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確定一本書為名著?是以什麼標準來定的?

寳勒個寳


所謂名著可分為三類,一種是評論家認可而大部分讀者敬而遠之的,一種是讀者認可而評論家不屑一顧的,還有一種自然是同時征服讀者與評論家的。

類似四大名著這一類經得起時間檢驗的書,自然是當之無愧的名著,不管是專家視角還是讀者視角都可圈可點。這類作品絕大多數會打動人,相當於這些作品已經經歷了好幾百年、千百萬人的質檢,不會太差。一般來說,這種普遍好評的書,證明了他們可以引起絕大多數人的共鳴、會被絕大多數人喜歡。就這種書而言,即使偶然拿起覺得不喜歡閱讀,再過一段時間再打開,很有可能會突然愛得發狂。

我曾經不下五次開始讀三國,總是覺得不對勁,書是書,我是我,但是內心始終有一份期盼,就是願意自己能讀進去這本書終於在今年愛上了三國,那感覺完全就是博爾赫斯所謂“讀書的感覺就是戀愛的感覺”。當我吃完晚飯想起自己可以讀一會兒三國時,內心直升起一陣極其美好的感受,充滿希望,充滿美好。轟轟烈烈的愛情不見得每個人都有份,不過書中的美妙感受,始終等著人去體驗,何樂不為。

總體而言,除了心情跌入谷底的狀況,讀書會進入一個良性循環的狀態,一本書會帶你找到同類型的書,比如同主題的書,同作者的作品,作品中涉及的書,只要有興趣,都可以嘗試。

當然這個標準是大多數人的,不排除自己看了沒感覺,這也沒所謂,換下一本就行。

針對個人而言,名著就是自己有興趣、能引起自己思考的就是名著,也就實現了看書的意義。所以,一方面可以在普遍認為的“好書”當中大膽篩選能引起自己思索的書籍;一方面以自己閱讀的書籍為線索輻射相關的好書;另一方面偶然有什麼興趣也可以翻開試試。大膽嘗試,大膽捨棄,遵從內心。

另外,有些書在它的時代是好書,但受歷史侷限性的影響在今天未必能引起什麼思考,不捨得完全放棄就跳讀。同時可以交替閱讀不同風格的書。例如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很費腦細胞的,雖然有魅力,很厚重,但很難一年四季都是老陀。和吃飯一個道理,再好吃的東西,只要是一年四季、一日三餐重複,也接受不了。所以可以將不同類型的書交替進行,不必太強求自己,在閱讀中收穫快樂與思考,讀到的就都是名著。


奚江月


顧名思義,是指聞名程度較高。但我們一般所說的名著不是“較高”,而是“極高”,指的是對大眾來說幾乎眾所周知的文學、藝術、哲學、歷史等著作和在專業領域奉為圭臬的必讀經典著作。

名著基本上都經歷時間檢驗,是人們口碑積累而成的結果,因此一般指的是往代遺留下來的最為知名的一些著作,當代的著作,因為尚未經歷歷史檢驗,是否最終為名著,還沒到揭曉之時,除非個別一出版即引起轟動,而後經歷數十年仍然在人們心中佔據重要位置的著作。


慎言君


時間淘洗。

口碑相傳。

其內涵不斷被挖掘(歪曲)

結合時代發展,其內容符合事物發展規律,好像到哲學的範疇,不斷被實踐所證實。

真理漸漸地傳播,被廣泛意識到,

最後發展到作者也想不到的地步。

出版社和有幸遇到的伯樂也是很重要的因素。

常規思路…我本就是中庸的人Orz



浮生寄清風


一、經受住了時間檢驗。

二、流傳廣泛。

三、能讓大眾再三回味。


haoshise


名著內涵性較強,有深刻的意義和現實感,但看起來可能稍微有些費勁,而且需要適當瞭解背景環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