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评选最大遗憾,就是范仲淹的落选

唐宋八大家是明朝时期评选圈定的,其中唐代两位,分别是柳宗元、韩愈,宋代六位,分别是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从当时选拔依据看,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三苏(苏轼、苏辙、苏洵)等四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

但无论依据什么标准,有一个人都绕不过去,那就是范仲淹。

唐宋八大家评选最大遗憾,就是范仲淹的落选

相比韩愈、柳宗元,范仲淹既是宋代诗文革新的提倡者,也是实践者和探索者。据《全宋诗》所收范诗数量计,范诗作现存三百余首,他抒发了一个士人、士大夫心忧天下、锐意进取、济世安民的胸怀与抱负。

相比同时代的欧阳修,范仲淹官位比他低,文学造诣在其之上。而且范仲淹、欧阳修同为宋朝诗文革新派主将,力图通过变革以正文风、恢复古朴雅正的诗风,给文学贯注强有力的社会功能,抒发真性情,从而使诗文“质文相救,变而无穷”。

至于在其之后的三苏、王安石、曾巩等人,在文学成就上更是达不到范仲淹的标高,而且这些人都是以范仲淹的门生粉丝为荣,对范仲淹佩服的五体投地。

后来很多人也表示不理解,因为凭范仲淹在北宋散文史上的巨大影响和杰出地位,完全应该跻身于唐宋散文八大家之列的。

遗憾的唐宋八大家已经张榜,而且贴了千年,谁也不好意思再换人了,毕竟那八位的实力也的确不可小觑。

先儒论宋朝人物,以范仲淹为第一。究竟是什么遮蔽了明人的眼光,让这样一个文章大家被忽视了? 不说太具体的代表作品,难道他们没有读过《岳阳楼记》?

唐宋八大家评选最大遗憾,就是范仲淹的落选


从文学意义来看范仲淹,其传世散文(今存,包括赋、表状、奏疏、书、序、论、记、碑铭墓志等)近五百篇。从文章的后世影响看,自然首推以《岳阳楼记》为代表的写景抒怀散文,还有《清白堂记》《桐庐郡严先生祠堂记》和《天竺山日观大师塔记》等名篇佳作。

有人说,唐宋八大家都是抒写政论的大手笔。范仲淹的散文亦以政论文为主,其代表作如《上执政书》《奏上时务书》等,还有著名的“四论”(《帝王好尚论》《选贤任能论》《近名论》《推委臣下论》),都是大手笔的雄文。

如果没读过他的《上执政书》,就不可理解他为什么要那么不顾一切地推行庆历新政。当时,北宋王朝已经历太祖、太宗、真宗、仁宗四朝五十余年,在经济繁荣、社会安定的浮华表象之下,一个王朝已呈现积贫积弱的颓势,内忧外患之际,范仲淹写了《上执政书》,通篇洋溢着政治家的治国之才和军事家的雄韬大略,当然还有文学家的横溢才华。

范仲淹的文章,有着清晰的条理、严谨的结构、透辟的说理,文如其人,这些政论文一如他坦诚务实、充满锐气的秉性一样,充满了正义理性又极其犀利。 这从他晚年在庆历新政失败后写的《岳阳楼记》充分体现出来,进亦忧退亦忧,居庙堂之高亦忧,处江湖之远亦忧,忧患是他一生的动力。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成全了范仲淹,范仲淹也成全了岳阳楼,范仲淹指出并概括了一个古代文化士人的最高境界。

范仲淹不只是散文大家,也是北宋划时代诗词律赋大家。北宋是律赋由兴盛走向衰落的转折点,而范仲淹阻挡和延缓了这种衰落的大趋势。在他至今尚存的三十五篇律赋中,对律赋的内容有了极大的拓展,在技巧运用上也是炉火纯青。

唐宋八大家评选最大遗憾,就是范仲淹的落选

范仲淹还在律赋中探究儒家经义,论述世界和人生哲理,穷天理,尽心性,是宋学开山、士林领袖。南宋理学巅峰人物朱熹,把范仲淹确定为宋学开山之祖,赞其为“天地间第一流人物”。

既是宋人,自然少不了词作。范仲淹那两首苍凉豪放、历代传诵的《渔家傲》和《苏幕遮》,足以跻身宋朝顶尖级词人行列。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边塞词的出现,可以说是对词的一种颠覆性创造,开大宋一代词风。

行求无愧于圣贤,学求有济于天下,古之所谓大儒者,有体有用,不过如此。到了这个地步,其实是不是八大家也无所谓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