我更多的机会和更好的待遇)

现在,也经常看到遇到很多人说给多少钱干多少钱的活,做多少钱的事。这是人各自的心理和想法,我没任何想去改变他人的想法,我只会选择彼此认同的人共事。目前,我也提拔了做的好的几个人晋升,让他们过上更好的生活,也拿更好的收入。

工作艰辛,业务类工作更艰难,我们可以在网上死磕公司给钱再干活,但生活不会跟你瞎扯淡,每天衣食住行没有一样生活给你免费提供,那么难的生活你不一样将就着过,一样一边谩骂着抱怨着,一边坚持着努力着活下去?与其这样,何不放下最低等的成见,努力呢?

最后,如果你家庭优越,那么恭喜你,我所说的跟你无任何关系。如果家庭一般的,又怕老板从你身上赚钱太多的,请注意,你这样想这样做,那么你这一辈子都是被剥削的人。

我个人认为更好的聪明或者有智慧的做法,在你被剥削的时候,傻傻的学着提升着,努力干着,努力赚着,等你的资本差不多的时候,你已经学会了处理各种事情(在你被剥削的过程中学习到的),也可以做老板去剥削别的人。如果没有这个过程,那么只能祝愿你的白日梦真的有“梦想成真”的那一天!


林中赛车


诸葛亮从来不会问刘备。

为什么我们的箭那么少?

张飞从来不会问刘备。

兵临城下我该怎么办?

关羽从来不会问刘备。

为什么我们的兵那么少?

看小仙如何怼,不对,是看小仙如何破?

以下回答有风险,面对上司要谨慎。

如果准备要辞职,背熟当前怼TM!

你是刘备吗?你不是,你也不是皇叔吧,你们家院子里也没有有一棵大桑树吧?

我也没在南阳隐居过,我没有高卧隆中,三分天下的雄才大略,可我也享受过您三顾茅庐的待遇吧。三顾茅庐是没指望,一天被你骂三回倒有的吧。还有平常您有点好脸色我就谢天谢地了。

刘备有两个兄弟,都是武艺盖绝天下,跟刘备忠心耿耿,过命的交情,你在公司有这样的兄弟兼下属吗?

诸葛亮是不问刘备我们的箭为什么那么少?可前题是,诸葛亮把自己这份穷家当都交给诸葛亮了,上到自己,下到兄弟关张,唯诸葛亮的计谋是从,这军费筹备到武备制造诸葛亮一手安排,他问得着刘备吗?

请问我什么时候享受过这待遇,你这弓箭从采购到分发,我能插上言吗?您这军费从预算到下拨我能发表什么意见?我不问你弓箭的事,你让我自己上山锯竹子吗?所谓既要马儿去打仗,又给马儿不喂草,你以为我们打三国志游戏呢?

关羽,张飞是不问刘备兵少将弱的事,那跟刘备是一个头磕在地上,三滴血倒一个碗里的异性兄弟,那有啥家底都相互明镜似的,用得着问那么多吗?打了天下人家刘备恨不得跟俩兄弟平分,那兄弟打仗不等于给自己争吗?这用得着多问吗?我跟你,就算我愿意把你当兄弟,你也得肯啊,这上下级的规矩您没少强调,越权行事也没让你少教育,这请示汇报少了,慢了,不得让你挤兑得跟孙子似的,什么事我能做主啊?不问你行吗?

这决策的事什么都说了算,这敌人打到城下,我不请示您,请示谁?不请而战,赢了功过相抵,输了搞不好我小命就完了,当然跟你请示清楚。让我出战,我当然得跟你问兵员配备情况了。打仗这么重要的事,兵员,武器,后勤哪样不行也是问题,总不能白白拿公司的人马去送死吧?

老大,再不要跟我举这个例子了,咱现在不是东汉末年了,也不是天下大乱。你我不是君臣兄弟,咱们公司也不是黑社会性质起家的蜀国,咱们别指望自己有主角光环,皇室龙脉,也别以为自己是呼风唤雨,能掐会算的诸葛亮,更别相信彼此的哥们义气,忠肝义胆,法制社会,现代经济,还是权责明晰,尊重市场规律吧,如果你硬要用这种鸡汤式的口号来行事,我。。。。。。

(如果你要辞职不干了请接1,否则2)

1:我相信,公司也不会有什么前景,员工也是敢怒不敢言,与其这样浑浑噩噩地打烂仗,不如早点各谋出路,所以我不干了,你继续灌你的鬼鸡汤吧。

2:我,我也只能把我的意见讲出来,虽然说出来会让你对我有意见和看法,但是不说出来会很其他很多员工一样憋在,影响公司业绩。但是既然我选择了这家公司,我会尽自己努力去做,希望能看皮决策层调整公司管理制度的一天,而不是靠一堆鸡汤来忽悠大家的前途。

以上回复如何,喜欢或不喜欢,可以说出你的想法,我是 @无事仙 ,关注我,我们可以聊聊。


无事仙


这种问题,在职场上十分常见。

一般情况下,老板都在质问员工的创造力与问题解决能力。

殊不知,这样的话最容易伤害员工的凝聚力。

诸葛亮从来不问刘备,

为什么我们的箭那么少?

关羽从来不问刘备,

为什么我们的士兵那么少?

张飞从来不问刘备,

兵临城下我该怎么办?

于是一一

有了草船借箭、

有了过五斩六将、

有了据水断桥吓退曹兵……


试问一句,您有刘备的领导艺术吗?

张飞确实断喝当阳桥。但是,张飞也曾失徐州。刘备是怎么处置的?

关二爷斩颜良诛文丑,袁绍的刀斧架在刘备脖子上,刘备是否有一丝一毫的怀疑过关羽?

诸葛嘛,我就不多说了,三顾茅庐、江南出使、白帝城托孤……刘备多少次把身家性命交给了诸葛孔明?


很多时候,付出是对等的。


笔帖式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诸葛亮从来不问刘备,

为什么我们的箭那么少?

关羽从来不问刘备,

为什么我们的士兵那么少?

张飞从来不问刘备,

兵临城下我该怎么办?

于是一一

有了草船借箭、

有了过五斩六将、

有了据水断桥吓退曹兵……

因为,这些都是不存在的。

草船借箭的不是诸葛亮,而是孙权。而孙权也不是去借箭的,而是趁着大雾去挑战。曹操不敢出战,只能用弓箭乱射,结果孙权的军舰上到处都是箭,就这样回去。

关羽也没有过五关斩六将。

关羽得知刘备到了汝南,就根据之前同曹操的约定,之间从许都去了汝南。曹操顾及自己的名声,没有阻拦。

大家打开地图,会发现汝南就是今天的驻马店下属县城,就在许昌南面不远。

而三国演义中,关羽过五关是绕着许昌兜了个大圈,先去西面,再去北面,然后从东面南下。

关羽又没疯,他为什么这么做?

实际上,关羽南下没有遇到阻拦,他斩的几个将领都是杜撰的。

甚至蔡阳也不是关羽杀得。当时蔡阳奉命攻打汝南的刘辟、龚都、刘备,被刘备所杀。

唯一张飞在长坂坡退敌,倒是有的。

当时曹纯五千骑兵在长坂坡追上刘备步兵,将其轻松击溃。

刘备见情况危急,丢下几万老百姓,自己逃了。

由于逃得匆忙,连妻子甘夫人和几个儿女也顾不上了。

当时刘备为了大军突围,被迫留下张飞的骑兵断后。

张飞只有几十个骑兵,只能败中求胜,在长坡桥旁边虚张声势,命令几十个骑兵在树林中来回跑动。

因为曹纯只有5000人,兵力有限,又是深入敌人境内作战,当然要谨慎一些。他看到对面可能设伏,就暂时停止前进。

此时赵云保护甘夫人和刘禅逃过来,但刘备两个女儿被俘。

张飞接到赵云以后,就破坏了长坡桥,赶忙逃走了。

其实,张飞此举对他自己并没有危险。因为他是骑兵,就算曹纯不中计,直接杀过来,张飞也可以骑马带着几十个部下逃走。

如果张飞是步兵,你看他敢不敢这样虚张声势?

这就那句肯尼迪著名的“不要问国家为你做了什么,要问你为这个国家做了什么”,都是用来洗脑的断章取义。

肯尼迪原文是:

所以,我的美国同胞们,不要问你的国家为你做了什么,而应问你能为你的国家做些什么。

我的世界同胞们,不要问美国将为你做些什么,而应问我们应该一起为了全人类的自由做些什么。

最后,无论是美国公民还是世界其他国家的公民,请用我们要求于你们的关于力量和牺牲的高标准来要求我们,本着我们唯一可以指望有所回报的善意良知,依着能最终裁决我们功业的历史,让我们着手领导我们所热爱的国家。在祈求神的赐福和神的帮助的同时,也能深切体认,在这片土地上,神的工作必定也是我们自己所应承担的使命。

其实,这是肯尼迪鼓舞民众一起为了人类的自由而努力,而不是说民众应该无条件的为美国奉献!


萨沙


诸葛亮从来不会问刘备。

为什么我们的箭那么少?

张飞从来不会问刘备。

兵临城下我该怎么办?

关羽从来不会问刘备。

为什么我们的兵那么少?

于是——

有了草船借箭;

有了拒水当阳桥;

有了过五关斩六将;

赵子龙接到进攻的军令时,手上只有十几个士兵,

收货成果时已经有了十座城市,

多了2万多兵,三千匹马。

军令上只是写着:攻下城池。

——如若万事俱备,你的价值何在?


这是在一段时间内刷爆了朋友圈的心

灵鸡汤,曾一度被一些公司老板奉为圣典,乍看之下的确很有道理,但只要再看一眼就立马发现了哪有不妥之处:

诸葛亮和刘备是古代君臣之典范,诸葛武侯27岁出山直至仙逝五丈原,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前后《出师表》感动了无数读者之热泪,舌战群儒、镇守荆州、西定川蜀、六出祁山,诸葛丞相劳苦功高。

关羽张飞世之虎将,号"万人敌",随先主于患难之际,讨黄巾、伐董卓、灭袁术,即使刘备生死未卜之时依然选择过五关斩六将,距古城以待兄长。诛颜良斩文丑,华容道义释曹操。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当阳断后退万军、汉中败张郃、义释严颜。他们用自己的能力书写了一个个传奇。

赵云数次救主于万军之中,长坂坡上七进七出,长江恶水孤身救主、智取桂阳以身犯险,不争不抢,从来不计较个人利益得失。

上述四人能力出众,忠肝义胆,每个管理者都想要这种人才,但是他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有了礼贤下士、三顾茅庐,才有了卧龙先生的死而后已;

有了桃园三结义,才有了关羽张飞的生死相随不离不弃;

有了食则同席、寝则同榻,有了古城桃园四义相会,才有了忠勇无双赵将军。

将心比心,以诚待人,谁都不是笨蛋,想让马儿跑又想让他不吃草,哪有这种事情呢?

我是浊酒慰平生,爱酒爱剑更爱生活。


赤县祝子云


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有一段经典的桥段,那就是人尽皆知的“草船借箭”,讲述了诸葛亮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与曹操多疑的性格,在没有制箭材料的情况下,完成了三天获得十万支箭的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在面对艰苦卓绝的环境之下,诸葛亮面对三天造箭十万支的任务没有发出一句抱怨,反而是签了军令状,最终出色的完成了这项任务。《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这段故事情节,令许多领导深深喜爱,他们经常在无人的深夜中幻想,如果自己能有这样一名优秀的下属该有多好啊!于是,在第二天的会议中,他下达了一个艰难的任务,下属提出质疑的时候,领导顺口就说出这样的道理“诸葛亮从来不问刘备为什么我们的箭那么少”。一时间,下属听了这样的话,心中知道这话不对,却又不知道从何反驳,让人内心郁闷,而领导因为这句话获得了口头上的胜利,在日后的争辩中屡屡拿出这条“鸡汤”,让人厌烦。那么,这句看似有理有据的“鸡汤”,他的缪点有哪些呢?

刘备把权利都交给了诸葛亮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你刘备三请之后才出山,诸葛亮出山之后,在为刘备做事之前,他把丑话说在前头,如果拿不到刘备的兵权和生杀大权,他无法调兵遣将,尤其是张飞和关羽,所以,刘备为了能发挥诸葛亮的本事,将自己所有的权利都交给了诸葛亮,一时间,诸葛亮的权利在刘备的集团达到了顶点,哪怕是张飞和关羽不听话都可以斩杀,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权利,诸葛亮才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他在与东吴的交涉中,正因为有这样的权利,能够代表刘备集团说话,才受到了东吴集团的重视,如果没有这样的背景,鲁肃凭什么听他的安排,别说为他准备船只扎草人,恐怕和他说话都不会。

如果主管再说“诸葛亮从来不问刘备为什么我们的箭那么少”,你可以说“刘备也不会只让诸葛亮干活而没权利,我连正点下班都说了不算。”

我有诸葛亮的本事为什么跟着你

诸葛亮,字孔明。这一点介绍或许多余,因为在当今世上,几乎人人都知道诸葛亮的大名,这样一位存在,即便放到今天,最次那也是绝对的流量明星。

诸葛亮位于武庙十哲,在中国历史上比文治武功,即便是拉出来一个总榜单,他也是名列前茅的大神,在他的面前,很多你认为的所谓“战神”根本都比不了,这样的一位千古名相,自比管仲乐毅,恐怕放眼全球五千年,能出其右者也不有多少。

如果你能做到诸葛亮一样的水平,显然老板给你的工资根本不足以雇佣你,毕竟他没有刘备的能力和背景。我如果和诸葛亮一样厉害,我为什么要跟着你干?

诸葛亮不是打工仔

诸葛亮的地位和身份,与我们今天的打工仔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之所以没有自己创业,而是跟着刘备,那是因为在当时诸侯割据的情况下,没有一个强大的背景会被人瞧不起,刘备恰巧有这么一个“中山靖王之后”的强大背景,又在机缘巧合之下得到了汉献帝的认可,他带着衣带诏成为了天下人尽皆知的皇叔,有着匡扶汉室正统的血脉,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也不是主动应聘的打工仔,而是刘备“千呼万唤始出来”的“顾问”。

诸葛亮相处仕有的是人争抢,跟随刘备是为了匡扶汉室,为了大义出山,他做得每一件事情都是在完成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所以他在刘备集团危机关头占了出来,面对周瑜的为难,他依靠自己能力化险为夷,但是这看似随意的“草船借箭”,其实有着很多复杂的因素在其中。鲁肃的暗中帮助就是第一道关卡,鲁肃为什么要和大都督对着干,铤而走险去帮助诸葛亮呢?那是因为诸葛亮有亲戚在东吴为官,可不是单纯因为鲁肃好心。

诸葛亮草船借箭之后,并没有因此而获得封赏,反而招来了杀身之祸,周瑜不能允许有这的劲敌出现,想要扼杀他在摇篮里。在这危急时刻,诸葛亮再次故意陷入周瑜的“陷阱”,帮助了周瑜借东风,完成了赤壁之战最后的布局,悄然离去了。

诸葛亮能走,也没那么容易,如果不是赵云前来搭救,他又如何才能走脱。赵云是谁?那是刘备的心腹爱将,中护军,是刘备安全的屏障。

所以,诸葛亮不抱怨箭少,因为他不是一个单纯的打工者,更像是刘备请来的一位顾问,他拿着他能拿到的“顶薪”自然要拿出十分的本事来证明自己。

诸葛亮不出山上班也一样生活,他当然不会抱怨了,他全身心投入到想办法的状态,去博取自己的未来。他败了一样生活无忧,他赢了纵横天下。而我们呢,任劳任怨十年,或许换来的也只是一纸“辞退函”而已。

诸葛亮不抱怨因为他根本没遇到过这个问题

诸葛亮的草船借箭故事毕竟不是史实,《三国演义》中给诸葛亮增加的一个小故事而已,其实草船借箭的原型事件主人公不是诸葛亮,而是孙权。

在汉建安十八年(213年)正月,曹操带兵攻打濡须,因为中间隔着天险,两军也谁也不能将谁怎么样,于是就僵持到了这里。有一天,孙权准备看看曹操那边的情况,就乘他的大船明目张胆的去看了,曹操一看这种情况,觉得孙权也太不拿自己当回事儿了,于是就下令用强弩射他,孙权的船由于一面受箭,很快就因为箭矢的重量产生了倾斜,眼看就要翻船了,孙权集中生智,下令将船身调转,不一会,两面箭矢的重量抵消,船身才重新回到了平缓的状态,返回东吴去了。

“权乘大舰来观军,公(曹操)使弓弩乱发,箭著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

所以,草船借箭本身就是虚构的故事,诸葛亮又如何抱怨呢,如果你胆子够大,主管在以此来说教的时候,你可以据理力争,把事情说个清楚。


野史日记


诸葛亮于刘备来说,其实并不是君臣,而更像合伙人,如果用“精英律师”里的等级来划分,诸葛亮可以算成创始合伙人。像这种“为什么我们的装备这么少”的话,是不会出现在创始合伙人的口中的。

诸葛亮出山投靠刘备之时,虽不是刘备最窘迫之时,也是处于创业低谷,新野弹丸之地,兵不过万,将仅数人,北有曹操,南有孙权、刘表,夹缝中求生存,低谷中谋发展,如果诸葛亮质疑刘备的实力,也就不会效忠刘备了。

诸葛亮要做的,是发现刘氏集团的弱点,向办法弥补,然后壮大集团。

诸葛亮也确实是这么做的。

首先,诸葛亮给刘备指出,若想有所图谋,必须想办法获取益州、荆州之地,以图与曹操、孙权三足鼎立。

随后,在面对曹氏集团强行吞并的恶劣行径,诸葛亮又告诉刘备,我们应该寻求外部势力合作,于是,诸葛亮只身赴东吴,凭三寸不烂之舌,说服孙权帮助刘氏集团渡过难关。

在面对困难的时候,寻找破局的方法,才是一个合格的合伙人应该做的事情,而不是质疑另一个合伙人“为什么我们的箭这么少,为什么我们的兵这么少”之类的不和谐的声音。


始终先生


大家好,这里是《老师常谈》,我是老申,一个懂电商自媒体临时工。

关于“诸葛亮从来不问刘备“为什么我们的箭那么少”这个问题。首先我要说的是,它不是淡淡的鸡汤,而是毒药。毒害了千千万万的怀才不遇的年轻人。从以下三个方面能看得出来提这个问题的人是不坏好意的人。

第一:诸葛亮不问箭为什么那么少,是因为他有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大战在即,粮草、兵器都是必须的。面对几十万大军,在生死存亡之际,留给诸葛亮的只有一条路:解决兵器。“没箭”是他遇到的问题,也没有人能帮他解决,问了也是百问,反而显得自己无能,他只能寻找解决的办法,寻找破敌之策本身就是他的作为军师天职,这种问题难不倒他,与其向他人寻找办法,不如寻找舒适的帮手。所以, 他根本不用问。因为,他有了解决的办法,并且是必胜的把握。如果在生活中,领导给你工作任务,你本来就能完成他,你还会去咨询老板么?

第二:刘备给诸葛亮足够大信任和放权,并且配了三员以一敌百猛将

在当时,可以说刘备一无所有,而全内心坚定一个信念:刘备宗亲。在那种情况下,遇到了一个智慧高人,就好比一个刚创业起步遇到了一个营销高手一样。而事实上,三顾茅庐之后,刘备的确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诸葛亮身了,并且放权,绝对信任,这也是没得办法的办法了。并且,给诸葛亮配了张飞、关于、赵云三员大将,他们都是以一敌百的猛将,他们三人再加上诸葛亮自己的智慧,还有什么是办不到的呢?虽然量少,但全是精英中的精英了,在当时,绝对称得上是奢华武装力量。如果是你,在这么强大的实力之下,做什么事还有什么可担心的?

第三:求生欲远远大于避难逃亡

在当时严峻的敌对势力面前,只有两种结果,要么被灭,要么获得新生,相信诸葛亮团队的求生欲远远超出了避难逃亡吧,那就只能是奋力以搏了。在灾难面前,哪怕只有一丝活命的希望,都值得用命去拼的。更何况诸葛亮心中已经有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和以一敌百的强将,当然不用问刘备。这就好比在生活工作中,如果你连吃饭的成问题了,你难道还会跟老板商量工作量的问题?肯定不会,肯定要动力了。


回到今天的现实生活,特别是很多创业的朋友,千万不要被这种鸡汤给毒害了。遇到问题,首先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果自己有了想法,就不要左思想,前怕狼后怕虎的,更不要向那些根本解决不了问题的人求救,那只能说明你低能无知,根本解决不了你的问题。

要记住“诸葛亮不问”,是因为他有解决的办法,身边有得力干将,有足够的话语权。回到我们今天的生活中,如果你没有那么强大的资源,在职场没有决定权,该问就问,该要就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