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渔家傲》词为何在热播剧《清平乐》里被传唱至今

宋仁宗康定元年( 1040年)八月,一代名臣范仲淹被任命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抗击西夏。庆元元年(1041年)四月调知耀州(今陕西耀县)。

范仲淹《渔家傲》词为何在热播剧《清平乐》里被传唱至今

电视剧《清平乐》中范仲淹的剧照

范仲淹的《渔家傲》词即作于这个时期。据宋人魏泰《车轩笔录》记载,范仲淹守边时,作《渔家傲》乐歌数阙, 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颇述边镇之劳苦。可惜现在只传下来这一首: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首词写得情感深沉,苍凉悲壮,揭示了一代名臣范仲淹忧国忧民的情怀。千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传唱至今而不衰。在最近热播的电视剧《清平乐》里,范仲淹的这首经典词作被再度传唱。

范仲淹《渔家傲》词为何在热播剧《清平乐》里被传唱至今

范仲淹的唱词《渔家傲》在《清平乐》中被传唱

这首经典词作具有感人至深的情感内涵

范仲淹《渔家傲》词有着深远的艺术传承价值,源于其感人至深的情感内涵,它包含着以下三个方面:

01.戍边士卒征夫久未归家的乡愁

范仲淹出身贫寒,特别能够体察下层民众的疾苦。他在《渔家傲》词中以一个戍边士卒征夫的口吻,将自己在边塞所见所闻所感真切地写入词中,词作首先感受到的是一个普通的戍边士卒征夫的思乡之情。

词作首句“塞下秋来风景异”中,“塞下”点明了延州的所在区域。当时延州接近西北边地,是防止西夏进攻的军事重镇,故称“塞下”。“秋来”点明了季节,同时一个“异”概括地总结了延州秋季和内地大不相同的风景。

范仲淹《渔家傲》词为何在热播剧《清平乐》里被传唱至今

《清平乐》中延州城的剧照

范仲淹籍贯是苏州人,少年时代在淄川长山(今山东邹平)读书,后游学南都,入仕后或在京为官,或任职地方,一直都生活在内地。北方边地的自然风光,与他先前生活过的“姑苏台下水如蓝”(《送常熟钱尉》),“春波千顷碧如铺”(《忆杭州西湖》),显然是迥异的。那么,边地秋季的自然风景是怎样的呢?

范仲淹《渔家傲》词为何在热播剧《清平乐》里被传唱至今

秋季大雁南飞

次句“衡阳雁去无留意”,以归雁形象说明边地秋季的自然风景之“异”。北方的大雁每逢秋季,即飞向南方避寒。据说,雁南飞到衡阳即止,衡山的回雁峰即因此而得名,所以唐代诗人王勃说:“雁阵惊寒, 声断衡阳之浦”(《滕王阁序》)。而“无留意”语句则表明这里的大雁到了秋季立刻向南展翅奋飞,对北方边地毫无留恋之意,可以想见边塞的秋天定是寒风萧瑟,满目荒凉的景象。

范仲淹《渔家傲》词为何在热播剧《清平乐》里被传唱至今

边塞秋天满目荒凉的景象

雁无留意,也暗示人无留意。可是戍边的士卒征夫,却并没有随意离去的自由。因此,“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又隐藏着戍边者内心的无奈,他们遥送飞鸿而极于远天的目光,满含乡思之情。

词中接着描写延州傍晚时分的景象: “四面边声连角起” ,所谓“边声” 正如李陵《答苏武书》所言:“凉秋九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是指一切带有边地特色的声响。这种声响伴随着军中的号角声而起,从听觉上渲染出一种浓厚的悲凉气氛。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延州城处在层层山岭的环抱之中。“长烟落日”,很容易使人想起唐代诗人王维的名句: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出了塞外的壮阔风光。而范仲淹词在“长烟落日” 之后, 紧缀以 “孤城闭”三字,诗词之气象便大不相同。词句从视觉上形象地把整个边塞荒凉孤寂的情景描画出来。

范仲淹《渔家傲》词为何在热播剧《清平乐》里被传唱至今

“长烟落日孤城闭”

此时,千嶂、孤城、长烟、落日的视觉画面和边声、号角声的听觉描写连缀起来,展现了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边塞战地风光画面。身处异域且环境险恶,戍边士卒征夫的思乡之情便会油然而生。

词句“浊酒一杯家万里”直抒胸臆,抒发浓烈的思乡之情。“羌管悠悠霜满地”三句, 看似写夜景,实际是进一步抒发思乡之情。在城门紧闭的塞外延州孤城,遍地铺满秋霜,夜不能寐的戍卒征夫吹奏羌笛,倾诉思归之情,悄然而落泪。

02.戍边将领不能早日破敌立功的忧愤

范仲淹《渔家傲》这首词,还表达了自己作为戍边将领不能早日破敌立功的忧愤之情。年已52岁的范仲淹移知延州,可以说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自宋辽订立“澶渊之盟”后,边境上长期放松警戒,武备松驰。由于三十多年将士未经战争,平常又缺乏训练,再加上将领更换频繁,将不习兵,兵不知将,军纪松弛。宋军虽人数众多,但其战斗力不能抵挡骁勇善战的西夏军队。

范仲淹《渔家傲》词为何在热播剧《清平乐》里被传唱至今

骁勇善战的西夏军队

在范仲淹赴任延州之前的三川口战役中,宋军两员大将被俘,万余宋军损失殆尽,延州城几乎被西夏攻破,其外围据点尽被西夏攻陷。与他一起戍边的韩琦等将领好大喜功,轻率冒进,导致好水川之战,主将任福被杀,死伤万余人。

范仲淹《渔家傲》词为何在热播剧《清平乐》里被传唱至今

宋夏好水川之战,宋军惨败

范仲淹到任延州后,一方面加强军事训练,一方面在延州周围构筑防御工事,始终居于守势,不敢轻易出击。延州局势才暂时稳定下来,就整个战争形势来看,延州仍处于孤立状态。所以“孤城闭”三字不仅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军事态势,也反映出宋朝守军力量的薄弱,作为指挥部所在地的城门,太阳一落就关闭起来,暗示了延州军事形势的严峻性。

范仲淹《渔家傲》词为何在热播剧《清平乐》里被传唱至今

《清平乐》中延州城的剧照

范仲淹这首词中多是描写边塞的苦寒,仅用“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借用汉朝窦宪追击北单于到达离边塞三千里的燕然山, 刻石勒功而还的典故,表达边关将领的壮志抱负。可是自己作为镇守边地的将领,尚未破敌立功,还乡之计更是无从谈起,然而要取得对西夏的胜利,又谈何容易! 所以范仲淹在想到“勒石燕然”的奇功壮举时,难免会生发不能早日破敌立功的忧愤之情。

范仲淹《渔家傲》词为何在热播剧《清平乐》里被传唱至今

《清平乐》中范仲淹《渔家傲》的唱词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词句结尾,更是直接流露了范仲淹内心的忧愤悲凉,这里“白发”也有着特殊的喻指,如同“三十从军今白发”(陆游《关山月》) ,“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 ,“白发”一词往往不单是表面意义上的年迈象征,还时常蕴含着岁月蹉跎而壮志未酬的愤懑之情。

03.一代名臣心怀天下的忧患意识

一代名臣范仲淹,他更是一位具有强烈忧患意识的政治家。他“以天下为已任”, “先天下之忧而忧”,为官数十载,他在朝廷敢于犯颜进谏,虽三次遭贬,却依然正道直行。在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范仲淹临危受命,抗击西夏。虽然他守边颇见成效,可是他守边的全部功绩都体现在能够维持住守势这样一个局面上。这对一个有宏远志向的政治家来说,肯定是不能满足的,但又是十分无奈的。

范仲淹《渔家傲》词为何在热播剧《清平乐》里被传唱至今

《清平乐》中范仲淹与延州城的剧照

同为边塞题材的作品,唐人边塞诗往往表现出一种豪迈气概与乐观精神,“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高适《塞下曲》)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而范仲淹这首边塞词中表达却是词人心中沉郁悲凉的情绪和对现实的无奈。“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等词句,不仅饱含着将士乡愁与壮志难酬的苦闷,而且流露范仲淹对国家前途与命运的忧虑,这正体现着一个政治家心怀天下的忧患意识。

《渔家傲》词典型的艺术表现手法

范仲淹亲临边塞前线,以边塞生活入词,将士卒征夫、边防将领以及心忧天下的政治家内心的强烈而深沉情感都融入这首《渔家傲》词中,使得作品情感丰富,意蕴深厚。同时,这首词堪称不朽经典,传唱至今,这也与该词作典型的艺术表现手法有关。

清人王夫之有言:“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范仲淹这首《渔家傲》词就是体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艺术表现手法的经典之作。

01.全词上片句句写景,又句句关情,景中含情

这首词的上片以“雁阵、 边声 、千嶂、长烟 、落日、孤城”等景象描绘出边地塞外迥异的自然风光,其中又连缀“ 异” 、“无留意”、“连”、“ 起”、 “闭” 等词语,句句写景,景中又句句含情,把边塞秋季特异的风景与军旅生活融合在一起。既写出了秋季边塞的荒凉苦寒,又暗示出戍边将士的内心感受。从而勾画出一幅辽阔、悲凉的戍边图景,真正达到了“ 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艺术境界。

边塞萧索的秋天已悄然来临,凌空的大雁毅然南飞,没有一丝留恋,不作片刻停留,足见边地生活之苦,边地的秋天定是寒风萧瑟,满目荒凉。望着毅然飞走的大雁,想到它每年尚可飞回家乡,而作为守边将士却多年无力顾及桑梓,不能与亲人团聚。词作景中含情,表达守边将士无尽的思乡怀人之情。

范仲淹《渔家傲》词为何在热播剧《清平乐》里被传唱至今

“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描绘了秋日边城的苍凉晚景,从视觉上生动形象地把整个塞上荒凉孤寂的景象描绘出来。“千嶂、长烟、落日、孤城”的视觉景象与四面边声、号角声的听觉景象,两者连缀起来,产生视听结合,动静相交,情景交融的艺术表达效果,为人们展现了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身处异域且环境险恶,思乡之情便会油然而生。

范仲淹《渔家傲》词为何在热播剧《清平乐》里被传唱至今

02.词的下片重在直抒胸臆, 又句句涉景,情中有景

下片起句“浊酒一杯家万里”是词人直抒胸臆。这“一杯”与“万里”之间形成悬殊的对比,也引发情感的巨大落差。也就说,一杯浊酒,消解不了浓重的乡愁。而这浓重的乡愁因何而来呢?“燕然未勒归无计”这句用典,点明乡愁的原由。

范仲淹胸怀天下而仕途不得志,经略西北边陲时他已年逾五十。虽选将练卒,镇守边疆,增设城堡 保境安民,为西夏所畏惮,称之为“小范老子腹中有数万甲兵”。 然而, 他也只能做到消极防御,不可能追奔逐北,收复国土。而要破敌立功,取得对西夏的军事胜利,又谈何容易,这也是“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症结所在。

“羌管悠悠霜满地”这句是写夜景,在时间上是上片“长烟落日”的延续。“羌管”即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它所发的是凄切之声,唐代边塞诗里经常提到它,“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皆为人所熟知。深夜里传来了抑扬的羌笛声,遍地铺满秋霜。耳之所闻,目之所见都给人以凄清悲凉之感。

范仲淹《渔家傲》词为何在热播剧《清平乐》里被传唱至今

边塞之地凄清悲凉的景象

“人不寐,白发征夫泪”作为结句,浓重的乡思与忧国忧民之情,构成了戍边将士复杂而又矛盾的心情,通过边塞苍凉的秋景与凄清的夜景, 把边地 、乡愁、悲愤与壮怀等复杂的情感融合为一体,形成苍凉悲壮的风格,真正达到了所谓“情中景,景中情”的“妙合无垠”的艺术境界,堪称不朽经典,传唱至今。

结语:

正如“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社会时代精神决定文学的价值取向。一代名臣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在宋夏矛盾不断激化的时期,临危受命,奔赴西北边塞。他以边塞生活入词,在《渔家傲》这首词中抒写广漠萧瑟的边塞秋景,表达将士久戌怀乡与卫国保边的思想感情,揭示一代名臣心怀天下的忧患意识,真正达到了清人王夫之所盛赞的“情中景,景中情”的“妙合无垠”的艺术境界,堪称不朽经典,传唱至今。

范仲淹不是只会写诗填词的文人,而是心怀天下的政治家、统领千军万马的将军和远戍边关的士卒,他将自己亲身经历的边塞战争体验,将其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切忧患写入词作中,为宋词首开豪放词风,诚如唐圭璋先生所言“宋词最杰出的作家,北宋推苏轼,南宋推辛弃疾,而我们江苏吴县的范仲淹却是苏、辛两家的先驱。”此是公允之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