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过后,线上买菜会成为趋势吗?

先生创业呐


疫情期间不能出门,而且菜市场还没开门,一直都用永辉APP买菜,慢的时候下单后2-3个小时送到家,快的时候半个小时到家,确实很方便。而且没有配送费,18元以上免费送货。

优点:方便,安全,足不出户。

缺点:品类少,有时候想买的没有。

现在菜市场营业了,我还是喜欢去菜市场买菜,各种蔬菜、肉类、鸡蛋、熟食等一应俱全,整整齐齐摆在柜台上等着你买走。

感觉菜市场是最有人间烟火味的地方,看见那些食材,仿佛就看见了一道道美食做好的样子。


竹影伴月


新冠肺炎疫情对生活服务行业的沉重打击,也使行业感受到消费的力量、信任的力量、安全的力量,行业内出现了“冷热不均”的两极分化状态,百货购物中心、餐饮、娱乐几乎停摆,社区超市与到家服务的业务量却迅猛增长,有些企业甚至实现了三位数同增。

新流量能否沉淀还是未知数

正如盒马侯毅2月12日在“联商网新零售干货群”里所说:“供应没有问题,主要是加工能力和运输问题;另外餐饮停业,菜场不安全,对于超市的买菜需求大幅增加”。

线上线下很多企业为此发起了“共享员工”计划,欢迎社会暂时歇业人员赴这些企业“上班”,既承担了一份社会责任,又解决了员工不足的问题。可见,只要不瞎折腾,给企业留有足够的自由空间,在大难面前,大部分企业都有奋不顾身的责任意识、卓有成效的创新能力,切实可行的应对举措。

把企业能做的事情都留给企业去做,企业依法经营,把企业做不了、做不好、不能做的事情留给政府职能部门去做,并依法执政,这也许就是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重要理念。

谁能想到,去年还在拼命引流,如今宅在家里的人则在主动寻找APP、微商、小程序,连百货购物中心的柜姐也走进了直播间。原来只要20分钟的生鲜到家服务,如今延长到8小时,顾客没有怨言。原来做促销的生鲜食品,如今要在大清早盯着手机抢购,乐此不疲。原来送货到家,如今都乖乖地等在小区门口接单,且心存感激。

为了一顿饭、一碗菜、一锅汤,生活服务业的员工,上至董事长,下至一线服务员,每天都像坐在火山口,冒着生命危险在前线战斗,明天与病毒,不知道哪一个先到,但他们仍然在缺少防护用品的情况下坚持着。

在疫情中,消费者选择“就近便利”的购物方式,主要是出于安全考虑。疫情过后,一部分消费者可能会在线上沉淀下来,但很多人的消费习惯不会因此而改变。对生鲜食品的购买来说,更是如此。

社区生鲜与生鲜到家即使在平时也很好地满足了“便利性每日必需商品”的消费需求,在疫情期的销售暴涨,并不能说明消费者就喜欢这种购买方式了。消费者根据不同消费场景会选择不同的购买渠道。

当前很多消费者是“没有选择的选择”,因为菜场离家远,或考虑到环境不安全,商品动碰不安全,或菜场被关闭,外食也无处可吃,多个因素集结在一起,才使社区店与到家服务不堪重负。

如果没有“两场 新老零售很难扛得住居民“饭碗”

这“两场”就是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与菜市场。我国目前零售业态分类的标准仍然是2004年颁发的《零售业态分类》(GB/T18106-2004)。记得在2010年与2018年都修订过该标准,但未发现有新标准公布。2018年修订标准的时候我曾建议把“菜场”纳入新的标准,但未被采纳。也许是因为菜场带有“脏乱差”的传统标签。食杂店(traditional grocery store)也很古老,则被纳入零售业态。

实际情况是:在全国大部分城市,菜场仍然是居民买菜的主渠道。据中国报告网报道,在国内生鲜销售渠道中,农贸市场占比为73%,超市占比为22%,发达国家超市则占比70%以上。

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来看,超市占比还没有那么高。根据2019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测算,折扣店、超市、大型卖场、仓储会员店四种业态的销售额以30%生鲜占比计算,在生鲜市场的销售占比,在最近5年(2013年到2018年)从6.56%下降到了5.30%。

观研天下发布的数据显示:2013-2018年中国生鲜食品零售额从3.61万亿元增长到4.72万亿元。2019年中国生鲜市场交易规模(预计)达到5.31亿元。

我们应该考虑到:如果没有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与零售菜场,当前的大卖场、仓储式超市、超市、前置仓、纯生鲜电商平台、微商、社群等渠道能否满足5万多亿元体量的生鲜消费需求?特殊时期还可以应付,在正常情况下,新老零售在短期内都难扛居民这个“饭碗”。

菜场仍是上海居民买菜主渠道

以上海为例,上海连锁超市与连锁便利店曾是全国的“领头羊”,新零售标杆企业盒马鲜生首店也诞生于上海。但40年来,上海零售业有两件事情从未彻底改变:

一是杂货店仍然遍布全市各个角落。据新一线研究所去年介绍,至少有1.5万家。我觉得这个数据偏小,实际数有可能超过2万家。根据上海连锁经营协会提供的数据,截止2019年12月底,上海市内便利店仅为5704家(含部分加油站便利店,不含苏宁小店),杂货店门店数是连锁便利店的2.62倍。

二是超市等现代零售业态在整个生鲜消费市场的占比仍然较低。根据上海连锁经营协会提供的数据统计显示:2019年全市177家大卖场、1895家超市、455家折扣店,合计2527家门店,实现市内零售额394.32亿元,同比下降7.56%。如果以30%生鲜占比计算,这三种零售业态实现生鲜食品零售额118.29亿元。


白小宇


疫情过后,我感觉线上买菜需求量不会太大,我总结一下我家疫情这段时间在线上买菜的一些经历吧,这段时间之所以在线上买菜是因为封城了,都不能出去,所以线上买菜是不多的办法中的一种,再加上全家24小时都在家,所以有时间在家等菜,如果解封了,我可能就不会在线上买菜了,因为我们都要上班,早九晚五,孩子上学,家里没有人等配送员送菜,让老年人在线上买,他们也不会,我们这段时间跟老人是分开住的,他们因为不会线上买,所以只能我们帮他们买了然后配送员送过去,但解封之后老人在家可以收货,我想他们也不会选择让我们线上买了直接给他们收,他们会觉得没有他们在菜场直接挑的菜性价比高,再加上买菜可以让他们有事做,可以出去活动活动,,所以线上买菜还是不太现实,偶尔买买还是可以的,我想我家这种情况也是大多数家庭的情况,所以这也是我家存在的一个问题。





奢侈品店11年改衣师傅



一个全民居家的特殊时期,让线上买菜风头无量,不用去推广、不用去引流,什么获客成本,什么用户挽留,在这段时间统统不存在了,因为用户都纷纷主动找你来消费,这种状态,就是所谓的“躺赢”吧。

但是,这个状态对生鲜电商们来说,却不一定是好事。

或许这是一个陷阱,而且是陷进去就出不来的陷阱。

线上买菜的需求激增,使得各家都要去应对,在运营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各项服务,菜品的丰富程度、品质的管理、冷链物流管理、送货的时效,完善服务就意味着成本投入,而且生鲜电商的投入还不是个小数字。

但是,特殊时期倒逼流入的用户,疫情过后,他们还会继续线上买菜吗?

所以,到了那时,才是考验生鲜电商的时候,成本已经投进去了,如果后期用户留存率断崖式下跌,那就要欲哭无泪了。

所以,疫情过后的用户留存,是现在就应该考虑的问题。

生鲜电商从2012年就开始发展,这几年虽然在各个渠道中的占比不到3%,但是毕竟也沉淀了一批用户,而这批用户,是不怎么受外部因素的影响的,因为他们本来就习惯云买菜,即便疫情过去了,他们还是会选择生鲜电商,何况到那时送货速度不会像现在那么慢。

真正需要留意的是因为这次疫情而转向生鲜电商的这部分用户。

这里有原来习惯逛超市的人,有习惯逛菜市场的人,有男性、有女性,有年轻人、有中年人,有高收入群体、有低收入群体,有上班族、有个体户。

因此,生鲜电商需要趁着大量用户涌进的机会尽快做好平台的用户画像,这里就需要用到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具体怎么做用户画像在此不做细论。

每个平台都有自己的定位,不论是生鲜品类还是价格区间,亦或是送货方式或者是服务区域,这些也可以称之为平台的特色。

所以平台可以根据自己的定位,结合用户画像来筛选出自己的真正用户,或者说最后有可能留存的用户,针对这些用户实施智慧营销,在运营过程中不断挖掘客户需求来完善服务,还可以为将来的发展方向做一定的指引。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平时经营过程中,仓储点A的海鲜出货量比较多,那么你就可以分析仓储A周围的小区是否有中高端消费群体,进而可以通过精准营销针对这部分用户做其他消费需求的挖掘。

如果仓储点B平时的退货率比较高,那么首要考虑的是B点的品控是不是没做到位,或者是配送半径过大导致货损,亦或是这个区域的用户对品质的要求格外的高,找出问题就可以对问题精准施策。

好了,客户留下来以后,算是走好了第一步,后面平台需要考虑的是用户活跃度,对于生鲜电商来说,也就是复购率。

生鲜品类有一个天然的优势,很多品类都属于高频消费品,比如蔬菜水果,所以平台这时候需要考虑的是如何让你的用户第二次购买,有了第二次也就会有第三次,长此以往如果你不是故意想作死,基本上用户粘性就算形成了。

如何引导用户复购,我想各个生鲜电商比谁都专业,因为他们有着电商的基因,什么老客专享价、老客优惠券、隔三差五的满减、有事儿没事儿的大促,这些套路从传统电商照搬过来,然后再根据自己的平台、产品和用户稍加改进即可。

当然,优惠券什么的都是比较浅层的策略,再深一点可以做会员系统搭配社交元素,其实会员系统就是一套精准的用户画像,再加上社交的加持,何愁没有活跃度。

有了复购以后,平台用户便会逐步稳定下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之后平台需要考虑的便是一个终极问题:盈利。

当然,如果你的商业模式足够厉害,全部铺开后便可实现盈利,那最好不过。但是现在很多互联网公司的发展路径并没有那么理想,很多公司前期考虑的都是用户量而不是盈利。

但是一味的烧钱并不是长久之计,就算你拉来了几轮融资,投资人看不到盈利点,你觉得你还有希望吗?

对于生鲜电商来说,现实其实很残酷,全国几千家生鲜电商,能实现盈利的还不到1%,看到这你是不是觉得生鲜电商没搞头了,恰恰相反,2018年中国生鲜电商市场交易规模已突破2000亿,预计到2022年将突破7000亿。

为什么市场空间这么大,企业却很少盈利,其实钱都砸在了前期投入里了。

开篇我们已经谈到,完善服务就要成本投入,而这个行业对供应链的投入是巨大的,特别是自营式生鲜电商。

从原产地或者供应商到城市中心仓,这里需要产品采购、冷链物流,从城市中心仓到社区前置仓或者线下门店,涉及到仓储、拆分、质检、包装、配货等,从前置仓到家,涉及到最后一公里的配送。

这里涉及到三个比较重要的场景,农产品采购、冷链物流运输和最后一公里的配送,每个场景都需企业去完美把控,否则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

前期的投入,都需要后期用户量和订单量的增长来摊平,如果后期运营出了问题,那将是致命的,资金链断裂、倒闭、被并购,这些都有可能发生。

生鲜电商以后的路该怎么走,留给他们的时间或许不多了,之前的生鲜电商一直默默无闻,现在是爆发还是灭亡,且行且珍惜吧。


长安居者仁人恭友


楼主,您好很开心能遇见,有缘分能共同探讨问题!

引言:线上买菜会成为趋势,但是相比疫情还是有所减少,因为人们喜欢去自己挑选自己喜欢中意的蔬菜,节约成本、更为新鲜!

首先:现在网络化、电商等进程加快,通过这次疫情的影响更是加速发展,线上买菜会成为趋势,为上班族、蜗居族、不方便出户的家庭带来了很好的便捷,如遇见下雨等忙碌时刻也会选择线上购菜!

其次:不仅可以线上买菜还能买各种日常用品,一样品种繁多,减少了比如开车去超市的停车、超市等结账排队之类的辛苦,一定程度还能节约成本。比如下班之前就下单,到家就收到,还能节省时间,避免更加劳累。

最后:问题就是现在线上购菜还不够完善,比如送的菜有质量不太满意的,或者运输路途压坏的,重量不是刚刚好,蔬菜不是当天的不够新鲜等种种问题,还有服务态度满意否。您们觉得呢?

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不对不足之处请楼主、读友们谅解!谢谢!!


军嫂在乡村


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疫情过后,线上买菜会成为趋势吗?”

会成为趋势,但是不是现在!应该还要持续很长的一段时间。



1、买菜做饭,必不可少!在很多家庭里面做饭的是女性!他们会比较挑剔蔬菜新鲜不新鲜呀。为了健康他们一般都会去超市买,去挑。

2、超市成为了我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大家周边应该会有很多的超市,线上买菜是为了给家庭提供方便。超市也是。而且很多人不仅仅是去买菜同事还会买一些别的生活用品等。

3、时间问题,线上买菜一般都是一对多。送菜员有限,不可能实现一对一的送菜。这样时间上就会慢。人们去超市想买什么直接拿着付钱就行了。也不远,就当锻炼身体了。



4、蔬菜品种很多,在网上看只是图片看不出来什么。当人们去菜市场或者超市的时候看到才会有一种购买欲。想吃什么就会直接买了。不会出现想吃青椒肉丝,买了青椒忘记买肉丝了。

5、做饭的还有很多很多的老人。他们现在的思想会比较死板见到现钱比较好而且好多老年人不会上网。



6、线上买菜有可能会在80后成为老年人后开始推行吧。

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谢谢!


胖妞兮兮


疫情过后,线上买菜会成为趋势吗

不会成为趋势,但会成为居家购物的一种方式

1、疫情期间虽然网购蔬菜成了家庭主要购物来源,但我想这只是家里解燃眉之急的无奈的一种购物方式(特指蔬菜类)。因为蔬菜具有保鲜期短,需要挑选的特性也就决定了网购蔬菜会成为一种购菜方式,但绝不会只主流渠道。

2、人们已经习惯了拉着小车赶早市或是赶大集,其他物品暂不评论,就蔬菜而言,每个人卖菜的心里都是不一样的,有的人想买新鲜价低的,有的只想买价格低的,有的人不怕价格高只想买新鲜好的。有的想买带虫眼的(无农药纯天然的判断方式),等等可以说各不相同。所以实际挑选才是买菜的主渠道

3、批发商(菜贩子)从批发市场,或农村地里收菜也具有可调选型,但最主要的是机动性较好,可以在几个地方卖菜,剩下可以打包处理等等。

综上所述:我的观点还是网上购菜不会成为趋势,但会成为居家购物的一种方式。


浔水


“疫情过后,线上买菜会成为趋势吗?”我个人观点认为不会。

最近这段时间因为疫情的关系,线上买菜确实解决了很多人不方便出门买菜的麻烦,但是这只是在一小部分城市而已,其他很多城市基本没有,更何况是农村,乡镇等相对落后的地方。可以说线上买菜应该占不到全国市场的20%吧,针对的人群也很有限。这段时间很多超市,菜市场没有开门也是一个很大的因素。

再说疫情结束之后,大家的生活回归正轨,可以出门了,买菜比现在算是多了很多选择。平时去买菜的都是老人居多,尤其是退休之后的,每天早上去一趟菜市场,下午再去一趟,也算是活动活动筋骨。就算是上班人群,中午一般很多人都不会自己买菜回去做,毕竟时间上不够,晚上下班回去顺路买菜也很方便,而且谁能保证线上买菜准时准点送达,晚了估计你都懒的煮了。线上买菜的价格也不比菜市场的便宜,除了活动。

所以,线上买菜不会成为趋势,至少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不会,只能说是让人们多了一种选择,线下依然是主流。


0希望你0


我认为疫情过后,线上买菜不会成为趋势。

这段时间因为疫情,线上买菜火了一把。像每日优鲜,京东到家,淘宝天猫超市,盒马生鲜,美菜商场,这些APP在疫情之前就有,我基本上也都用过。线上买菜我感觉不是特别好,水果还可以,菜不行。在这些平台上,菜的性价比还是不太合适,价钱偏高。

疫情过后,大家会恢复生活。平时家里买菜的大部分是老人偏多,其中用手机APP买菜的估计不是很多。线下市场买菜还是比较受欢迎的,人们可以看到实物,尤其是老人,看到的感觉买才踏实。线下的市场比线上还是便宜点的,线上搞活动的便宜,不搞活动的还是价钱偏高。

疫情过后,线上买菜的用户一定是增加了,毕竟比较便捷,可以送货上门。线上买菜适合比较忙的家庭,相对比较年轻的家庭,对于大部分老人买菜多的家庭,估计还是喜欢线下的买菜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