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歡唐宋時期的歷史文化,這本《斯文》將會給你另一種頓悟

如果你喜歡唐宋時期的歷史文化,這本《斯文》將會給你另一種頓悟。

還是老樣子,先來介紹一下這本書。

《斯文》

接下來我將會用三點來為你講述。

一、什麼斯文?

說起《斯文》這本書的話,我相信人們肯定在看到標題的時候,肯定會有一定的誤解,在這裡我將會為你解釋。

所謂“斯文”,在當時是指“文化傳統”,即文學藝術、行為藝術、傳統風俗等等。

“斯文”這個詞最早是孔子說的。子曰:“子畏於匡,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餘何?”

如果你喜歡唐宋時期的歷史文化,這本《斯文》將會給你另一種頓悟

二、唐代的斯文?

自初唐以來,無論是皇帝還是周邊的文人們都想重新定義一個新的“斯文”,從而用以鞏固初唐的昌盛繁榮,讓更加優秀的傳統文化得以延續。

在這我們必須要提到一個重要的問題,文人們的寫作文采。為什麼這麼說呢?在初唐前期,很多的人都希望重新定義所謂的“文化傳統”,但是這裡面有一個前提,就是要區別於唐以前的“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如何把唐朝的文化傳統流傳下去,讓後人們能夠學習,這是當時的文人們絞盡腦汁都要想出的一個嚴峻問題,於是就出現這一幕,朝廷把寫作文采優秀的人才招進“修文館”“崇文館”,如果你一旦被選中了,那麼等待你的將是平步青雲,一帆風順,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

入職期間,你的主要工作是進言獻策,為相關人員提供一些學術上的幫助,沒有工作制的995,只有夜以繼日的工作。另外,這個工作還有一個特殊的身份,就是當朝廷的隨身文學隨從,是不是有點高大上呢,就像是我們現在的秘書一樣,哪裡不懂點哪裡,就什麼都學會了。

然而在“安史之亂”後,人們就對這種“文筆傳承”的價值觀就有所懷疑了,請看第三點。

王勃:

“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能事”,就是說,寫文章這件事,不僅是為了表達個人的情感,而是延續文化傳統最好的方式,那麼文章寫得漂亮,就是為了更好地延續和傳播文化傳統。

如果你喜歡唐宋時期的歷史文化,這本《斯文》將會給你另一種頓悟

三、宋朝的斯文?

宋朝是如何理解斯文的?宋朝的文人們積極的參考了唐朝的歷史發展規律,得出以下的結論。

文人們認為:唐朝的“文學寫作方式”參與到建設zhengzhi基礎上是不切實際的,因為這樣不能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行為舉止”、“文化流傳”,在宋朝文人的眼中,認為只有改變“唐朝的傳統文化”方式,通過完整的改善來驅動這一歷史改革,於是就出現了這個關鍵性的改革人物----蘇軾。

蘇軾:我們都知道蘇軾在“繪畫”方面的造詣是可歌可泣的,但是在zhengzhi

中,蘇軾表現出來的睿智,在當時很多人是無法比例的,比如蘇軾喜歡美食,他就說,一道美食的色香味俱全不在於菜譜上,而是表現在廚師的手法上,菜譜是禁錮的,而廚師是靈活的,菜炒的好不好不是菜譜決定的,而是有廚師來掌控。

從這段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蘇軾的思維方式是活躍的、跳躍的,蘇軾並不是像傳說中的那麼刻板,這種思維方式運用到改革中來,勢必會對歷史有一定的改善。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宋朝的“宋明理學”能一直延續到清朝成為主流文化呢?

我的理解是一種文化屬性,假設你是一個普通人,如果你想參加科舉考試和擔任官職的話,朝廷不會考慮你的“書香門第”,只要你有才,你就會得到錄用,才華可以得到施展,所以這種文化才得以成為主流。

蘇軾的觀點充分體現了儒家“中庸”的思想,他認為錯誤不是來自於多樣性,而恰恰是來自於極端,來自於我們只選擇發展文化中的某一個方向或者是趣味。

我想聽聽你的觀點。

如果你喜歡唐宋時期的歷史文化,這本《斯文》將會給你另一種頓悟


讀書感悟:

我在《斯文》中讀到了傳統文化在的時候發現,宋朝就已經實現了君主集權的民主化,不再是上層社會的專屬用品,就像現在普及的智能手機一樣,人手一個,不再是以前的高端消費品,成為了一種全民參與的形式。

由此我心生念頭,如果當時唐宋對傳統文化不引起重視的話,那麼我們現在能看到這些多的歷史文獻書籍嗎?中華五千年的歷史文化一定會出現斷崖式的空白,這對很多的考古依據帶來了不準確性。

五千年的歷史文化,五千年的炎黃子孫,關於傳統文化的傳承,我們都要認真的去對待。

比如賽龍舟:如果沒有歷史的文獻記載,我們能清楚的知道是出於那個時代嗎?裡面的人物又是誰?發生了什麼事?這些恐怕我們都不得而知,就像隔壁的棒子一樣,中國有什麼優秀的文化他都要去申請一下,盡厚顏無恥的說是他們自己的,這讓人真的很無語。

俗話說:“家中有米心不抖”,我們有足夠的歷史事實和史書記載來撐腰,我們不怕。

對此,你怎麼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