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社區”給居民帶來了什麼?

一一與四川一生約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唐聞一席談

大城市小區的居民存在幾大矛盾:看病去醫院排長隊;交水電氣費排長隊;買菜水果走到很遠的菜市場;小區車水馬龍造成堵塞;老人死在家裡無人知曉,等等。打造智慧社區,諸如種種不和諧的矛盾,迎刃而解。

“智慧社區”給居民帶來了什麼?

近日,我們採編組一行3人,前往四川一生約科技有限公司,與董事長唐聞談“智慧社區”給居民究竟帶來了什麼?

唐總帶我們走進摸擬體驗室,這裡各種“現代武器”盡收眼底。門口上的記錄儀,把每個人的面容錄入系統,它很快分辯出你的身份:是院內的還是院外的。裡面的健康儀,人座上去,可以測出你身體狀況。唐總打開一視頻,如需修水管,點擊服務欄,馬上彈出修理工電話,幾分鐘就趕到你家門口。

“智慧社區”給居民帶來了什麼?

在摸擬老人手錶上,當老人發生跌倒時,老人只按下按扭,保安、家人、志願者,馬上會收到急救信息,很快趕到出事現場。 在大數據有個叫腦悅康系統裡,腦神經退行性疾病患者,如阿爾茲海默病、睡眠障礙、抑鬱症等患者可通過系統進行免費的健康篩查與評估,並獲得權威康復及AI智能健康指導建議。

還有,當家裡缺米、缺菜、缺肉,點下手機需求服務鍵,就有人送到家。當家人生病,需看醫生時,在手機需求服務鍵上可掛號省醫院、華西醫院。

唐總說,這次疫情,上門逐戶排查需數十人,上樓下樓,需要很多天。“智慧大腦”系統教會千家萬戶使用點擊,大數據很快進入系統後臺,很快了解小區各家各戶常住人口、外來人口,節省數十人的勞動強度。

“智慧社區”給居民帶來了什麼?

唐總以成都紅牌樓廣場小區為例,在小區內設立社區大數據綜合服務中心,小區600餘住戶居民的身份認證、小區出入數字化管理、居民健康管理在大數據裡展現出來。

他說,在線下,小區分成網格、組建樓道組,並劃分為常住人口組、流動人口組。或主打“熟人牌”固定聯繫3至5戶本地居民,或主打“服務牌”,動態聯繫8至10戶流動居民,瞭解民情。在線上,將智慧理念應用小區治理,開發智能卡用於門禁、停車、安防、垃圾分類等管理,監測電瓶車充電、老人小孩的居家安全。特別對70歲以上獨居孤寡老人,實行動態數據管理,48小時沒刷卡記錄,系統自動預警,社工和家屬收到信息後,及時上門瞭解情況,告知家屬。兩網融合,智慧治理。有效實現小事不出網格、大事不出社區,社區連續多年零發案、零上訪。

“智慧社區”給居民帶來了什麼?

在後續也將增加更多便民O2O服務,如居家送藥、送菜、維修上門等服務的升級,為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品質。

唐總特別提到老人問題,值得引起社會關注。有個小區裡住有一位單身老人,患病死在屋內無人知曉,40多天才被保潔工發現,好慘痛呵!在某小區還出現這樣一個問題,有位老人在小區轉了幾個小時,一直找不到自己家,後來,被好心人發現後,才送回他家。

在現代城市人中,60歲以上的人不佔少數,在這些人群中,有的出現腦健康問題,如老年期痴呆、腦卒中、帕金森病……,這些老年腦疾病容易導致認知、運動等方面功能障礙甚至威脅生命,給家庭帶來沉重負擔和痛苦。有關資料載,按65歲以上老年人痴呆患病率5.56%估算,我國有900多萬老年期痴呆患者。

“智慧社區”給居民帶來了什麼?

“智慧社區”給老年居民帶來的是關愛,當老人出現問題時,報警系統可應急上門搶救,減少生病危險。

“智慧社區”將對這些老人提前篩查,通過問診、指導、專家隨訪和專業培訓 ,掌握預防知識。作為政府機構,可掌控動態,採取應急救援。

“智慧社區”給居民帶來了什麼?

“智慧社區”給居民帶來了什麼?

除了給老人帶來方便外,還有就是讓領導第一時間掌握突發事件、突發疫情、政策下達、瞭解救急事件的發展狀況,以便於決策和調度指揮。

唐總說,城市小區是市民居住的地方,環境需要安靜、安全,安防設施必須要完善。鑑於小區居住人口的多樣性,進出方式多,人員繁雜,有車輛通行,如,自行車、電動車、嬰兒車、輪椅等。智能設備是集科技感、質感與時尚感於一體,具有計數功能,能夠統計通行次數; 具有開、關閘速度調節,讀卡記憶功能;具備故障自檢、提示功能。在智能硬件上,有智能控制樓宇上的可視對講、智能停車場、智能家居、停車場機器人、門禁、人臉識別等。智慧小區還能解決業主的漏水、漏氣、火災等生活上辣手的問題。

“智慧社區”給居民帶來了什麼?

發展一個健康的智慧小區,可以提高用戶的幸福體驗,結合社區發展,可提升社區治理水平,不斷提升百姓獲得感。“智慧社區”給居民帶來的是:和諧、幸福、品質、美好的城市生活。

《四川社區報》採編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