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歲,我漸漸意識到保持終身學習的重要性


高中的時候選擇了理科,為了考上好大學,每天都在題海戰術中摸爬滾打,層層疊疊刷過的試卷,一紮扎用完的筆芯對於每一個經歷過高考的人來說應該都有著相似的記憶。那個時候,生活都被取得好成績,考上好大學的念頭填滿,學校節奏生活的緊迫,說完飯就趕快進教室;老師講課一節課接著一節課,緊湊到讓人覺得喘不過氣;媽媽最常說的話,就是考上大學就好了,感覺就是學了十多年書,只是為了高考,只要經歷過高考,一切都解脫了,再也不用學習了。

於是,高中有段時間一度認為:我已經掌握了這個世界上所有的知識,除了那些知識,也想不到還有什麼要學習的了,甚至納悶,大學還能學什麼?這樣的想法如今想來可笑,但當時卻是真真正正有過的。

大學專業是心理學,大一學基礎的時候,主要靠著老師講解了解了很多心理學學派和理論,但掌握淺薄,停留在只知道有這個理論的程度上。大三學諮詢的時候也講了很多理論,只記得講到精神分析學派的時候,老師說,弗洛伊德的早起決定論、性本能、潛意識、自我、本我......都可以用來去解釋“一個人為什麼會成為這樣”。

但是對於諮詢和治療來說,即便他可以解釋一個人為什麼抑鬱,為什麼精神分裂,為什麼會強迫症......但解釋清楚了又有什麼用呢,依舊沒有辦法去做治療。於是,那個學期課程結束,我知道了精神分析理論對於治療是沒有用的,行為主義,人本主義才是真實可以實現治療的。所以,那個時候我把人本主義奉為神一樣的存在,而對精神分析卻棄之如履,因為覺得他沒用。

二十一歲,我漸漸意識到保持終身學習的重要性

當時我挺固執的,固執的拋棄了精神分析,只知道人本主義。後來去了臺灣,重新很詳細,更深入的學了很多流派,阿德勒治療,存在完形主義治療,完形治療,後現代取向,家庭系統治療......我才知道精神分析理論是心理學的基礎,幾乎後來的每一個理論都有著它的影子。

意識到這一點的時候,我為我曾經固執的想法感到羞愧不已。我在臺灣重新認識了心理學,才意識到自己以前的自大和淺薄,要離開臺灣的前一天,我擔心自己以後不知道要以什麼樣的方式去繼續瞭解和學習了,盛翔老師是我在臺灣重新打開我接納多元的恩師,我去找他,希望他能給我一些意見,或者說列推薦書單。

或許是看出了我的焦慮,盛翔老師告訴我,他學習精神分析也不是靠課堂上學的,他有一個持續了十年的讀書會,每週看一本書,做討論分享,精神分析就是在裡面學到的。他後來給我的建議是,希望我遇到問題不要就過了,有問題可以針對性的去看書,去學習,認為自己不知道東西的就可以去學習知道。要離開的時候,他告訴我的最後一句話就是:終身學習。

我直到現在,本科就快要結束,才瞭解到保持終身學習的意義和魅力。

01 人生難過、困惑都太多,保持學習是一種有效對應方式

我們每個人的認知和情感的互相糾纏造就了我們會因為自己的行為、想法而開心,痛苦,難受,糾結,矛盾,焦慮......等變化著。比如,當認為考不上大學人生就無望了,因此當真的沒有考上大學有人絕望的選擇了輕生。

但是當你經驗更多,瞭解到更多,學習到更多,會發現,高考固然重要,但也不是人生唯一的選擇和全部。有段時間,我執著於家庭環境給予我自卑,焦慮,我逃不掉這種從小而來的性格缺陷。我面對著爸爸陰暗不明的脾氣秉性,媽媽的忍讓懦弱讓我覺得斯德哥爾摩綜合症她都有了痛苦境地。

這些,讓我覺我的家庭一片狼藉,滿地糟糕,沒有希望。直到我遇到了後現代取向治療,在閱讀的過程中,我發現我經常用一種決定論的觀點來看自己的人生,我認為我的過去,爸爸的暴力決定了我的自卑敏感,焦慮。

二十一歲,我漸漸意識到保持終身學習的重要性

而後現代倡導不要卡在過去或現在的問題中,而是積極的去尋未來的解答,努力做出嘗試和改變。只是這樣簡單的理論觀點讓我在陷入“人生已不可改變”的絕望想法中看到了希望的光,看到自己能掌握的那一部分人生的不同。

同樣的,我一直在說我很自卑,其實很長一段時間,我一直在注意自己這樣說。一直想擺脫自卑的我,從大一到大三,似乎改變不太大。後來看了阿德勒心理學導論讓我注意到了文字,行為對一個人塑造,它裡面提到一個人的缺陷會透過一眼和行為表現出來,如若它不自信,言語上就不會肯定,會經常說一些不確定的話,如用應該,或許,大概,可能這樣比較安全的詞彙去修飾他想說的話,也會經常說自己自卑,不自信的人站著的時候總想靠著東西。

看到這部分內容,反觀我自己,似乎找到了總是站沒站像,總靠著東西,表現總是畏畏縮縮的原因。於是自己可以提醒和練習,發現這樣的小改變讓我在公眾場合變得自然和勇敢。

人是複雜且感性的動物,面對偌大的環境,我們會遭受各種各樣的困擾,悲傷和難過,但保持學習的態度在讓我們變得理性的同時,也在告訴我們,面對困境,我們應該怎麼做,我們可以做什麼。

更重要的是,地球上的人很多,那些沒有機會擁有學習的人,那些不夠幸運沒有學習的人也很多,他們的人生困境和問題在某種程度上是需要依靠他人去解決的。就像我們依靠醫生來緩解疼痛一樣,保持終身學習,或許不僅可以醫自己,也可以醫他人,幫助他們解決困境。同樣,保持終身學習也可以讓我們知道面對疼痛可以怎麼做選擇。

02 保持包容,多元和開放的心態,完善自己

曾幾何時,會和朋友為一個問題的答案爭論到頭破血流,不肯讓步,甚至為了必須爭出高低,大小而傷了同窗之誼。

人和環境都在彼此塑造和影響,環境不單只是可看見的環境,也指條件或是潛移默化的東西。

知乎有條問的是:人讀書少了或者是長時間生活在一個小圈子裡會變傻嗎?我想我的回答是:不是變傻,但是可能沒有辦法去面對新的外在環境衝擊和更大的世界。

比如一直生活在一個安全穩定的環境中,沒有疾病和迫害的生活裡,他們會有“這個世界是安全的,人是可以信任的”這樣的觀點。所以當外面世界發生病毒,威脅到自己所生存的環境時,他們就會自我欺騙和不願意接受“世界不安全,環境不安全”這樣的認知,這或許是新冠肺炎在最開始的時候勸服家裡人戴口罩不要出門顯得有些困難的原因之一。

二十一歲,我漸漸意識到保持終身學習的重要性

我們處在環境中,為了能和環境很好相處,我們會得到跟這個環境有關的信息。在這個環境中,信息是與之相匹配的,於是我們會自然的覺得,這樣的想法,觀點是好的,是可以適應環境的。我們會視之為真理,可是,當我們視之為真理的東西收到威脅的時候,我們自身的防禦系統就會開啟去保護我們的認知不受威脅。所以,一直在說改變一個人是很困難的,因為我們都不願意收到威脅和批評 。

但是保持讀書思考體驗會潛移默化的影響個人的思維和品性,會更容易看到不同的環境不同的人生,也因為可以更加開放,包容那些跟我們不一樣的人、事、物。

03 在多變的環境中看到人生有很多種不同,真正跟上時代的腳步

2月29號的時候,有朋友發消息問我要不要發朋友圈,我當時感到納悶,後來發現四年一次的2月29號已經走在了微博熱搜。朋友跟我說,因為肺炎隔離在家,想發朋友圈但是不知道發什麼。我問她不知道發什麼那你還發,她回覆了一句:跟上時代潮流。

我們真的真的很怕跟不上這個時代,顯得落後。在這個變化迅速的時代,什麼都很容易過時,手機等電腦產品更新快,時尚新品的不間斷產出,更有“快餐式愛情”專有名詞的出現。我們享受著現代社會帶來的優質體驗和便捷服務的同時,其實也更難找到人生的意義和確定,眼花繚亂的東西太多,我們拼命緊追時代潮流,生怕某一天就被甩在後面了。

二十一歲,我漸漸意識到保持終身學習的重要性

但其實無論我們多麼拼命追趕想握緊什麼來證明我們沒有跟時代脫節,都只會讓我們在無盡的網絡時空、飛速的時代進程面前越來越疲倦、越來越無力。不管社會如何發展,信息如何變化,讓我們心動,吸引我們,令我們尊敬的永遠是那一群保持學習,堅持讀書的人。

學習永遠是不會過時、不會消失的時尚。董卿的《朗讀者》引發的全民朗讀潮,大家對董卿的褒獎和尊敬;《奇葩說》詹青雲、付首爾、馬東等人引發的熱議;央視《主持人大賽》的神仙打架,都在透露出這個時代對於知識,對於那些具有終身學習意識,保持學習讀書的人的熱情和重視。

時代一直在發展,社會環境一直在改變,相信只有擁有終身學習意識的人能不斷的在環境中取勝,他們思維不侷限,他們的“善變”和多元賦予他們更強的適應能力,因此會更能得到這個世界的青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