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要从追问“What”转向追问“How”

当读者们看到这个标题时,请谅解我用很简单的两个单词来论述语文教学的深奥问题。这绝对不是在显露我的英语水平,而且这两个简单的单词,连刚学习英语的小学生都懂得中文意思是什么。那么我为什么会使用What和How呢,原因是西方哲学正在向现代转换——从了解一个东西是什么向它为什么存在的标志就与这简单的两个单词有关。传统认识论哲学就是关于“What to be”的问题,这个事物是什么——事物的核心是什么?一首歌是好听还是不好听的?这花是漂亮还是不漂亮?很明显,这所有的问题都只有一个答案。但是现代的存在论思想所要解决的问题是“How to be”,是怎样的——事物是如何生存的?一首歌的情感是如何表现出来的?一篇散文它为什么美?以现代存在论思想来看,“What to be”,根本没有那么重要,一万人心中有一万个哈姆雷特,这可能是在跟古代认识论的思想在作对,重要的是,事物究竟是怎样存在的,“How to be”才是问题的重中之重。的确是这样的,列如说,一句说人们要奋斗的话,依照“What to be”的准则,那样绝对是非常好的。但是如果我们这样来说这句话呢:人生在于奋斗,我曾经奋斗时就是这个样子,因此你们也需要像我一样,那样才是所谓的奋斗——那你认为这句话怎么样?不过,认识论的思想存在了这么多年,也自然有它的原因,它不应该被否定而是在这个基础上深化和超越,这是没有什么疑问的。然而认识论思想核心的问题,我认为,就是否定了事物的特性,否定了事物的差异,只注重共性,忽视了个性。

语文教学要从追问“What”转向追问“How”

语文教学存在又是如何呢?很多老师的思维依然在传统思想的阶段,仍然是认识论思想的那中思考模式。当他们在阅读课文时,就像在做证明题一样,为了得出所要的结论,这首诗歌写得多么美啊,这篇散文写出了秋天的惬意,为了得到这些所谓的结论来满足自己,但是结论我们一般提前就会知道,那证明呢,几乎是同一个意思一直在重复,并且许多时候是非常可笑的。列如说,有些老师在上课时讲《春江花月夜》这首古诗,就会反复问他的学生这首诗美吗?学生们肯定会回答美,后来他就会问从哪里可以看出来美呢?他会回答说,在这里书写了春天,还有江水、花朵、月亮、夜空,所有的事物都是美的,把它们结合起来,那肯定会更加美丽啊。我的天,这是什么逻辑。《春江花月夜》是因为写了这些事物所以美的嘛?如果我写一首诗:春天春天,江水江水,花朵花朵,月亮月亮,夜空夜空——那么你认为它美不美?我所写的诗也书写了春天、江水、花朵、月亮、夜空,为什么你说不美?因此,那些老师所做的那些证明题,不是非常可笑吗?《春江花月夜》,这首诗是美的,这个事实谁也知道?重要的是——《春江花月夜》为何这么美?这一问题是很难回答的。我们经常会说,想要理解一首古诗,但是我们该理解古诗的什么呢?我认为主要要理解作品的“How”,要把作品当作一条生命,恢复它是如何形成的。《春江花月夜》,这首古诗产生的背景:在这首诗之前的诗歌,带有过多的脂粉气,但是这一首诗,在开头是一种忘我的情怀,没有尘世间的纷乱,不像那样的脂粉气,显得格外清新,这个世界只剩下大自然忽明忽暗的呼吸声,水声突显世界的安静、纯洁。而海上明月共潮生,并不是升,那是因为升是处于人的视角,但是生就不一样,那是自然的呈现。假如说中国的古代有许多的情景相融,但是在这个地方是忘情。这种忘情让人们超出了生活的纷纷扰扰,被这首诗带到了大自然中。换句话说,《春江花月夜》之所以美,是自然的美所带给我们不同寻常的感觉。

语文教学要从追问“What”转向追问“How”

因此当我们要赏析一首古诗,分析一篇作品时,我都认为这真的是个挑战,一点儿也不会觉得轻松。那是因为我认为自己必须说出“How”,不然我说的都是废话。当我们对这“How”理解完成时,当我们体会到自己的生命与作品的生命相互唤起时,才会感觉到很满足。对于“What”,如果这一首诗讲的是送别,那么这首诗表达的感情就可能是爱国,这些大家都知道,不需要他人告诉我们。核心的内容是这首诗的送别,它的独特之处在哪里?只有了解了“How”,我们才能感受到作品的灵魂所在。

前几天,我无意中看到了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刚开始的时候,没有什么感触。因为这首诗我曾经学过,但是没有仔细的研究过,因此刚开始的时候是没有什么感觉的。我心想我一定要把这首诗理解透彻,尽管并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经过好几天的琢磨,品味出一个字很不同寻常。

苍天哪!在第一句我就遇见了很多的困惑,后来我反复的琢磨:涵虚混太清,这句诗使用的词,十分特殊。这一句诗把洞庭湖烟波浩渺的广阔写得非常好,天地苍茫他们之间,广阔的湖水包纳这天地宇宙,湖面与天空连在一起混为一体,这究竟是什么样的一种感觉呢?人行走在湖边,就仿佛整个人在宇宙之中漂浮着。这画面该有多么壮丽啊!同时,洞庭湖不但广阔、而且还深邃、它在向我们宣示着万物所包含的道理。当这个时候,我才知道这为什么是名诗了。

语文教学要从追问“What”转向追问“How”

最后一个例子呢,是《诗经》中出了名的爱情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假如我讲说不出它如何美,那么我是绝对不好意思去说的。对于这两句诗“How”的理解的关键就是在于:为什么从青青子衿,很快跨越到了悠悠我心。青青子衿是借代这是通常的解释,自己喜欢的人穿着青色的衣服,因此青青子衿就是借代古代女子心中的爱慕的男生。这是经典“What”式的回答。但是他是如何美的呢?根本没有解释清楚,根本说服不了我。

我们先开始来说青青子衿。子是对于男孩子亲切的称呼,子衿的衿的意思是衣领。青青讲的是颜色,衣领的颜色。但是,除了衣领的颜色你还能感觉到什么呢?有没有感觉到春天河边小草的气息,这就是古典诗词的深含韵味。因此青青子衿,不只只在讲衣服,还带有着春天、青春的感气息。青青这个颜色,同绿绿又有点差异,红橙黄绿青靛紫,青比绿更深一些,使读者有一种深沉的感觉,因此你可以感受到所蕴含的情感,不是轰轰烈烈的那种感情,而是在内心深处的深沉的感情。因此青青子衿的意境,就是从这些词中得来的。所以品诗就如同喝茶,一定要细细地品味那些字句的深层次的意思。悠悠我心呢,悠悠的意思是说思念的程度,是我对心里爱慕的人深沉的思念。

但是为什么从青色的衣领,突然跨越到了自己对爱慕者的思念呢?我们能够说青青子衿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代指女子心中的爱慕者。但是有着青青衣领的衣服,是年轻男子经常身着衣服的样式,同时根据考证有着青色衣领的上衣是年轻读书人穿的校服,它并不能概括自己恋人的所有特征。女生为什么不使用其他男孩子的其他特征,来位自己的思念做铺垫呢?为什么不说男孩子的其他事物,偏偏说男孩子的校服?

语文教学要从追问“What”转向追问“How”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这个场景。根据后面的内容我们可以知道,女子和爱慕者约会的地方在城楼。他们在那里约会有什么原因,可能是因为城墙附近到达哪里都十分便捷。这位满怀思念的女子来到城门楼附近,过往的人肯定非常多,同时一定会有身着带青色衣领上衣的年轻男子从这里不时经过。自己思念的人同样穿着这样的衣服,那么女孩子将会有什么样感受?她会感觉到仿佛遍地都是心上人的影子,但是实际却不是自己所深深思念的人,女孩的心情会连续的期待、但发现并不是心上人而失落,失落后又会期待循环往复。这种反反复复的感情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因此从青青子衿引发出的思念,才会更加生动地表现出女子对男子的那份情感,只要是关于爱慕者的一切,哪怕再普通,在女子眼中都非同寻常,都可以让引发女子对爱慕者的思念,这才是真正的痴情!因此,只有用简单普通的事物引起的思念,才能真正的表达出爱情的美好,女子心中的痴情。

尽管探索每一篇作品的“How”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同时也不可能每一次的探索都是成功的,就像你不可能理解所有的人一样。但是这件事情是非常值得我们去行动的,要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