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管理漫談系列:《孫子兵法·軍爭篇》


教育信息化管理漫談系列:《孫子兵法·軍爭篇》


今天,我們來一起學習《孫子兵法·軍爭篇》內容,並談一談教育信息化工作中的一些運用:

《軍爭篇》共579字,常分為5段。圍繞“軍爭”這一概念,主要講了以下內容:

一是“軍爭”重要性與危險性,提出了“用兵之事莫難於軍爭”,雖有利可圖,也有“不及之害”“勞軍之害”“無委積之害”。

二是“軍爭”總體策略,兵事要“以詐立,以利動,以分合為變”,做到“懸權而動”。

三是“軍爭”行動框架,即是治氣、治心、治力、治變等四個要素,要“避銳氣,擊惰歸”“以治待亂”“以逸待勞”。

“兵事之難,莫難於軍爭”,所謂的“軍爭”,是指對壘兩軍的直接矛盾,既不可調和,更不易達成。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經常會面臨著這樣一些

“不得不做、不能不成”的任務。教育信息化其實就是此類任務(時代之必須、教育現代化之基礎),就可在“軍爭”智慧中尋覓管理路徑:


因利而動:目標科學不蠻幹


教育信息化管理漫談系列:《孫子兵法·軍爭篇》


兵家至上目標就是“利”,講求的是兵以詐立,以利而動,既不打無準備之戰,也不打無結果之仗。值得一提的是,兵家對“利”的認識又是全面的、客觀的,進一步明確了利害相互依存相互轉換的辨證關係。

我們推進教育信息化工作,首先就要因“利”而行,合理規劃工作目標,確保目標的科學性、可行性。一方面著眼於國之利、民之利、師生之利,順應長期發展大勢,依據教育本質核心來定位工作;另一方面也要客觀看待政績之利、辦學之利、企業之利、個人之利,著計於分步實施、短期提升,讓行動效果“看得見”“摸得著”,催動各方持續投入的積極性。


懸權而動:路徑合理要周密

教育信息化管理漫談系列:《孫子兵法·軍爭篇》

兵家的思想精要就在於“權”,講究因利而制權,遇事權衡其利弊得失,再“以迂為直、以患為利、避害爭利”,切實建構目標達成的可行路徑。

各級教育信息化工作計劃、目標雖然確定,但也只是解決了“做什麼”的問題。接下來“怎麼做”,就需要各級管理者結合自身實情,組織優、劣、困、機(SWOT)等利弊分析,權衡評估“可戰不可戰”,探索可靠路徑,研究實施原則,細化工作舉措,調控推進節奏,做到“其徐如林,其疾如風,不動如山、侵略如火”,有效保障教育信息化工作目標的順利完成。


識勢而動:隊伍齊整有活力


教育信息化管理漫談系列:《孫子兵法·軍爭篇》


兵家重視“用眾”,通過“為鼓鐸”“為旌旗”促使“民既專一”,通過做好內部治理(即治氣、治心、治力和治亂)逐步累積勝勢。同時,其將後勤保障作為“用眾”的前提,避免“無輜重、無糧食、無委積則亡”的危害。

教育信息化源於教育、服務於教育,涉及方方面面,是一項必須“用眾”的工作,不能僅靠某些人、某些團隊、某些方面,特別是依賴於基層團隊們的執行。因此,如何有效調動教育信息化隊伍,考驗著管理者特別是學校管理者的組織水平,需要著“用眾”智慧:其一,要重視財力物力保障,為教育信息化隊伍做好“後勤供給”,做到“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其二,要重視思想認識統一,堅定地打起發展大勢之旗,常為教育信息化宣傳之鼓鐸,爭取“一民之耳目”。其三,要重視隊伍結構配置,加強隊伍內部治理,激發隊伍精氣神,保持“正正之旗”“堂堂之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