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城改热火朝天 你知道各村背后的故事么?

随着今年太原城中村改造拉开序幕,许多城中村马上就要退出太原的历史舞台了。但太原这些村落名字的由来,你又知道多少呢?


范家堡村——现位于太原市小店区。在该村创建于明代的古建筑——老爷庙里,一只已毁的钟上铸有捐银名单,其中就有范姓人家,虽然现在该村已没有范姓人家,但可认定范姓最早落户于该地,因姓得名范家堡村。范家堡村古时有烽火台,建于清同治六年,现已毁。


巩家堡村——现位于太原市小店区。建村约在明初。当时,巩姓人家有权有势,曾在明嘉靖十九年筑堡,高二丈二尺,周五十丈。该堡现已无存。


杨家堡村——现位于太原市小店区。原址在太原市小店区殷家堡村北面,因遭汾河水淹没,搬迁到现址。杨家堡村因杨姓人家最早从大马村迁来,故称杨家堡村。杨家堡村是从太原起向南的京西官道路经的第一个村。该村古有烽火台,老人们记忆中的烽火台是清道光年间修筑的,已毁。


北张村——现位于太原市小店区。这个村最早定居的居民是张姓人家。因与太原县南面的南张村相对应而称北张村。


郑村——现位于太原市小店区。明代称郑村堡,现在尚遗存两段堡墙。据传,郑村以郑姓得名,郑氏家族因犯了朝廷大忌,要满门抄斩,全部逃到了河南省。太原到北京的京西官道,从北营出太原,第一个村就是郑村,经榆次通向北京。郑村不仅有烽火台,而且是个繁华之地,客栈、马店、饭店等商铺排列街道两旁。郑村是清代太原县分汛设防的汛地之一,汛地系设防警戒之地。


大、小王村——现位于太原市万柏林区。村东有明颖国公傅友德墓,俗称王墓,故名王村。傅墓丘大于小王村的坟墓,称大王村。后王村,民国初年,由于该村与小王村均属大王村管辖,而且该村建于大、小王村之后,故名后王村。


西峰村——现位于太原市小店区。曾名新坟上。明宁化王朱济焕坟地。为别于晋恭王坟称新坟。又因处晋恭王坟西,故名西坟。峰、坟谐音,改称西峰村。


东太堡——现位于太原市迎泽区。原名太堡庄,为汉清河太后的堡子,故名。有清河太后墓。唐贞元间(785年-805年)建太堡庄千福寺。以寺分为东西两村。清道光《阳曲县志》记曰,东太堡庄、西太堡庄。民国初年称东太堡、西太堡。


七府坟——现位于太原市杏花岭区。据当地农民相传,村名之所以叫做七府坟,是因为这里原来是晋王朱棡的第七个儿子朱济熇的墓地。朱公子被其父封为广昌王,其府地称广昌王府,亦称七府。所以埋葬他的墓地亦别称“七府坟”。位于七府坟村南数十米的七府坟南街,由七府坟村名而来。


王村——现位于太原市小店区。附近寇庄村曾被汾河水淹过,但这里从来没有被淹过,随着住户逐渐增多,就建了座龙天庙,称龙天爷为天王,期盼天王保佑风调雨顺,故村名称王村。


龙堡村——现位于太原市小店区。原名钱家坟,是明代太原十八王坟之一。后因东山洪水由东而来淹不了该村,由西而来的洪水也未淹过该村。村民认为是龙王保佑,谐音堡,故改村名为龙堡村。


古寨村——现位于太原市晋源区。原名姑姑寨。传说后汉高祖嫁妹此村,后刘称帝,村称皇姑寨,又称姑姑寨。为明太原县屯军“九营十八寨”之一。清《太原县志》称为古寨村。


义井——现位于太原市晋源区。清《太原县志》作义井,又记村名来历为:“元武管婴年十七未嫁,至正间避兵,其父被执,女奔救,请以身代父释。女曰:我有金藏井边。众掘果得,争取之,女即投井死。后人因名其井曰烈女井。”为纪念此女,改为义井。


亲贤——现位于太原市小店区。古称凤凰村,清道光《阳曲县志》记名“亲贤村”,取《四书》“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之意。据老辈人说,唐朝时就有亲贤村。


享堂——现位于太原市杏花岭区。太原享堂,其地名来历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据村里的老人讲,享堂最远可以追溯到唐代。贞观三年,当地天旱无雨,为了祈雨,人们在这里建了一个龙王庙,后来开始陆续有人到此定居。明朝初年,当时的政府为了充实河北等地的人口,从山西移民充边。明洪武二十年,一批洪洞县移民出发前往河北、山东等地。但是,当他们途经太原时,疲惫不堪的老弱病残,实在走不动了,经允许,临时栖居于卧虎山西畔一个土质发白的小山丘上,并集为村舍,取名为“新村凹”。然而,在新村凹建成不久,晋王一个姓谢的王妃病逝,葬在了卧虎山一带,并在新村凹建了孝堂,暂时栖居新村凹的洪洞移民被充为王妃墓的守陵人。到了清代,孝堂村民以“孝堂”村不吉利为由,更名为“享堂”,一直沿用至现在。


黄陵——现位于太原市小店区。曾名王陵城。《太平寰宇记》:“太原县王陵城,有晋太原王司马辅冢存。”西晋泰始元年(265年)改太原郡为国,封司马瑰为王。咸宁三年(277年)改封司马辅为太原王。太康五年(284年),司马辅亡,葬于此地,因称王陵。王、黄音近,讹为黄陵。清《太原县志》:“王陵城在汾水东旧县东北,今名黄陵村。”


许东村、许西村——现位于太原市小店区。原为一个村,叫许坦村,由于两村不相连,习惯仍称许东、许西。1955年冬至1956年春,成立高级农业合作社时,分成许东社、许西社。从此,也就分成了许东、许西两个行政村。


敦化坊——现位于太原市杏花岭区。《中庸》:“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意为以道德教化使民风淳厚。明晋王朱棡妃谢氏死后葬于宝山(今卧虎山),设孝堂。晋王府官员、亲眷前往祭奠,所乘马匹圈养之地称马片,后演化为东马坊。因谐音逐渐演变为较为文雅的敦化坊。


北营村——现位于太原市小店区。因地处宋平晋城北,为宋屯兵军营,故名北营村。南同蒲与石太线铁路在此设出太原的第一站,即北营火车站。


前、后北屯——现位于太原市万柏林区。清道光二十三年《阳曲县志》载名前北屯村。据传:明朱元璋在位时,在此实行驻军屯田政策。军队分驻南北两部分,称南北两屯,北屯分为两个自然村,按方位名分前、后北屯。


狄村——现位于太原市小店区。以姓氏而名。唐宰相狄仁杰故里。道光《阳曲县志》载,狄梁工故里碑,“在狄村官道西,康熙年知县戴梦熊立,道光六年邑人张廷铨重修”。碑北,原唐梁国公祠旁有一古槐,传为狄母手植。道光六年(1826年)邑人张廷铨撰记立石,题曰“唐槐”。


木厂头村——现位于太原市晋源区。因汾水伐木放排聚集而名。


剪子湾——现位于太原市杏花岭区。处沙河湾,曾名沙河村。清代山东铁匠在此设炉打制刀剪,其剪子锋利无比,远近闻名,因称剪子湾。


岗头村——现位于太原市小店区。因地处海拨878米的东山黄土坡上,故名岗头村。当地人说“三峰夹一岗”,意思是说岗头村北面是老峰,南面是东峰,西面是西峰,都在东山黄土坡上。据说,最早在明初,汪姓人家迁来,后又迁来张姓、陈姓人家,张家一人叫张效鹏,出外经商,走时朝村庄磕了头,表示发了财就回来兴建家园,后来果然发财回来了,修了玉皇庙、真武庙、照壁庙、小照壁庙,还有大戏台。现寺庙均已毁,但在玉皇庙遗址处尚遗存一株古柏,人称雀柏,约植于明代,现在生长茂盛。


南、北堰村——现位于太原市晋源区。分别处沙堰南北段而名南堰、北堰。清《太原县志》:“沙堰,在风峪口,先年筑,以障风峪暴水。”


南、北阜村——现位于太原市晋源区。南、北阜村处汾河滩,古黑水河两岸。南岸明代称南河滩,北岸称北河滩。清《太原县志》称为南阜、北阜。解放后,南阜、北阜村东移二里,沿用旧名。


大、小井峪——现位于太原市万柏林区。据清《太原县志》载,该村位于山谷之地,狐爷沟之口,因村中原有一口小井,不足饮用,村人打一眼大井,故取名大井峪。小井峪,清道光二十三年《阳曲县志》载名小井峪,该村原系大井峪村的附属村,故名小井峪。


南上庄村——现位于太原市万柏林区。因地势高于附近的南屯村,取名上庄。为与东社的上庄区别,故名南上庄。


寇庄——位于小店区营盘街办。清道光《阳曲县志》记载:“莱公别墅在城南八里寇庄”。相传宋相寇准封莱国公后在此建有莱公别墅,清时官场、花园、土地庙遗迹尚存,以花园东、西、北立三村,名东寇庄、西寇庄、北寇庄。又传,明代有陕西渭南寇姓人家来此“扎桩”种地,后立村名为寇庄村。当时有东、西、南、北寇庄,南寇庄后不存,北、西寇庄现在统称寇庄村,东寇庄则并入了王村。


李家庄——位于小店区小店街办。李家庄现在的老住户都是李姓人家,据传李姓始祖约在明代洪武年间从现在的西温庄乡北王名村迁来,该村由姓得名。李姓人家从北王名迁来时,有兄弟二人带来两个大碓臼,后来有一个迁往现在的晋源区吴家堡村时带走一个,另一个就留在了李家庄村。2005年春,李家庄村民把它作为建村纪念物,安放于古庙遗址处的一棵老槐树旁,周砌围栏加以保护。


贾家寨——位于小店区小店街办。以姓氏而名,是明太原县屯军“九营十八寨”之一。明嘉靖十九年时曾修筑堡寨一座,高二丈二尺,周八十丈,已毁。


温家堡——位于小店区小店街办。温家堡村现在没有温姓人家,但在该村耕地范围内有温家坟地。村中老人们说,温家堡村就是因温姓得名。


宋环——位于小店区小店街办。宋环村始迁居民是在明洪武至永乐年间从洪洞大槐树迁来的,始迁姓氏为郑姓,村名为郑家堡村。到明末时郑姓人家衰落,宋姓人家虽然户数少,但有权势,就把村名改为“宋瑰”。由于“瑰”的繁体字“瓌”与“環”字形似,清雍正年以来书写时讹变为“宋環”,简化后叫宋环。


西贾——位于小店区西温庄乡。传说,古代战场上有贾姓弟兄三个溃兵,流窜到太原县东边与榆次县交界的地方。一个落脚北面,一个落脚东面,一个落脚西面。此后不断有散兵游勇来此定居。逐渐形成三个村庄,北面的称北贾村(1950年后被太原农牧场占用),东面的称东贾村(现属晋中市榆次区),西面的称西贾村。


大吴、小吴、西吴——位于小店区龙城街办,均以吴姓得名,因时间久远,现在只有小吴村吴姓较多,大吴村、西吴村已无吴姓。大吴村东500米处有史匡翰神道碑一通,镌于后晋天福八年(943),现为太原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吴村内有北极宫,是太原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呼延村——位于尖草坪区柴村街办。相传此地为宋将呼延赞的养马场。《永乐大典》引《元一统志》:“呼延社,在阳曲县西北,元魏时部族之地也。”《元和姓纂》:“呼延,匈奴四族有呼衍氏,入中国改为呼延氏。”呼延村名当源于北魏时呼延部族集居地。


道把——位于小店区北营街办。道把村地处东山地区,外人去道把村,说快到了,但是还得再爬一个坡,才能到达。“道”“到”谐音,“把”“爬”谐音,就演变成道把村。


大村——位于小店区小店街办。传说元代叫富村,后因村中有回龙寺,村北有青龙河,五条街道呈龙形,称蟠龙街,村南有卧龙滩、龙窝地,遂改名为卧龙村。清代初年,一巡按路经卧龙村,以村名犯上为由将卧龙村改为代村。村民不服,因“大”字的另一读音为“代”,且村子又大,就将代村改称大村。


西温庄——位于小店区西温庄乡。西温庄和东温庄两村原为一个村。因明代有一位姓文的千户在此居住,人称文千镇,后传为温泉镇。明末李自成率军路过此地,镇内靳姓大家族进行反抗,几乎被杀绝。部分居民就迁至温泉镇东一个名为温庄的地方,由于居民增加,起名为东温庄村,旧村称西温庄村。


高中——位于小店区西温庄乡。相传村中有孙姓之人,是铸钟艺师,技艺高超,故村名为高钟,后讹传为高中村。


摄乐——位于尖草坪区柴村街办。相传五代时,后唐与后梁曾混战于此地,村被夷为平地。后人在废墟上建村,明称铄落村,后因嫌名不雅,谐音改为摄乐村。


芮城——位于尖草坪区柴村街办。传说五代时,在汾水湾建有小城堡,名为内城。《永乐大典》载:“内城,已废。”成化《山西通志》亦作“内城”。道光《阳曲县志》记作“芮城”。“芮”或为“蠕”音转。《通鉴·宋纪》胡三省注:“芮芮,即蠕蠕,魏呼柔然为蠕蠕。”疑芮城北魏时为柔然(蠕蠕)族集居地。


下元——位于万柏林区小井峪街办。村名原为柳圪垛。清雍正年间,古交磨石村和北石村的刘、王两人来柳圪垛的下处定居,种菜成园,故名下园,后来写为下元。


小店——位于小店区小店街办。旧地处京西官道和平晋县西官道交接处,又是西渡汾河的渡口,客来车往,便在汾河渡口东岸开设商铺店面,称小店。后商贾集聚,逐渐发展为规模较大的村。明嘉靖《太原县志》记述:小店,本永安堡,乃四达道也。又因街巷格局形似凤凰,又称“凤凰堡”。


薛店——位于小店区西温庄乡。薛店村地处地势低洼的盐碱滩,古时常有移民来此地刮盐土熬制土盐,人称盐坊。后在此逐渐形成一片高台地,人称盐坊圪垯。清代又迁来一户薛姓人家,在盐坊圪垯上开了一个车马店,经营榆次到太原县西山拉煤车的食宿,移民从此渐增,形成一个村落,名为薛店村。


北瓦窑、南瓦窑——位于晋源区晋源街办。地处古潜丘故址。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重修惠明寺塔,取其土作瓦,潜丘遂湮。而工匠以烧制砖瓦,渐定居成两村,按方位称北瓦窑、南瓦窑。


南黑窑——位于经济区。宋太平兴国年间修筑平晋城时,在城南多设砖窑,形成村落,故名。


老峰——位于小店区北营街办。曾名恭园坟,是因晋王朱棡谥号而名。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四月,朱棡薨,葬于此。清道光《阳曲县志》记载:“明晋恭王墓,在城东南二十里黑驼山南老坟村。”因为晋王王室中较早的一座坟,遂名老坟。又因“坟”“峰”谐音,改称老峰。朱棡墓址在老峰村东北400米处,坐北朝南,墓园占地约48万平方米,四周夯土围墙,现遗存数段。冢高4米,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为太原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峰——位于小店区黄陵街办。为明朝晋恭王朱棡五世孙晋端王朱知烊的墓地,因处恭王墓、宁化王墓之东,故名东坟,“坟”“峰”谐音,后称东峰。


古城村——系春秋时期晋国大夫窦犨的食邑,筑有城池,因形成年代久远,故名。在今大同路古城西街附近。


十里铺村——因宋代此地有一家店铺距太原府城有十里而得名,在今解放北路十里铺街附近。


永兴堡村——明景泰初年,府城北关建有城堡,后在北关西修建新堡,名为永新堡,后改为永兴堡。在今胜利街永兴堡小区附近。


旱西关村——位于旱西关而得名。1980年撤村改居,划归城区。在今旱西北一条附近。


东岗村——地处太原城东部,地势高,故名。在今东岗路附近。


菜园村——因村民多种蔬菜,故名。1980年撤村改居,划归城区。在今菜园街附近。


小南关村——因位于小南关而得名。在今小南关街附近。


水西关村——因位于水西关而得名。1980年撤村改居,划归城区。在今水西关街附近。


老军营村——系宋金时驻兵处,明初修建营堡后,称作老军营堡。1980年撤村改居,划归城区。在今平阳路北口附近。


黑土港村——因东山之煤进城行经此地,撒落的煤块被碾碎后形成黑土,故名。在今五龙口街黑土巷附近。


五龙口村——因东山五条山沟在雨季倾泻山洪时远观如五条龙口吐水,故名。在今五龙口街附近。


红沟子村——因此地有一条红色土质的沟,雨季内流红色泥水,故名。在今红沟路附近。


小沟子村——因此地有一条自然形成的小山沟,故名。在今红沟路小沟街附近。


兵工路村——因民国年间开办有兵工厂,故名。在今兵工南马路附近。


南坪头——位于小店区北营街办。南坪头村地处东山坡上一片平地,又处太原之南,故称南坪头。南坪头村南现有南坪头遗址,其出土遗物应为夏时期唐国文化遗存,是太原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黑驼村——位于小店区北营街办。清乾隆《太原府志》记载:“黑驼山,在县东北四十里,高六丈,分上下二山,东至榆次界五里,北至阳曲县七里,中有泉一泓,上有补恩寺,二山对峙如驼峰而黑色”,故名。现存卧龙碑一通,距今约500多年,为小店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窑子上

——位于小店区黄陵街办。传说约在明代,有王姓人家从外地迁来此地,在红桥沟里挖窑洞居住、烧窑。到了清代,有个叫范喜的人从榆次西河堡村迁来,在沟底的窑洞上面盖房,随着人口繁衍增多,形成了一个村落,就起名叫窑子上村。


东桥、西桥——位于小店区小店街办。明初,涧河流经此地,太原县汾河东千户所兀千户率其家属与兀姓兵士,到涧河西开荒种地,并在河上架桥,后桥之两端形成村落,桥之东称东桥,桥之西称西桥。


横河——位于小店区西温庄乡。据村中老人说,明清到民国年间,潇河常发洪水改道,有几次就是从榆次张庆村改道,流到横河村南面,由东向西横向注入西贾滩,故村名叫横河。


庄儿上——位于小店区龙城街办。庄儿上村原为黄陵村内的第四街,位于黄陵村南面,地势低洼。清道光十六年被东山洪水淹没后,就搬迁到地势较高的黄陵村西现址,仍为黄陵村第四街,1982年从黄陵村分离出来,单独成为一个村。


北畔、南畔——分别位于小店区龙城街办和经济区。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宋太宗灭北汉,占领晋阳城。同年,火烧水淹晋阳城,废太原、晋阳二县,于汾河东筑新城置平晋县。宋熙宁三年(1070)废平晋县并入阳曲县,宋政和五年(1115)复置平晋县,明洪武四年(1371)改为太原县。北畔、南畔村因处平晋城北南两侧,故名北畔、南畔。


城西——位于经济区。宋太宗毁灭晋阳城后,在汾河以东建有平晋城。因村庄地处平晋城遗址西,故名。


中涧河、东涧河——位于杏花岭区中涧河乡。早年间,在涧河北岸由东向西排列着七个小村,清初官府为便于管理,将沿河七村合并为东、中、西三个涧河村。


西流、大东流、小东流——位于尖草坪区汇丰街办。相传三百多年前,在汾河东岸的赵庄以南有一村庄,因在河流以东,取名东流。后分为两村,名为小东流、大东流。后两村都被汾水淹没,于是同时迁到汾河西岸建村,仍用原名。西流村建村时因汾河东岸有东流村,故取名西流。


和平村——位于和平北路东侧。这里原是一片坟地,1954年为晋西机器厂设计住宅区时,因建筑分布式样俯瞰为“和平”二字,故名


新建村——在和平村以南,因是后来新建的职工宿舍,故名。


东风村——在和平北路西侧,因靠近东风剧场,故名。


友谊村——在和平北路东侧,为纪念当时的中苏友谊,故名。


报喜村——在和平北路东侧,因建筑工程提前完工,工人向厂里报喜,故名。


太冀村——在晋西机器厂西侧。1949年太原解放后,原晋冀鲁豫边区的太行兵工厂和晋察冀兵工厂搬迁来太原,创建了晋西机器厂。形成居民点后,取太行和晋察冀中的“太”“冀”二字,命名为太冀村。


西十六村和北十六村——都位于太冀路,因在太冀路的南、北、西、中各有十六座排房,故名南十六、北十六、西十六、中十六,其中西十六和北十六被命名为“村”。


职工新村——原为道场沟、剪子湾两村的耕地,1952年,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形成了一处新的职工宿舍区,遂名职工新村。


东坡村——在南沙河与并州北路交汇处附近,因在南沙河坝堰上,往东形成上坡,故名。


伞儿树——位于杏花岭区杨家峪街办。因地处古百里黑松林丘陵地,俗称黑松坡。松坡上有株千年古槐,树冠如伞,故名。


柏杨树——位于杏花岭区中涧河乡。相传早年村南有两棵粗而高的大杨树,村庄由此得名。后因村中不仅有杨树,还有柏树,改名为柏杨树。


上兰——位于尖草坪区上兰街办。上兰处汾河东,古时,河滩里生长着茂密的马兰花,建村后,取名兰花村。后因河滩被汾水淹没,兰花绝迹,遂改名兰村。后为与村东南之另一兰村区别,改名为上兰。上兰村有为纪念春秋时晋国大夫窦犨而建的窦大夫祠,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棘针——位于晋源区罗城街办。此处旧为故唐城遗址。晋阳城扩建以后,故唐城南半部扩入州城,北半部荆棘丛生,形成村庄后由此得名。


坞城——位于小店区坞城街办。清顺治《太原府志》作“乌城”,亦作“邬城”。得名来源有三:一是傍汾河设坞,冠以城名。二是《后汉书·马援传》中有“缮城郭,起坞城”。注引《字林》:“坞,小障也,一曰小城”。据此,坞城最初当为一个有军事意义堡垒之设施,后住房增多,遂冠城名。三是明景泰年间,被夺爵后的永和王朱美坞在此居留,故名为坞城。


马练营——位于小店区黄陵街办。相传为宋朝平晋县的屯军教场,是操练军马的营地,故名马练营。是明代太原县屯军“九营十八寨”中的一个营寨。


武宿——位于小店区西温庄乡。原名永兴村。宋为兵马教扬,地处通往榆次要道的必经之地,因有驻军巡守,更名为武宿。


新营——位于小店区龙城街办。新营村为宋朝平晋县的军营,因军营在北营、马练营设置之后,故称新营。


大马、小马——分别位于小店区平阳路街办和龙城街办。大马、小马村没有马姓人家,为明代养军马之地,故名。


马庄——位于迎泽区郝庄镇。此地古时牧草丰茂,曾为牧养军马之地,故名。


淖马

——位于杏花岭区杨家峪街办。关于淖马村名来历有三,相传隋末李渊巡山至此遇雨,马匹陷入泥淖,只得从坡前返回,故名。一说宋朝呼家将作战时路经此地,不巧遇大雨,马匹陷入泥淖之中,夜宿烧窑洞中(当地俗称呼呼洞),故名。又一说明末闯王李自成攻太原时,也在此地遇大雨,马匹陷入泥淖中,故名。


太原城改热火朝天 你知道各村背后的故事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