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疆首個“電採暖季”怎麼樣

南疆首個“電採暖季”怎麼樣

——新疆重大民生工程南疆“煤改電”工程調研

南疆四地州是全國“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之一,冬季一直依靠燒煤採暖。“生爐子”的日子,不但花費多還汙染環境。但在這個採暖季,一切都在發生變化。變化源自“電氣化新疆”的重要一環——南疆“煤改電”工程。近年來,“電氣化新疆”的提出,是要在終端能源消費環節,使用電能替代煤、油、天然氣,有效防治南疆四地州大氣汙染,保護南疆脆弱的生態環境。南疆“煤改電”工程效果如何?給群眾生產生活帶來了哪些變化?經濟日報記者深入南疆地區實地採訪調研。剛剛過去的這個冬天,南疆人民享受到了第一個不用“生爐子”的採暖季。是什麼讓他們告別了“灰頭土臉”的生活?是南疆“煤改電”工程。該工程去年全面啟動,一期工程現已全部竣工。目前,在喀什地區、和田地區和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惠及超過31萬群眾。農牧村環境變潔淨,新能源消納有捷徑。2018年新疆新增電供暖面積1350.78萬平方米,截至去年上半年,全疆電供暖面積約2303.78萬平方米;按照規劃,今年將在全疆推廣“電採暖”面積1.2億平方米。“煤改電”正在南疆地區釋放多重積極效應,南疆人民的生活也正在發生變化。

以電替煤生活挺美

“以前家裡用爐子,以燒煤為主。”家住新疆喀什地區疏附縣托克扎克鎮阿亞格曼幹村的阿依仙木古麗·艾則孜告訴記者,原來家裡煤氣味濃重,一家人經常“灰頭土臉”,“現在不同了,‘電採暖’不僅熱得快,還很乾淨”。“‘電採暖’很方便,只要按鍵就能調節家裡的溫度。”說起家裡新安裝的“電採暖”設備,家住和田地區墨玉縣薩依巴格鄉喀如克村的穆那瓦爾·依明尼亞孜告訴記者,今年家裡只是嘗試在臥室裝了“電採暖”設備,明年打算在其他房間也裝上。“煤改電”工程在促進生態環保、經濟發展的同時,也讓南疆農牧民享受到更加舒適、便捷、智能的電能服務。墨玉縣薩依巴格鄉供電所所長阿卜杜喀迪爾·麥麥提尼亞孜告訴記者,電力工作人員除了向農牧民宣傳電供暖的安全、便捷、環保的優勢之外,還教當地農牧民學會通過手機支付和微信公眾號等新型繳費方式,引導各族群眾過上電氣化的新生活。從去年3月份開始,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針對不同鄉鎮、不同農牧民的家庭實際,開展碳晶電熱板、蓄熱式“電採暖”等不同採暖設備的安裝,目前部分鄉鎮農牧民已經享受到節能環保的“電採暖”。據悉,“電採暖”設備平均每戶費用控制在3800元以內,除去相關補貼,居民需自付25%。“去年村裡‘電採暖’改造,設備用起來非常方便,真是全村人的福利。”談起“煤改電”,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阿克陶縣託卡依農場的胡吉·坎吉於2018年自費安裝了“電採暖”設備,生活質量得到了明顯改善。位於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的和田縣塔瓦庫勒鄉喀克夏勒村,是和田“煤改電”的最後一個工程點,當地居民因為地處偏遠,長期依靠燒煤和木柴取暖。在“煤改電”工程完工後,農牧民用“電採暖”方式取代傳統的燃煤取暖方式,在降低取暖費的同時,生活更加舒適。

能源變革保護生態

實施“煤改電”之前,南疆各族群眾取暖主要依靠煤炭、薪柴等。同時,南疆又屬於缺煤地區,距離疆內準東、哈密等煤炭資源富集區較遠、運輸成本高,導致煤炭到戶價格較高。據瞭解,北疆1噸煤售價150元,運到南疆後“身價”甚至攀升到1500元。燒煤不僅費用高而且汙染環境,若使用薪柴則會讓原本生態環境脆弱的南疆地區受到更大影響。為解決這一問題,2018年,新疆在南疆部分縣市開展了“煤改電”試點,電力部門對“電採暖”用戶執行“煤改電”電網專線電價,低於平時生活用電價格,比冬季燒煤取暖,平均每戶可節約700元左右支出。電能具有清潔安全便捷等優勢,使用“電採暖”能顯著減少砍伐樹木對生態環境造成的破壞,是有效防治南疆四地州大氣汙染的重要舉措之一。數據顯示,南疆“煤改電”一期工程投運後,預計在今年冬季,可以節約標準煤95萬噸,減少排放二氧化碳246萬噸、煙塵0.95萬噸、二氧化硫2.28萬噸。實施“煤改電”清潔取暖,居民戶均用電容量大幅提高,對電網供電能力也是巨大挑戰。數據顯示,南疆“煤改電”工程總投資58.83億元,其中電網建設和改造投資就達46億元,佔總投資的78.2%。喀什地區是南疆“煤改電”工程主戰場,佔全部改造任務的53.3%。國網喀什地區疏附縣供電公司發展建設部主任李明彩說,配套電網建設包括變壓器增容、上級電源升級,以及配網線路的改造。線路改造後,戶均用電容量由0.4千瓦提升到4千瓦,以滿足農牧民用電需要。

新能源找到新出路

清潔取暖走進校園

新疆風能、太陽能資源豐富,是我國新能源發展最迅速的省份之一。在廣大南疆地區,富集的光熱資源吸引了許多大型光伏企業相繼落戶。位於和田地區墨玉縣的新華聖樹180MWp光伏電站佔地面積6700畝,於2015年開工建設並投入運行,是目前南疆地區單體最大的光伏電站。新疆新華聖樹光伏發電有限公司總經理張青疆表示,隨著新能源企業不斷加速落地,加之當地消納能力有限,棄風棄光量一度攀升。數據顯示,2010年至2018年,新疆新能源裝機容量從103.3萬千瓦增至2947萬千瓦,年均增速為63.6%,遠遠高於全社會用電量增速,導致不少風電、光伏發電設備長期處於閒置狀態。新能源棄電量和棄電比在2016年達到峰值。如何促進新能源消納?在張青疆看來,除了加大“疆電外送”,“煤改電”工程的開展也進一步拓寬了新能源的消納渠道。“隨著南疆用電量不斷增加,企業的新能源利用率也不斷提高,每年棄光率減少約15%。”此外,新項目的合作開發也為新能源消納找到了出口。去年10月份,與光伏電站相鄰的儲能電站正在加快建設和調試。該儲能電站屬於南疆首批光伏廠站側儲能試點項目之一,旨在改善光伏電站棄光限電問題,改善電網電能質量。“儲能電站能把白天多餘的光伏棄電儲存到蓄電池中,在電網負荷需求高峰時釋放電能,起到調峰填谷的作用。”張青疆介紹。國網新疆電力有限公司和田供電公司電力調度控制中心副主任伏海龍表示,冬季用電數據顯示,採暖期用電負荷明顯比去年同期有所增長,這與“電採暖”的推廣使用密不可分;同時,光伏能源本地消納量也明顯增多。新疆發改委數據顯示,截至去年11月底,新疆棄光電量10.1億千瓦時,較上年同期減少93.4%;棄光率為7.7%,同比下降7.5個百分點。當前,新疆很多偏遠地區中小學校仍在使用燃煤爐等設備供暖,存在供暖設備簡陋、建築節能水平低、取暖效果不理想等問題。近年來,“電採暖”設備已經在學校全面推廣應用。這個冬季,除了南疆一些地區的農牧民,許多南疆學校也告別了燃煤供暖,超8萬名師生用上了“電採暖”設備。這樣的變化得益於2019年5月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教育廳與國網新疆電力有限公司聯合開展的“清潔取暖進校園”活動。作為試點學校,在喀什地區疏附縣托克扎克鎮中心小學教室裡,學生們聚精會神地聽老師講課。教室一側,幾塊碳晶板的“電採暖”設備懸掛在教室牆上。“‘電採暖’操作簡單,使用方便,同時也解決了學校用燃煤供暖溫度不穩定的情況。”托克扎克鎮中心小學副校長李建新說。根據測算,“清潔取暖進校園”後,預計全年取暖電量可達到861.3萬千瓦時,相當於替代散燒煤炭3014.5噸,減排二氧化碳7234.7噸,減排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粉塵汙染物237.4噸。

據悉,阿克蘇地區、和田地區、喀什地區等千餘所幼兒園已經用上了清潔、安全的“電採暖”。在和田的學校和幼兒園,空氣能熱泵採暖設備已經基本實現全覆蓋。和田市工業園區供電所副所長買買提艾力·薩納吾拉告訴記者,空氣能熱泵的節能性是其他“電採暖”設備的3倍到4倍,並且能夠在超低溫環境下運行,“設備使用後,可以保證室內恆溫,對於學校來說非常方便”。目前,喀什地區所有學校已經採用“電採暖”設備。到今年底,“清潔取暖進校園”活動將完成116所學校的清潔供暖改造任務。下一步,新疆將在全自治區推廣,打造校園清潔、高效、綠色的用能環境,提升校園整體用能水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